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4700000018

第18章 七国之乱(1)

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承皇位,也就是汉景帝。与他一起登上历史舞台的,还有他的母亲窦太后。相比较文帝,他们实在是太幸福了。文帝当年接手的完全是个烂摊子,这个时候的汉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强国了。退一万步说,至少官员的公车是马车不是牛车了,皇帝的仪仗队也能凑齐了。而且因为边防的加强,匈奴如果想发动大规模的入侵,是要冒险的。文帝朝后期和匈奴的对峙,就很能说明问题。

但是,匈奴人不傻,尤其是还有个了解汉朝情况的中行说。中行说原本就是诸侯国的人,对于汉朝诸侯与中央那点破事,他再了解不过了。

早在云中上郡的对峙结束后不久,汉文帝即告病危,匈奴和赵王刘遂就有了点暧昧关系,私底下有些不干净。

一朝天子一朝臣,景帝即位之后,他的一些亲信立马就被提拔了。这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师——晁错。景帝对晁错充满了崇拜和偏袒,称其为“智囊”。

开始时,晁错的官职只是内史,管京师治安和财政,但是景帝基本上都是单独和他畅谈,不敢说晁错的实际地位超过丞相,超过九卿(地位相当于后世的各部尚书)是肯定的。晁错这个人,有才华,有思想,有学历,能言善辩,文帝时期几篇策论那是滔滔不绝,大谈改革。对,改革。

晁错这个人,千般好,就是喜欢改革。当然了,当时西汉确实也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了。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基本上都是在攒钱,每年死抠那么一点钱加强国防、发发工资什么的,就连皇室成员穿什么衣服都是精打细算。改革万一受到挫折,以文帝时期汉代的国力是难以承受的。虽然后期也在法律上加了几条附加条款,但是对于很多根本的流弊,汉文帝并没有去集中处理(但是不等于没处理,文帝那种慢条斯理的改革方式也蛮好的)。这其中,就包括诸侯王的问题。

汉代实行郡国制度,有封国有郡县。文帝其实已经动手处理了一些事情,比如将封国变小啦,一国分多国啦,七搞八搞的,中央掌握的郡县数量,慢慢地就超过了所有封国掌握的郡县数。

文帝确实是个老狐狸。景帝和晁错,相比之下差远了。

当时的丞相是申屠嘉,是个红小鬼,高祖打项羽那会儿,他还只是个队率,管五十个人,相当于现在的副连长。晁错论资格论官爵,和申屠嘉比起来都不是一个次元的。晁错每天跟皇帝开小窗口私聊,动不动就说改革什么的,申屠嘉心里能服?于是这个申屠嘉就到处搜晁错的污点。

当时,晁错的内史府修在汉皇室的一个宗庙围墙的里面,为了方便出入,晁错装修的时候干脆在这个南边的墙上开了两个门。

小样,我还治不了你?申屠嘉当晚就写了一封奏折打算第二天送上去。

可是,这揭发的事情一怕别人抢先,二怕走露风声。晁错还真听说了这个事情,当晚就找到景帝跟他说明情况:“陛下啊,你得做主啊,为师凿的门不是宗庙的墙,是宗庙空地的墙,不是违章建筑啊。”

第二天,申屠嘉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未央宫的门槛,送上奏折,说现在长安一环内有个超大型的违章建筑,而且这个违章建筑还破坏了皇家宗庙,按照法律,不仅得拆毁还得判处死刑。

结果景帝直接说了句:“晁错凿的墙我知道,哪有那么严重?那是宗庙空地的墙,不算违法。”

申屠嘉揭发不成,这下反而得换他谢罪了。老将军受不了这个打击,一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功臣二代陶青被任命为丞相,晁错被任命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候补丞相)。但是这个陶青,还真没什么本事,只不过是个靠着关系上位的而已。晁错成为实际上的丞相。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削藩。

新官上任三把火,晁错提出建议,只要是犯了事的诸侯王,都得削减地盘,各个诸侯国边境的郡县,也都加强管理或者干脆收回中央。

景帝于是召集大臣、各个侯爵,在长安的皇室举行国会,晁错一个人在那大殿上夸夸其谈。晁错什么人?皇上的红人。申屠嘉牛人吧,不照样在晁错手上栽了跟头么?当时,晁错一口气说要改的政策和法律林林总总三十多条,没人敢反对。

“够了!晁错大夫,你要淡定啊!”终于有人站出来了,这个人就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一个小小的詹事(宫里面管事的,类似于后来的宗人府小头目)。

“不改革,哪天诸侯造反怎么办?”

