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5500000010

第10章 潜伏(1)

神仙羡慕好眷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觉:即每一家庭的氛围总与这家的女主人息息相关——女主人若勤俭上进,那么家里就井井有条,红红火火;反之便锅冷灶凉,邋遢不堪。

找老婆,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终生大事。所谓“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从里面合格毕业出来的男人,才有冲刺成功的起码资本。

前面已经说过,妻子马秀英对于朱元璋来说,非常重要。凡老公想不到、照顾不到的,她都能帮着周全到。

郭子兴猜忌女婿的毛病,时好时坏。旁人怂恿几句,他就给女婿穿几天小鞋,等见了女婿,又觉得有点惭愧。按理说,这一套不该是郭大侠的作为,但分析一下郭子兴的心理,也不难理解:老郭虽顶着大帅的头衔,但一直端居城中,无所事事,而女婿朱元璋则恰恰相反,风风火火干着事业,人气直线上升。为急于表示自己尚在台上,尚可支配权力,老郭只有拿女婿折腾一番后,才能安心片刻。只是,这种折腾稍微频繁了点。

有一次,老郭莫名其妙就把朱元璋给关了禁闭。朱同志倒霉,老郭那几个心胸狭隘的儿子却得意了,他们就想着借这个机会整死朱同志,所以特意吩咐看守不给朱同志饭吃。眼看两天过去,朱同志都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

很快,马秀英就得知了消息,一刻不敢耽搁。她先到厨房烙了一个大炊饼,然后便悄悄给危难中的丈夫送去。

正在快到地方的时候,半路杀出了郭氏兄弟,眼瞅事情要败露了,马秀英竟硬生生把刚出炉的饼揣入怀中。待到她终于得手后,回到住所,脱去衣服查看,才发现那里已经被烙饼烫得皮肉都焦烂了!

只这一件事,就足以让朱元璋感动得掉泪。

兵荒马乱的年月,粮食短缺、生活艰难是常有的。但马秀英总是想着办法节省下口粮来留给丈夫吃,自己却经常饿着肚子。

后来,朱同志每每追忆往昔,都感动不已。终其一生,他对于马夫人都是敬重有加。

如果说仅仅是贤惠顾家,体贴丈夫,这换了别的妻子大概也能做到,但马秀英还有她另外的一面,那就是见识和才干。

在军中时,朱元璋有些事一时拿不准的,便时常会找妻子商议,而马同志也总是为丈夫积极出谋划策,最后也总能有所补益。

自从濠州投军以来,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不少,但放眼望去,四周仍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有一天,朱元璋感觉心里没什么着落,于是焚香祷告,愿天命早有所归,勿要再令天下生民受苦,也让自己能够有所建树。

马秀英见状,劝了丈夫一番,对此,史书有详细记载。

那话的大致意思是:现在天下豪杰并起,虽然尚不知天命将归于谁,但依我来看,一定要不以杀人为本……对于摔倒的人,我们要扶助他;对于危难的人,我们要救护他;对于生计困难的人,我们要去接济他……只有这样,才能积聚人心!而人心所向就是天命所在。那些杀人如麻、只知道攻城略地、贪图一时之快的人,上天都会厌弃他们,即使是他们自身也难保全的,还谈什么夺取天下啊!

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那就不仅仅是出于直觉或善良本性了。马秀英的素质和眼光由此可见一斑。朱同志听后不住地点头称是,并大为赞许。

第二天,朱元璋冒着雨从外面回来,然后开心地对妻子说道:“昨天听了你说的话,咱走在路上一直都在回味。今天偏巧就有一个士兵违反了军令,他居然从外面带回来一个妇人。经过仔细盘问,他才承认是自己攻城时掳掠回来的,于是我就对他说,现在咱们用兵讲求法纪,不准侵犯老百姓,更不准私藏妇人。这次暂且记下,如果以后再犯,那就按军纪处置。那个士兵很害怕,结果就把那个妇人送回去了……”

