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100000012

第12章

一一一、朱翊钧跪求母后“妹子……”陈太后还想劝阻。“姐姐,咱们回去议事吧。”李太后说着,掏出手巾拭了拭泪痕。她谦逊一如平常,要陈太后走在头里,自己则是跟着一前一后走出了奉先殿。此时天色早已大亮,霞光照耀下的紫禁城,正流金炫紫,开始它新的庄严肃穆的一天。那些忙忙碌碌的内侍和正在上衙当值的官员们却不知道,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正在他们的身边发生。却说两位太后刚走出奉先殿,几乎同时发现奉先殿前空荡荡的广场上,正有一个人孤零零地跪在那里,她们一怔,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只听得跪着的人发出一声撕肝裂胆的喊叫:“母后!”原来跪在那里的是她们的儿子———当今的统驭万方的万历皇帝。昨天晚上,朱翊钧被两名太监护送到乾清宫安歇。闯出这样的大祸,他哪里还有心思睡觉?一晚上也不脱衣服,更不用说上床了。他的夫人王皇后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想解劝却找不到言语,只得陪着他枯坐。朱翊钧几次想去慈宁宫主动请罪,却又缺乏这个勇气。这样痴痴傻傻坐到天亮,正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听得冯保着人来报母后去了奉先殿,他不敢再犹豫,遂失魂落魄地跑来这里跪下。看到两位母后出来,他便狂喊了一声。这喊声是如此凄厉如此悲凉,以至两位太后听了,顿时都心如刀绞。陈太后此时也顾不得许多,踉踉跄跄跑上前,使尽了力气想把朱翊钧扯起来。朱翊钧看到自己的生母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扫过来的眼光依然像火一般烫人,他哪里还敢起来,只是用乞求的眼光看着威严的母亲。陈太后没有办法,只得跪下去把朱翊钧紧紧地搂在怀中,满含凄楚地哭道:“钧儿!”这场面,局外人看了无不动容。瞧着儿子可怜巴巴的眼神,李太后心里头也在滴血。但她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决不让儿子看到她的哪怕是一丝半毫的怜爱之心。她走过去,摇了摇痛哭的陈太后,轻声说道:“姐姐,你请起来。”“妹子,你得答应我。”陈太后把朱翊钧搂得更紧了,好像一松手他就会飞掉似的。她央求道,语气中似乎还含了一点愠怒,“你若不答应我,我今天就跪在这里不起来。”“我答应你什么?”李太后睁大了眼睛。“不要废掉钧儿。”朱翊钧对着母亲哭诉:“母后,孩儿知罪了。”“迟了,钧儿,”李太后说着泪下如雨,“为娘的已祷告了祖庙,咱不能为朱家立下一代庸君,而遭千古骂名!”“母后———”“妹子!”看到怀里头几乎昏厥的朱翊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陈太后此时已是撑持不住。眼看两人搂在一起就要倒下,冯保正要上前救助,却见李太后已经俯下身去搀扶。陈太后趁机抓住她的手臂,喘了一阵粗气儿后,再次央求道:“妹子,咱只求你这一次。”李太后沉默了半晌,才松口说道:“姐姐,这事儿毕竟关系到国祚,关系到天下苍生。废不废钧儿,你说了不算,咱说了也不算。咱们还是听听张先生的主意吧。”离辰时大约还差那么一刻工夫,张居正的大轿刚抬到内阁大院,便见冯保已堵着了轿门。“冯公公,怎么会是你?”张居正吃惊地问。“张先生,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快随我来。”冯保说着,便领着张居正匆匆走出会极门,来到文华殿的恭默室。两人刚坐下,张居正又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发生了大事,天大的事!”冯保忙不迭声地言道,“李太后要废掉皇上,另立潞王!”“什么?”张居正大惊失色,一挺身站了起来,他感到匪夷所思,怔了半晌,才问,“李太后怎么突然冒出这个想法来?”冯保说一句“当然事出有因。”接着就把昨夜发生在御花园曲流馆中的事,以及今天早晨奉先殿前发生的事一一讲述了一遍。张居正听罢,第一个感觉是李太后对此事的反应是否过激。朱翊钧实打实满了十七岁,这年龄拈花惹草**作乐也是常事。但转而一想,李太后如此处置也自有她的道理,偷鸡蛋试手,小事不管,将来酿成痼疾就势难根治了。心里头不禁对李太后的深明大义而至为敬佩。正在他默然沉思之时,冯保又道:“张先生,朱翊钧能不能继续坐在皇帝位子上,就全在你的一句话了。”“冯公公这话从何说起?”出于官场自我保护的本能,张居正立即反驳说,“李太后说的是一句气话,我们怎么能当真!”“依老夫看,李太后说的不是气话。”“何以见得?”冯保斟酌言道:“李太后自搬出乾清宫后,就一直对皇上放心不下,三天两头就要把老夫找过去问长问短,嘱咐咱一定要多长一双眼睛,把皇上盯紧点。”“李太后为何不放心呢?”张居正问。冯保意味深长地一笑,答道:“李太后不放心,乃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啊。”“前车之鉴?”“是啊,”冯保眨巴着眼睛,继续言道,“张先生,你难道忘了,隆庆皇帝是怎么死的?死前两天,他还让孟冲给他找娈童。他死的那一天,东宫娘娘陈太后,西宫娘娘李太后,两个人不是邀齐了去找他扯皮吗?”一席话勾起了张居正对往事的回忆,他感叹着说道:“李太后是怕儿子继承父亲的恶习。”“对呀!”冯保一拍椅子扶手,加重语气说道,“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李太后担心的就是这个!”“你是说,李太后真的想废掉皇上?”“依老夫来看,李太后这次真的是伤透了心。你想想,若不是下了决心,她能去奉先殿吗?”从冯保的言谈表情中,张居正发现他有几分幸灾乐祸,便试探着问:“冯公公,皇上在曲流馆的事情,是你发现的?”“是。”冯保说着脸上就出现了愠色,“老夫早就看出,孙海客用两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偏皇上喜欢他们。这可不,皇上最终还是栽在他们手上。”冯保身为大内主管,绝不允许底下有什么人与他唱反调,或者绕过他直接向皇上邀功固宠。孙海客用两人得到皇上器重,他早就看不过眼。一直在暗中打主意除掉他们。曲流馆事件的发生正好给了他剪除异己的口实。张居正看出这一点,心中也佩服冯保“伺机而动,动必封喉”的治人之术。他不想过问冯保辖权范围内的事,只是随便应了一句:“孙海、客用二人,一定要严加惩处。”