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6900000002

第2章 哲学篇(1)

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产方式原理

生产方式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之一。生产方式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沿袭斯大林同志的阐释:“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把生产方式定义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把生产方式原理阐释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半个多世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在这一传统观点所形成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然而实践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效果使人们不得不在反思实践的同时对指导实践的理论观点进行反思。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我们在理论上形成了把生产方式原理概括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传统观点,同时把所有制变革理解为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因而在实践中产生了把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规定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并存的结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产生了否定非公有制存在必要性的偏向,产生了不断提高公有制水平的偏向,以为只要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即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就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的确立,不但没有较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而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首先对长期形成的单一公有制结构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然而,理论界对所有制结构改革的阐释仍然沿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传统观点:公有制适应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状况,个体、私营经济适应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状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当我们深思这一理论阐释时,就会明显地觉得这一阐释是不够圆满的。因为,所有制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应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而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量变积累过程,生产力的低水平迟早会发展到高水平。如果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仍然停留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认识水平上,势必产生这样一个推论:为了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状况,应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当生产力的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时,应再次对个体、私营经济进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必然与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相矛盾;必然重复否定私有制经济存在必要性,不断提高公有制水平的历史老路……总之,如果沿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传统观点和习惯作法,会导致所有制形式的短期化和非制度化,导致以所有制结构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的大起大落,极大地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的大力解放和发展,不仅仅在于所有制结构及其分配结构的变革,更重要的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实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密切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实践的重大突破,确切地说,是一次革命。如果对这一重大突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概括,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属于生产方式变革范畴,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和完善。然而,对这一生产方式变革,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传统观点也是难以说通的。其一,这一观点容易误导人们把生产方式原理的丰富内涵单纯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原理,忽略对生产方式自身变革的探讨。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根源。同时,这一观点容易误导人们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只重视它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一面,忽视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面。这正是现今的所有制结构仍不够成熟和完善的根源。其二,总结我国建国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以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变革尽管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能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明显不属于生产关系变革的范畴。其三,现阶段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与其说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所决定,不如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确立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及其相应的所有制结构。所谓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实践,实质上是探求公有制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合的具体形式。这显然不属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范畴。

总之,实践的发展要求指导实践的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理论界对生产方式概念以及生产方式原理的内涵进行过多次的讨论。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前述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但提出的意见还不够成熟,进行的表述也不够科学。

最先突破前述传统观点的,是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芳同志。他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指出:“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排除了交换,排除了独立流通过程,这是把社会主义看作自给自足经济的‘自然经济观’的表现。”表面上看,这是对斯大林同志阐释的生产关系定义的异议,实质上是对理论界沿袭的生产方式定义的突破。在此之前,理论界按照斯大林同志的阐释,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定义生产方式概念,以生产关系类型界定社会经济形态类型,从而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范畴相混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至今把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把生产方式看作广义的生产关系)。孙冶芳同志的提法,则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之类的概念界定社会经济形态类型,即以不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概念界定社会经济形态类型,从而突破了斯大林以来理论界关于生产方式概念的僵化思维。联系马克思写《资本论》时所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孙冶芳同志的提法也想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从而为理论界讨论生产方式概念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提出了现实的课题。孙冶芳同志的提法,反过来理解,是说生产关系定义应包含交换和独立的流通过程,不应把社会主义经济看作自给自足经济。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但所提出的观点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一,社会生产可区分为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两个不同层面,同样,交换亦可区分为交换方式与交换关系两个不同层面。交换方式是对交换的客体而言,是指交换的产品是生产者的全部产品或大部分产品还是直接消费后的剩余产品。而交换关系是对交换的主体而言,指交换主体在“互相交换其活动”中发生的一定社会联系和关系。交换方式属于生产方式范畴,交换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孙冶芳同志却笼而统之地说“斯大林的生产关系定义,排除了交换……”。其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在交换方面的区别,不是前者“排除交换”后者需要交换,而是两者都存在交换,但交换的方式不同,交换的产品的量和质不同。但孙冶芳同志却认为“……排除了交换,是‘自然经济观’的表现”。其三,孙冶芳同志的提法尽管想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相区别,但他的表述却没有把二者具体区别开来。因为他把交换和独立的流通过程笼而统之地归人生产关系定义之中。