马秀英很欣慰丈夫的做法。

妻子既是如此出色,自然朱同志很多事便会托付于她。

当朱同志领兵出战时,总会把一干军状籍簿等都交给妻子保存,而马秀英也总能把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条,即使很久之后丈夫偶然问起,她也能立刻查找出来。而在平日闲暇时间,她又常常带着女眷们缝补衣物,为前方打仗的丈夫们做点后勤准备。

后来,就在朱元璋率大军南渡长江之际,马秀英思前想后,惟恐元兵会乘虚对后方下手,以掳掠将士们的妻儿来做要挟。所以,她不等朱元璋的命令,就自作主张带领家属们向南转移。结果元军果然来袭,家属们才侥幸躲过了这一劫。

前面说过,马秀英也为老公培养了一群了不起的儿子及养子。先说儿子,虽然长子朱标大概不是她亲生的,但连同老四朱棣等,却无一不是在她的亲自教导和抚育下长大的。

他们夫妇还一连收了二十多个养子,估计也是为以后事业发展着想吧。养子们作为心腹安插在各处要害的位置,以加强对将帅、官吏们的监管和控制。这也是学着五代十国一些将帅的成例(像有名的周世宗柴宗就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养子)。

既然谈到儿子及养子,就有必要说一下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几位小同志。

就是在盘踞滁州时,朱元璋因为非常思念那些失散的亲友,便多方派人去寻访,史书记载他“思亲询旧,终日慨慷”。后来打听到结果:二哥重六已死好几年,“独遗寡妇”(大概是二哥的续弦。);二姐和三哥也已去世。

这一回,他在世界上是彻底孤单了。不过也有意外之喜,至正十四年十月,大嫂带着侄子文正和侄女从淮东前来相聚。尽管朱元璋曾对大哥非常不满,但他毕竟已去世多年,文正又是自己家硕果仅存的幼辈男丁。在离散十年后,眼见文正已长成了个壮小伙,老叔激动得都掉下了眼泪,“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更高兴的还在后面,这年的十二月,曾携家避难于淮东的二姐夫李贞得到小舅子的消息,也带着外甥保儿前来投靠,“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保儿这年已十五周岁,他见着老舅一身还算体面的衣服,觉得十分新鲜,便上前拉他的衣服。老舅随口说道:“外甥见舅如见娘!”说罢竟有些哽咽。

眼见外甥年幼丧母,甚是可怜,又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朱元璋便将外甥改姓朱,起名文忠,收做了自己的养子。

两个孩子都交给马秀英照看,而朱同志在孩子们的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用心良苦。除了教他们读书习武外,还让他们常常跟随自己左右,以熟悉军政事务。即使有时在马上同行,也没忘了时刻教导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虽然以父辈的身份教育两个孩子,但此时的朱元璋,也不过才27岁,论年龄完全是个青年将领。

攻陷南京后,朱元璋曾设立过临时的最高军事机构,即大都督府。任职大都督的先后只有两个人,文正与文忠。由此,也可看出朱同志任用亲信的情形。

后来,随着文忠的战功越发显赫,有一次他还在前线忙碌之际,老舅便急不可耐地颁发一令,让他恢复了李姓,以示鼓励和恩宠(沐英等人后来也享受到了这一待遇)。虽然文正与文忠一样长大后英武不凡,只是偏偏这孩子没个城府,心胸狭隘,放纵不法,最终冒犯了执法如山的老叔,才弄了个悲剧的收场。

对比文忠的善始善终和一世英名,有人也许要问:文正与文忠两个,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至亲兄弟,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我的看法是:与两个人的年龄可能有一定关系。文正被收养时,已经基本长大成人,成人了就不容易完成其人格的重塑了。文忠则要小得多,再说他的父亲也没文正的老爸那么烂。

定远人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第一个义子,当时他年方十岁,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朱同志看中,以后就随了朱姓,名字改作文英,并交给夫人抚养。沐英后来也成长为一代名将(他也是开国六王之一),出征并被留在了云南,世代永镇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当时文武官员的儿子叫舍人,简称舍,沐英因此又称“沐舍”,也叫“周舍”。在这帮养子中,其中有个叫“平安”的比较知名,他也是一员猛将,在“靖难之役”时没少让朱棣吃苦头。

