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3900000034

第34章 清朝以后 从多元到多彩多姿(3)

在鄱阳一中校园的西南角,建有一座“鲁公亭”,亭旁复刻北宋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手书的《此君轩》诗。原先,这里有6块黄庭坚此诗的石刻,这些石刻后为县博物馆收藏。为什么鄱阳一中校址内收有这些文物?年纪稍大点的人都知道,鄱一中的校址,原本是着名的“东湖十景”之一的“荐福茶烟”——荐福寺旧址。民国时期,因鄱阳的中学满足不了生员的需要,于1944年在缙绅耆宿的倡议下,创建起私立中学。学校为体现鄱阳文化,特以陶侃之字命名,这座学校从此便叫士行中学。

读过《此君轩》诗文的人,一定会感到奇怪,黄庭坚的这首诗似乎与荐福寺,甚至鄱阳都没有关系,为什么他的手迹石刻会在这里出现呢?不错,黄庭坚虽然是江西分宁,今修水人,但一生多在西南——主要是四川做官,从他的行迹与我所知道的历史资料看,他并没有来过鄱阳。而碑刻上句式错落,韵律协调,音节流美的七言诗句,又确是这位“江西诗”派创始人之一的风格。尤其是他超逸绝尘、跌岩生姿、气脉奔腾的行草书风,让人一眼就知道,此碑绝对是黄庭坚的书法真迹。那么,这碑文又是怎样来到鄱阳,落籍荐福寺的呢?说起他的来历,不得不先说说清朝中朝的这位鄱阳人周彦。

周彦,原名孚,号东润。公元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陈继昌榜进士。他父亲周崧晓,字翰定,号爕坡,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金榜榜进士。在旧县志人物传介绍周崧晓时,特别介绍了周崧晓的父亲周铭(一作鸣)诒,这位别字有容的先生,是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钱维诚榜进士,与蒋士铨是同时代人,为硕辅坊人。而清朝修纂的《鄱阳县志》有个奇怪的现象,清朝中期以前在人物简介时,对传主他们的故址,多以东、西、南、北隅方位表述,而周铭诒因是其子崧晓的补述,崧晓为清朝前期人,所以表述方法也与大多数人不同,这是一;第二,在介绍一个叫周秉文的人时,第一次出现“十八坊人”这样的表述,不过此人已是晚清时代的人,为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进士。由此可见,以十八坊为地名,显然是后来的事,起因还是口语形成的约定俗成。至于周彦祖孙三代,是不是现代十八坊周家的祖先,因没有做深入考证,不敢定论。假如与周氏家谱能对上号,那就证明我在上面的观点并没有错。

周彦历官兵部主事、御史。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华东大水,淮南、徐州等6县灾情严重,周彦上疏朝廷请求赈济,并呈疏河十策,使很多受灾百姓免遭了涂炭,得到朝廷赞赏。公元1832年道光十二年,台湾张丙、陈办组织天地会反抗清朝政府,朝廷命双眼花翎、一等轻车都尉、福州将军瑚松额为钦差大臣,与参赞哈琅阿前往清剿。周彦参加并辅助他们平定了这次反叛,以功接任为台湾,今台南市知府。周彦在台湾任职期间,除继续清除天地会余党、修筑港口、建造战舰、加强防守之外,又大力推行兴办学校、创建书院、建立保甲制、加大义仓存储等举措,深得台湾人敬重,当地人为他建生祠,塑雕像,表示怀念。不久,周彦升任为浙江宁绍台兵备道。担任这个职务时,周彦一如在台湾时那样敬职守责,并捐资建成了“云石小房书院”培养人才。黄山谷《此君轩》的墨宝,就是他在兵部任职时得到的。

