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2200000024

第24章 从一帧照片想起

余秋雨

新春时节,获赠一箱子书,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四函,十五册,可谓洋洋大观。同时收到慧宽法师的信函,说星云大师希望知道我读这部书的感想。

要读完这么多书,需要花一些时日。我随手拿起一函,抽出一本翻阅,发现文句清顺流畅,如恂恂口语。看前言才知,原来是星云大师在八十五岁高龄时所做的一次系统口述。我耳边,又响起了他温厚的扬州口音。

刚翻几页就停下了,因为看到了书上的一帧照片。

照片上有十几个人,最中间的是星云大师。他的左边,站着辜振甫先生,而他的右边站着的那个人,有点眼熟。比他们两位年轻一点,个子也小一点,居然乐呵呵地闭着眼睛。照片下面注着的日期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终于我想起来了,那个人就是我。那一天,是辜振甫先生的八十大寿。

辜振甫先生的寿宴,全家子女到齐,济济一堂,围坐成一个大圆桌。客人只有两人,那就是星云大师和我。寿宴设在佛光山台北道场,辜先生向全家介绍我们这两个客人后,郑重地说:“过生日,就是纪念生命,因此每年这一天都吃素,不杀生。”

我一听,心想,真是慧言嘉行。

然后,辜先生向我们两人一一介绍在场的子女。“这个是赚钱的”“这个是筹钱的”“这个是数钱的”“这个是存钱的”“这个……”

“这个是花钱的!”这是他的女儿辜怀群自己在抢着说,全场都笑了。辜怀群我知道,是戏剧家,排戏、办剧场,当然是花钱的活儿。她随即以同行的口气对我说:“余先生,我一直在找你!”

我一笑:“还想花钱?”大家又乐了。

寿宴结束后,全体人员拍摄了那帧合影。辜振甫先生夫妇又邀着我,在外面的客厅里谈了一会儿话。他们很懂文学,也都读过我的书,因此一起说:

“每次从报纸上知道你来,又找不到你。下次再来台湾,一定要告诉我们!”

我点头,顺口对辜先生说:“与您会谈的汪道涵先生,倒是我的书友。他凡是见到好书,都会多买一本,与我分享。”

辜先生说:“请代我向他问好!”

我转而对他夫人说:“尊祖父严复先生,是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真正的中国近代,由他开始。”

辜夫人笑着说:“谢谢!”

看我们谈得差不多了,星云大师就走了过来。星云大师比辜先生年轻十岁,但辜先生面对他,却像面对兄长。

那么,我怎么会被邀参加辜先生家宴的呢?

完全是因为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我在台湾太忙碌了。怕我累着,他请陆铿先生转告,让我从闹市区的福华饭店搬到佛光山台北道场来住,那儿清净,可以免去很多打扰。

这对我来说,是求之不得。倒不是为了逃避忙碌,而是为了再次向他靠近。

星云大师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但首度当面拜识,却在寿宴前的五年,一九九二年。当时他邀请我到“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暨“世界佛教青年友谊会”发表演讲。演讲是由星云大师亲自主持的,他是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的“永久荣誉会长”。那个演讲现场颇为壮观,世界各国的佛教徒按国别层层排开,以同样的经颂、同样的仪姿礼拜。我那天的演讲,题为《行脚深深》,讲述中国古代的一个个佛教旅行家的事迹。

那次演讲的地方,在高雄佛光山总部,因此我是从台北松山机场飞过去的。陪我去的,便是陆铿先生。陆铿先生比星云大师还年长八岁,早已是古稀老人,但在接获星云大师指令后,居然变成了一个小伙子,一路上对我这个晚辈殷勤照拂,甚至一次次试图来搀扶我,帮我提包。当时我就想,在通向佛光山的路上,好像大家都没有了年龄。

那天到了高雄佛光山总部,星云大师一见我便说,昨天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尼拿着我的书找到他,建议邀请我到山上来讲课。大师当时哈哈一笑,说:

“你想到的,我早就想到。余先生明天就上山。”

