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6700000018

第18章 江西吉安府的宗族祠庙祭祖(4)

嘉靖以后士大夫主张折中程朱,同时祭祀远祖和近祖。罗钦顺(1465—1547年),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年)致仕,里居二十余年,嘉靖二十六年卒。作为思想家,罗钦顺的祠堂祭祖观念值得注意。他在《整庵存稿》卷二《胡氏重建祀先堂记》对祭礼有一段重要论述,提出:“窃惟古礼之幸存于今,才百什之一二,其涉于形器者虽可概举,至于精微之深意,知之明而处之当为难。姑以祭礼言之,如伊川程先生所行,则岁周于远祖;如晦庵朱先生所定,惟时举于近代。二先生皆命世之才,礼学之宗,而其所出乃不同如此,有志于礼者可不审乎!今吾乡大族往往皆有祠堂,祭礼之行,各有所受。盖周及于远祖者,近代之祭颇略而不专,致隆于近代者,远祖之祭或废而不举,揆诸人情皆未安也。夫合族以居,昭穆素辨,生同出于一本,心同萃一堂,则自始祖而下,岁事之修,宜有不容缺者,其自祢而上以至高祖,则当各随所继而于时祭每致谨焉。庶几远近有伦、恩义兼备,虽不能尽合于古,亦当无大谬已。然区区之见,未尝就正于有道,今通判君方致镇江之事,进阶奉训大夫以归,其族人又多读书知礼,幸相与参酌余言而审处其当,使礼之行而乡人颂焉。曰胡氏祀先不苟如此,则岂不有以增于斯堂轮奂之美,而垂永世之规哉!”由此可知,罗钦顺是把祠堂祭祖作为礼制讨论的。他认为程颐主张祭远祖、朱熹主张近祖均值得重视,在泰和大族建祠堂普遍,所行祭祖礼受到程朱影响而各有不同,不论强调祭祀远祖或是近祖,均有偏颇,不符合人情。他主张始祖以下的远祖当岁祭,高曾祖祢近代祖先由其子孙时祭。如此兼顾了远近和恩义。罗氏也知道他的主张不能尽合于古礼,且未同研究礼学的人讨论,但是他仍然提供给建祠者参考,并被采纳。罗氏还把这一礼学实践视为垂永世之规,表现出相当的自信。

罗氏之所以提出折中程朱的主张,既有保存二者的精微之深意,也是从人情出发制定礼仪,坚信无大谬。《整庵存稿》卷二还载有罗钦顺的《泰和山东王氏祠堂记》,可知该祠建于嘉靖七年(1528年),王氏不仅祭祀远祖,也祭祀近四代祖先,与罗钦顺的主张一致,所以罗氏“嘉其所举合义”。罗钦顺在记文的开头说:“礼之行于家者,惟祭为重,所以报本而追远也。此人道之大端,孝子慈孙之至情也。去古虽远,遗经尚存,制度仪文犹有可考。而因陋就简,其来已非一日,虽贵极卿相,有家庙者亦云鲜矣。知礼之君子,盖深病之,于是乎祠堂之制起焉。其为制也,盖参酌古今之宜而通乎上下者也。是故家有祠堂,则神主有所藏,人心有所系,昭穆有序,尊亲并隆,仁让之兴未必不由乎此,其有裨于风化岂小哉。”罗氏基于家庙制度难行,祭祖可兴仁让,有裨于风化,肯定了参酌古今之宜而通乎上下的祠堂之制。最值得注意的,是罗钦顺不仅仅主张折中程朱,同时祭祀远祖和近祖,还付诸实践,修建了本家族的大小宗祠。《整庵存稿》卷十五收有祭文两篇,一篇是《祭告始迁西冈祖大观府君请神主入新祠文》,该文无写作年代,因卷按年编排,前一篇《谒族高祖乐志府君墓告文》作于嘉靖六年,而是年为罗钦顺致仕之年,故新祠当是改作于致仕不久。可知该祠所祭始迁西冈村祖先大观府君系阙城罗氏六世祖、罗钦顺高祖之曾祖,大观府君与罗钦顺已出五服,新祠主祭大观府君神主,是一座大宗祠。另一篇是《祭告三代考妣请神主入小宗祠文》,该文也无写作年代,列于前文之后,当是大宗祠建成不久所作。该文为曾、祖、考三代神主入祠而作,祠中左第一室当是已有高祖神主,确如祭文所说,是遵照国典祭祀四代祖先的小宗祠堂。依据罗钦顺的官位,实际上就是家庙。由上可知,罗钦顺在致仕不久重视宗族制度建设,完善了本族的大小宗祠。罗氏大宗祠的设立,是对传统宗族制度的违礼逾制,或许反映了嘉靖初年士大夫宗族建设的动向。