这些养子长大后基本工作就是做监军,跟随在外监视诸将。之所以如此广布亲信,是因为朱元璋并非像李世民家那样是显贵身份——老底子既厚实,社会关系也盘根错节,更有一大堆亲戚、本家帮着打天下、守天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郑龙集团),有叛乱者也不须畏惧。

朱元璋是家小业大,为了维持局面,他只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亲戚要用,没有亲戚创造亲戚也要用。不然,摊子铺得越大,反倒越有散架的危险。

可是,朱同志的压力是减轻了,然而马夫人的巨大压力却来了。试想,她一个人除了做各种杂事外,还要抚养着这二十多个孩子,每个孩子性格、具体情况都不同,那得操多少心啊!

朱棣称帝以后,曾大兴土木,在南京营建大报恩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机就是要报答马氏的养育之恩。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作为后来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后,马秀英一生却可能没生过孩子,或者至少没生过男孩。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朱元璋尽管对妻子满怀感激,但仍然纳了妾,起码在渡江进攻南京之前就已经有了。

迟到总比不来好

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脱脱倒台一事。

元廷内部,权力之争一向没消停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这一次搞倒脱脱的主角叫哈麻,他原本是脱脱一党,不过是“党内有党”。他与深受脱脱信任的汝中柏争宠失利后,转而恨起脱脱来,就带着自己的小团队脱离了组织。

哈麻本是元宁宗乳母的儿子,仗着这一便利,他就有了出入禁宫的特权。这小子非常不地道,曾伙同其父秃鲁帖木儿等人向顺帝进言房中术,怂恿皇帝淫乱。后来更发展到一群男女裸处相与亵狎,以至秽声远播,连一般的市井小民都当“黄段子”听。

几年之后,皇太子爱犹识达礼腊慢慢长大,也懂事了,对于哈麻之流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当时,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也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在汝中柏等人的支持下,他也有意除掉“老鼠屎”哈麻等人。

不料,哈麻等人闻讯后竟转守为攻、先发制人。皇帝当时已经不大管事了,天天坐镇内宫研究房中术。于是哈麻便向皇后说了一些脱脱的坏话,这皇后信以为真,便挑唆着皇帝一道圣旨就把脱脱给打发到了云南——不久,就在流放地大理腾冲,脱脱被人毒死。

柱梁一断,大厦自然倒得更利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高邮之战失利。自此,也更让张同志、朱同志等一干造反派更加坚信:这大元果真是烂透,该咱来收摊子了。

其实,后来南明小朝廷的灭亡也是这样。

顾诚在《南明史》中论及:“南明之不振,关键在于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调动全部抗清力量的权威核心。清廷内部虽然也常有勾心斗角,但大体上能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清胜明败,根本原因不是强弱异形,而是内部凝聚力的差异。”

蒋某人一再说:“我是被自己人打败的”,大意也在这里。

有道是“沧海横流,不进则退”,又有人云:“竞争就像你和一台压路机赛跑,你可以随时超过它。但你不能停下来,否则它会把你碾得粉碎”。闹革命跟这类似,先是你闹起了革命,后来就变成革命推着你继续闹,你不闹,就被“革命”了。

挟高邮胜战之威,张士诚部积极向江南发展,朱元璋的心也越发着急起来。他对于未来形势的判断总体上是乐观的,但内心却总不免有些纠结,更有一份焦灼,因为很多时候占了先机就是占尽天时。张士诚部迟早会和自己干上,而自己接下来做什么,心里没谱。

如果说从濠州到滁州这一路走来,只是上了几道餐前冷盘的话,现在,该是上大菜的时候了,那上什么菜呢?