为了证明这件巧事,星云大师随即吩咐身边两位年轻僧人把那位比丘尼找来。很快找来了,几个僧人不分尊幼地就在庙檐下谈起了我的散文,包括大师本人。

这情景让我吃惊了。我写的并不是宗教书籍,在这里居然可以谈得那么热烈。可以想象,他们对一本哲学著作、社会学著作、经济学著作,也会这样。

这就是佛光山吗?精神体量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

星云大师领着我,走进一间山景满窗的敞亮办公室,向我介绍慈惠法师和其他法师。慈惠法师微笑着看了我一会儿,说:“我觉得《山居笔记》比《文化苦旅》更好。从这本书可以推测,你的写作目标不只是散文,更是整体文化研究。但是,散文让你的研究有声有色。”

我又吃惊了,说:“没想到在佛光山遇到了文化知音。”

那天,我与星云大师畅谈了整整一下午。他那时身体还很健硕,引着我走遍了佛光山的各个重要所在,还参观了他小而整洁的卧室,以及卧室外他每天运动的一个小球场。走走坐坐,坐坐走走,一路都在谈话。他在茫茫尘世间的经历,他在台湾和世界各地所做的事情,他在五大洲兴建一个个佛教道场的努力……这一切,都娓娓道来,声声入耳。

我侧身注视着他袈裟飘飘的高大身影,心想,这实在是一种人间奇迹:气吞山河却依然天真,成功连连却与世无争,立足经典又非常现代,面对仇怨只播撒爱心。

为什么说是奇迹呢?因为按照常例,大气魄、大成功总是离不开权谋、搏斗,老法师、老经典总是免不了孤寂遗世。星云大师和佛光山,完全打破了这种常例,处处实现了两全其美的圆满。因为不合常例,也就构成了奇迹。

我在五年以后住进佛光山台北道场,就是想进一步深入这种奇迹,进行文化思考。

在辜振甫先生寿宴前后,我在台北道场住了十天,每天都有幸与星云大师交谈很长时间。

这十天中,我思考的问题很大,主要有这样三个:

第一,当代社会,信息密集、科学发达、沟通便捷、流转迅速,与各大宗教的形成期和发展期已经有了极大差别,那么,还有可能让大批年轻人接受神圣的感召,进入一种脱离家庭生活和社会功利的宗教团体之中吗?

第二,进入宗教团体的人(在佛教中也就是僧侣队伍),在今天还有可能以自己由衷的快乐、纯净、高尚,带动周边广大的信众吗?有可能为今天纷乱无比的社会增加健康的精神力量吗?

第三,这种在宗教旗帜下的健康精神力量,有可能给延伸到世界各地的大中华文化圈带来和解、友爱,减除彼此间长久的隔阂吗?

这几个问题,是当代人文科学中的宏观难题。星云大师都以自己的实践,作了精彩的回答。

而且,这种当代回答具有极大的历史开创性。因为千百年来的佛教大师,没有一个遇到过那么强大的现代冲撞,却也没有一个组建过像佛光山那样的盛大欢乐。

我把自己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先后发表在很多文章里。

在我的《中国文脉》一书中,有专文研究佛教的盛衰历史,其中有一段结论性的阐述:

我重新对佛教的前途产生喜悦的憧憬,是在台湾。星云大师所开创的佛光山几十年来致力于让佛教走向现实人间、走向世界各地的宏大事业,成果卓著,已经拥有数百万固定的信众。我曾多次在那里居住,看到大批具有现代国际教育背景的年轻僧侣,笑容澄澈无碍,善待一切生命,每天忙着利益众生、开导人心的大事小事,总是非常振奋。我想,佛教的历史重要性已被两千年时间充分证明,而它的现实重要性则要被当今的实践来证明,现在好了,这种证明竟然已经展现得那么辉煌。

我的这一论述,曾被大陆的权威佛教学刊和其他学术刊物一再转载。

早在一九九七年那十天间,我就把这种感受告诉了星云大师。他谦虚地说:“过奖,过奖!”