其后,尹台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说:“迨宋诸儒始间议冬至始祖之祭,而纂《家礼》者,又以时制士大夫不得立庙其家,则祀先无所于托,孝志将为之湮也,故肇立祠堂之制。使无贵贱皆得通祀其四世之亲,殆酌古今礼制之中者,乃其义则曲备矣。惟今故家右族,虽并有祠堂之建,然夷考所祀,往往特重始迁之祖,而于四世之亲或忽之,若可概也。视宋诸儒所论载,不无少相戾。然士大夫之讲是则久矣,岂无义而卒行之,其必施之典礼可会通,推于世教,足为维持辅翼之具,不独祭之义行焉耳。闻之先王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盖自封建一坏,宗法欲复行难已。是故无诸侯大夫支庶之继祢者,则无五世一迁之小宗,无小宗故分之不能类其异,繇是世远而人莫知所从出,服穷亲尽,至相视若途之人,抑势之宜不免云。故始祖之祀,虽于三代礼制不皆协,然其追远报始之思,合崇一祖以为百世不迁之祖,而四世之亲或各从其服属,祀之于私寝,所谓大宗一而小宗四,庶几古法亦因以行乎。其中非记所谓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者与。繇是极祭之诚,则孝思可感乎百世,而百世之祖、百世之子孙,欣然合萃一堂,忘其远迩戚疏之睽间,则始祖之祠建,谓犹行古之道,而足为世教之维持辅翼也。”他对当时特重始迁之祖而忽视四世之亲不满,认为在始祖祠外,应当于私寝祭祀四亲,以折中程朱。

万历时期,安福人刘元卿主张以《家礼》改造始祖祠,兼顾四亲之祭与始祖之祭:“古者庶人祭于寝,而后乃改用堂云,然其时家自为祠正寝之东,为四龛以祀四世,继高祖之小宗,则高祖居西,神道尚右也,次曾祖、次祖、次父,以序而东,祭曾祖之小宗不敢祭高祖,而继祖之小宗,不敢祭曾祖,继祢之小宗,不敢祭祖,大抵一祠之中为龛四,为主八,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附而已。今且族立一祠,尽以其主来附,祭之日,宗子主祭,诚有所专,而其余主尽若旁亲无后之附食者,然为人子孙者,宜于此焉变矣。予以为今人正寝稍北,往往为龛奉神,移以祀先,如前所谓祀小宗之法,不犹愈于祀外神者乎。族之总祠,世近而同高祖,则合祀高祖,以祭高祖之玄孙主之,余皆入而助祭焉;世远而高祖已分,则合祀始祖,以族之长者主之,余皆入而助祭焉。斯则今日祭法之当议者也。顾相沿已久,猝然行之,怠者惮繁,鄙者怪费。则又安得遂复古礼而骤革其苟简之陋习乎。予与翰吉君论祠制有日矣。夫四代之祭,品官之制也。国初许庶人祭三代,既而修会典,竟令庶人祭其祖、父,则三代之祭犹为僭也,今祭及四代矣,又及始迁之主矣,又及各派初分之始祖矣。