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对生产方式范畴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讨论终于全面展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为此开辟了《学术讨论》专栏。不少专家学者撰文参与讨论,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意见。有的认为,生产的自然形态与生产的社会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一定的生产方式把一定的生产力及其形式作为前提条件,而一定的生产关系不过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内部的必然关系;有的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的形式,生产关系也是生产的形式,前者处于生产的第一级层次,后者处于生产的第二级层次。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顺序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有的则认为,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马克思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涵义。《资本论》研究对象表述中的生产方式,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述的传统观点,为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打开了思维的框子。但这些观点仍不够成熟,表述也不够科学。因为这些观点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具体地阐述生产方式概念内涵的构成要素。近年来的讨论更为深入,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由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人们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马克思说的生产方式”,“它是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的中介。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方式(包括分工、协作)的相应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又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这些观点无疑比前述的传统观点深刻得多。因为这里的阐述对生产方式下了个不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确切定义,并且阐明生产力通过生产方式的中介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纠正了传统观点忽略生产方式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的偏颇。但是,近年来的讨论所提出的观点仍然没有具体地说明生产方式在生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层次,没有具体地说明生产方式内涵的构成要素,没有具体地说明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如何决定生产关系,因而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为了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原理,特别是从马克思经典著作本意上弄清生产方式概念以及生产方式原理的内涵。当我们将散见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相关论述汇集起来进行综合思考时,我们发现,马克思对生产方式概念以及生产方式原理内涵的阐述是极为详尽具体的。我们应首先继承马克思的思想遗产,然后再论及坚持和发展。

依据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本意,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中人们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谋得生活资料的方式。它是社会生产系统中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的范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中介,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相同的层次。

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典著作对社会生产进行科学抽象而提出的三个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范畴。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表现为生产方式,人们之间“发生的一定联系和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要素分析,它的首要层次即包含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要素。这三者是社会生产所蕴含并与社会生产同时发生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其中,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联的中介或纽带。

由于三者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生产方式有时作为生产力的同义语使用,有时作为生产关系的同义语使用,有时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有时又指生产力或生产关系的某一方面。同一经典作家在不同的著作中使用的同一概念的含义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经典作家使用的同一概念的含义更会有所差别。但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主体看,马克思更多地把生产方式看作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的范畴,把三者同时相提并论。从一般书信到长篇巨著,从早期著作到晚期著作,一脉相承,贯彻始终。

1846年的《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是马克思极重要的早期著作。这封信表明了青年马克思许多重要思想。关于生产方式,马克思在信中写道:“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这里明显是把生产方式看作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列的范畴相提并论,并阐明: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通过生产方式的中介决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是马克思极重要的理论著作《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以论战的形式,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观点作了科学的表述。关于生产方式,书中写道:“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这里的表述与《致巴·瓦·安年柯夫》中的表述是一致的。

同类推荐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本书比较全面和详细地介绍了俄罗斯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全文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自转型以来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和调整,政党制度和主要政党的演变和发展,寡头与政权关系,普京政权的主要依靠力量,给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车臣问题由来与发展,各种政治思潮的碰撞和主要政治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当前俄罗斯社会所存在的对原苏联怀旧心理的认识等。
  •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概论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已成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民主;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搞好社区治安,促进社会稳定;切实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自由的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自由的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本书对自由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与逻辑线索、理论构成与研究方式,自由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自由主义批判与重申,实践理性与自由实践理性等问题进入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 中国大数据(2013-2014)

    中国大数据(2013-2014)

    本书运用大量的数字图表和专题地图,来分析展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政府运行与投资环境、人口与城市化、资源与环境、社会事业与消除贫困等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与尚待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发展数据进行多方位解读。
热门推荐
  • 当地球科技与修真界共存

