登陆注册
6085500000003

第3章 岁月留痕——我国古代通信

1.狼烟四起——烽火通信

战火骤起,强敌环伺;烽燧并举,狼烟纷绕。在古代那个战争频仍的年代里,烽火传信以通信最初原始的方式以扮演国家第一道安全屏障的角色,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历经沧桑的风化雨蚀中,它似乎向人们诉说着烽火岁月的如歌往事……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用至明清,相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也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之间传遍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观望远方的作用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了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仓库等建筑,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是自从长城出现以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

长城沿线的烽火台的建筑与长城一样,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的自明代有用砖石垒砌或全砖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长城干线上之外,一般分为三种: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外沿通道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动向;另一种在长城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郡县相连,以便及时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再一种在长城两侧(秦汉时有建在长城上的),以便于迅速调动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早期还有与都城相联系的烽火台,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台、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有敌台的地方,敌台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台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烽火台一般独立构筑,也有三、五个成犄角配置为烽堠群的。

2.举蓬燃薪——古代蓬火制度

在古代,为了保证烽火制度的严格执行,汉代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

20世纪70年代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中获得的汉简——《塞上蓬火品约》,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

当时的“蓬火品约”由都尉府一级的军事机关发布,只对所属候官塞有约束力,品约因发布单位和发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号和总的准则却大体相同。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蓬草)、表(树梢)、鼓、烟、苣火(用苇杆扎成的火炬)、积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举蓬,制造狼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举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为界限,凡不满一千人只烤一堆柴火;超过一千人烤两堆柴火;如果一千人以上攻击亭障时,就要放三堆薪火。除了堆积柴火外,还附带有举蓬、举表、举苣火的不同规定;并因敌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间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体的规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围困亭障,已来不及下亭障点柴火时,白天则举亭上蓬或加一烟,夜间举“离合苣火”。

“离合苣火”是处于“虏守亭障”的紧急而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信号,就是几把苣火一会儿分离,一会儿又合拢。如果被围逼的亭障不能发出点燃柴火的信号,距离最近的另一座烽燧应按规定照常举蓬燃薪,把信号准确传递出去。《塞上蓬火品约》还规定,如果发现所报的信号有误,则应立即“下蓬灭火”,取消所发的信号,并写成书面报告,迅速传报都尉府。如果天气恶劣,或者亭燧相隔过远,在“昼不见烟,夜不见火”的情况下,应立即将情况写成书面报告,用加急的传递方式报送上级。

有的汉简还记录了某烽燧的守备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报警物布蓬、布表、苣、积薪、鼓;建筑器物椎,瞄准器械“深目”,防御武器弩、枪、羊头石等。并表明当时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长)管理的。候官统领候史,候史主管燧长,负有保管装备,修葺建筑物、管理“天田”,巡视检查与及时汇报的职责,候官则要向都尉负责。

3.万里长城今犹在——世界上最大的烽火台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73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东起辽东鸭绿江,西达甘肃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随着不同的地形、山势和地貌而筑,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7300公里以上,号称“万里长城”。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海关到嘉峪关段,工程较为坚固,保存也较完整,两端两个关城东西遥遥对峙。

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起来的。初建的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民族诸侯争霸,相互兼并,出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几个大国。它们彼此之间为了防御,利用原来的大河堤防或附近的山脉,逐段构筑城墙和关塞并将其联系起来,构成长城这一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但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其后,从公元前6~前4世纪前后,齐、燕、赵、秦、魏、韩各国也相继修筑了互防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防御匈奴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后,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均大规模修筑或增筑长城。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修筑规模之宏大,防御组织之完备,所用建筑材料之坚固,都大大超越以前各个朝代。

4.空中信使——飞鸟传书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而飞鸽传书就是但是一种先进的通信。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都是古代人们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或鸿雁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由于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古人鸟类的这种特性把所要传递的信息以书信的方式发散出去。所以飞鸽传书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速度,又有效及时地获知了信息的内容,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通信系统。

信鸽传书,也称“黄耳传书”。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它有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的特异功能。

据说,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开始用鸽子传递书信了。我国也是养鸽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在我国南方广州等地,已开始用鸽子通信。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在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非常普遍了。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就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信鸽的主要目的还是被用于军事通信。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要看在这里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要看曲端的全部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史书《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朝和匈奴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奴,要求释放苏武,但单于不肯,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文字的嫁衣——鱼传尺素

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古时写信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唐朝诗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文字描述。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的形状,所以有“鱼传尺素”之说。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形状的信件。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别人私拆。

绿衣使者——鹦鹉告密

唐玄宗时期,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官员感到奇怪,问道:“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某。”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不老传说——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其中的两只名叫诏兰和紫燕,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他们借用的都是“青鸟传书”的生动典故。

5.“风信子”传奇——风筝通信

在现代,风筝已成为一种娱乐用品。然而在遥远的古代,风筝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般(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由此得名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打败了项羽,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面楚歌”典故。

6.漂流“瓶”的故事——竹筒传书

历史总有着惊人的巧合,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一次又一次的亘古传奇。今天的放逐“漂流瓶”活动就是源于古代偶尔的一次“竹筒传书”。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11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史万岁在万般无奈之际,因看到竹林风舞而悟出的竹筒传书的办法,不但使自己的部队与上级取得了联系,传送出了战报,赢得了战事的最后胜利,还在不经意间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水上通邮的榜样。

