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57500000024

第24章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是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完全、时时以本来面目出现的人恐怕是没有的。父母在子女面前会显现自己绝大部分个性、品格、见识、习惯和嗜欲等。因此,通过看他怎样做父亲,可以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

在父亲,不舍众生是一个大愿,大到无尽头,救国也是头等大事,家,自然排在后面。

在梁漱溟长子梁培宽编辑的《梁漱溟书信集》中,梁漱溟给梁培宽、梁培恕的书信共计30件,抗日战争时期的书信有21件,如果加上1938年梁漱溟《寄志昭两侄及宽恕两儿》一信,计22件。

这22封书信,真实记录了国难当头之时的梁漱溟,以国家大事,以抗日救亡大计为己任,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国共两党的团结抗战,不辞辛苦、艰险,奔走于华北、中南、西南各地;而对于两个儿子的殷殷父子之情,在长时间的离别中,浸透在大部分并不算长的信件的字里行间之中。

全面抗战前三四年,日军侵占东北后,寻衅华北,制造事端,挑起华北事变,甚至进军至北平城下。在梁培宽、梁培恕的记忆中,第一次逃难是母亲带着他们先去张家口又转赴大同,住在一位表舅家。

而第二次逃难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三个月,日军从河北进逼德州,堂姐德昭带着孩子加上宽恕兄弟,离邹平去青岛。此时梁漱溟正在南京开会,梁夫人已于两年前去世,梁在1935年8月的悼亡文中写道:“在这中国问题极度严重的时候,她又早早离开我,给我以爽利的身子,容我以全副的精神,对付大局问题。”

1938年上半年,华北、华东大部分地区沦于敌手。梁漱溟十分惦念仍留在敌占区的两个孩子,乃做出抉择:“由一位远房兄弟把我们从青岛经上海、香港、广州带到汉口,在这里与他重聚。不过这重聚只是暂时,不让家事拖累所奔赴的大事,这个原则不变。势所必然,还是要把我们托付给别人。在汉口住了半个多月,就去湖南衡阳,他的大妹我们的姑母在那里。”

当梁漱溟与妹妹商量如何安置宽恕兄弟时,培恕想到父亲又要远离他们去重庆,忍不住在另一间屋子里哭出声来,“听到哭声他们过来问怎么回事,我说,我要去四川。这使他心中不忍。幸而我们还有一位表姑,刚刚从山东退到四川南充,这又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他把我们从湖南带回汉口,再带到重庆,在重庆只短短几天,又出发去到川北南充表姑那里”。

有一段时间,南充成了梁氏父子、朋友的聚会处。1939年末,梁漱溟在重庆,长子培宽在南充求学,次子培恕在合川草街子陶行知先生所办的育才学校学习,聚会地又改为重庆。几年来父子们聚少离多,梁漱溟在给两个孩子的简短的书信中,除简要告知其行程外,则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健康,勉励他们勤奋学习,注意身体,并对各地亲戚流露出惦念关切之情。而一旦有机会聚会时,梁漱溟写信道:“我现在不回南充,所以还是你到我这里来。恕亦快放假,亦来此地同住。”寥寥数语,盼望与孩子们相见之情,跃然纸上。

梁培宽回忆1939年在重庆北温泉聚会的时光:

在这段时间里,他做了别人不能替他做的事:长时间讲我们那个年纪能够理解,需要知道的国事和家史。天天一清早去游泳,他不会,很高兴看我们游。

温泉公园有十几处旅舍,只有一处餐厅,一日三餐必定去那里吃。顿顿素菜、素汤,时间稍长,堂倌和我们面熟了,他越来越奇怪,做父亲的从来不给孩子吃肉,两个孩子也不说想吃肉。有一天他终于想替我们提出要求,问道:“你们不想吃肉?”父亲听他这样问,抬头看我们,他的神情是:要不要吃肉,由我们自己说,而又期待我们表示不想吃。

……难得的相聚将近结束……哥哥是搭一辆卡车走,卡车将要开动时,我哭起来。通常,离情别绪几乎一定会促使一位父亲为孩子买一点东西带走,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梁培恕回忆:梁漱溟从不对孩子说训诫性的话,他表情沉静,喜怒哀乐多在眼神里,意见也在眼神里,坚韧不拔,“让你觉得他采取这个态度纵使不合你的意,却完全没有对你而来……他是一切方面都不做硬性规定,从不指明我们应该怎样做,只有一个得当与否的暗示”。