“这两只小蚂蚱,何足挂齿。”冯保不屑地说。接着言道,“张先生,现在咱俩要拿主意的是,万历皇帝,咱们是保他呢,还是不保。”一一二、内外相密谋张居正一听话中有话,假装不解地问:“冯公公何出此言?”冯保盯着张居正,忽然压低了声音,肃容说道:“张先生,这里没有外人,你我又是多年的老朋友,今儿个,咱们俩得掏心窝子说话。”“你想说什么?”冯保的表情让张居正略感惊诧。“你还记得上次咱将侄儿冯邦宁绑来内阁负荆请罪时,说过的那句话么?”“什么话?”“咱说,皇上长大了,也变了。”“长大了肯定就要变嘛。”“但皇上的变,却是让人不放心。他如果仅仅只是贪玩,沉湎酒色倒也没什么。但他已学会了刚愎自用。凡事好自己拿个主意,已不把咱这个大伴放在眼里了。对你张先生,也只是应付而已。”尽管张居正觉得冯保的话言过其实,但出现在朱翊钧身上的一些苗头也确实引起了他的担心。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在他回江陵葬父期间,朱翊钧强令要从太仓划拨二十万两银子到内廷供用库,作为他赏赐内侍宫女的私房钱。对这件事他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与李太后谈谈,但自李太后搬出乾清宫后,名义上她已经“还政”于皇上。因此张居正想见她再没有过去那么容易。现在,听冯保的口气,他似乎倾向于撤换皇帝。但这是牵涉国本的大事,稍一不慎就会引发动荡导致政局不稳。在没有探明冯保的真实态度之前,他不想马上表明自己的想法,于是问道:“李太后的意思,是让潞王接替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有一个同胞弟弟,今年才八岁,去年被封为潞王。如今同李太后一起住在慈宁宫中。“是的,”冯保答,“张先生,如果换成潞王当皇帝,对你我来讲,兴许是一件好事。”“唔?”“他比万历皇帝小了九岁,小小年纪坐在皇位上,你这顾命大臣的角色,最低还可以当十年。”冯保的话说到这个地步,已是非常露骨。张居正再次感到这只“笑面虎”的心狠手辣。他不但希望手下服服帖帖,同时也巴不得将皇上玩于股掌之中。多年来,张居正一直对这位赫赫内相存有戒心,但他高明的是,冯保却从未有所察觉。眼下,冯保说出这番话来,他知道不能硬顶着唱反调,那样势必会引起冯保的猜忌———得罪了这个人,就等于失去了内廷的奥援。此情之下如何应对?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好在张居正处变不惊,再复杂困难的局面,也总能够应付裕如。接了冯保的话,他回道:“多谢冯公公,凡事都为不谷着想,这份情谊,我是没齿难忘,但依不谷陋见,废掉万历皇帝,似有不妥。”“不妥在哪里?”“在于咱们没有摸清楚李太后的真正心思。”“啊?”张居正接着问:“冯公公,你认为李太后是真心实意要废掉万历皇帝?”“她不真心实意,干吗天不亮就跑到奉先殿?”“说得简单一点,她这是在气头上做的事情,等气一消,想法就变了。若再往深处想,这说不定是李太后在变个法儿试探咱们两个呢。”“她试探咱们什么?”“冯公公你不要忘了,六年前隆庆皇帝咽气儿的时候,命高拱、高仪、你和我四人为万历皇帝的顾命大臣。如今,高拱与高仪都已先后去世,顾命大臣就只剩下你我两个。先帝把当今圣上托付给咱们,咱们却联手将他废掉,千秋后世,将会怎样看待咱们两个?”“这……”“万历皇帝**作乐,李太后痛心是真,想教训他也是真,但废除他却是假。她想借此试探一下咱俩对皇上的忠心,恐怕是其真正的动机。”冯保仔细思忖,觉得张居正的话有几分道理,不免叹道:“如果真是这样,李太后的心机也就太深了。”张居正笑道:“你侍候太后这么多年,还不知道她做事的风格吗?”冯保一怔,心有不甘地说:“你我现在就去平台见李太后,咱们先别作什么结论,一切都见机行事。”张居正不再说什么,跟着冯保出了恭默室。冯保与张居正一前一后走进平台的时候,刚刚翻了巳牌,李太后早在里头坐定了。此次会见约定的时间是辰时三刻,因冯保与张居正在文华殿恭默室谈话多耽误了一会儿,故来得迟了。张居正一见李太后先到,心里头颇为不安,忙施了觐见之礼,坐下言道:“臣晚到,失礼了,请太后恕罪。”李太后因要会见外臣,重新戴起了双凤翔龙冠,穿起了金丝绣织九龙四凤十二树大花的朱罗命服。一见张居正,她的内心升起一股异样的感情。打从搬离乾清宫半年多来,她就再也没见过张居正了。此番相见,除了“君臣”之义,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男女私情在作怪。听到张居正说话,李太后保养得极好的白皙脸庞没来由地泛起浅浅的红潮,她答道:“先生国事繁忙,迟到一会儿不算什么。”“谢太后宽宏。”“昨天夜里,皇上在曲流馆发生的事,想必冯公公都对你说了。”李太后说着瞟了冯保一眼。冯保赶紧欠身回答:“启禀太后,该对张先生讲的,老奴都讲了。”李太后转向张居正,开门见山问道:“张先生,你看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置?”张居正恭谨回答:“臣想听听太后的旨意。”李太后眼圈儿一红,伤心言道:“皇上如此胡闹,有伤君王体面,咱想将他废了,另立潞王。”张居正立即接话:“恕臣下冒昧,太后此意不妥。”“为何?”李太后眼波一闪。张居正答:“皇上登极六年,虚心好学,勤勉政事,早已成了四海咸服,万民拥戴的少年天子。曲流馆一事只是偶犯,而且主要责任也不在他。”“你是说,是因为孙海、客用两个内侍引诱皇上?”李太后主动猜问。“是。”“这是个理由,但往深处究实,却也算不得理由。”李太后说着情绪激动起来,“咱在乾清宫陪了皇上六年,每时每刻都在教导他端正操守,做一个正人君子,他好像都听进去了,也的确认真履行。为啥咱一离开乾清宫,他就变了?人叫不走,鬼叫飞跑!咱还健在,他就敢这样,若长此下去无人管教,他岂不越发骄奢?”说到此处,李太后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往下掉。张居正心里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对为天下苍生的福祉而灭私情的李太后肃然起敬。但是,他也从李太后火辣辣的言语中听出一些难以察觉的矛盾心理:她责骂皇上,是恨铁不成钢;但一说到“废”字儿,口气便明显地犹豫……心下一揣摩,他越发相信自己先前的判断,于是言道:“太后,仅仅曲流馆一件小事,断断不能成为废谪皇上的理由。”“嗯?”一一三、权臣代笔“罪己诏”“皇上是先帝生前定下来的嗣位正君,记得先帝那天在乾清宫临危遗命,指派臣等和冯公公一起作为皇上的顾命大臣。