竹筒传书从此被织就上了文学的嫁衣。唐代大诗人李白、贯休和文学家元稹在与朋友的通信之中,就多次使用了这种竹筒水上通邮的方式,充满了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李白在诗中写下了“桃竹书筒绮秀文”的佳句,贯休也留下了“尺书裁罢寄邮筒”的诗句;宋代诗人赵蕃的诗中也有“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的句子,这些诗句里提到的书筒、邮筒,实际上就是指装有书信的竹筒,寄托着诗人真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思念。慢慢地,通过诗人们不断演绎,书筒、邮筒的内涵不断深化,最后成了书信的代称。

无独有偶,别有趣味的是,时至今日,在非洲尼日利亚的贝喀萨地区,人们还在让猴子携带着竹筒来帮自己送信。贝喀萨人故意把母猴和子猴分别关在不同的地方,并常常将子猴放出去寻找母猴,使其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子猴地区的人如果要同母猴所在地的人通信,只要把信件装在一个小竹筒内,再把竹筒绑在子猴的身上,然后放它去见母猴就可以了。这种邮寄方式确实很别致,虽用竹筒装信,不是水上通邮的方法,但还需要母猴与子猴才能共同完成,这在信息阻塞的偏僻山区,却是十分有效的。

同类推荐
  • 地球就像玻璃珠

    地球就像玻璃珠

    本套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前沿性和新奇性,打破了现在市场同类图书单纯猎奇地介绍奇闻怪象的单一性,去伪存真地将求解之谜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让读者不仅能够看到科学研究的轨迹与前沿,更能激发读者学习科学的兴趣。本套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彩色制作、丰富多彩,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也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利用自然力的福音(科普知识大博览)

    利用自然力的福音(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气象与自然灾害

    气象与自然灾害

    《气象与自然灾害》介绍了一些自然灾害和气象知识,让读者领略自然的威力并提高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勇气,主要内容包括:你知道大气由什么组成吗;空气有质量吗;常用气象名词有哪些;什么是气象观测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打造科学普及教育权威读本,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 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实证研究

    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书拟以我国农业企业为对象,在对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从组织、个体、过程三个方面对我国农业企业信息技术采纳进行分析,并对农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评价进行研究。本书一方面将拓展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领域,使得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延伸到农业领域,充实传统行业信息化相关理论,加快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步伐,寻求以信息化改造农业的实现途径,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 历代科技(上)

    历代科技(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明动山海

    明动山海

    倒霉的穿越儿,为了解救父亲和自己一家的摆脱危机,开始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一条火龙脉,蕴含着大明,明教还有关外各路杂番的气运,也把各个势力牵扯其中,波云诡异,危机重重,戍边重镇山海卫一时间成为了大明风起云涌的所在。刘睿凭着他的机智和手段,一步步的化险为夷,最后站到了大明的最高峰,头枕美人膝,醉看天下!
  • 九阳剑歌

    九阳剑歌

    一剑名九阳,威力震八方;剑歌与九阳,仗剑天下狂。这里是修仙世界,带你走进中国古代最神秘的问道世界。
  • 再创盛唐

    再创盛唐

    一梦再回千年,不得承膝父母前。世事风云,只想逍遥世间,天不随人愿,搅动天下风云
  • 重生之撩君心

    重生之撩君心

    上天垂怜重活一世看尝尽世间百苦浑身千疮百孔的两人如何相识相知到相爱注:本文不是复仇文主要谈恋爱顺手治小人(好吧,骗人的,原本想这样写,可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渐渐写成了权谋!!!)
  • 封神狱

    封神狱

    秩序是生存的保障,为了维持秩序,封神狱由此出现。这里关押着世界最危险的罪犯,能随意制造黑洞的百米机械巨人,能在宇宙真空环境中自由漫步的生化病原体,能改变星系运行的众多神魔,能永恒不死的极道武者,甚至是一整个世界被封闭,一整个种族被禁锢,同时囚禁的还有思想。巫杰,被封神狱从地球召来,成为三十六组一名普通的狱卒,结识伙伴,慢慢成长。然而,此时的封神狱,却因为曾经的一场大战而支离破碎。。。。。。
  • 碧天无痕

    碧天无痕

    罗晨随师父在找寻宝藏时,遇到三千弱水,在丧身前,师父将罗晨的三魂托付到了玉扳指中。罗晨的魂魄来到了明朝,适值朱元璋正扫除白莲教,阴差阳错之下,罗晨附魂到了一个少年的体内......。
  •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术耀轮回

    术耀轮回

    处于地球末法时代的黑榜前三赏金猎人李傲,在一次任务中不幸身陨,穿越至以术能为尊的术能大陆。在这里武道式微,有的是发展至极致的术能。大陆孩童十岁觉醒术能,术能千变万化,有火焰、速度、邪恶.....。当李傲站在大陆巅峰时,他才发现原来术能大陆只是试练之路上的一个起点。看身负术仙两脉绝顶传承的李傲如何玩转异世,术耀轮回。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希利尔讲世界史

    希利尔讲世界史

    希利尔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书中不仅将发生在这颗星球上的历史囊括殆尽,而且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种崇敬之情,那就是——不论何种文化,它所经历的苦难和它所创造的辉煌,都值得钦佩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