1940年3月10日,梁漱溟给长子梁培宽的信中批评:“你说在学校空闲无事干,我想应当自己看书、写信、做日记笔记等。凡事要主动,不要等待被动。”

抗战时期乃至一生,梁漱溟写给两个儿子最长的一封信,即写于1942年的《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近1万字,分9个小标题详细地记述了自己从香港脱险的经历。

信中第9个小标题说到:“处险境中我的心理”,梁漱溟分析了自己此次脱险历程从外在到内心的“坦然无事”,得到范长江等人的赞叹:“梁先生真奇怪,若无其事!梁先生了不起,若无其事!”

梁漱溟在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分析自己何以身体不强而心强,何以能够坦定自若地面对艰险,讲到他的自喻和自信(身心),认为:“假如我所作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又若我做事只顾一家人的生活安享;那么,我的安危亦不过关系一家而已。但我不谋衣食,不谋家事,人所共见。你们年纪虽小,亦可看出”;而在用心的大问题上,始终围绕人生和社会(或中国问题)问题,其结果是:“一是基于人类生命的认识,而对孔孟之学和中国文化有所领会,并自信能为之说明;一是基于中国社会的认识,而对于解决当前大局问题,以至复兴民族的途径,确有所见。信其为事实之所不易。”而于前者,梁漱溟认为,必待他的《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中国文化要义》三本书的完成,方能尽了义务;后者虽有《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我努力的是什么》三书出版,仍有待发挥和奔走努力。

梁漱溟指出:“前人云:‘为往圣继绝学,未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乃不会有的事!”

梁漱溟的这封长信告诉孩子们,他在为国家、民族的大利益而奔走、讲演、著书立说,倭寇不灭,何以家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只要矢志不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要毫不犹豫地努力奋斗。不完成这些既定的目标,是绝不能退出历史与人生舞台的。正如1944年冬梁漱溟的学生阎宗临告诉梁培恕的那样:“中秋那天晚上,我生着病,一个人躺在宿舍里,冷清清的。先生来看我,拉着我的手说,他一旦认准一件事必须做,是妻子儿女都不顾的。”

虽然父子们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梁漱溟却在书信中不忘鼓励、提醒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求学、健身。

如1942年梁漱溟给两个儿子的信中,一面批评培宽上封信写得匆忙草率,一面表扬“信中说之话皆甚好”,列举如下:

1.如言“席太太请吃饭不好不去,而一去即耽误一天工夫,这一天即做不了好多事”。此见出你天天在做事,一天不肯马虎过去,极与我相似。

2.又如“我们已很舒服,各位先生真较我们苦得多。衣服亦不算少,冻不着就好了”。此见出于自己境遇享受知足,没有贪心,不好奢华,更能看到旁人的问题,有关切众人之心肠,极与祖父相似。

3.又如“单独一家过得舒服似不甚合适,大家都困难应共甘苦才好”。此见出你有心肝亦有眼睛,能留意左右前后之事而辨别其是非。

4.又如说到将住王师母家过旧年,又说“不确定,因校中亦须多人看守才行”。此见你处处照顾到大局,有责任心。

5.你自写小传得奖第一,而却说“文字写得并不好,这我自己知道,不过内容比较真切一点罢了”。此昔人所谓“得失寸心知”也。有的人经旁人夸奖而妄自尊大,其实旁人或夸或贬仅供自己参考,自己心内有数,方是一个明白人。

又如同年梁漱溟《寄宽恕两儿》一信中,惦念培恕的身体情况,嘱其若胃口不佳,不必勉强多吃饭,须于平日多运动或劳动,又指出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功课不过增进人知识。但吸收此知识而运用之者则在吾人有健全之身体与活泼之头脑。身体不健全,头脑不活泼,勉强用功,吸收不进来。勉强吸收,亦不记得,或不会运用,徒劳无益,故仍以调理身体精神为第一事。功课非第一事也。吾恐一时不能回川,全要你们自己照顾自己才行。”