六年来,臣和冯公公秉承先帝遗训,忠心辅佐皇上,不敢有一丝儿疏忽。皇上一时犯错,太后如此自责,倒叫臣无地自容。”“皇上孟浪,与张先生何干?”“臣是顾命大臣,作为皇上的老师,臣教导无方,岂躲得掉干系?”张居正的这个态度,让李太后大大松了一口气。张居正猜测得不差:李太后眼下的确处在两难之中。皇上犯事之初,正在气头上的她,真的想到过要把皇上废掉。但用过早膳后冷静一想,她又觉得这个想法太过草率。毕竟朱翊钧已当了六年皇帝,突然被废,将如何向满朝的大臣、天下的百姓交待?那时冯公公已带着她的旨意去了内阁,想阻拦已经来不及了。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平台,担心张居正真的同意她的主张把皇上废掉。然而,她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探明了张居正的心底,她索性假戏真做,板着脸说道:“咱的主意已定,这个皇上一定要废掉!”“太后!”张居正喊了一声,霍然站起,突然又双膝跪地,侃侃言道,“你若真的要废掉皇上,首先,你就把我这个内阁首辅废掉。”一直在旁边冷静观察的冯保,这时候也看出了端倪,连忙也跟着张居正跪了下去,奏道:“启禀太后,老奴不单是皇上的顾命大臣,还是皇上的大伴,要废掉皇上,你先给老奴赐死。”“赐死?”李太后一愣。“对,赐死!”冯保嘴一瘪,眼泪说来就来,呜咽着说道,“皇上被废了,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李太后此时是悲喜交集,悲的是皇上不成器,喜的是两位老臣对皇上都如此忠心耿耿。她亲自起身上前扶起内外两位相臣,吩咐身边内侍:“去乾清宫,请皇上到这里来。”少顷,听得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但见满脸愧色的朱翊钧诚惶诚恐地走了进来。

看到皇上站在门口迟疑不决的样子,张居正首先站起来肃容言道:“皇上,请到御榻就坐。”朱翊钧一听师相的口气一如平日,对他充满恭敬,心里头忽地一热,不免抬起头来看了看母后。李太后此时也正凝定眼神儿看着他。四目相对又倏然分开,李太后冷冷言道:“钧儿,张先生让你到御榻就坐,你还愣在那里干什么?”“谢母后。”朱翊钧顿时如释重负,他坐上御榻后,张居正立即对他跪下,行君臣觐见之礼。“元辅张先生请起。”朱翊钧泪花闪闪,恨不能亲下御榻把张居正扶起。待张居正回到绣椅上坐好,李太后又道:“钧儿,张先生保你,这皇上的位子,还是由你来坐。”“谢……”朱翊钧本想说“谢谢张先生”,想想又不妥,以君谀臣的事情小时候做起来,浑然不觉羞耻,但现在既已长大,再这样做,岂不令他汗颜,想了想,改口道,“谢母后宽宥。”“宽宥宽宥,”李太后冷笑一声,“不是张先生和冯公公保你,为娘的决不宽宥。”

朱翊钧浑身一颤,讷讷言道:“儿再不敢胡来。”“再胡来,就谁也保不了你,”李太后秀眉一竖,火辣辣斥道,“做下这等荒唐事,也不能太便宜了你,不惩罚一下,你哪里会吸取教训!”冯保这时又想做好人,便道:“启禀太后,念皇上是初犯,如今他已痛心疾首,依老奴愚见,惩罚就不必了。要惩罚,就惩罚孙海、客用他们两个。”“这两个如何惩罚?”李太后问。“将他们各杖二十,降为净军,发往南京孝陵种菜。”“这处理也不算太重,”李太后颔首同意,又道,“那两名宫女,都叫什么?”,冯保答:“被客用削了头发的那一位,叫巧莲,另一名叫月珍。”“这两个,咱看巧莲还有闺秀之风,就将她调来慈宁宫,在咱的左右侍候。那个月珍,不能再让她呆在尚仪局,干脆把她发落到浣衣局。”:“太后明断,老奴遵旨执行。”听说要把孙海、客用二人贬谪到南京去,朱翊钧心里头十二分的不情愿,但此时哪有他说话的份?纵有再大的愤懑,也只能隐忍。偏在这时,李太后又道:“奴才都惩罚了,当皇上的,不说曲流馆发生的那种龌龊事,单姑息养奸这一条,就该重罚!张先生,前朝的皇帝,如果做错了事,该是如何处置?”张居正虽然保了皇上,但觉得给予薄惩,对纠正皇上的玩盚之心有利无弊,因此答道:“前朝不少皇帝,做错事后都下过罪己诏。”“罪……”李太后没听明白。“罪、己、诏,”张居正一字一顿回道,“就是皇帝将自己所犯的错处,写成诏示以告天下,以此来警醒自己,表示悔过之心,决不重犯。”“如此甚好,”李太后答应一句,又问朱翊钧,“钧儿,你意下如何?”朱翊钧哪肯将自己做出的丑事儿抖搂出来告示天下?但迫于太后的压力,他只得硬着头皮回答:“张先生建议甚好。”李太后看得出儿子的态度勉强,但她深谙“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对张居正说:“张先生,你今儿个回去,就替皇上拟出罪己诏来,明日送通政司,在邸报上登载。”朱翊钧虽然没有被废黜,但冯保却仰恃李太后的支持,在紫禁城内宫中搞了一次大清洗。凡是平**看不顺眼的内侍,不降即谪。由牙牌太监降为乌木牌火者的有七十多人。被调出内廷前往南京、凤阳、南海子等处充当净军作苦役的,又有五十多人。一百多位在皇上跟前服侍的貂,转眼间都成了臭水沟中的虾子任人撮捏。这是万历改元以来内宫最大的一次人事更易,弄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这次撤换最多的是乾清宫内侍,大大小小的管事牌子被撤换了二十多个,讨皇上喜欢的奴才,几乎撤得精精光光。孙海、客用两个,被打得遍体鳞伤,押解到南京充当净军去了。还有更令朱翊钧揪心的事,便是张居正替他草拟的《罪己诏》,诏文用词尖刻,用自唾其面来形容犹嫌太轻。朱翊钧读过一次,顿觉胸闷气短,他再没有勇气来读第二遍。他恨不能把那份《罪己诏》撕个粉碎,但撕了又有何用?它早就登载在通政司邸报上,通过邮传发往全国各府州县。想想自己身为皇帝,却不得不将这一点点“秽行”公之于众,让全国的蕞尔小官都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朱翊钧就恨得咬牙切齿。但所有的怨恨,都只能深埋于心。自孙海、客用离开之后,对调入乾清宫来服侍他的这些个陌生面孔,他是一个都不敢相信。一一四、“不想得这个褒奖”一过冬至,天道日短。刚交酉时,街面上就黑糊糊地啥也看不清。金学曾坐了一乘两人抬的小轿,忽忽悠悠从户部衙门回到家来,突然看见门洞里瑟瑟缩缩蹲了一个人。这是谁呀?他正纳闷,那人见他走下轿来,立忙站起身蹙了过来,双手抱拳一揖,笑着问道:“你可是金大人?”“在下正是。”金学曾听出这声音很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是谁,便快走两步,走近前来脸对脸辨认。一看来者瘦削的脸庞和下巴上干枯稀疏的山羊胡子,不免大吃一惊,嚷道,“啊,是李大人,你怎么突然来了?”

