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12600000032

第32章 书海巡游(5)

着名音乐家马思聪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凌辱。一九六七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铤而走险,乘船逃往香港。他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全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十年的逃港浪潮。

陈秉安曾经采访过一个民兵队长,他逃港的原因,今天听起来匪夷所思。

这个民兵队长在山里发现了一个从台湾飘来的气球,气球下方的篮子里,有许多食品和一件白背心。在两岸处于敌对状态的那个年代,广东一带经常发现这样的气球。他把食品上交,但实在舍不得那件门背心,就偷偷留了下来。

几天后,他穿着门背心参加了一场篮球赛。围观的人们发现,这件白背心在被汗水浸湿之后,背上出现了“反攻大陆”的字样。结果,这个原本“根正苗红”的农民,被打成了“美蒋特务”,受到严酷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逃港浪潮,宝安县决心在一个叫做西坑的村子里“展开一场殊死的争夺”,把西坑村建设成“反偷渡的红旗村”。

村里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着作的高潮。村前村后的墙壁上,刷满了大标语:

“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田头的井水边,也捕上了“抓革命、促生产”

的语录牌。一到天黑,就组织村民唱歌,曲目多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等。

一时间,西坑村成了宝安全县乃至广东全省鼎鼎大名的“红旗”。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在村外的荒山上踩出了一条小路。

但没多久,这个精心构筑的“社会主义教育堡垒”也倒掉了。一九七三年,西坑村的大部分青壮子年,包括当年反外逃的积极分、民兵干部都逃到了香港,有个组留下的最大的。男人,是一个八岁的男孩。

一个逃到香港的农妇甚至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连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

对待逃港者,港英当局的态度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逃港者们从事较多的工作,是最为初级的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粘纸盒、缝袜子、勾纱等。因为他们工作卖力,要求又低,正好为经济开始腾飞的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逃港者的数量越来越多,港英当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实施“即捕即遣”的政策。但由于香港市民与逃港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逃港者都是香港市民的亲属、朋友或者同乡,这样的政策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在陈秉安搜集到的许多香港报纸里,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九六二年五月,有三万多名逃港者聚集在香港市区附近的一座名为华山的小山上。港府调集了数千名军警,开始大规模的驱赶与抓捕。与此同时,先后有十余万名香港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逃港者。根据事后的统计,大约有一半的逃港者,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往市区。

许多香港警察也不忍心抓捕这些人,甚至有警察不听命令,同逃港者拥抱在一起流泪。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警察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逃港者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内地。

第二天,当数百辆汽车排成长龙,缓缓向内地方向开去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出现了。

数百名香港市民突然跳到马路当中,躺在地上,挡住了汽车。人群里爆发出吼声:“快跳车啊!”据事后统计,又有近千名逃港者,在周围香港市民的掩护下逃离了现场。

在陈秉安采访的数十名后来在香港事业有成的逃港者里,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艰难时刻。他们从社会最底层做起,受尽白眼,艰苦奋斗,不仅慢慢融入了主流社会,而且创造了许多“财富神话”。

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上世纪末香港排名前一百位的富豪中,有四十多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逃港者。其中就有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期货教父”刘梦熊等人。不仅如此,着名作家倪匡、“乐坛教父”罗文、“金牌编剧”梁立人等香港文化精英,也都曾是逃港者中的一员。

在这些人中,陈秉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个叫叶小明的企业家的故事。

叶小明是一九六二年逃到香港的,当时他还只有十一岁。五月的一个深夜,母亲背着他,随着逃港的人群,扒开铁丝网,由沙头角向香港新界方向逃去。

但当晚深圳突降暴雨,数千名逃港者仅有二百余人侥幸脱险,其余尽为洪水吞噬。

叶的母亲便是遇难者中的一个。儿子含泪掩埋了母亲,然后朝香港走去。他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叶争气,“发誓在香港干出一番事业来,一定要对得起死去的母亲。”他从底层做起,奋斗了数十年,如今已经是大型物业公司的老总,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人物。

“我们不是总在讨论香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吗?你听那些专家分析这个指标、那个政策,他们懂得香港吗?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香港人吗?”在采访中,叶小明流着眼泪,这样告诉陈秉安,“我告诉你,真正的香港奇迹,是我们这些人,是我们这些冒死上了梁山的人,用血、用眼泪创造出来的!”