于是,朱同志开始向老天祷告,希望能得点神启。他在祷辞中说:三月之后天下形势要更明朗些才好,无论谁得天命,这样自己心里也就踏实了。马夫人也在旁边劝导了他,他也听进去了。

转眼三个月过去,什么都没发生,朱元璋越发焦急。

而此刻,一向闲散的老郭竟找起事来,他也想学着别人的样儿在滁州称王,过过土皇帝的瘾。

朱元璋被气得差点没晕过去,称王就是出头,出头就等于找打。

但碍于老丈人面子,他只得耐心进言道:“帅父,此事宜从长计议。滁州四面环山,腹地狭小,绝非久留之地。等占领更大的城镇后,再裂地而王也不迟。”

这一席话算是戳到了老郭的痛处,起码的体面他还是要讲的,称王也得够场面,滁州的确是小了点。沉默了半晌,老郭终于打消了这个愚蠢念头。

时间很快到了至正十五年的春天,由于滁州的人马众多,粮荒也随之出现。老郭于是招集诸将讨论下一步的进攻方向,因为不多占点地盘、多弄些粮食那是肯定不行的。结果,诸将众说纷纭,但净是一些馊点子。

有的建议向南打六合,先把大帅昔日恩怨了断;有的说最好向西打庐州,因为那里比较富庶(庐州就是今天的合肥一带);有的则建议干脆杀回濠州,毕竟那里本是咱们的地盘,现在还被赵均用那小子占着,该给大帅出口恶气了。

在这些将领当中,其实并不乏智勇之士,比如我们后面要说到的邵荣,他系老郭旧部,后成为朱元璋麾下的“三杰”之一。但这些将领们总的来说,缺乏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而这些正是如冯国用、李善长等读书人才具备的,他们成天在朱元璋左右,渐渐地,朱同志也开始在思想上脱胎换骨了。

所以,就眼下这场大会,朱元璋还是他一贯的看法,那就是:向南发展、夺取金陵。但此刻,他没敢说出来。一是因为,这个想法对于其他将领包括老郭来说,太过大胆,简直是痴心妄想;另一方面,以当时滁州义军的条件来看,长江天堑不可逾越,也不想逾越——一来将士们多是淮西人士,大伙儿比较恋巢;二来也没有足够的船只,渡长江说说可以,要真做起来,那简直是笑话一般。何况元军在金陵一带的长江防线上,部署了水师重兵,更别谈沿江的关隘和城防。

但只是困守滁州,那等于坐以待毙。此前,朱元璋也曾私下向老郭暗示向南谋求发展,可老郭没有兴趣。

这次大会过后没几天,诸将又聚在一块商议出路,老郭派人来请女婿参加,朱元璋郁闷得很,便托病不去。那边再三来人,执拗不过,最后勉强去了。

不过,他却有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法子。

当老郭让女婿发言时,朱同志便道:“如今咱们困守滁州孤城,绝非长远之计!所以,大伙都有意向四方进取,我也很赞同。不过,依我看,六合既然依附了张九四,咱们就不必去自找麻烦了;庐州是坚城重镇,元军一向驻守很严,估计很难拿下;濠州是兄弟城池,能不打还是别打,否则伤了和气。惟有这和阳值得一试……只是一点,和阳城虽小却坚固,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大伙听了,觉得是这么回事,都点头赞同。

和阳,又名和州,即今安徽和县,它南临长江,据说当年项羽自杀的乌江就在这一带。从地理方位上看,和阳在滁州的正南方,而金陵则在滁州的东南方。

“那依贤婿看,该怎么个智取法?”老郭问道。

同类推荐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Ⅰ)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Ⅰ)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艾森豪威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之一,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
  •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王阳明正传:唯心有物

    迄今已来,关于王阳明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是神奇的圣人,也不是明朝一哥,一本最真实的王阳明传记。不妖魔不神化,33篇阳明诗文分析,44位阳明信徒微故事,18副珍藏图画,还原最真实的千古圣人王阳明翔实的一生:叛逆、问道、格竹、中举、入狱、贬官、悟道、崛起、平贼、戡乱……三真不朽,千古唯一。中国统治阶级的思想碰撞,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末日决战。还原正德皇帝朱厚照、造反宁王朱宸濠、风流才子唐伯虎、一代奸臣严嵩的真实历史形象。……
  • 贝多芬

