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作者简介
威廉·伦纳德·劳伦斯(1888-1977),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生于立陶宛的萨兰泰,1905年移居美国,1913年加入美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军服役,战争结束后进入波士顿大学学习,1925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之后,1930年加入《纽约时报》,直至1964年1月退休。1964年至1965年期间担任纽约世界博览会科学顾问。
劳伦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最杰出的科学和医学记者之一。这与《纽约时报》独具慧眼、重视科学报道有关。劳伦斯受聘成为《纽约时报》第一个每日专门采访科学新闻的记者。1939年1月31日,劳伦斯发表文章《铀原子可释放出巨大能量》,他以这一年的科学报道而获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新闻报道奖。1945年4月,他被军方征调,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目击了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同年8月9日,他搭乘携带原子弹的飞机轰炸日本长崎,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9月26日至10月9日,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连载文章,介绍原子弹的诞生和使用过程。几十年的光阴已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熟悉了原子弹的威力,然而,威廉·伦纳德·劳伦斯这篇在长崎投掷原子弹时写的文章,仍使人们读后不禁噤若寒蝉。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新闻报道奖。
事件背景
1941年1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引发了太平洋战争,将美军直接卷入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运筹帷幄,海军名将博斯恩普鲁斯中将亲率舰队出战,终于一举击败日本联合舰队,基本摧毁了其航母集群,从此扭转了太平洋战局。在大反攻中,美国陆海空三军吸取了瓜达卡拉尔岛两军呈胶着状态的攻防战造成了巨大损失的经验教训,正确地采用了蛙跳战术,跳过北进路上许多日军盘踞的岛屿,直接进攻便于战略补给,有战略价值的硫磺、塞班、琉球诸岛,避免打消耗战,避免旷日持久的诸岛争夺,并由此占有了战略主动,歼灭了日本海空军的几乎全部的有生力量。
但是,在蛙跳战术实施过程中,美军海军陆战队一师和其他部队,每攻克一岛,都要遭遇日本守军的顽强抵抗。美军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坚忍、疯狂、忠诚、勇敢,从士兵到妇女儿童都宁死不投降的军队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牺牲。尤其冲绳(琉球)一战,自1945年3月18日开始战略预备,美军集中三军兵力45郾2万人,而日军只有10万人。4月1日战役正式发动,至6月22日占领冲绳全岛,日军被全歼,美军伤亡也达7万余人。战败后的两万日军,驱使岛上数万妇女儿童跳海自尽。全军战至最后,很少有投降的。
在如此顽强的对手面前,美国三军困惑了,胆寒了。经过计算,如果占领日本本土,美军将遭遇日本军民的拼死抵抗。那将至少牺牲一百万优秀的子弟,才能踏上这片将无生灵存在的国土。美国朝野为之夙夜忧思,不知计从何出。刚刚接替病故的罗斯福担任总统的美国密西西比州庄园主杜鲁门犹豫了。美国是一个主张人生来平等,注重人权、个人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民主国家。牺牲这样多的子弟,去占领远东一个法西斯国家,杜鲁门将在下届总统选举中被美国人民抛弃。但战争必须胜利,日本法西斯巢穴必须摧毁。只有寻找最合适的减少伤亡和损失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途。
恰在这时,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经过六年半的研究试验,制成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沙漠的阿拉莫戈多试爆成功。杜鲁门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与顾问班子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反复磋商,为减少牺牲,加速结束战争,并让日本法西斯品尝原子弹的威力,以报珍珠港的一箭之仇,杜鲁门决定,授权军方,将已经制造完毕的另两颗原子弹“胖子”和“瘦子”投掷到日本上空,以威慑日本,摧毁其国民的精神意志,迫使其投降。但投掷时间和地点要精确选择:不能轰炸东京,避开人口密集地区和文化名城,还要对日本能构成威慑,造成其国民极大的精神压力,以摧毁其抵抗意志。选来选去,最后选定了位于本州岛南端的广岛和九州岛的海港城市长崎。
1945年8月9日,长崎正值酷暑。从清晨开始就数次发出警戒警报和空袭警报。当时,每天都有多次警报,市民习以为常并不恐慌。警报一经解除即恢复日常工作,街上排队买配给品,学校上课,医院也进行诊疗。
这天凌晨,载着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和B-29侦察机各一架由提尼安基地起飞,于上午9点50分到达第一个攻击目标小仓市上空。由于浓云覆盖,飞机盘旋10分钟后就飞向第二个目标长崎。日本第十六方面军司令部通过广播发出敌机入侵的警报。上午11点02分,历史上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市上空爆炸。
据侦察机乘员记载,欲投原子弹时,长崎上空浓云密布,准备用雷达控制投弹,但投弹前片刻发现云层有裂隙,看到下面不是第一个轰炸目标---三菱重工业公司长崎造船厂,而是第二个目标---三菱重工业公司长崎兵器制造厂,立即用目视投下原子弹。飞机随即急转弯避开。此时为提尼安时间中午12点02分(日本时间上午11点02分)。
原子弹的爆炸震撼了日本列岛。在核子武器毁灭性的威力面前,日本法西斯觳觫了,于10日谋划投降。为了保存日本国脉,在苏联红军8日出兵中国东北后的一周,即8月15日,裕仁天皇颁布了投降诏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报道原文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飞行小分队由三架经特殊设计的B-29型超级堡垒式轰炸机组成,其中两架未携炸弹。但是小分队的长机携有一颗原子弹,这是三天中投掷的第二颗,内装核物质具有相当于两万吨梯恩梯能量的爆炸力;若在条件更有利的情况下使用,其爆炸力可相当于四万吨梯恩梯的能量。
我们选择了好几个目标。其中之一是大工业和航运中心---长崎,它位于日本四大岛之一九州的西海岸。
这东西看起来挺漂亮,这个“玩意儿”。在它的设计上,耗费了上百万个小时的工作量,毫无疑问,它凝结了空前的人类智慧。
在核物质装进炸弹之前,我亲眼对它进行了观察。就原子物质本身来说,丝毫不带危险性。只是在核物质装进炸弹后,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它的能量才会释放出来。而只要它把能量释放出一小部分---仅仅很小一部分也能造成世界上规模空前的爆炸。
午夜时分举行了一个简短的会议。每个目标都依次放在地图和航空照片上显示出来。全部过程的每一细节都进行了一遍预习---航行、高度、气候、紧急迫降点等,无所不有。海军在轰炸目标周围海域设置的战略点上备有潜艇和救生船只---杜波斯和苏伯杜波斯号---随时准备前来搭救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被迫降落的飞行员。
有护卫的卡车将我们送到装备库,领取这次任务所必备的特殊用品,包括降落伞、救生船、氧气面罩、铠装防弹衣和救生背心。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叫“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一般地长,有四个桨片,其顶部像橘子状---机身上却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日本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晴。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光亮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不禁焦虑地联想到前方那架无影无踪的长机上的宝贝,它会不会有危险?大气中巨大的电压会不会引起它的爆炸?我对波克机长讲了自己的担心---他对此似乎毫不惊讶,继续镇静地驾驶---他很快安慰我:“这是飞机上的常见现象。我执行轰炸任务以来,见过这种蓝色光焰已有好多次了,人们管它叫圣·埃尔摩之火。”
我们终于渡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飞机高度计显示出我们正处于1.7万英尺的高空。波克机长提醒我应随时手握氧气面罩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他解释说,万一飞机上的气压装置发生故障,或者机舱被地面高射炮打穿,氧气面罩都是有用的。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下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手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下士一直在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望地问道。
“这颗原子弹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