斯又可谓过于厚也。乃一祠之中,高祖而上不忍祧,高祖而下不欲分,是祠且为委祖之壑,亵亦极矣。独苦于沿旧莫能革也。”合族建祠祭祀始祖以来的祖先已是当时吉安的普遍情形,士大夫的主张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再谈祠堂功能与宗族制度化的问题。早在明初,士大夫就把建祠祭祖作为合族的手段。泰和人梁潜指出:“后世宗法之废,而以谓统其宗者有在于谱牒焉;祭法之失,而以为合其族者有在于祠祀焉。盖虽不逮乎古,而犹近乎古也。舍是不务,其涣散分析,迷其本源而不知者,可胜慨哉!”视祠祀与谱牒有防止宗族涣散分析同样的功效。泰和人尹昌隆也强调建祠合族的重要性:“予惟古者大夫士庶之家,祭于庙、祭于寝,礼也,未闻有祀堂也。自后世而观,庙非爵位而为之则僭,寝非古聚庐而又近于渎。今吴氏即正寝旧地以为堂,岂惟足以摅其追远之诚,抑且以寓夫合族之道。可谓变礼而协诸义矣!惟其子孙孙子引而弗替,咸合精会神于斯,以致夫孝享,则岂非所望相与扶吾仁义于百世而不坠耶。予观近世士大夫家,堂室非不壮丽,乃惟肖祀淫神异鬼,以徼非望之福,而祖宗神明往往无所衣食,则斯堂也夫岂不足为薄俗观哉。”认为建祠虽然未必符合古礼,但“义”之所在,还可以矫正薄俗。安福人李时勉也有类似看法,他说:近世以来,故家大姓有聪敏而知礼仪者立祠堂、备祭器、置祭田,讲求其礼而兴行之。“仁人孝子循而仿之者日以益众,虽不尽合古制,而敦睦长厚之风由是而起,亦庶几乎古人之遗意也。”从移风易俗的角度认可祠堂制度。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更重视始祖祠堂管理族人的功能,强调其功能的多样化。正德四年(1509年)万安黎氏建成祠堂,该祠前堂后寝,寝中牌位设置为:上设四室以藏四代之主,旁列二庑以藏群从之祖,又上则始祖之主,左右则不迁之主。是四亲之祭与始祖之祭的结合。江西大庾人刘节为之作记,他在赞扬该祠后,又对建祠祭祖与祠堂的多种功能发表见解:“夫修庙以萃涣也,崇祀以追远也,尊祖以广孝也,亲族以厚伦也。皆于祠乎备也。是故萃涣以致神也,追远以反始也,广孝以敦爱也,厚伦以合敬也。合敬以立义也,广孝以尽仁也,反始以厚本也,致神以尊上也。肃以持之,诚以将之,礼以节之,乐以和之,假之来假,享之来享,而福禄攸介中锡无疆矣。是故先王制礼莫重于祭,君子营室祠堂为先,率是道也。黎氏世有良士,崇礼敦化,笃义求德,敏于作祠,知所先矣。推而广之,曰置祀田,曰修宗谱,曰立家范,曰严俗戒,咸举于祠,以考成焉。”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有两层:一是开头部分,从三个层次递进说明修庙、崇祀、尊祖、亲族的意义;二是结尾部分,提出祠堂置祀田、修宗谱并且设立族规家训。旨在把祠堂作为管理族人的场所,以祠堂为核心建立宗族的各项制度,使宗族组织化。嘉靖十五年(1536年)吉水邹氏祠堂建成,同邑毛伯温对吉水建始祖祠堂进行议论:“君子营宫室,必先立祠,祠者祀也,祀其四代之先也,礼也。邑之名族率有祠,乃自始祖以下,世之远、服之暂,皆得入祀。众主错杂,或置大屏,中书始祖,左书各祖考,右书各祖妣,雁鹜行以降无弗祀者,是于礼无所欲据,且失之僭,恒以为疑。或曰是所以一族也,夫族之繁者,不有以一之,则乖礼于法,启侮速辜,强或凌弱,卑或犯尊,故有祠一之也。是故无嫌于合祀,稽之冬至始祖之祭、立春先祖之祭,此古礼所无,而伊川程子以义起之者也。今之祠设始祖一位,于冬至合族之人祭焉,至于立春,则至始祖以下高祖以上,用纸书而祭之。朔望必参,有事必议,申谕子姓,胥集于祠,有弗率者请于祠,咨其长科责之,其不悛者,佥曰宜抵于法则质之官。君子曰其志将以叙睦而救弊,是尚愈于社也。”毛伯温认为当地的始祖祠不符合礼法,但从族祠“一族”的功能出发,主张祠祭祖先以程颐所定为是,并赋予族祠法律责任,“以叙睦而救弊”,视宗族优于乡社组织。