应该拿逃港者怎么办?这成为摆在中国领导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九六二年,《人民日报》的一个记者受上级委派,来到深圳。他想搞清楚,这儿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这个记者在香港看到的,并非如此。他和逃港者聊天,对方哭着说:“我们也是党员啊,对不起党,对不起祖国,给社会主义丢了人,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啊!”

他第一次弄明白了,香港人并非像宣传的那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生活,比内地高出了许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内地还吃不饱饭的时候,香港居民已经用上了电视机、洗衣机。

回到深圳后,这个记者先后写了四篇内参,把自己看到和认识到的情况向中央报告,希望执政者能从大逃亡中“吸取教训,反思历史.调整政策”。

半年以后,原本铁板一块的政策,开始有所松动。与此同时,内地开始通过香港购买粮食,饥荒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这样的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依然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逃港浪潮,各级政府对此似乎也束手无策。

一九七八年,习仲勋主政广东后,经过大量的走访,亲身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渴望。他意识到,光靠严防死守不可能有效地遏制偷渡,必须另辟蹊径。

随后,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中央提出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想法。很快,他们便迎来了复出不久的邓小平。

据说,在他们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情况后,邓小平却出奇地沉默。他连吸了几根烟,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一九八O年八月二十六日,在逃港的桥头堡深圳,率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负责广东特区筹办、曾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然消失了!确确实实,那成千上万藏在梧桐山的大石后、树林中准备外逃的人群,完全消失了!”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后,偷渡基本绝迹。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涌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

在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的一九九O年,陈秉安采访到了前来深圳参加庆典的习仲勋。当聊起那段历史时,习仲勋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逃港”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让陈秉安感到不安的是,这段历史却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很多当事人对这段历史都讳莫如深,毕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许多档案管理部门,也以各种理由,拒绝了陈秉安的查阅请求。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态度与此相反。

二OO七年四月一日,对于陈秉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广东省档案馆解密了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四年的一万两千多件档案,其中就有大量与“大逃港”有关的资料。

二OO九年年底,已经担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的陈秉安终于完成了三十多万字的《大逃港》书稿。据陈秉安透露,深圳市有关方面对这部作品也甚为重视。在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候,在许多当地官员眼中,这部作品被视为对这座城市的一种“献礼”。

曾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份在许多人看来不太友好的礼物?”

“献礼,并非只有歌颂一种方式。有时候,真实才是最重要的。”陈秉安这样阐述道,“大逃港,无疑是历史的大悲剧,但同时,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催生针。如果不写下它,这个城市将永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

如今,从陈秉安家中的阳台望去,蛇口深圳湾,这个原本荒凉偏僻的逃港之处,已是一片大工地。这里正在兴建一处海滨公园,周边许多楼盘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购买者中,有许多香港人。

但历史依然会顽强地留下自己的印记。在这处工地里,时常会挖出一些逃港死难者的遗骨。不久前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陈秉安,他们在滩涂中挖出了两具逃港者的遗体。从尸骨的大小形态上判断,应该是一对男女,他们的手腕,用绳子紧紧地绑在一起。

(摘自《中国青年报》)

“六二”大逃港

陈秉安

一九四九年后,一批又一批的人通过深圳逃往香港。深圳与香港接壤的村庄几乎成了无人村。三年自然灾害后,天灾人祸,使一九六二年逃亡的人群出现了高潮。《大逃港》一书对此作了记叙——一九六o年的中国,“大跃进”,人民公社,全民大炼钢铁,一个国家的国力已经消耗殆尽。“三面红旗”仅搞了两年时间,农业大幅度减产,全国的粮食已减产了六百亿斤,农民的油减产了一半,养的猪减产了三分之一。农民每年的平均消费只有六十五元!尽管如此,农村干部还在逼着农民多交粮食。

人们因食品不足,营养不良,普遍发生浮肿病,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公开报道的数字显示,一九六O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了一千一百万。