那么,《此君轩》的诗与墨宝,到底又是怎么回事?要了解《此君轩》,先说说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公元1105年徽宗崇宁四年期间人,他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历史上人称之为“苏黄”,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是开创“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在书法上与苏东坡齐名,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是善长行草,用笔以侧险取胜,纵横奇倔,风韵姸媚,自成格调。荐福寺《此君轩》诗石刻,全称为《戏用题元上人此君轩诗韵,奉答周彦公起予之作病眼昏花,句不及律,书不成字》。在诗作之前,黄庭坚有自注说:“元符二年(1098)自黔移戎留江安作”。这件墨宝最早出现在四川荣州的嘉佑寺,上面有他的自跋:“予既追韵作此诗寄周彦,周彦抄本送元师,元师得余手墨,因而作草”。有人奇怪,怎么在北宋也有周彦?相隔七百多年,难道同为一人?这当然不是,只是同名而已。或许这也是一种缘份,相隔虽然700多年,但这首诗作和墨宝,起于周彦相关,存与周彦相连,能说不是件有趣的事。不过,黄庭坚所说的周彦是人的字名,不是我们清朝同乡姓周名彦。北宋的周彦姓王名庠,他是苏东坡的侄女婿,与黄庭坚交情很深。王庠也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他在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举八行,八行是科考的一种,考定为天下第一,徽宗赐他为廉逊处士,并任命为潼川府教授,赐进士出身。王庠不干,或许觉得有辱斯文,凭才气不应只是赐进士出身吧。而黄庭坚诗中的元上人,法号祖元,是王庠的堂兄弟,很会操琴,为荣州嘉定寺的和尚。公元1101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黄庭坚因苏轼之事牵连受贬,遇到大赦,便从黔州今四川彭水,返戒州今四川宜宾。祖元得知消息后,特地跋涉几百里,从荣州赶到黄山谷将经过的,泸州江安锦水驿,专程看望老友。黄庭坚非常感动,便以两年前,即公元1099年哲宗元符二年,自己写过的《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的诗韵,写了这首诗。此君,实际上指毛竹。为此,诗前有“元师自荣州来,追送余,于之泸江安锦水驿,因复用旧所赋此君轩诗韵赠之,并简元师从弟周彦公”,这就是此刻的前因。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周彦致仕囬到鄱阳。这一年东湖荐福寺西侧的,“颜范二贤祠”重建工程,历经十年之久即要告竣。这项工程是由荐福寺莫莫堂僧人胜山,于公元1824道光四年,经府守同意后,着手募集资金并破土动工的。周彦致仕的第二年,乡宿拟请他写记,于是他写道:

若颜范二贤祠,明嘉靖初始建于荐福寺后,万历改建于荐福寺右,然不久俱废。寺僧胜山见荆榛满目,颜亭并无其基,慨然以修复为己任,募金集腋,伐石鸠工。不数年,祠宗一新。前建鲁公亭,后翼以青云阁。将圆寂时,出橐中金谓居士培元曰:“盖终其事,吾无憾焉!”培元不食其言,次第工毕,龙石以俟书。道光戊戌,值余归田,导游荐福寺,得竭二贤祠,因碑祀请。予重二贤治行,为唐宋以来楷模,不仅为荐福寺显,而胜山以方外崇善,不吝信废举坠,是可嘉乎!

周彦为荐福寺献黄庭坚这首诗的手书真迹,可能是受胜山和尚善举感动的结果。

着书立说成风的大清时期及主要人物

明朝以来,鄱阳着书立说的一天比一天多了。尤其是进入清朝后,着书立说之风更加盛行。据1994年《江西出版史志丛书·江西编着人物传略》所载,从洪武年间起,已有着作传世的,以和尚克新为先。克新,又叫雷庐和尚,出家前从事科举,后转而致力佛学研究。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因为家乡鄱阳及江西一带战乱不已,他便滞留在苏杭一带,与张士诚关系不错。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克新应朱元璋所召,在南京主持佛事。期间,又奉诏书赴西域今新疆,招谕吐蕃。他着有《雷庐南询稿》。自他以后,其他另另总总也有十多个人,有着述传世。但是,除童轩的《清风亭手稿》10卷,被《四库全书》收录7卷于集部别集外,给后世影响的并不多。而清朝录入《江西出版史志丛书·江西编着人物传略》的,自史白起至章穆前后有15人。实际上清同治纂修的《鄱阳县志》中,有70多个入传人物,之中竟有65人有着述存世。为什么清朝的文人都喜欢结集成书呢?因为明王朝的覆灭,激发了人们进行深切反思,所以多以诗文抒发自己的感受。当然,之中也有追赶“风潮”的人物,但大多数还是很有见地和价值的。就其后来较有影响的,我想至少有这几个人:王传、史珥、胡克家、章穆,另外还有武状元张鸿翥。