再如1943年2月末梁漱溟给两个儿子写信,可谓语重心长,他看了两个人的自传,指出:“宽儿所作虽不甚好,尚清爽简洁,但开头一句无主词,在文法上是不行的,或漏去一‘我’字邪。恕所作太简短,总是因为他对于所作之事无兴趣之故;勉强他多写怕亦不行。但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所以上次我看见他自己说生活索然无味所以日记索然无味的话,我很忧虑,很想改变他的生活……我的原则是: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你们兄弟二人要明白我这个意思,喜欢干什么事,我都不拦阻你们的。不过一个人往往自认不清,又往往不确定,遂致终身无成耳。”

梁培恕回忆:有些家长喜欢子女步自己后尘,督促子女在学校取得高分更是常见,“他却从来不问我们考得怎样。不是分数高低不代表什么,他是引导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分数上”。

那时,哥哥梁培宽对自己将来干什么已有明确意向--为社会大众服务,写信问父亲做什么比较合适。回答是:只要有这番诚意就好,干什么都可以,而且“有无成就,亦可不管”;梁培宽还问过父亲:做学问与做事是否为两条路,自己宜走哪条路?梁漱溟回答:平常熊十力先生教育青年,总令其于学问事功二者择其一。择取之后,或再令细择某学某事,“这自然很有道理,亦是一种教法”,但梁漱溟认为,似乎更肯定自己走过的路:“一任自己生命所发之要求而行,全无学问或事功之见存。另一点是:现在任何一件事没有不在学术研究之内的。例如为解决人民生计而搞合作运动,合作就是一门学问。”学或事“不必太固执一偏”。父亲“对我们的期待只是发愿为大众服务,生命力得到发展,即是好的人生”。

长期的两地生活,培宽、培恕兄弟也学会了节俭。对此,梁漱溟写信告诉他们:“你们平素用钱已很紧,不可再紧。凡该用之钱必须要用,例如求学必不该为省钱而不求学,或因钱而改变正当计划,所以宽信说恕若考入空幼(指成都空军幼年学校)可以省许多钱的话是不对的……我平素既以钱助人,则我亦可用人之钱。”

同年夏天,梁漱溟给两个儿子复信,信中批评培恕:“上次来信仍是错字掉字太多。何以写完信总不再看一遍?心粗之人没有能成事者,假如你粗心之病老不改,则干什么亦不行。”

8月24日,梁漱溟给儿子复信:“恕儿求学问题有决定否。吾意:假使他不肯住学校,就不勉强他,这并非我对他一种溺爱,而是对他的教育有此必要。你们两人生性不同,将来怕亦是在不同方面发挥,所以不必同样教育,但我相信都是可以有成就的。”8月20日是梁漱溟夫人黄靖贤逝世八周年祭日,梁漱溟在同一封信中嘱咐儿子,时间过了不必再设祭,但“阴历十一月十五日为汝母生日,在这一天设祭亦可以。祭时写一牌位‘先妣梁母黄夫人之神位’(或供相片,不写牌位亦可),供菜五碗、饭一盅、茶一盅,汝两人行礼即可矣。我流转在外,祖宗祭祀皆未之行,当然亦不祭汝母也。”

1943年初冬,梁培恕从重庆到桂林穿山脚下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看望父亲,并且打算暂时不上学。在这一段时间内,父子俩人谈话较多:培恕讲了在学校看到的抓壮丁的惨状;谈过人的创造力和年龄的关系;谈到国文课本里最爱读《书鲁亮斋事》和《张巡传》,谈到前者,鲁乃康熙、雍正年间人,巡抚田文镜派鲁去接任因挪用公款罪被革职的河南中牟县县令李某。鲁微服私访,中牟百姓皆称赞李是贤令,但愿他不走。鲁见到李觉得他确不像贪官,问为什么挪用公款?李说自己是云南人,离家十年,到中牟后借公款把母亲接来奉养。人到了,官也丢了。鲁思考的结论是:“依凡而行者,非夫也。”不摘印返回开封,请田文镜让李留任。文章极生动而有气势,当培恕背诵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梁漱溟沉默着留下眼泪。

在梁漱溟和阎宗临的开导、劝说下,梁培恕又人中山中学高中部学习。梁漱溟在给长子梁培宽的信中说:“希望他能从此安心求学,则愚放心矣”;“恕在学校似能有进步,胜于在家自修。”