这位李大人不是别个,正是金学曾在荆州税关任职时结识的远安县知县李顺。在揭露荆州知府赵谦贪赃枉法的事情上,李顺帮过他的大忙,从此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万历六年,金学曾升任湖广学政,两人就极少见面。万历八年,金学曾奉调进京再次升官,任户部右侍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只听说李顺六年考满迁升一级,调到河南当上了南阳府同知。只不知为何在这岁暮年关之时,他竟突然在北京城中出现?“金大人,你这家还真不大好找啊。”李顺搓着双手,嘴里哈出了白气。“亏你还找得到,有的人不相信我会住在这样的陋巷,硬是不肯到这穷人堆里找我。”金学曾苦笑着说。又问,“李大人,你既找上门来,为啥不进屋?”“咱进得去么,你看看,铁将军把门。”金学曾一看,大门上果然落了锁。他便从墙缝儿里掏了一把钥匙出来,一边开门,一边说道:“我家那个苍头,大概上街买东西去了。”说着把李顺让进屋里。待金学曾掌了灯,李顺四下一瞧,这里虽然也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有七八间房屋,倒有一多半是空的,里里外外瞧不着一些生气,不免狐疑地问:“金大人,你的家眷呢?”“都在老家。”“你如今已是三品大员,怎么还像过去那样,屋梁上挂棒槌,独打独一个?”“当官在外,带着家眷多累呀。”金学曾虽然说的是玩笑话,在李顺听来,倒有一多半是实情。金学曾打从万历三年出掌荆州税关,一直处在风波之中,每次调任新职,虽然都是升官,但等着他的差事却没有一件是轻松的。待他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把一大堆麻烦处理完毕,还没有松心几天,又有新的苦差等着他。官场上的人都知道,金学曾是张居正最为赏识的干臣,却也最苦最累,一天到晚忙得脚打腚子。所有得罪人的事,张居正都巴不得他挂红胡子扛大刀在前头冲冲杀杀。在这种情形下,金学曾哪里有心思想到家眷的事。眼下看到金学曾的“官邸”这般穷酸,李顺简直怀疑走错了地儿,这儿怎么可能是户部右侍郎这种有权有势的高官的住宅?李顺还注意到,金学曾身上穿的是一领青色的棉布袍子,而不是让人眼馋的三品孔雀官服,当下心一沉,急切地问:“金大人,你怎么穿这身衣服?”“我已不是朝廷的命官了。”“什么?”李顺这一惊非同小可,他看着金学曾不像是开玩笑,便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家母半个月前去世,我接到噩耗,就立刻向皇上呈了手本,恳请丁忧守制。”“皇上批准了?”“丁忧是常例,皇上有何不批准的,”金学曾脸上充满忧戚,“昨**已到吏部办妥回籍手续,今日到户部办了交接,明天一早就离京,回家奔丧。”李顺听此消息,一方面为金学曾大孝在身而悲痛,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前程因此而受阻感到难过,想了想,问道:“首辅张大人准你离开?”金学曾凄然一笑:“他不让我回家守制,未必让我夺情?”“那……”李顺一时无话可说。金学曾喟然一叹,言道:“从万历元年开始,这几年来,该做的事我都做了。这一年多来,我感到特别累,现在,也该歇息歇息了。”李顺默然不语,他听出金学曾的话中似乎有几分颓唐,正猜疑间,金学曾问他:“李大人,你还在南阳府供职?”“是的。”“这次为何来京?”“吏部咨文召咱进京,说是让咱觐见皇上。”“哦,我知道了,”金学曾一拍脑袋,仿佛突然记起了什么,言道,“南阳府的土地清丈,是由你这个同知负责。十月间,首辅把吏、户两部当事官员叫到内阁交待,说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出十个在清丈田地**劳最大的官员,把他们请来北京,由皇上亲自接见并给予褒奖。我在户部分管此事,因此在议定名单时,就特意把你列上。”李顺一听,连忙摇了摇头,自嘲地说:“咱就寻思着,这样的好事儿,怎么会轮到我这个穷措大身上,原来是你开了个后门。”“这哪是开后门,你李大人的确做得不差嘛。听说南阳府田地清丈之后,新增了一万多顷。”“增是增加了这么多,”李顺眼光一闪,瞅着金学曾叹气言道,“但我李某,真的不想得这个褒奖。”“这是为何?”金学曾颇为诧异。作为张居正最为信任的循吏,金学曾从万历元年的户部九品观政,在九年时间里,竟平步青云,跃升为三品的户部右侍郎。许多人都羡慕他攀上了一个最好的靠山,手握灵蛇之珠前途未可限量。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不发生家母去世这样的大事,他的官也做到了尽头。他今日从户部衙门办完工作交接,与同僚们作别之后,轿子抬出户部所在的富贵街,他忽然有了一种走出樊笼的感觉。他想找个僻静地儿痛哭一场,或者找个朋友一诉衷肠,想想又都觉得不妥。正怏怏地走回陋巷家门,冷不丁碰到李顺来访,他既是惊喜又含悲伤。从谈话中,他感到李顺闪烁其辞,便断定他有难言之隐,因此起了念头要和他秉烛夜谈。天色黑尽寒气逼人,两人坐在堂屋里冻得皮猴儿似的。这时听得大门一响,只见苍头肩背手拎大一袋小一袋的杂货回来,原来他奉主人之命,出门置办明日离京路途所用的物品去了。回家一看来了客人,连忙放下东西,先在客堂里生火取暖。然后,到厨房置办饭菜。这苍头手脚麻利,不一会儿就弄出了几样菜肴,恭请主客二人用膳。因为大孝在身,金学曾不能饮酒,两人胡乱扒了几口饭,饱了饱肚,复又回到堂屋坐下。金学曾用火钳拨了拨盆中的炭火,复接了先前的话头,问李顺道:“召你来京觐见皇上,这是多少人想都想不到的好事儿,你为何不高兴?”李顺并不急着回答,而是将随身带来的一张弓递给金学曾,略含一点诡谲地问道:“你在户部负责土地清丈,应该认得这个吧?”一一五、惊天黑幕早在门口见面时,金学曾就见李顺背上斜挎着的这张弓,当时他就产生了好奇,只是一时还来不及问,现在见李顺主动提起,便疑惑着问:“怎地不认得,这不是丈量田地专用的量弓吗?大老远的,你背张弓来干什么?”李顺皱了皱眉头,说道:“你不是问我为啥不高兴么?为的就是这张弓!”“为它?”金学曾又把量弓仔细看了一遍,看不出什么破绽来,于是问道,“怎么为了它?”“你没看出这张弓有什么不同?”“没有。”“咱且问你,户部颁下的弓样,是个啥尺寸?”“三尺五寸。”“可是这张弓呢,你量一量。”金学曾用手鳰了鳰弓弦,说:“好像短了点儿。”“短了三寸,”李顺接过弓,弹了一下弓弦,说道,“这张弓的长度,只有三尺二寸。”“啊?”金学曾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你是说,你们南阳府用这种小弓丈量田亩?”