当我说到以佛教精神减除大中华文化圈长久隔阂的时候,他给我谈到了一九八九年与香港一位先生有关的事件。他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又谈了自己超越政治对立的包容情怀。但是,这一事件,已经阻断他再度返回大陆的行程好几年。

从台北返回上海的飞机上,我一直想着如何由自己出面来疏通一下。星云大师在那个事件中本来也是想起疏通作用的,却被误解了。我既然听了他的叙述,也就承担了责任。但是,我自从辞职后彻底割断了与权力结构的关系,不再与官员接触,因此找不到疏通渠道。我在飞机上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觉得看到了一线光亮。

似有神助,我下飞机后刚进关,在机场过道的转弯处,恰恰见到了这个人,那就是我的忘年书友汪道涵先生。他像是在等一位接他的人,独自站在一个角落。由于做过上海市市长,很多人都认识,他便把脸转向过道外面,背对人群。我上前招呼,他转身一见我,高兴极了。

我立即告诉他,辜振甫先生向他问好。然后,我顿了顿,说想约他长谈一次,内容非常重要,有关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他略一迟疑,便扳着指头算日子,约我再过一个星期,到康平路一六五号找他。

到了那天,我把星云大师讲的话,几乎一句不漏地告诉了汪先生。汪先生非常耐心地听完,又反复追问了几个细节,然后用手轻拍着椅子的扶把,想了好一会儿。最后他对我说,由于事情复杂而又重大,我必须把刚才讲的内容写成一个完整的书面材料,交给他,由他负责递送。

书面材料我很快写好,送去了。过了几天,他又告诉我:“材料已经转送,想必事态会缓和下来。但不要急,此事牵涉比较复杂,需要时间。”

在这之后,我离开了上海,离开了众声喧哗的热闹,全身心投入了对世界文明的进一步考察。其间还被香港凤凰卫视聘为特邀主持,贴地历险四万公里,遍访了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的遗迹。在这过程中,更是虔诚地巡拜了佛教文化的圣迹,从尼泊尔释迦牟尼的出生地,一直到他山洞苦修、菩提悟道、初转法轮等等遗址,全部一一到达,并长久留连,细细询问,详尽记述。从四万公里返回后,我又应邀到世界各地演讲考察成果,特别是提醒人们注意正在发酵中的恐怖主义和经济危机。

那些年,我也曾遇到过比汪道涵先生更大的高官。一见面,他们总是谈我的书,而我则永远与他们谈星云大师的事。我说,哪片土地如果连星云大师也容不下了,那不是他的损失。

直到二○○二年春天,凤凰卫视告诉我,星云大师可以回大陆了,而且领衔到陕西法门寺恭迎佛指舍利到台湾。他会在三月三十一日护送舍利回来,凤凰卫视希望我到西安机场迎接,到时接受采访。

我历来不会在公共场合接受媒体采访,但这次由于星云大师,立即动身。

那天在西安机场,采访我的不仅仅是凤凰卫视,还有别的很多电视台。那些电视台一见到我,便一下子奔涌过来,全都把话筒塞在我嘴边。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就比较完整地讲述了佛教精神对于当代世界的意义,以及法门寺佛指舍利的行藏与中国历史兴衰的关系。很多电视台都播出了我的这段讲话,这也就让佛教话语罕见地在大陆传媒上成了主流话语。

后来,法门寺重建立碑,邀我书写碑文,我就把那天在西安机场讲话的内容概括进去了。大家可以从《秋雨碑书》的《法门寺碑》中看到:

佛指在此,指点苍茫。遥想当初,隐然潜藏,中土雄魂,如蒙寒霜。

渺渺千年,再见天光,苍生惊悦,世运已畅。觉者顿悟,兴衰巨掌……

后来,我把自己书写的《法门寺碑》拓片,连同我为普陀山书写的《心经》碑刻拓片,一起送给了星云大师。

回想那天在西安机场见到星云大师时,他显得相当疲惫。连续三十七天大规模的迎送活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他,他太劳累了。毕竟,他已经七十五岁高龄。