王传,侯家岗人,葬在梘田街,住在鄱阳镇王府山现五一小学东南。王传是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年进士,当过翰林院侍读,为雍正皇帝的老师,后任国子监祭酒。雍正登位后,召入内廷任南书房侍读。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设恩科取士,皇帝派他到山东主考,录取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名流为举人,受到雍正嘉奖,赐以“讲幄清班”匾额。据鄱阳名流陈孟庆老师说,他在建国前几年,亲眼看过这块匾额,上为瘦金体书法,另刻有雍正御宝大印。第二年,雍正又亲书福字相赐,所以王传又以福字为厅号。蒋士铨《竹枝词》中:“小巷乌衣旧姓王,翰林门第比金张”的诗句,指的就是王传。王传从官场退身较早,在家闲赋了15年,到65岁时辞世,他死时雍正破格为他“谕祭”,因为谕祭要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可见王传的官阶并不太高。

史珥,学师戬,号汇东,鄱阳西隅人。史珥是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庄培因榜进士,当时录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二十二年后升为主事,三年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五年,便回到鄱阳奉养继母。史珥在官场经历时间很短,前后不过六年光景,但对鄱阳文化作出的贡献很大,一生中对鄱阳的风土人情、轶人轶事,进行了认真的搜集整理和潜心研究,并将地方志及刊本中没有刊印的有价值资料,搜集成篇,作为考察和纠证讹误的依据。现在成了我们妇孺皆知的瓦屑坝,第一个考证的鄱阳人就是他,他在《续瓦屑坽考》中指出:“鄱地以瓦屑为名者,莫着于瓦屑坽,若坝若墩,则传者盖寡。考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泛彭蠽湖者,数十里间隐隐可见。延袤十里许,总谓尧山。山在番江北,南岸迤东,有水斜出通江,即瓦屑坽支流也”。“今之坽,应是蒙当时墩坝以为号,及后墩坝名渐隐,而坽独传。”从这简短的文字中,把瓦屑坽即人称之为瓦屑坝的地理方位,确定了下来。使人们毋庸置疑地确信,莲湖瓦屑坽就是时人称作为瓦屑坝的所在。史珥67岁时病故,一生中着述很多,按类别,考证有:《四史俟疑》8卷、《鄱郡史事考》4卷、《三立考》24卷、《鄱阳遗事考》4卷、《四史剿说》16卷、《胡忠烈公遗事》2卷、《塞游记》2卷;文集有:《艺润书院随笔》20卷、《汇东且东文集》4卷、《存旧录》4卷;诗集有:《且存诗》4卷、《睡余集》2卷;另有《年谱》1卷。此外,史珥还有一本《汇东手谈》,为乾隆时代文化专制的牺牲品,被列为禁书,未能流传。然而,令人叹惜的是,史珥这些丰富的宝贵地方史资料,现在能看到的不多。

章穆,字深远,晚号杏云,鄱阳县城外北关人。章穆的生卒年不详,如果以他的《调疾饮食辨》成书时间推算,他大概是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人。了解现代中国中医学的人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中医古籍出版社,为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研、教学人员参考,抢救了一批即将失传的,孤善本中医着作,影印出版为《中医珍本丛书》。章穆的《调疾饮食辨》,是其中的一本。《调疾饮食辨》是集章穆一生行医体会的一本力作。全书20多万字分7卷计6大类,收载食用食物653种。这本书上穷天文日星岁序历算,下究草木虫鱼山海珍错,凡五行存产之精,一饮一会之微,独到见解的地方很多。书中每论述一味食物,基本上都是按照训诂、产地、种类、形态、性味、功用、医方、使用宜忌进行编写。涉及到医家论述、风俗习惯、诗词歌赋、野史杂谈,随手拾来,涉笔成趣,而且都是凭借自己记忆。原来,章穆的家境起初并不太差,由于天灾人祸加上善医而不善理财,日子才慢慢紧巴起来。他家中收藏的大量图书,又因一场大火焚烧一空,于是只能凭记忆来撰写《饮食辨》。此书虽为鸿篇巨制,但借典引用都很精确,加上辞畅理明,文采熠熠,妙如随笔,以致后人评议说:“名医乎!儒学乎!”从实用意义看,章穆《调疾饮食辨》的价值有五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切合实用;二、见解独特,重在探索;三、言之有据,说服力强;四、,旁征博引,却不泥古;五、观点鲜明,经验之说。章穆是清代鄱阳的名医,在临床治病方面留下很多趣闻轶事,尤其是注重医德方面,深受当时和后人的尊敬。