“本来不造反的,你这么一削藩,不反也得反!”

这两个人就闹起来了,此后也一直有隔阂。因为只有一个窦婴投了反对票,更因为汉景帝同意削藩改革,这个议案就通过了。

窦婴是个忠臣,就是心直口快,逮着什么说什么。之前有一次,景帝的同母弟弟梁王刘武进宫朝觐,窦太后带着两个儿子举行家宴,其乐融融。景帝酒喝多了,话也多,为了让老娘高兴,随口说道:“我死后,传位给弟弟刘武好了。”结果窦婴端着酒杯到了景帝面前:“打天下的是高皇帝,高皇帝当年定的规矩就是父子相传。传位梁王,不合法。”

当时景帝和梁王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你想,谁会在家宴上说正经话,就算有异议,事后说不行么?当然,天子不能乱说话,历史上也是有过先例。一次十几岁的周成王拿着片树叶,对弟弟叔虞说:“我把唐国(后来的晋国)封给你了。”叔虞几岁的孩子懂个毛,顺手接过树叶。旁边大臣就对着“唐侯”拜了,成王说:“我跟弟弟闹过家家呢。”大臣无语了,史官站出来说:“丫的,我都记下来了。”于是这事就成事实了。

呃,抱歉,最近总是歪楼。总之窦婴这个人很直,有点小任性,虽然是窦太后的侄儿,但是并不是很讨窦太后喜欢。

晁错的改革如火如荼,底下诸侯叫苦不迭。晁错的父亲感觉不对头,一直从颍川老家找到长安,见了晁错,破口大骂:“逆子啊!皇上刚刚继位,你小子一上台就搞什么削藩?诸侯是什么?是皇帝的亲戚。你给人家打工,还破坏人家家庭和睦,能有好下场么?”

“老爹,国家本应该如此的。不然中央没有被尊重,汉室的江山不稳。”

“就算刘家安全了,咱家危险咯。”

晁错老爹劝不住他,当夜就服毒自尽,遗言是:“不忍心亲眼看到灾难降临到我家啊。”

这时,吴王刘濞坐不住了。他是高皇帝所封的诸侯王,手下有三郡,实力较强,一下子被削了大半的封地。刘邦又一次成了预言帝——五十年后东南有人造反,我希望不是你(指刘濞)啊。

没多久,楚王也坐不住了,赵王也坐不住了。慢慢地,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济南王都坐不住了。

十几天后,吴王刘濞发动总动员令,将整个吴国十四岁到六十岁的男子全部强征入伍,凑了五十万大军,与中央决裂。好吧,其实这五十万是号称,顶多二十多万——也不少了。实际上,他们七国私下里已经串通好了,甚至和东越、闽越这些当时的少数民族私下里都有来往。赵王刘遂更牛,直接找了匈奴当靠山。淄川王、胶东王、胶西王、济南王则在齐地策划“统一全齐”。天下,将又一次陷入大规模战争中,七国联军对阵中央军。但是,匈奴人算计得很好,这时并没有出兵——等汉中央军和七国联军两败俱伤,就……

公元前154年春,七国联军造反。造反总要个理由啊。想来想去,理由就是“清君侧、诛晁错”。汉代涌现过很多预言帝,晁错的父亲,也可以算一位了。

没多久,联军打到睢阳(今商丘)了。这里是梁国的都城,亲兄弟就不是盖的,死守睢阳,就是不同流合污——梁王刘武不傻,跟着景帝他是皇帝亲弟弟;跟着刘濞这个远房堂叔,毕竟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就拉倒。再者,景帝对他确实不薄,削藩也没怎么整他。

前线是越来越吃紧,实话说,虽然我们现在总是说“文景之治”,但是实话说,景帝的本事远远不及文帝,更不如他儿子武帝。刚刚即位就摊上大事了,他也慌了。对于晁错,他也开始怀疑了,不是说削藩就能稳定中央的权利么,怎么现在反而打起来了?