“是的,”李顺晃着他干瘦的指头说,“一弓克扣三寸,你想想,这是多大的一笔虚假。”丈量土地之初,户部曾制定出合理的度量制,即以三尺五寸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改用小弓,即三尺二寸为一步,如此丈量下来,一亩田竟变成了一亩一分多,金学曾暗自盘算这笔账,气愤地问:“这是谁的主意?”“咱们知府大人呀。”“他怎么能这样?”“他怎么不能这样?”李顺冷笑一声质问道,“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首辅张大人要清理天下土地,目的肯定是要增加田亩而不是减少,各地官员也就投其所好。这样一来,既有政绩,又能得到首辅青睐,何乐而不为?”“如此说来,你们南阳府多量出的一万多顷土地,里头有虚假成分?”李顺点点头,答道:“咱南阳府,势豪大户本来就不多,最大的就是一个唐王,多查出七百多顷。”“也是用小弓?”“对他哪敢用小弓,”李顺连连摇头说,“唐王名下诡寄隐瞒庄田,本来就多。就是正常丈量,人家也不满意,这些小弓,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丁门小户人家。”“真是岂有此理!”金学曾愤愤不平地骂了一句。李顺苦笑道:“咱若是想发财,通过这回丈量土地,咱好歹也赚得回一大把黑心银子。”“是吗?”“就因为咱手里有两张弓,清丈田地是千家万户的事儿,谁家不想自家的田地少报一点,因此人上托人保上托保,纷纷使银子让咱高抬贵手用大弓丈量,因此只要你肯用大弓,就会财源滚滚。”“没想到,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件事,里头也藏了这么多的猫腻。”金学曾的感叹,被李顺看作是少见多怪,他说道:“你这个户部右侍郎,管的是全国的土地丈量,只是动口督办,却并不做具体事,你哪里知道这里头各种各样的鬼把戏。”“这也就是你们南阳。”“用小弓可不是咱南阳的发明,”李顺提了提嗓子,加重语气说,“咱南阳知府大人,是从别处取经学来的。”“他从哪里学来的?”“浙江湖州府。”李顺接着介绍道,“湖州府的知府是咱南阳知府的同年,清丈土地一律用三尺二寸的小弓。”“湖州府清田,亩数溢出一万六千多顷,想必这小弓帮了不少忙。”“若再追查下去,湖州也不是始作俑者。金大人,全国土地,哪些地方溢额最多?”

“南北直隶,湖广、浙江、山东、山西大同、宜府等地,当然,还有你们河南。”“不信你查一查,这些地方用的全是小弓。”李顺说着又叹了一口气,“朝廷推行‘一条鞭’法,新征的赋税根据新的田亩而定,你方才说的这些省份,不知要平白增加多少负担。”李顺所言之事,也算是一个惊天黑幕。金学曾此时心里头倒海翻江。他问李顺:“你把这张弓背到北京来,打算怎么办?”“觐见皇上,咱把这只弓背上。”“你想干什么?”“向皇上说明真相。”李顺摆出一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架势。“李顺,你不能这样做。”金学曾心里头一急,竟直呼其名,“你不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此话怎讲?”“你这不是让首辅张大人难堪么?”“怎么让他难堪,他又不知道大弓小弓的事。”“他是不知道。连我都不知道,他更不可能知道。但你不要忘了,清丈田亩是他的决策,也是他给万历王朝立下的最大功绩。”“啊?”“而且,你所要揭露的事,与清丈田亩的实际意义相比,毕竟只是枝节问题。”“金大人,你这句话,愚职不敢赞同。”金学曾眼看李顺脸色涨红要同他抬杠,便伸手制止他,心平气和地问:“李大人,你说,这次全国清查田亩,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哪些人?”“当然还是那些豪强大户。”“这不就对了!”金学曾一边给李顺续茶,一边说道,“全国新增土地三百万顷,据户部统计,其中属于势豪大户的土地,占了两百四十多万顷。依你的说法,地方州县衙门,不敢对这些人的庄田使用小弓丈量,那也就是说,此次新增土地的五分之四,还是过得硬的。”“这个咱李某也不反对,”李顺仍在犟嘴,数落道,“但你金大人不要忘了,势豪大户的大宗田地,是用来收取租课积累财富的,而丁门小户的农家,几亩薄田却是用来养命的。穷人的田地本来就少,如此增重负担,影响的不是少数,而是千千万万户人家。”“这的确是一大隐患,但也不是所有丁门小户的百姓吃亏,也有的穷人,在这次土地丈量中得到好处。”说到这里,金学曾顿了顿,又问,“江陵县的那个陈大毛,你还记得吗?”“记得,不就是万历四年在玄妙观前,与巡拦段升打起来的那个人么?”“就说他家,就得了清丈田亩的好处。他家原有十亩水田,被水打沙压五亩,只剩下五亩水田,但因户部的鱼鳞册上载着他家的水田仍是十亩。因此,他家仍得按十亩交税。这回清丈田地,便给他家减了五亩。从此就可以少交五亩水田的赋银,像陈大毛家这种情况,在全国也不在少数。”一一六、他俩得罪了首辅金学曾举出的例子很有说服力,李顺驳不倒他,只咕哝道:“咱不是说清丈田亩不好,通过清丈田亩惩抑豪强,咱李某举双手赞成。但难就难在底下一帮小和尚,把首辅的一本正经念歪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金学曾感慨系之,劝道,“李大人,无论如何,这大小弓的事情,这次你千万不要捅到皇上那里去。”“不捅上去,谁还能替小老百姓申诉冤屈?”“你就是捅上去,小老百姓的冤屈一样解决不了。相反,你还给首辅帮了倒忙。”“首辅对贪官滑吏,不是一贯深恶痛绝么?”看着李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金学曾是又好气又好笑,对这样一位迂夫子,他只有耐心开导:“首辅痛恨贪官滑吏不假,但对于那些给他使绊子打横炮的人,他整起来也绝不留情。”金学曾这句话已是说得非常露骨,李顺不免心里头一震,讷讷地问:“你是说?”“你只要把小弓带上金銮殿,最高兴的,恐怕是那些势豪大户,他们早就一个个虎视眈眈盯着首辅,只愁找不到机会把他扳倒。”“这……”“李大人,你千万不要作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何况你这样做,也是把自己推进了万丈深渊。”