胡克家,字占蒙,号果泉,本县站前人,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汪如洋榜进士,历官刑部主事、贵州司员外郎、广东惠潮嘉三州道台、开归道台、安徽巡抚、江苏巡抚等职。胡克家在封疆大吏任上政绩显赫,屡有建树。除内抓治安,外抗海盗之外,尤其关心民瘼,重视水利建设,以致为疏浚吴淞口而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其时仅55岁。胡克家是着名的刊刻家,嘉庆间他在江苏任职时,出版重刻南朝萧统,即昭明编选的《昭明文选》,并就文选注本存在的较多问题,撰写了考异。这也就是刊刻史上着名的《宋本胡刻文选注》60卷、《考异》10卷,两本书都受到曾国藩称许。公元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又刊刻《资治通鉴音注》294卷。此书刊印后,人皆称为善本。1986年8月,上海古籍出版《资治通鉴》时,就出现这样的说明:“清嘉庆间,胡克家据元刊本覆刻,校刻精善,为世所重,1935年国学整理社曾据此加以断句,拼合缩印。”由此可见,胡克家在刊刻事业上的贡献。

在结束这节后时,再谈谈清朝鄱阳着名人物——武状元张鸿翥。张鸿翥,字长河,号高腾,鄱阳镇东湖里人。公元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武状元,与中国近代着名的实业家张謇,同为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文武魁首。张鸿翥可以说是位生不逢时的人物,虽为武状元,却处在列强入侵、国力衰弱的年代,因此报国无望。戊戌变法时,他与张謇联名拥护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能果并复辟帝制,他痛恨其倒行逆施行为,回乡隐居,甘为草民。“九·一八”事变后,张鸿翥忧郁而死,终年63岁。张鸿翥一生中,尽管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壮举,可是对鄱阳人来说,他仍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毕竟,他给鄱阳历史留下了浓笔重彩的一页,从彭汝砺到张鸿翥,一文一武两位状元,虽然时隔829年,但毕竟为这方土地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书院及科举废除与新学兴起

同类推荐
  • 皇权的斗争

    皇权的斗争

    他才华横溢,本不想与世无争,信奉道家。奈何皇权最高只许不允许任何人眷顾。家园毁他拯救国家,国家混乱让他下决心救百姓,兴国家。
  • 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民族救亡(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隐形大帝

    隐形大帝

    一个意外令他变了,因为他的存在,世界也变了,当整个世界改变了之后他发现唯一没变的是他自己!
  • 上一代文明

    上一代文明

    白老临终前交给殷白丁一个写作任务,作为网络写手的殷白丁不辱使命,写出了一部历史小说叫《消失的古文明》,发表在神话论坛里,在"神话论坛"里结识了一个网名叫"历史过来的人",俩人见面后,殷白丁发现这个女孩真是从一万多年前穿越到今的人,并且和她一起穿越到了某个名为"天堂号"的空间里,在这里面,殷白丁终于了解到盘古到夏朝季杼中兴这段时期的历史,而且还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下的全世界发展史?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四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热门推荐
  • 总要学着说再见

    总要学着说再见

    客厅和厨房隔着一堵墙,隔着我和夏悠悠,隔着我和夏悠悠的这几年。我开了电脑,看了她喜欢看的电影。那是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如果我有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这句台词我很喜欢,夏悠悠也很喜欢,不过那部电影的名字不是重庆森林,是梁和张的花样年华。虽然导演是一个人,说的却是两个人的故事。
  • 末世之永恒国度