对于一个父亲而言,儿子的品行、学业当为最重要的事情;但对以国家大事、民族大义为己任的梁漱溟来说,国事在先而家事在后,从培宽、培恕的回忆及所编书信集看,在大多数时间处于父子分离的前提下,梁漱溟仍然在做人、治学两方面,通过书信的方式,往往在并不算长的话语中,体现了一个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同类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巨擘(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高尔基从流浪儿到文化巨人的故事

    高尔基从流浪儿到文化巨人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刘秀传

    刘秀传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血染疆场后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本书从史实出发,将刘秀的功绩、情感用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与郑和相遇海上

    与郑和相遇海上

    绕过好望角世界第一人,揭开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破解郑和船队之谜。人类“大航海”先驱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1405-2005)!“既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语言精美的文学读物,更是一部弘扬我国古代文明的极好教材!”
热门推荐
  • 小百通的江湖

    小百通的江湖

    一个山谷里出来的少年,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刺客,一个号称要偷尽天下武学的小偷,几个原本不相干的人物,却因命运的牵扯,意外的走在了一起。就看看白桐将如何书写他的江湖吧。本人第一次写作,写的不是特别好,望见谅。
  • 若知当初

    若知当初

    弥漫在繁华都市里的虚荣所驱使下膨胀与道德
  • 倾世法医盛世王妃

    倾世法医盛世王妃

    庶姐毁清誉,霸道占夫婿,姨娘赐毒酒,小命刀尖走?正当她计划还她们小小“回礼”时,某爷竟厚颜无耻冒出,企图乘机勒索,“护你周全,你以身相许!”这厌女成疾的无良王爷,居然动她心思,想捆妃成婚!她一现代女法医,穿到这破地方就为了当王妃?老虎不发威,还真把她当成HelloKitty!
  • 重生之唐华

    重生之唐华

    【重生文,男女主身心干净,一生一世一双人。】她大概是大唐最倒霉的一个公主,在扬州痴等驸马八载,却迎来她“已亡”的消息,随之而来的竟然是她的驸马另娶她人,而新娘竟是她自幼爱护的异母妹妹!最后她中毒身亡,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凄惨结局!许是上天垂怜,让她重生到十岁。重新归来,她不再是前世那个懦弱任人欺负的公主,而是前来索命的恶鬼!
  • 刎情

    刎情

    有这么一本书男人看了妻妾成群女人看了极度瘦身小孩看了马上长大老人看了枯木逢春说啥?不信?不信请您接着往下看......
  • 气海

    气海

    缠丝太极混元气,内外形意拳无双。干将奔雷星辰易,莫邪轮回碧血殇。五行圣门洪荒起,文成武德有双皇。九境书院百家道,天下经学出追阳。
  • 20岁不屈服命运,30岁掌控世界

    20岁不屈服命运,30岁掌控世界

    作为一本人物励志类图书,本书摘录了周立波、龙丹妮、杨威、杜丽、崔曼莉、黄渤等26位杰出人物在不同领域的成名故事。主要描写了他们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而获得成功。这对于激烈竞争压力下的青年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对于普通老百姓以此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出版方只授权部分章节供您免费阅读,请购买正版实体书阅读全部内容】
  • 草民封侯

    草民封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介草民,乡野出身,身世平凡,命运巧合,运筹帷幄,雄姿英发,管他山贼穷凶极恶、海盗神出鬼没、外族雄霸一方、士族世袭爵位、外戚权倾朝野,一身粗布麻衣,谈笑间,强虏飞灰湮灭,想当年,人生如梦,封侯携红袖,一盏酹江岳。(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总裁圈妻计中计:萌妻爬墙来

    总裁圈妻计中计:萌妻爬墙来

    在殷城,女人们在警告自己的丈夫不要在外面包养女人的时候都会这么说,小心碰到莫静语。莫静语干的惊天动地的事是一句话把宠她上天的金主送进了监狱,而她自己却逍遥地继续勾引男人,还生了一儿一女。偏偏地那宠她的男人死不悔改,出狱后的第一件事竟要给自己正名,不做金主做老公,但是莫静语却跑了。男人阴阴冷笑:“你还能跑出地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