“咱说实话,何罪之有?”“李大人,官场上的事情,你难道还没有看透么?”金学曾拿着火钳使劲戳了戳地,“说真话的人,有几个能升官?倒是那些满嘴假话的人,一个个平步青云。”李顺怎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只是不愿接受这个现实罢了,他故意扯筋道:“你金大人始终说真话,不也升了大官么?”“我,只是碰运气。首辅改革之初,希望有人冲锋陷阵,当冤大头,所以选中了我。”李顺觉得金学曾今日的情绪有些不对劲,心想他可能是因为丧母乱了心志。既然话不投机,他便赌着一口气,要起身告辞。金学曾刚刚打开话匣子,哪肯放李顺走,他一把将李顺拽住重新坐下,言道:“我的话才说到一半,你怎么能走呢。”两人在堂屋里说话时,苍头忙进忙出收拾行李。他抽空儿不断烧了热茶送来,又往火盆里加了一些炭。金学曾将李顺杯中的残茶倒掉,重斟了一杯热茶,自嘲道:“寒夜客来茶当酒,今夜正好是这情境,李大人,你不要嫌我寒碜。”“你一身名士气,纵是寒碜也风流。哪里像我,一个十足的乡巴佬。”李顺本想说句奉承话调和气氛。但因心里气不顺,话一出口仍觉生硬。好在金学曾并不介意,故意扯起闲话儿来。只见他又揶揄问道:“李大人,嫂夫人的阃政,还像当年一样严厉么。”“一如既往。”李顺干笑道。“你负责丈量土地,那么多礼盒儿被你却拒,大概天天都得回家顶灯台吧?”“是呀,”李顺老老实实回答,“顶灯台下跪,也强似收受贿赂,咱心里安哪!”“就冲老哥这句话,我敬你一杯!”两杯热茶一碰,两人还真的咕噜咕噜喝干了。李顺抹了抹嘴角的余滴,说道:“金大人,你的话尚未说完。说来也不怕你笑话,咱打从娘胎里出来,这还是第一次到北京。真的让咱去见皇上,咱连起码的礼节都不懂,还望你给老哥指点指点。”金学曾沉吟着说:“不懂礼节不要紧,届时鸿胪寺的传奉官会向你仔细交待。依我看,你当下最要紧的,是把你那牛脾气改一改。”李顺瞟了一眼放在木桌上的那张弓,问道:“你还是说这张弓的事?”“对。我现在不跟你唱高调,要你为首辅的改革忍辱负重。我掏心窝子跟你说句话,你不要好事做了,又一帚子扫了。”“此话怎讲?”“老哥,你从一名钱粮师爷混到今天一个六品同知,容易么?你要珍惜呀!”金学曾这拐弯抹角的提醒,让李顺觉着不对劲,他索性挑明言道:“金老弟,有什么话你就直讲吧。”金学曾惨淡一笑,旋即呆下脸来说道:“这次,你们一共有十名在清丈田亩中有功的官员,要受到皇上接见并给予褒奖。这名单,最后是由首辅亲自圈定的。”“咱不该得到这荣誉……”“该不该得由不得你,”金学曾拦住李顺的话头,“你说,若要论功行赏,对于清丈田亩最有功的官员,应该是哪些人?”“这……”李顺陷入了沉思。“十个人的名单,想必你都知道。”金学曾又补了一句。“知道。”李顺答。“那上面缺了谁?”金学曾见李顺仍一脸茫然,便提醒道:“宋仪望和杨本庵两人,名单上都没有吧?”“对呀,”李顺忽然醒悟过来,迷盹盹的眼睛一下子睁得老大,急匆匆言道,“宋仪望大人任应天府尹期间,无论是清丈田亩,还是推行‘一条鞭’,都是铁面无私,极得百姓拥戴。还有杨本庵巡抚,率先在山东清丈田亩,啃下衍圣公孔尚贤和阳武侯薛汴这两块硬骨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说山东地方上的百姓,议论着要给杨大人立生祠。真是奇怪,这样两个人,为何不受褒奖呢。”金学曾长吁一口气,悠悠说道:“这两人受到冷落,其因就是他们得罪了首辅。”“怎么得罪的?”李顺惊愕地问。金学曾回答:“宋仪望与首辅大人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他自从被嘉靖皇帝撤官后,一直赋闲在家。万历四年,当宋仪望的死对头,左都御史葛守礼致仕后,首辅大人立即起用宋仪望,并让他担任责权重大的应天府尹。这宋仪望与葛守礼并无私仇,两人之所以势同水火,其因还在‘一条鞭’。葛守礼反对‘一条鞭’,撞到南墙不回头。所以对推行‘一条鞭’法不遗余力的宋仪望盯得很紧。他在位一天,宋仪望就不可能复职。张居正起用宋仪望,其目的也是为了推行‘一条鞭’法。宋仪望起复履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立刻就在南京各府州县推行‘一条鞭’法,并着手清丈田亩。应天府乃洪武皇帝建都之地,勋臣贵戚比比皆是。这些龙袖骄民,谁见了都绕着弯儿走,不敢硬碰。偏宋仪望不信这个邪,清丈田亩首先就从这些人家开始。谁跟他捣蛋对抗,该抓的抓,该弹劾的弹劾,好在上头有张居正支持。因此,他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应天府的土地清丈,并立即推行了‘一条鞭’法。两样关系国计民生的改革举措,都在应天府获得巨大成功。首辅对宋仪望也倍加赏识,他不止一次讲过,在他的诸多同年中,最能干的有三个人,一是王国光,二是殷正茂,第三个就是宋仪望。王国光如今仍在吏部尚书位上;殷正茂接替年老致仕的王崇古,当了两年户部尚书,正好是我的顶头上司,今年夏天,也因父死丁忧离任回籍。惟独这个宋仪望,直到去年致仕,还在应天府尹任上不见升迁。”一一七、他清楚首辅的变化之因“这是为何?”李顺急切地问。“起因还是为那一年首辅夺情的事,”说到这里,金学曾禁不住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夺情之始,两京各大衙门官员舆论汹汹。特别是艾穆、吴中行一伙人上折反对夺情,京城里闹得沸反盈天。首辅处此危难时刻,极想得到老友的奥援。王国光、殷正茂、李义河等,都赞同皇上要首辅夺情的谕旨,并到处为首辅奔走呼号。南京方面,有那么一帮政要高官纷纷上折要首辅回家守制,首辅希望宋仪望出面做一做说服工作。谁知这个宋仪望,在夺情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不发一语。首辅对他便产生了不满。半年之后,宋大人治上的太平府,有一个名叫吴仕期的监生,不但邀了几十名府学生跑了数百里路,赶到镇江会见遭廷杖遣戍贵州都匀卫的邹元标,还假托海瑞的大名,写了一份攻击首辅夺情的揭帖,在江南到处散发。此事惊动了朝廷,首辅知道后非常气愤。太平府知府龙宗武揣摩首辅心思,便把吴仕期抓进大牢,对他使用各种刑罚,折磨致死。