    末世之永恒国度

    2066年6月6日,太阳爆炸,九大行星脱离运行轨道,地球沦入永久的黑暗之中。危急关头,世盟选出一亿多名人类精英,登上“亚诺方舟”进入茫茫宇宙,驶向名为“泰坦”的生命星球。半年后,经过再次周密计算,证实还需要三倍的时间才能到达泰坦星。但是,方舟上的食物和能源已无法支撑,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世盟最高会议下达了放弃方舟十分之九人员的命令。遗弃在茫茫星空中的人类,被黑洞吸进一个遍布着无数末知蛮荒野兽的异星球。在这里,死亡就像呼吸一般自然!想要在这危机四伏的残酷世界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的杀戮、进化……
  • 修行流浪记

    修行流浪记

    他,一个即将飞仙的人,却被陷害,虽成功逃出升天,却成为了一个凡人,逃出来之后就看到一个被毁容的丑女,而丑女确对他说:“你做的饭菜真好吃,我决定以后就让你养了。”他努力的再次逃走,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强大的凡人,而她虽然有点丑,虽然有点天真,却是一个修行之人,根本甩不掉,无奈只能当做认了个丑妹妹。
  • 2213

    2213

    一个少年,在一次科考之旅之中发生意外,穿越到2213年。本来以为是个意外,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事情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发现他的爷爷在未来参与了一项可怕的项目,这是一场阴谋还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过去的过去,是谁在改变历史的车轮;在未来的未来,是谁在超控未来的轨迹。少年不知道,此时,少年只需要知道的就是,活下去,只有活下来才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 少年冒险王

    少年冒险王

    正义感澎湃的一个孤儿,获取了看似永恒的自由。一路上历尽千难万险,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原来特殊的不只封杰一个,带着他们一起冒险,踏上探索新大陆的遥远路途吧!
  • 浣月碎玉缘

    浣月碎玉缘

    他,本是皇亲贵胄,圣上钦赐护国少将军,为兄弟肝胆相照,当那个苦苦隐逸自己的柔婉女子清雅含笑,他却终究为红颜英雄气短,可叹造化弄人,情感的纠葛、迷离的身世、权欲的阴谋如一张世事编制的大网,将他紧紧捆缚,当真相一一揭开,庙堂之上他到底要如何抉择?她,本是空谷幽兰,只愿做父母膝下承欢的碧玉小家女,却偏偏要背负起另外一个族人的命运,当她深一脚浅一脚的踏入江湖,那个温润如玉的男子翩然俯身,她是否应该握住他伸出的手,与他共担世事风雨?他,本以为自己的使命便是护国卫家;她,本以为自己的责任便是报仇雪恨,然而两人到底没能躲过月老庙前那一根红线,注定的痴缠一生,生死相依……当一切尘埃落定,终究有人把酒共盏、闲敲棋子;亦终究会有艳骨留香,风流委地。一江春水洗尽千秋功罪,当繁华落尽、曲终人散——其实,只愿执子之手共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 弑崛

    弑崛

    他们代表着临蛮荒时代将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上古先人相传:“浩荡神州中原生灵涂炭,魔荡天煞,怨气与天并存。”上古《蛮荒记》有录‘空有惊雷携黑云,垂怜上古枉我冤。魔据正气既纯阳,神归吸煞创仙门。’
  • 含血剑

    含血剑

    远古时代的五种圣器,前世与今生的纠缠,爱与执念的抉择,一个少年,一柄剑,一个江湖!楚璕殇一个落难少爷,为了复仇要寻找远古时代苗蛮部族留下来的五圣器。一路上结识了,含血剑持有者含血门掌门瑶珞,前世的妻子灵蛇异族族长花景,刁蛮任性的尹家堡大小姐尹芯蕊,温柔可人的水族公主水漪儿和被冰封百年散仙应梅若。在表妹方秋兰的卜算下,一件件圣器浮出水面,而一切的起源和真相也一点点清晰起来,一个千年的羁绊正等着少年去揭开!
  • 连城璧传

    连城璧传

    记忆中总是有一颗红豆几度相思不曾摧折记忆中还是有你的面容君子如玉我曾相守相思相见不相识这太温柔的伤口写尽一生痴绝梦谁可拼却醉颜红谁在远方呼风唤雨能将风月看破相思相见不相识这太温柔的伤口拂乱了万里江山且醉送君从此去繁花零落总如许问别再问别再无期
  • 如果可以祈祷

    如果可以祈祷

    这是一个关于人和吸血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