    当地球科技与修真界共存

    地球之外有着无数的星辰,那么宇宙之外是否又有着浩瀚如海的未知宇宙呢?当充满了奇异体质的修真世界和科技纵横的现代世界碰撞到了一起又会发生什么么?什么!修道者竟然拿着激光枪打怪兽?什么!科技武士竟然能够元识传音?当科技世界的元素掌控师遇上修真世界的道术巫师;当现代的科技武士碰上修真世界的御剑仙人;当修真世界的奇异体质拥有者对上科技世界的超能进化体;这一切会是怎样呢?这样的环境之下,阎落又该何去何从呢?
  • 四季.冬与覆虫

    四季.冬与覆虫

    不是每一次守候都有结果,也并非付出就有结果。等不到的花开,和到不了的彼岸或许他两的乘积的胜不了此刻在你身旁的的佳人一分。抱有莫须有的念头,最终会固步自封。世界的眼睛请别关闭!我需要你来给指明我前行的·路。
  • 耿相忆

    耿相忆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逃脱求而不得的业障;一段世人皆知的旷世之恋,一场没有人认可的孤军奋战;纵使情深似海却注定无法善终;觥筹交错的纸醉金迷,沉沦的是一份不能见光的欲望;他爱她,不惜违逆天下,却换来她恨之入骨;她恨他,却痴心奈何步步沉沦于这份柔情,不能自拔;前朝的皇权更替,后宫的波谲云诡;难得相爱妄想相守,终究一场美梦成空;愿负天下不负卿的帝王,入骨相思誓死追随的公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权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谋士;偏执癫狂的皇后,美艳天真的贵妃;我们步步为营,却都满盘皆输;上穷碧落下黄泉,今生今世必不错过,就算相识是错,相爱是错,这场彼此的交付终究有了一个成全。
  • 黄帝太乙八门入式秘诀

    黄帝太乙八门入式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僵尸皇后:陛下,我要辞职

    僵尸皇后:陛下,我要辞职

    宁玖心想:”这份工作既有工作期限又有报酬,而且还不用担心陪睡问题,不做白不做。“谁知她想多了。”喂!你别过来啊,再过来我要咬你了!”某人挑眉一笑,“来咬啊,等我也变成僵尸,我们就可以纠缠永生永世了。”堂堂僵尸,神鬼不惧,居然被这个男人吃得死死的。宁玖觉得自己心好累╮(╯▽╰)╭
  • 王爷要咬人:宝贝,别太坏!

    王爷要咬人:宝贝,别太坏!

    她大概是史上最倒霉的医学天才,研究个药方还能把自己炸死,灵魂坠入异世。再度睁开眼,已重生在晋阳侯府唯一的嫡女身上,成了世人口中的笑柄。渣男未嫁先休,甩了她一封休书,皇帝又将她打包赐婚给素有断袖之名的轩王,这不是存心要她守活寡嘛!新婚之际,轩王故意刁难,要她爬狗洞进府。“可以啊!只要你承认自己是狗,我就爬,谁怕谁?”让男宠代替他洞房?好啊,就拿他的男宠来练针灸。好男风?那她不介意以银针扎得他面对菊花,软趴趴!谁敢欺她、辱她,她手持银针往死里扎!她医术高绝,可救人、亦可杀人于无形!轩王讥她不过是兽医,她笑回:“医的就是你这只禽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世阴阳决

    幻世阴阳决

    夫天地之始,万物未明,生灵不现,是为混沌,鸿蒙初现,乃成乾坤。数千年前,太极真人与阴阳老怪决战,阴阳老怪魂飞魄散,太极真人功法散落,此战却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中留下许多传说与故事。自此一战起,有四大宗门兴起于修真界,另有一神秘传承化生殿暗中崛起。这四大宗门与那化生殿彼此间明争暗斗数千年。而这一次的故事也自这几大门派纠葛中而来······
  • 穿越之魔族入侵

    穿越之魔族入侵

    一个穿越了的少年进入了一个人类与魔族争斗的世界,他见到了人类被魔族杀害,尸横遍野!虽然他拥有魔族血脉,但他决定要驱逐魔族,为此他必须借助魔族之力来对抗魔族!吾君临世界之时,必诛魔族之罪行!
  • 游梦之江湖

    游梦之江湖

    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让人思索千年!我们幻想着梦的现实,还是梦在时刻这进行着我们的人生……
  • 影魔穿越异界

    影魔穿越异界

    少年穿越,一段段奇异的旅程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