    贝多芬

    本书主要以贝多芬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主要内容包括:童年时代、拜师学艺、勇敢生活、追求上进、敢于创新、战胜苦痛、晚年生活等。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特务九课

    特务九课

    这里是处于魔法科技时代的世界,管理着各个平行世界的次元管理局突然成立了一个名叫特务九课独立部队的部队,而我们人畜无害的女主角史黛拉竟被选为了其先锋队的一员。极端组织〈暮瞳〉的黑手正蠢蠢欲动。史黛拉即将迎来的究竟是什么?
  •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唐宋八大家(第八卷)

    韩柳三苏王曾欧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给予后人深远的影响。
  • 我主浮沉

    我主浮沉

    少年林凡沉寂五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横扫天骄,所向披靡。登天路,踏歌行,一曲舞风云;凌绝顶,俯八方,一掌惊天地。问曰:“天上地下,谁主沉浮?”答曰:“我主浮沉。”
  • 我的世界奇妙旅途

    我的世界奇妙旅途

    一位名叫林啸的少年在暑假玩MC的时候意外穿越到了真实的MC......
  • 妙手小神算

    妙手小神算

    牛闪闪为了逃过死劫,领着一只自称“白天鹅”的死鸭子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妙趣横生的长生路!……(当这只梦想成为“白天鹅”的死鸭子出现的时候,你绝对爱到不行)!刚刚结上一门亲的牛闪闪却得知自已命数已尽,为了小闪闪能活下来,九爷为其摆阵借寿续命,小闪闪因此偶得道医传承,知天命,逆阴阳,妙手回春!凭借一手妙手神算,破煞,算运,相红颜,活得那叫一个牛光闪闪!--【故事很精彩,好看到不行!】
  • 狐狸女遇上美少年:青春无敌对对碰

    狐狸女遇上美少年:青春无敌对对碰

    她,韩伶儿,将要跨入二十五岁的熟女,崇尚美丽与享乐。她家老头一声不吭地走了,给遗产的时候又狠狠地摆了她一道。条件一:要做满一年的高中校长。条件二:照顾韩泽允……她真的栽进老头设下的陷阱了,什么学生都是可爱活泼的,活泼得让人捶胸顿足,精神分裂。精英学生?根本就是惹事专家。当狐狸女遇上难以应付的美少年们,究竟谁会俯首称臣?
  • 心魂破:无上灵力

    心魂破:无上灵力

    上古时代,血月横空;天地悲鸣,山河震动。一场浩劫,世道骤变;文武之间,水火难容。那名少年,身世凄怆;芸芸众生,为何而战?遥想当初,武者苦修元神,是为逆天改命;再看当今,文士炼丹制药,亦为长生不老。世人抑武重文,我却弃文从武,没有犹豫,没有选择——妖魔不过人心!谁去揭开尘封的神话,谁来续写永恒的传奇?
  • 梦虚笔谈

    梦虚笔谈

    这是梦,这是现实,这是现实中的梦,这是梦中的现实,不管是什么,我依旧是我,你也依旧存在。
  • 盛世蓝海

    盛世蓝海

    李世民、项羽、曹操、诸葛亮、鲁班、刘三姐等人拐带我们的男猪脚穿越了,啊哈哈·······让我们在异世界建立‘大唐盛世’吧。什么?你说有强大的魔族已经统治那个异世界了??太好了(呃·····不对)这太过分了,美女们别怕,我们来拯救你们啦(好刺激啊)········
  • 宫情

    宫情

    因为父亲是手握兵权的重臣,穆青丝成为了皇帝指婚的太子妃,她向往自由的生活,企图逃婚,却不忍九族受累,只得将青春埋没在深宫之中,她从不争宠,只想淡然地度此一生,却逃不过命运的捉弄,无法与相爱的人相知相守,历尽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