晁错也着急了,这下保守党有了口实,内史窦婴、申屠嘉的亲信袁盎,开始反击了。其实文帝那会儿,袁盎就跟晁错处不好关系,后来晁错告发袁盎收了刘濞的贿赂,害得袁盎被革职。

晁错明白,不能干等着。叛乱的消息一传来,他就找到丞相的丞史(相当于秘书,当然都是男秘书)说:“袁盎当年收受刘濞的贿赂,现在刘濞造反了吧?袁盎肯定有阴谋,应该判处袁盎死刑。”

结果内史不慌不忙:“现在只是有消息,中央还没确认到底是不是造反。就算是,杀了袁盎,叛军就不造反了?再说,要是袁盎有阴谋,早就反了,干吗非等到革职以后?”

晁错彻底慌了,不知如何是好。当晚,袁盎找到窦婴,希望通过他面见皇帝——他要为皇帝分析刘濞造反的原因。毕竟,袁盎曾经是吴国的相,对刘濞很了解。

皇帝果真召见了袁盎。

两人聊得很开心,晁错也在一旁,气得直咬牙。最后皇帝问了主题:“平叛,有什么计策么?”

袁盎请示,屏退左右才能说。

皇帝答应了,就连晁错也被命令退下——皇帝的不信任已经看得出来了。

袁盎这才回答说:“吴楚发兵,理由就是晁错削了他们的地。现在如果杀了晁错,恢复他们的封地,他们还有脸造反么?”

景帝无话可说,考虑了很长时间,最后说:“只要真的有用,那我为了天下只好舍弃一个亲信了。”

袁盎也无奈地说:“我的计策只有如此了。陛下好好考虑吧。”

之后,袁盎被封为太常(九卿之首,相当于后世的礼部尚书)。

同类推荐
  • 山河劫诛宋

    山河劫诛宋

    公元一零三六年,秋,北宋仁宗年间,开封府发生了一桩奇案,兵力部署图失窃,镇守边关的大将杨延昭杨六郎老元帅奉旨返京协助开封府尹包拯调查此案,在返京途中遭人行刺……故事由此展开QQ交流群:277872689
  • 世界历史博览2

    世界历史博览2

    当人类生活在洞穴,隐藏于悬崖的时候;当人类唯一的工具是石头的时候;当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食物而进行打猎的时候;当人类的衣服是以动物的皮做成的时候。那时没有城市,没有大型的建筑,没有现代生活中的安逸,从史前史到现代世界的跨时空旅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神奇的,为了使青少年朋友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我们编著了这套《世界历史博览》。
  • 乱国战事

    乱国战事

    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互相残杀着,掠夺着,只有勇敢顽强的人才能笑到最后,这故事就发生在战国时期....
  • 宋史通俗演义

    宋史通俗演义

    后儒之读《宋史》者,尝以繁芜为病。夫《宋史》固繁且芜矣,然辽、金二史,则又有讥其疏略者。夫《辽史》百十六卷、《金史》百三十五卷,较诸四百九十六卷之《宋史》,固有繁简之殊,然亦非穷累年之目力,未必尽能详阅也。柯氏作《宋史新编》凡二百卷,薛氏《宋元通鉴》百五十七卷,王氏《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陈氏《宋史纪事本末》百有九卷,皆并辽、金二史于《宋史》中,悉心编订,各有心得,或此详而彼略,或此略而彼详,通儒尚有阙如之憾,问诸近今之一孔士,有并卷帙而未尽晰者,遑问其遍览否也。
  •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古城街头的红色足迹

    本书用以事说史的形式叙述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临海解放这30年中,发生在临海城区的革命斗争故事。全书分为:临海城区革命斗争史综述、红色足迹、人物传略、附录四部分。
热门推荐
  • 腹黑嫡小姐