在这之后,我见到星云大师的机会还是很多。尽管,我仍然是一个严格拒绝传媒、拒绝集会、拒绝热闹、拒绝广泛交往的人。

去台湾时,曾在高希均、王力行等朋友的陪同下,与星云大师同台进行对话,同桌围炉过年。更多的是在大陆,只要是他的行迹,我常常会“不期而遇”。当然也有事先安排的,例如,我陪他去普陀山。

记得那天的普陀山,凡是他要走过的地方,都铺上了红地毯。两边全是僧人执礼恭迎,黄红两色连成长廊,蜿蜒盘旋。我是普陀山的“名誉岛民”,便以主人的身份扶着他,在长廊间缓步行进。

他与普陀山当时的总方丈戒忍法师见面时,方丈说:“大师,我在这儿帮您看山。”

星云大师回答道:“其实佛光山也算是普陀山的一脉。”

第二天一早,我又陪着他,到普陀山一个安静的高处,为太虚法师的遗迹奠基、栽树。他在那里,即兴发表了一个充满文学性的演讲。他平日的演讲,绝大多数是面对千万信众开示。但这天就不一样了,他在与太虚法师进行“隔代相晤”。一个在全世界弘扬了“人间佛教”的实践者,突然来到了“人间佛教”先驱者留下的精舍,有很多心里话需要倾诉。这种倾诉,情真意切,当然具有文学性,全被我“偷听”到了。

我与他最近一次见面,是偶遇,在山西大同。大同华严寺请大师开光,而我,正巧也在大同考察北魏文化的遗迹。于是,我们又有了愉快的夜谈。

据我长期研究,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北方少数民族领袖的彪悍雄姿问鼎中原,既虚心学习汉文化,又大力接迎佛教文化。在接迎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又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犍陀罗文化,以及犍陀罗身后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于是,以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为中心,当时整个世界的优秀文化全都浩浩荡荡地集中了,互溶了。由此产生的成果,就是伟大的唐代。

因此,我应邀为大同云冈石窟书写并镌刻了一方碑文,文曰:“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人们看完了那些雄伟石雕,就能看到这方碑刻。

在大同圣洁的夜空下,与星云大师轻声交谈着千余年来的辉煌和岑寂,实在是一种醇厚无比的精神体验。

原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

同类推荐
  •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边疆万里行日志》内容简介:他去到那遥远的地方,是回家,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 在他的笔下和镜头中,展现的是一座座亲身攀登过的山,二条条涉过水甚至救过人的河,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小学,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身在边疆的当地人。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吉尔尕朗河两岸

    吉尔尕朗河两岸

    本书以一条静静流淌在天山腹地伊犁大草原的吉尔尕朗河为背景,通过作者十年住居生活的亲身体验,以细腻浪漫的笔调和田园牧歌式的行吟,全景式的描绘了吉尔尕朗河两岸广阔的牧场、田园、林区、山脉等四季变幻的迷人风景,并对生活在此的游牧民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节庆、民歌等做了深入详实的了解与记录。全书充溢着作者对这片远离都市喧嚣的原生态土地上山川风物的热爱与眷恋,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清醒与重返健康田园生活的提倡,以及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
  • 小人物史记Ⅰ

    小人物史记Ⅰ

    本书为《杭州日报》“倾听·人生”专栏精品结集。该栏目以“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为宗旨,以“说亲身经历,看世道人心”的方式口述历史。该栏目为首届浙江省名专栏,其作品贴近实际,深刻表现了普通人的光辉心灵和坚韧力量,多次问鼎中国新闻奖。
热门推荐
  • 快穿之装逼系统在我手

    快穿之装逼系统在我手

    【全本免费,放心入坑】苏浅被压榨着做任务也就罢了,遇上了一个腹黑的系统也就罢了,但是为什么——校园杀人,娱乐圈活下去,末世攻略尸王,总裁也要当上?……她崩溃了,这个系统是变态吧!以为系统是变态,时时刻刻想着这个变态每次任务结束后冷淡的几句话,最后……
  • 养鬼天道