宋仪望知道这件事后,认为龙宗武矫法罔上,行为不端,便暗中指使言官对其进行弹劾。宋仪望的这一举动,被首辅看作是以怨报德,从此对他怀恨在心。去年,有一个叫刘应求的言官窥伺到首辅的这种心理变化,便找了宋仪望几件上斤不上两的小事进行弹劾。张居正趁机给皇上拟票,将宋仪望开缺回籍,如今,宋大人在家闲住。”李顺听罢事情经过,叹道:“去年,咱从邸报上看到宋大人致仕的消息,心里头还在纳闷,宋大人在应天府政绩斐然,为何突遭解职,听你这一说,才知道另有隐情。那么,山东巡抚杨本庵大人呢,他又是如何丢官的?”“他的情况,与宋仪望大同小异,”金学曾回答说,“去年,朝廷让各省抚台推荐人才。杨大人郑重上书,推荐了一名教谕和一名通判。那名教谕是讲学的热心提倡者,当年为何心隐瘐死在武昌府牢一事,还曾上折请求皇上彻查。另一名通判倒没有什么过错,但有人给张居正写了密帖,说杨本庵收了此人的贿银,才具本向朝廷推荐。”“就这两件小事就撤了一个封疆大吏,是不是太过草率?”李顺小声嘀咕。“这也只是撤掉杨本庵的由头,”金学曾说,“真正的原因,是杨本庵不同意首辅撤销私立书院。”“啊?”“首辅借何心隐事件,让皇上下旨限期查禁全国七十五座书院,其中就有山东的两座。一个月后,别省纷纷上奏处理完毕,唯独杨本庵上折希望皇上格外开恩,保留山东的这两座书院。”“在清丈田地上,杨大人是首辅最为得力的股肱,在学政的整肃中,他又不能与首辅保持一致。”“是啊,因此杨大人也被免职。”“如此说来,首辅的用人之策,有了一些变化?”李顺向金学曾投以试探的眼光。金学曾神经质地瞧了瞧紧闭的院门,搔了搔脑袋,答非所问地说:“老哥,该说的我都说了。”“不,你还没有说完,”李顺揪了揪下巴上稀疏的山羊胡子,忽有所悟地说,“咱今日一见到你,就觉得有些别扭。当初在荆州,你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做起事来风风火火,不避厉害不计艰险。今日却感到你神情抑郁,说话吞吞吐吐,咱还以为你是大孝在身的缘故,现在看起来并不尽然。老弟,咱看你是有了心病啊!”金学曾立即辩解:“李大人,你不要曲解了我的意思,对首辅的远见卓识,以及勇于任事的非凡气度,我金学曾是永远敬佩。”“除了敬佩之外,是否也加了一点提防?”李顺的问话比锥子还要锋利,金学曾被“刺”得浑身一颤,愣了愣,方又说道:“自夺情之后,首辅是有一些变化,主要是用人上。过去,凡被他罢黜的官员,不是庸劣无能,就是贪墨怀私,没有一个是处理错了的。现在却不同,除了赃官庸官照撤不误外,一些与他政见稍有不合的正直官员,也被他寻隙开除,这是被撤的官。再说被他荐升的官员,过去凡经他手提拔的,都是敢作敢为,一心为苍生社稷着想的干臣循吏。现在却不尽然,干臣循吏固然仍能得到提升,但一些溜须拍马看菜下饭的官油子,也能得到重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真定府知府钱普和湖北巡抚陈瑞。”“首辅毕竟也是人哪,”李顺苦笑道,“一家之主做父亲的,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依头顺脑,何况偌大一个朝廷。”“首辅对这种人一贯深恶痛绝,不知为何,他如今有些分辨不清。”金学曾嘴上虽然这么问,但他心底清楚首辅的变化之因:经过长达九年的惨淡经营,首辅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局,满朝文武中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构成威胁。威权到了极致,往往放松警惕。行事做人就不会像当初那样缜密,《易经。乾卦》中爻辞所言“亢龙有悔”,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金老弟,令慈大人去世,正好让你有机会全身而退。”“是啊,”金学曾忽然又瞧了瞧桌上的那张弓,感慨言道,“如今,首辅所要推行的万历新政,基本上已成气象。改革中各种艰难险阻都已平安跨过,像我等这样披荆斩棘的莽夫,就可以归隐田园,吟咏林下了。”李顺脑子中忽然冒出“狡兔死,走狗烹”这六个字,他还没有说出口,忽听得紧闭的院门被人敲响。“谁呀?”苍头连忙放下手中活计跑了出去。门外的人高声嚷道:“首辅张大人驾到,快开门!”一听到这句话,金学曾与李顺两人不约而同站了起来,正自怔忡,却见张居正带着一身寒气,笑模笑样地走进了堂屋。“首辅!”金学曾扑通一声跪了下去,李顺来不及回避,也立马跟着跪下了。却说金学曾昨日曾到内阁向张居正辞行,因张居正正在会见官员,金学曾等了一会儿,见没有机会便抽身而去,只给书办留了个口信。张居正头几天就得知金学曾要回家守制的消息,就想着单独会见他一次,以示抚慰。今日散班之后,听说金学曾明日就要离京,吃罢晚饭便乘轿寻到金学曾家里,此时见金学曾下跪,连忙说道:“又不是在衙门,何必这么拘礼,都快起来。”张居正说着,摘了身上披着的灰鼠皮锦缎衬里的斗篷,交给护卫班头李可拿着,他自己拖了一把椅子在火盆边落座,看了看瑟缩站在一旁的李顺,问金学曾:“这位是谁?”金学曾答:“他叫李顺,是南阳府同知。”“哦,我知道了,”张居正拍了拍身边的杌子,示意李顺坐下,亲切说道,“你在远安当县令时,曾给皇上上了一道折子,言一个县衙每年要征召多少民夫供役,每位民夫差值几何,这笔银子从哪儿开销,账算得清楚明白。更难得的是,你指出供役太过靡费。这些供役费用都由本县百姓均摊,多用一名夫役,就给老百姓多增加一份负担,因此希望能减少县衙夫役数额。记得我替皇上拟票准了你的奏折,额定了全国各地县衙的差役数量。减轻百姓负担,你做了一件实事。”一一八、隐藏着孤臣心境见首辅说起往事如数家珍,对他这一点芝麻豆大的事记得如此清楚,李顺心下感动,言道:“那还是万历四年的事,多亏首辅还记在心里。”“怎不记得,你是万历三年从全国七万掾吏中挑选晋升的十名县令之一。”张居正言道,“这十名知县,都在任上做出了政绩,除一名县令回家丁忧守制,一位病死,余下八名都已升迁,你现任南阳府同知,是不是?”“是的。”“这次来京,是因你在南阳清丈田亩有功,皇上要陛见,还要褒奖赐宴。你何时到京的?”“今日下午。”“你一来就跑来看望金学曾,你知道他要回原籍守制了?”“不知道,咱是碰上的。”