总之,以上探讨建祠祭祖的明代士大夫基本上是高级官僚或学者,比较正统,在始祖祠普遍化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其存在,另一方面又试图将其纳入礼制,把《家礼》的主张纳入到始祖祠,折中程朱,兼顾始祖之祭和四亲之祭。士大夫之所以承认始祖祠的存在,除了满足族人祖先崇拜的心理需求外,还看到了始祖祠治理宗族的功能,以之维护乡族社会秩序,这也是针对明中叶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社会变化作出的反应。

小结

明代吉安建祠祭祖的盛行,与其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的环境分不开。吉泰盆地开发较早,经济与文化均较强盛,唐宋以来出了不少因科举成功而仕宦者,重视儒学和文化,多有世家大族,祠堂集中于这一地区。明代吉安宗族祠堂设置兴起于永乐以后,正德以后加快了建祠速度,至明末建祠速度减慢。明代建祠祭祖有一个从前期家祠向中后期始祖祠,或曰从前期小宗祠向中后期宗祠演变的过程。明代吉安宗族祠堂事例大约将近一半是在旧祠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其中又有相当数量的宗族在元代已经设置祠堂,吉安宗族建祠祭祖有比较深厚的基础。

吉安宗族设立祠堂祭祖大致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吉安宗族建祠祭祖已经比较成熟。明代吉安宗族制度进一步发展、更加成熟,主要表现在宗族在建祠祭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修族谱、行墓祭、置祭田、设义塾等举措,有意识地采取制度“创新”来合族,维持乡族社会秩序。倡行建祠祭祖等宗族建设的主要是士大夫,祠堂记文的作者多是吉安出生的名宦宿学,前者的作为受到后者的赞扬和支持,形成了当地的舆论崇尚。吉安宗族设祠祭祖在明代中后期的一个特点,是总祠的出现。明代中后期吉安大姓宗族兴建总祠合族,实际上吉安在元代已经出现个别总祠,至明代中后期则普遍化,吉安的大族以总祠为重要手段使宗族组织化。建祠不仅是为了祭祖、聚会以及办理族务,更重要的是以宗族之法维持礼法,翊辅教化,维护乡族社会秩序。

祠堂记文里留下了明代特别是吉安士大夫对于建祠祭祖的探讨,这种探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祠堂功能与宗族制度化的问题,二是四亲之祭和始祖之祭的问题。明初的士大夫肯定朱熹《家礼》祠堂之制,主张以此指导建祠祭祖。明中叶以后,社会上始祖祠堂日益增多,且祠制不一,一些士大夫主张用程朱的建祠祭祖之礼加以规范。永新人尹襄主张应该真正理解程颐始祖、先祖之祭的原意,用朱熹《家礼》改造始祖祠,反映了正德以前一些士大夫的看法。嘉靖以降的士大夫对程颐始祖之祭的主张和社会上的族祠更为认同,且这种认同更为自觉。罗钦顺肯定了参酌古今之宜而通乎上下的祠堂之制,主张折中程朱,同时祭祀远祖和近祖。其后尹台也有类似的主张,他对当时特重始迁之祖而忽视四世之亲不满,认为在始祖祠外,应当于私寝祭祀四亲,以折中程朱。万历时期,安福人刘元卿主张以《家礼》改造始祖祠,兼顾四亲之祭与始祖之祭。早在明初,士大夫就把建祠祭祖作为合族的手段,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更重视始祖祠堂管理族人的功能,强调其功能的多样化。

同类推荐
  •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以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为主要内容,将前沿性媒体运营理念与实战性媒体运营实务相结合,涉及媒体实务、媒体运营、新媒体、传媒思想等方面。《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对区域性媒体的运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可作为高校传媒专业参考用书,也可为传媒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语文知识小丛书:修辞常识例话

    以国家正式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为依据,对常见的语文现象进行明晰透彻的辨析。从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讲析,包含了语文常识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好帮手。
  •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精神困境与道德教育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当下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本书借用了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后物欲时代”来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惑与问题。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精神症侯空虚、无聊,作者在吸取古典贵族教育的历史经验中,提出三条新的道德教育路径:健全人格教育、重视审美教育、闲暇教育。
  •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研究