    养鬼天道

    莫凌晨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面,里面的人因为她是棺材子都对她绕着走。她的父亲被她克死,母亲被吓跑。后来她大伯也因她而死。人人都说她是个棺材子,是个不祥之人。可是有一天,她遇到一个道士,她的命运彻底被改变。有人敬她有人怕她。有的人说她是邪,是魔。那她从此就是魔。我就是道,我不需要仰望他人,所有人都会被我踩在脚下。当魔战胜了佛,是否一切就会变成了正?
  • 大地风云录

    大地风云录

    看下去,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跟随少年的视角,体会异世界的风起云涌。
  • 破虚帝王

    破虚帝王

    废物陈天,由于获得种种机缘,慢慢地走上了武者巅峰!成为了一代强者!
  • 爱从未表达

    爱从未表达

    身为只比那百鸟之王低一级的他,却因遭雷劫,不慎坠落凡间,青褐色的羽毛脱变为一身黑衣,难看至级。偶然间,有一个女孩从他身旁走过,他定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抓住了她...她是被自己家领养的妹妹夺了父母,占了家室,她的青梅竹马也相继被夺。她,现在只是a大专修音乐的一名普通学生,却在一天回家时偶然下起了大雨,经过一条小路前,看见一只黑色的鸟在路上躺着,她又不善良,才不想管闲事,却被那只鸟抓住了裤角...看莫九莹如何智斗黑鸟、夺回家室、璀璨归来,更有身世谜题等待解开。附赠四篇两万字番外。
  • 诛炎

    诛炎

    猪脚一开始真的很渣,非常渣,但会慢慢崛起,慢慢强大。
  • 国民老公的秘密初恋

    国民老公的秘密初恋

    [这是一本男主从小就开始撩女主,甜蜜无下限的撩妹小说]片段1“哪一道题不会?”陆晟拿着笔指着课本对韩若曦讲;一心着急回家的韩若曦看也没看乱指了一道,陆晟拿笔敲了韩若曦头一下淡淡的说“能不能走点心,那是标题…”片段2求婚时陆晟挽起韩若曦的手,以肯定句的句式“问”她:余生很长,不如我们一起走吧片段3大婚当天被保安拦在外面的记者看见陆晟出来便问陆晟:“其实很多人都很好奇韩小姐究竟有什么魅力迷住了您呢?”陆晟愣在了那里,嘴角勾出一丝弧度说道:“爱一个人的时侯,那个人没有缺点”这是一本霸道总裁爱上青梅竹马,以撩青梅竹马为乐趣,最后在一起的狗血爱情小说
  • 怒指乾坤

    怒指乾坤

    一个被遗弃的少年,牵动整个迷失大陆。混乱因他而起,太平因他而生。绝杀在手,掌控乾坤,没有人能够躲开他必杀的一击,无视等级的绝杀,让他藐视大陆一切高手。神和圣这里不存在,有的只是面对面的搏杀。忘我,一个让对手闻声心悸的名字;忘我,一个让女人魂牵梦绕的名字。他杀人无数,留下的却是美名......
  • 落花不逢时

    落花不逢时

    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更何况消失的十年身处地狱他是朝堂敬畏的蓝瞳天医,他是千琴坊的绝色花魁他是灭国的辅国使,他是搅弄风云的谋士十年归来,带着一身的疤痕和一颗沉寂的心故人已逝,对于他来说,剩下的只有复仇
  • 郭后传奇

    郭后传奇

    大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承继大统,而后又历经唐代宗一朝,国力日益衰弱。时至德宗一朝,代宗继皇后独孤氏贵为皇太后,其女升平公主嫁于郭暖,郭氏一族因此备受荣宠,唐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即出自郭家,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家族的势力,成就了历史上七朝五尊的千古佳话,成为继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之后,又一个给五个皇帝当过皇太后的女人,最终在政治与后宫的斗争中突然暴毙。作品介绍懿安皇后郭氏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