无论愿望如何美好,事实都证明,搞“三面红旗”、搞国民经济“大跃进”实在是一场大跃退、大灾难。

毛泽东终于明门了:一场大的灾难正在降临中国!他接过周恩来送来的有关全国大面积灾情的报告,忧心忡忡地拿起笔题目圈掉,重新给文件起了个醒目的题目:《十五省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

但是,他的这个觉悟已经显得太晚了!全国性的大饥荒,其时,早已经在整个中国蔓延开了……正是在这种大饥荒、人民群众要找活路的背景下,中共部分领导人,对于历来被看成“叛国投敌”的深圳河上的偷渡逃港,有了新的认识:

与其让老百姓在国内饿死,不如放老百姓一条生路!

当时,中央有文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要求各地制止外出逃荒,对于“盲流”城市的逃荒者,要坚决“收容、遣送”回去。

广东省却不同,不是把逃荒农民当作“盲流”加以惩罚,而是鼓励走投无路的农来,在上面作了批示。最后,把原来的文章民出外找一口饭吃。允许地方开具证明,让想逃荒的人出外逃荒。

而对于广东的逃荒者来说,“出外”意味着什么呢?哪里是最理想的去处呢?无疑是衣食丰足的香港了。各种流落者集中涌向深港边境。

在这背景下,“六二大逃港”被拉开了一个口子。

而此时,广东一些思想开明的领导,更在各种场合表达了对“逃港”的“新思维”。陶铸就在公开场合表示:

“我们广东减少几十万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做,既能够解决我们的困难……等我们的经济情况好转了,可以再回来嘛。这样不叫偷渡。”

实事求是,在那个年代,地方领导能说这种话,的确是很大胆了!

后来有人评论,这批中共干部能够有这样开明的认识,一方面是出于难的情势所逼,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朴素的人道主义感情——共产党打天下,不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不饿肚子吗?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十日,广东省公安厅在陆丰召开沿海各县公安局局长会议,“放宽”了群众出港条件:

“在毗邻港澳的惠(惠阳)、东(东莞)、宝(宝安)等六个县市,允许一些人从固定的几个有武装的、非正式开放的口岸出港。”

一九六二年三月,广东省的边防工作会议上决定把“来往港审批权由县公安局下放到公社、大队”。把去香港的审批权力下放到公社、大队,就相当于说想走的群众都可以走。哪个公社、大队干部会愿意乡亲坐在家里等死呢?

群众纷纷拿着由公社、大队开具的证明,像一股股黑流,涌往深港边境……一九六二年五月前后,数以万计的群众在短时间内涌入宝安县深圳河边,小小的深圳镇不堪重负,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和骚乱中。

这么多的群众,要吃要拉……开始,政府还一天发两次稀饭,后来人越来越多,不敢再发。一发就乱,就抢。为了安全,镇上的商店大都关门了。

一些难以忍受饥饿的外来人群,如同洪水淹过了深圳镇周围的莲塘、长岭、沙头角、皇岗、沙头、水围等村庄,把一些地里的青菜全拔光吃了。好生生的稻田在万人脚下被踩成平地。逃港的群众甚至威胁敢于干预的民兵说:“你还敢干涉我?老子缴你的枪,把你的村子踩平!”

人们洪流般冲进村里,有人敲门要吃的,不给就打人。

谣言更是满天飞——“太平有个高级军官带一批士兵逃跑了!”——“彭德怀视察福建,被接到台湾去了!”——“惠阳县委书记跑了!”……宝安县公安局派出便衣深入群众中了解情况,部分意见被记在报告中:

“回去是死,不回去也是死,倒不如就死在这里(深圳戏院)算了。

“生产队的耕牛都杀了,现在就是想回去也无耕牛了,怎么活?不如再去拼命(指边界)。”

“丙个(谁)拦我,我就同丙个(谁)去死了——”

报告称:“大量的群众麇集在深圳镇边的梧桐山”,“他们有组织、有指挥,当总指挥的是一名大学生”。

“黄昏以后是‘冲边界’的好时候,逃港群众相约等到昏暗的时候一同冲下山去。”