    腹黑嫡小姐

    本是第一世家的公子,却因天下大乱而平定天下当上了皇上。本是一穿越人士,却因一次意外和算计她想让她喜欢他的未来皇帝闹出了绯闻,从此走上了不归路。“喜欢我,为什么不对我说,老娘还不要你了呢!”却在下一瞬晕了过去。当第二天醒过来时,发现竟然有人在传她和他已经有了夫妻之实的传闻。后来才发现那些她认为不属于她的记忆,不过是她丢失的一部分,还有没找回来的,二那天的退婚不过是一个计谋罢了。却没想到有东西掉落,把她砸晕过去了,当醒来时居然神奇的失忆了,只记得一部分而已,当她全部记起来时,她已经落入了他的陷阱,并深陷其中爱上了他……
  • 死神之朽木传

    死神之朽木传

    一位高考失落的学生转世来到死神世界,他将如何生存下去?是继续堕落还是重新生活。不朽的故事将从此刻开始。
  • 命族志之乱古纪

    命族志之乱古纪

    命族志,一部记载着天地间最伟大种族的强盛与荣耀,腐朽与耻辱,圣与恶,血与泪的史书。它见证命族的诞生,强盛,衰败。它见证了命族族人惊天的意志,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成就,以及精神的迷失,信仰的崩塌,灵魂的腐烂。它看着一条令万灵俯首称臣的神龙变成一条人尽可欺的虫,它看着曾经为众生朝拜的血脉变成被世人耻笑、唾弃的种群。但这并不是命族的结局!命族终将复兴,这是我的预言。不要怀疑,因为我,就是历史的缔造者!我,就是弈风……
  • 历史年鉴之1922

    历史年鉴之1922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我国的年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本套年鉴丛书根据1900至1946年间每年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的活动情况等编纂而成,并逐年成册,共二十四五册,是广大读者了解、认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全面、真实、系统的资料,史料价值极高。
  • 留在回忆里的最好时光

    留在回忆里的最好时光

    苏奕,我很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但如果可以选择,我真的希望我们不曾遇见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
  • 女神,降临

    女神,降临

    ※PS:本文设定一女多男~~跳坑请慎入><※这是人界+神界+魔界+妖界,时代背景架空。这是关于创世女神与一群仰慕女神的青年们的恋爱故事~~
  • 界线

    界线

    当杨银娣在朝鲜三八线自由桥头的缎带上写下“人生,来了,走了,赤条条;何必相煎,相恨”,世界,在那一刻好静谧。少女时代,她被同桌扎在胳臂上的铅笔芯所留下的那朵淡青色的花儿的芬芳,使得铁网与枪刺相映的半岛顿时有了田园诗与牧歌的回响,也构成《界线》全书鲜明的主题思想。十多年过去了,杨银娣行走了多少路,书写了多少字?行程,跨越世纪;足迹,衍伸欧亚。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杨银娣,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当杨银娣伫立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望沧海、慨而叹“何为彼岸,如同人生,岁月耗尽,许多人终身也未必清楚,大多人甚至一生没有彼岸”;顿悟自己拿双脚做柏舟、以两手为划桨的经历绝非赶海者的选择。
  • 撩妻上瘾:腹黑老公滚回房

    撩妻上瘾:腹黑老公滚回房

    结婚三年,他费劲心思花式撩妻,她却对他的绯闻熟视无睹。“要不给我生个孩子吧,不然你哪栓得住我啊!”“我拴着你干嘛?狗才用拴着呢!”“汪!”当三年形式婚姻即将终止,某男忍不住了,“我想跟你续个约,行不行?”“钱包给你,工资卡给你,我给你!”“你能干什么?”“活好,话少,要求少。”“好,这一次,换我宠你!“好的,老婆大人!”
  • 李长与张短

    李长与张短

    【BL短篇】对于张段来说,他现在对孽缘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何为孽缘?他和李长就是孽缘中的超级孽缘。张段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象过,如果没有李长的出现,那么他这样一生就不会像是一朵被蹂躏后,凄凄惨惨戚戚的小菊花一样悲催,他将会是一朵向阳的向日葵,充满朝气与活力,是永远面向阳光的祖国花朵!
  • 树立优良的个性

    树立优良的个性

    “人之所以高贵只在于人能思考……人的职责就是要学会正确思考和运用它。”帕斯卡的这些话是发人深醒的。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学会了正确思考,我们的生命就会像上帝的旨意那样高贵、幸福和美好,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庸俗、痛苦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