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2800000005

第5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

发展是对社会变化的一种指向清晰的描述,是一种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的进步过程,是人类实践的一种结果。发展观则是对这种变化、进步过程的基本认识,是对实践结果的一种评价尺度,要回答人们如何认识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发展观是历史观的一种延伸。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哲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所指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解释,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的生产力。同时,又不能仅仅把经济、物质、生产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要讲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体社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即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辨证法。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强调,能够“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的,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三卷,234页)这体现着对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性的双重尊重。恩格斯则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因而两者在其结果中最终不能互相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的支配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这种“同一些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与全面生产理论,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科学认识。什么叫发展?从哲学上讲,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运动,而是向前的、向上的、推陈出新的、发生质的变化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也就是说,发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由落后到先进的运动变化过程。当然,发展也有快、有慢,有片面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协调的、有协调的,有一时的、也有持续的。

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展应当是辩证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什么叫辩证的发展观,这首先要从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的角度来认识。矛盾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旧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产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矛盾本身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矛盾的解决才是好事。辩证的发展观实质上是矛盾的发展观。具体讲,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有矛盾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过程的集合体”、“系统的集合体”的角度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事物辩证的发展应当是系统的、全面的、保持内在各要素均衡的、协调的发展。也就是说,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应当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发展。所以,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观。它要求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的经济也会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克服各种片面的观点,防止“一俊遮百丑”的想法和“单打一”的做法。

辩证的发展观,还要从连续的、匀速的,保持一定后发力的角度来认识。辩证法讲发展,是要求不间断的、连续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当是不间断的发展,当然只有保持内在的后发力的发展,才是继续的发展。比如,老百姓讲“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时好时坏。”因此,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应是不间断的、持续的、内在的、有后劲的,科学的发展观又是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联系的观点,就不能孤立的看问题,而要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发展,就必须理顺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统一起来,具体说来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协调。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可持续发展,强调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把可持续发展寓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防止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防止只顾眼前发展而牺牲长远发展;强调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正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

以上是就一般哲学观点讲发展的。从历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人类社会就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奴隶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作为崭新的社会形态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质的变化,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讲社会发展,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强调历史决定论。即强调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的东西、经济的东西,也就是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社会文明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世界各国、各民族环境条件不同,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首先是就发展生产力来说的。

再一是强调历史辩证法。社会发展是辩证的发展、矛盾的发展,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了,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了,社会就发展了。社会有矛盾不可怕,而矛盾的不解决才是可怕的。社会发展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社会发展又是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地、统筹地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关系。社会发展还应当是不间断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因此,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要考虑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问题。

从哲学上讲,科学的发展观,应当是重点的发展观,强调重点的、主要的东西,强调和抓住决定性的东西。科学的发展观又应当是全面的发展观,什么叫全面呢?就是讲重点时,还要讲其他,讲统筹、讲兼顾、讲协调,照顾到方方面面。有了重点、有了全面、有了持续,社会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的观点。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理论基础,都是从一定的理论前提出发的。最一般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是哲学基础、哲学前提。只要人们理论地提出和思考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某种哲学作为自己的基础、前提、出发点,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工具。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

第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占有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好,建立和改变经济政治制度也好,都不过是手段和中介,唯有人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在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但又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和理论创新。因此,在对人和以人为本的理解上,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唯物史观所理解的人是现实的人,即在某种具体的、物质的、社会历史的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有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阐释。在反对社会历史的神创论、主张人创论,反对神的权威、提倡人的权威,反对将人不当人看待、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的时候,唯物史观理解的以人为本与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理解有相同之处。但是,在涉及人类内部究竟谁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动力的时候,唯物史观的理解就与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民本主义存在着根本区别。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阶级和个人只有融入人民群众并代表他们的利益,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时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内涵,两者是有机统一的。唯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的统一、价值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第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结构,概括起来说,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以往那种把生产关系等同于所有制关系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生产关系除了所有制关系,还包括分工所形成的关系。从对生产关系的全面理解出发,我们可以将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描述为由生产力的社会性质——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的技术工艺性质——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关系——非政治上层建筑(社会科学)这两根相互联系着的链条组成的结构。在前一链条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利益结构,人们因在所有制结构及其他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而形成不同的利益,被区分为不同的阶级。在后一链条中,分工形成不同的产业、工种、职业,形成社会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人们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人们因分工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职业群体。总之,前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利益性结构,后一链条形成社会的功能性结构,而利益性结构和功能性结构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社会的整体结构。

同类推荐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走出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的误区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

    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探讨20世纪以来全球知名媒体国际传播战略的教材。《世界主要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特别是国际战略理论为基本框架,结合媒体经营管理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在描述BBC、VOA等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演变历程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媒体的主要国际传播战略。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家有萌妹洛天依

    家有萌妹洛天依

    易羽,一个拥有所有后宫男主应有的条件的人,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两个人(不认识天依的人也可以看看,这篇小说并不止是粉丝向)
  • 傲剑天道

    傲剑天道

    自古以来,人类所居住的地方分为三界:天堂、地狱、人间,一名饱受其辱的男孩:陆羽,通过重重困难,最终称霸世界。
  • 阴阳庸徒

    阴阳庸徒

    并非要欺骗谁,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就仿佛阴阳,我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没有对错可言,没有真假可辨,两者皆是。
  • 元素魂辐阵

    元素魂辐阵

    失传千年的上古魔神咒,尘封已久的元素圣器,强大的魂辐阵技能,就此崛起!一个平凡的少年,独自肩负起复兴恒氏家族的重任。天林家族的祖传秘籍,又隐藏怎么样的惊天秘密……全部答案都记载在“元素魂辐阵”,
  • 感谢一生有相遇

    感谢一生有相遇

    也许命中注定我们要相遇,从我们再次相遇的那天起我就知道我会喜欢你,我本来以为我会放开你,谁知道,到最后我还是输给了你。
  • 我的奇葩系统

    我的奇葩系统

    曾经的他,只是一个吊丝,可无意间得到了一个系统,他吃惊的发现,里面的宝贝多的超乎他的想象!一人一系统的奇葩生活就此展开…
  •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一个暮年

    段念从未想过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能遇到如此不平凡的赵子牧幸好有你在我最美的年纪
  • 阴差阳事

    阴差阳事

    一块玉佩十八年的平安,十八年后特殊的体质让我走进了那诡谲惊悚的人生,婴魂、猫眼、鬼王,个个都要我的命。我的命数在出生时候就已经被定夺注定面对这些阴魂厉鬼。我命由我不由人,我要改变这一切,就让我去主动探索那些离奇的事件,解开我的身世之谜……
  • 逍遥之乱世至尊

    逍遥之乱世至尊

    偶得神秘之珠,开启一段逍遥之旅!四级文明星球银芒星华盟帝国的陈氏家族小少爷,夺机缘、收奇才、护家族、灭敌人.....
  • 星墓时代

    星墓时代

    从热兵器打回到冷兵器,最后变成了超能兵器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