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创业思路与众不同。他走的是共同创业,团队控股,共同成功,共同致富的道路。只有为自己干才能焕发出世界上最大的动力和干劲。这也是阿里巴巴能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9年1月的一天,马云把十几个创始人召在一起说:
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一个原则,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第二不能向亲友借,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我们是愿赌服输,输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来过!
说完,马云率先把自己全部积蓄放到了桌子上。接着,大家开始你一万他两万地凑,最后凑了50万。这次集资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决定了公司的性质是合伙人的股份制公司。
当时中国人创办公司绝大多数是自己控股,自己当老板,而且一般控股都在60%~70%以上。以后即便股权稀释,创始人也永远控股永远是大老板,就连新生的网络公司也未能免俗。阿里巴巴的50万启动资金,马云自己完全可以解决,无非多借点而已。当时马云要想控股当老板轻而易举,而且团队其他人也不会反对。但马云还是慷慨地把自己的股份分给了18个创始人。他看重的是团队,是朋友,是友情。这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
马云认为,每个员工都有股份,而把最大的股份放在管理者手里,这样很科学,摆脱了东方家族企业的旧模式。
其次,它把阿里巴巴一开始就放在了一个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马云当时就接受了西方最先进、最健康的公司理念。他说:
家族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
他当时就提出: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正是这个理念、这个制度保证了阿里巴巴持续长远的发展,才使阿里巴巴有可能做一个持久的伟大企业。
阿里巴巴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固然有机遇的因素,但主要是马云和他团队伙伴奋斗的结果。“芝麻开门”远不是念一句口诀那么简单。用马云的话来说:国际互联网人没吃过的苦,我们都吃过了,他们尝到的甜头,我们还一点没尝到。
至于控股的问题,马云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他手中拥有的股份大概也只有10%左右的比例。从第一天开始,他就没想用控股的方式控制。当然,他也不能容忍其他人来控制公司。所以,他选择把股权分散,靠智慧来管理公司。
我和我们所有的同事第一天就讲好给他们签股票证书的事。我说:“这张证书签回去交给你老婆,然后忘了它。如果你脑子里老是记着这些东西你的事业不会成功,人也不会开心,老是想上市,老是想股票。这时你就问问这样对自己的工作开不开心,对自己的成长开不开心。但三五年、五六年、七八年以后,如果我们万一上市了,你再问老婆:‘我交你的那张东西呢?’”
阿里巴巴创立不到半年,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马云选择了融资。先后有软银、高盛等五家风险投资公司共携2500万美元入股,其中软银投资2000万美元,持有阿里巴巴30%的股份。虽然马云与他的创业团队仍处于控股地位,但其股份被进一步稀释了。
雅虎中国被阿里巴巴收购时,陪嫁10亿美元巨资,持有阿里巴巴40%权益,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马云等创业者的股份再一次被稀释。但阿里巴巴因此获得了雅虎所有新技术的使用权。
的确,一个公司的领导人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
当年,阿里巴巴之所以脱颖而出,拿到孙正义的风险投资,对方正是冲着马云一点——他的心胸。马云和其他渴望风投的老板最大的不同在于持股少,他愿意将自己的股份稀释给为他效力的团队。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这样的团队怎么会没有战斗力?
“2005胡润IT富豪榜”被揭晓时,马云以30亿身价位居榜单第四。面对财富排行,马云说,他是有财富的,但一个人的财富并不能只用钱来衡量。显然,马云并没有把金钱看得过重。阿里巴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时,马云持有的股份不到5%。而按照招股说明书,阿里巴巴持股的4900名员工,包括董事在内,共持有4.04亿股股份、39191700股认股权以及250800股受限制股权,合计约为4.435亿股,平均每名员工持股90500股,这将产生近千个百万富翁。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如此大批量地产出富豪,这与马云的“财散人聚”的理念有关。马云认为,管理和控制一家公司是要靠智慧而不是股权,中国太多企业因为强调控股权与控制权,而最终陷入利益争斗,影响了公司发展。
马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精英人才,马云不惜血本地吸引其加盟。例如,仅加盟阿里巴巴一年的卫哲,马云给了他1.06%的股份。阿里巴巴一上市,卫哲就坐拥了14亿港元财富,超过盛大总裁唐骏,成为赚钱最多的职业经理人。
中国企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有一大批担心权利被稀释的经营者们、企业家们高喊MBO(管理层收购),结果股权增加了,权利也增强了,在员工和公众中的影响力却鲜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有一批从来不控股、甚至要继续减持股份的企业领袖们,用一种独立于股权之外的力量领导着他们的企业。比如,通信设备制造业老大华为公司,施行全员持股,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个人持股比例不足1%;联想教父柳传志在联想集团持股仅0.28%;马化腾在腾讯公司也只占有12%的股权。但是,没有人否认,这些人在他们的公司里都是绝对的精神领袖、灵魂人物。马云也一样,他也是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领袖、灵魂人物。
一个CEO最后要取得的决定权不是人,是他讲的理念思想、战略战术是不是有理。所有人都觉得你说得有理,他们就会跟着你。我不希望我手下的所有同事是奴隶:因为我控制了51%以上的股权,所以你们都得听我的。这没有意义。
很多业内人士也丝毫不担心因为股权的稀释而影响马云的领袖地位。比如,神州数码CEO郭为认为: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影响,无论是在员工还是在股东中都不是因为股权而是他的领导力。他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战略制定和影响力都非常优秀;前盛大总裁唐骏认为,对于马云来说,持股多少并不是很关键,只要他能控制董事。就像微软的比尔.盖茨,只持有微软10%的股份,但他永远是这个公司的核心。
打造未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
马云给阿里巴巴提了一个口号:阿里巴巴要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黄埔军校,要成为未来企业家的摇篮。至今为止,马云很自豪的一件事是:
我的四大天王,每人至少能够管理1000亿人民币以上的资金;八大金刚,管理500亿;十八罗汉,每人管理300亿;四十太保,至少10个亿。
这正是阿里巴巴倾心培养人才的结果。创业十年,马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带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能够说明这十年中马云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才,但是这十年间,马云把阿里巴巴变成了一个大熔炉、一口高压锅、一所大学校,尽力为阿里巴巴,也为中国企业培养人才。马云心里很清楚:
只有当下面的人超越你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领导。你突然发现当了3年领导,你的水平还是公司里最好的,那你根本就不适合当领导。领导是通过别人拿成果。刘备打,打不过关公,算,算不过诸葛亮,但是刘备是最聪明的。所以,领导最需要关注下面人的成长。
马云正是怀着想让下面的人尽快超越自己的心胸来看待培养人才的。他打造核心团队,大胆让员工独当一面,充当“封疆大吏”,就是为了让手下的团队尽快地超越自己。他用人的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看你的品质、能力,还有你的成长速度。阿里巴巴上百人的骨干团队,就是这十年来培养出来的。
孙彤宇、李琪和金建杭等就是马云一手培养起来的。孙彤宇可以说是追随马云时间最长的人,从“中国黄页”起,就和马云风雨同舟,一起创业。在孙彤宇的努力以及阿里巴巴的培养下,两年后,她就成了阿里巴巴的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