    从对电视新闻媒介生态的剖析,且着重从负面的剖析着手,引向对这一问题的正面思考。在转型期这一有限时段内,探求电视新闻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趋势,以期优化、提高电视新闻媒介的生态质量和信息传播效果,继而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热门推荐
  • 忆纷飞

    忆纷飞

    帝君无情,落惆怅。前世,你忘我忆,痛,败回下一世,终不爱。当情弦已断,当回忆成泡沫纱影。我宁愿你从不存在,我宁愿,我从未爱
  • 武士少女与现代男子

    武士少女与现代男子

    自以为是人类的吸血鬼少女遇上来自地球的现代男子,在动荡的世界游戏人生。
  • 何以潇潇

    何以潇潇

    林以攸觉得好生奇怪,凡事自己认识的,无一不是有着大身份,大背景,大实力,可她自己偏偏只能呆在后方打辅助。十年前认下的哥哥突然厉害了好多,还要我挡桃花,净给自己惹麻烦。好端端的出去买花,碰到了儿时的初恋,偏偏看着可怜带回来的小正太吐了血,尽管她可爱漂亮性格好,但上天不能这么嫉妒我啊……这片位面叫玄天,人族,精灵族分居玄域,天域,千年来一直纷争不断,百年前,大陆动荡,最终两族签订契约,两百年时间,互不侵犯,没有前传了,直接开始……
  • 未来宝宝贪财妈

    未来宝宝贪财妈

    天啦撸!谁能告诉她,她明明才20岁刚刚大学毕业,没交过男朋友,连与人家亲吻拖手都还没试过,居然突然冒出来一个玉雪可爱的五岁儿子来!这白捡的儿子不但是个电脑高手,似乎还能预知她的人生!帮她找豪门老公,帮她找到最好的工作完成人生理想,她的人生!谁来告诉她,她到底走了什么狗屎运?
  • 迦兰传说

    迦兰传说

    他本是一个乡村少年,生在乱世,历经苦难,抛七情、灭六欲,与人斗,与魔斗,天地相争,不过是为还这天下一个太平。繁华落尽,他是活在后世传说中的神,却不知,最初的最初,他想的不过是做一个平凡的人。
  • 天晴传说

    天晴传说

    五行之神,掌管五行,五行剑出,莫敢不从!主角武启天以身化炉,练就五行剑,力斩渊魔,成就五行之神,掌管天晴
  • 追夫情路,老婆,我错了

    追夫情路,老婆,我错了

    “砰!”的一声门被狠狠的摔上,女子的秀发落下来隐隐约约的遮住了半张脸,眼角不经意间落下了一颗珍贵的泪水。嘴里喃喃道“不是这样的。”话落,她倒下了。然而房门被踹开,男子走到她的身边,抱起她来,一步并做两步的大步向外走去。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身后有一双深沉的眼睛死死的盯着他们……几年过后,云子默默的追求梦想,已然不记哪个枕边之人,却不曾想他一直在她身边守候,来忏悔以往的过错。(1V1,男女身心干净,双结局)
  • 玄武天下

    玄武天下

    一名来历神秘却天赋极高的叶府少年叶凌一步步成为强者并揭露其身世,终成就玄祖的故事!一枪搅乱世!一拳轰云霄!一刀开天际!一掌碎山河!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且看叶凌如何逆天而行,成就玄祖!
  • 三生羽帝

    三生羽帝

    天道无常,肃清地府。十殿阎罗楚江王逃脱,附身在一个平凡青年身上。一体双魂,魂魄交融。为了其他九殿阎罗,他要颠覆天道,取代天道!
  • 爱在曾何几时

    爱在曾何几时

    多少黄昏烟雨斜檐,翻开诗篇,勾起一纸江南。“爱我是多久?”看着他,我最终还是问了出来,内心却是忐忑不安。“一辈子。”“一辈子,又有多长?”“说长不长只是弹指间,说短不短确是一生。”仰望着夜畔星空,脸上笑颜如花,“因为你是,磊磊,所以我也给你承诺。”轻拿着他的手,放在我的胸口,“这里为你跳动,时间是…永远…”虽然不知道一辈子有多长,你爱我有多久,可是,这里,永远只为你而加速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