“大多数是十七至四十岁的青壮年,有男有女。他们每人均持有一条四尺多长的木棒。他们的总指挥说,在冲到边界时,不论谁阻挠我们都不得退步,要用棍与他们搏斗继续冲过去,甚至开枪也不要后退,谁后退就要用棍打谁。”

“在沙头角,边境桥头连续两个晚上发生逃港分子以手拉手、肩并肩的示威之态,强迫民警开闸。”

大逃港的严峻形势上报到了省里,当时的省委书记赵紫阳带着省公安厅及县委的人,迅速赶赴深港边境处理。他们躲在边境的山头上观看动静。

深圳莲塘、罗芳村一带,大概集中了两三千外逃群众,当他们冲过边防线,靠近边境线时,铁丝网拦住了他们。有人就喊:“倒掉它——”,于是山摇地动的一片高呼声:“倒掉它——”

“一、二、三”随着上千人有组织的呐喊,“轰——”地一声,几十米长的一段铁丝网被推倒在地上。边境线上就像缺了口的河堤。

同类推荐
  •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党报所处的发展环境入手,全面分析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探究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报群众工作的改进思路。
  • 给教育燃灯

    给教育燃灯

    本书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细致再现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书中收录的文章包括:“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教师的自救”、“教育感言”、“今日中国之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之症结”、“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等。
  •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亨利·亚当斯的教育(精典教育)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亨利·亚当斯以第三人称写成的自传,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得失作出的反思和总结。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胡适讲国学

    胡适讲国学

    胡适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其对国学的通彻见解,让他人恐之不及。《大师讲国学文库:胡适讲国学》全面收录了胡适先生精华的国学理论,结集了多篇胡适先生在国学领域的不同文章,其内容更是涉及诸子百家、文学等多个领域,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学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热门推荐
  • 毕竟这是爱情

    毕竟这是爱情

    一直想写出这些故事,却一直没有勇气写出来。考虑了很久人总该面对现实,就当这是故事吧!这些故事有些是亲身经历,有些是朋友经历。是否其中有跟你相识的故事呢?
  • 天上天下如一世

    天上天下如一世

    “若上天要封我们在此地,我们便占领全天下来与它一斗。”一场意外,让千枫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完全架空于历史的时空。“潜意识的,脑海总会出现一个人。看不清颜面,却知道他是个帅气的存在。不了解他,却知道他的名字。为什么会有他的出现,我想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的是,他一定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存在,只是还没有出现而已……何时能相见,谁也说不准,毕竟这可能只是我的意识妄想罢了。即便是这样,内心处还是忍不住的去想,去有那所谓的思恋与那我不曾相见过的人。直到那天上天将我们所有人送入新的世界…..”
  • 丐爹

    丐爹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放碗离人去,敢笑百众生。·一位在现实生活中的玩家,因为对游戏失去了信心,在删掉游戏前的最后一刻遇见了一位神秘NPC,被离奇的吸入了异界。看主角如何从一位小丐帮努力成为丐爹的传奇故事。—————————————————————求收藏,求推荐,求互动,交流群:469849470
  • 假如你还在这里

    假如你还在这里

    你来过,你离开,任性地对待我们的爱。可是我无法责怪,你的深情,承受不来。
  • TF王俊凯爱上卖萌妻

    TF王俊凯爱上卖萌妻

    小时候她说要嫁给他,但是,他们在一场意外分散了,她家破产了,他也无能为力……她走了,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她,十年后,他可以保护她了,但是,她失忆了……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月光下的星之国

    月光下的星之国

    熙平来到星之国,经历的各种有趣而诡异的事。。。。。。。。
  • 总有人在等待

    总有人在等待

    从爱上他到只剩下依赖他,那些青春里的痛在一天天消失殆尽,回首时,是否还有那么一个人在默默等待……
  • 无极仙路

    无极仙路

    现代生活中一个毕业大学生,偶然穿越到了一个狼孩的身上,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物竞天择,死者生存在这个强者为尊的大陆他究竟究竟是虫还是龙看洛云,如何一点一滴,从平凡到不朽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