李顺觉得自己不便呆在这里,便知趣地说,“首辅大人,卑职不知您大驾光临,留在金侍郎家中已是唐突,现在请容卑职告辞。”“走什么,不谷来看金学曾,也只是想在他离京之前谈谈心,你何不留下来一起聊聊。”张居正一改平日威严,而是自降身份纡尊屈贵来与下官接谈。对这非常的礼遇,金学曾既惊诧又感激。他向李顺使了一个眼色,言道:“李大人,你方才不是夸赞首辅功在社稷,是伊尹再世么。怎么见了首辅,反倒扭捏不安呢?”李顺揣摩金学曾说这话是暗示他不要胡言乱语,连忙欠了欠身子,佯笑道:“咱说过,咱是乡巴佬,不懂礼仪。”“不谷听金学曾说过你为了拒纳贿赂,不得不回家下跪顶灯台。觐见皇上的时候,可不要忘了讲讲这件事情,”张居正说着大笑起来。又道,“官员里头,像你这样廉洁奉公严于自律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其实也不少,”李顺答道,“这位金大人就是一个。”“是啊,”张居正抬眼看了看四壁萧然空空荡荡的堂屋,疑惑地问,“学曾,你一直住在这里?”“是的。”“家眷呢?”“在老家没有带来。”张居正虽然欣赏金学曾,但仅限于衙门公事,私下从未过从。今天第一次到金学曾家,亲眼所见感触良多,叹道:“京城里头的三品侍郎,若论门庭冷落,你恐怕是独一无二了。”“人各有志,卑职喜欢过这种生活。”别看金学曾心气儿高,平常人不放在眼里,但在张居正面前却显得局促。这会儿他搓着双手说:“首辅大人冒着寒冷光临寒舍,卑职不能好好接待,还望首辅海涵。”“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张居正一笑,旋即扭过头去对侍立一旁的李可说道,“把给金大人的礼物拿出来。”李可遵命,朝外头喊了一声,只见两名张府家丁抬了一个礼盒进来,李可将一张礼单递给金学曾,上面写道:纹银五十两,丝两表里豹皮囊藏御墨一匣赋赠故人诗立轴一幅金学曾捧着礼单,心里头顿时倒海翻江。他久居京城,从未听说张居正给人送过礼物,今日的举动真是破天荒。金学曾受宠若惊,仓促间不知道是该致谢呢还是该拒却。张居正大约看出了金学曾的矛盾心情,说道:“纹银五十两,是不谷敬献给令慈大人的吊唁之资;丝两表里是宫中御制,往日皇上赐给我的,现转赠给你,是要你睹物思君,不忘皇上恩德;豹皮囊中的藏墨,也是宫中御藏。传说用豹皮囊藏墨,久之可使墨色鲜亮润厚。不谷知道你一向有吟诗作赋的爱好,三年守制,时间也不短,正好磨墨赋诗。还有这幅立轴,抄了一首不谷昔日送故友回沂江老家的诗,现转送给你。诗中惜别之情,与今夜之境遇,庶几近之。”张居正说罢,命李可从礼盒中取出立轴展开,他小声吟哦起来:幽人结屋东华头,广陵新调惊玄鹤,郁郁松阴四壁秋。渭水长竿钓白鸥。一点浮云向天外,归去不堪千里道,片帆风影挂江流。山阴夜雪满孤舟。张居正刚刚吟完,金学曾已是热泪盈眶,他听出诗中充满一股凄恻之情。以首辅目下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博大胸襟,他断不会如此伤感,难道他已悟到了“高处不胜寒”的危险,抑或在颐指气使一言九鼎的威权下面,还隐藏着那种四顾茫茫无人可托的孤臣心境?金学曾不敢往下细想。不管怎么说,他与张居正毕竟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这首诗让他敏感地察觉到,首辅对他此次离京,不仅仅是“惜别”,甚至已流露出“永别”的情绪。诗中所言“广陵新调”,显然指的是魏晋名士嵇康临死前弹奏的《广陵散》,而“渭水长竿”则是借用姜太公遇到周文王之前,在渭水旁钓鱼自乐的故事。两个典故,一个是不见容于俗世,一个是怀才不遇。常言道,伤心的耳朵怕闻哀事,这样难以言喻的不祥之音,怎不令他黯然神伤!“首辅大人,你对卑职的知遇之恩,卑职没齿难忘,”金学曾哽咽着说,“只是卑职明日离京之后,从此关山远隔,再没有机会在首辅的麾下效命了。”“学曾,你怎能如此悲哀。三年时间一晃即过,届时你还要回来担当重任。”“是啊,金大人,”李顺这时**来说话,两人惜别的场面,也让他激动不已,“首辅推行的万历新政,怎么能没有你这一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臣!”“首辅大人执政九年来,呕心沥血旰食宵衣,如今全国田亩清丈完毕,‘一条鞭’法也已实施,新政上了轨道,像卑职这个马前卒,多一个少一个已无所谓了。”金学曾的话虽然诚恳,却不中听。张居正盯了金学曾一眼,也不反驳,只是宕开话头言道:“唐太宗与侍臣谈治国方略时,曾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病人似觉痊愈,其实还得调治养护。此时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天下稍安,尤须兢慎,倘若一见太平之象就骄逸起来,必至丧败无疑。今天下安危,虽然系之于皇上,但我辈大臣,却是皇上的耳目股肱,富国强兵,还有赖于我辈同心协力。不要以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做臣子的就可以不尽肝膈。这等于是居安忘危,处治忘乱。学曾,此中道理,你可要三思啊!”一席话看似平常,内中却藏了霹雳电闪,金学曾仿佛被人抽了几个耳光,他脸一红,讪讪言道:“首辅,卑职说错话了。”“知道说错了,本辅也不怪你,”张居正说着突然猛地呛咳起来。看到金学曾急得手足无措,他又示意金学曾坐下,喘息方定,又言道,“不谷感到身体已是大不如从前,但每日处置国事,仍不敢稍有懈怠。为国家长治久安计,不谷这些时一直在思虑,要给皇上推荐一些年富力强勇于任事的循吏。可惜啊,恰在这时候,你金学曾却要丁忧回家。”“首辅……”金学曾心里头暖烘烘的。“若要按朝局的需要,不谷恨不能也让你夺情,但这是可想而不可为的事。当年皇上让我夺情,引起那么大一场风波。因此,不谷若是建议皇上让你夺情,等于是加害于你。”一一九、皇上又向他伸手要钱“首辅,打从万历元年,卑职因丧父而守制三年从浙江老家回到京城,这九年来我没有回过一次家。这次丧母丁忧,卑职五内俱焚,已下定决心回去守墓三年,以略尽人子孝道。”金学曾说着,不禁掩面而泣。张居正看着他,瘦削的双颊痉挛了一下,沉重言道:“尽人子之孝,不谷并不阻拦你。但是,你这一走,朝廷则少了一名能办大事,办难事的能臣,不谷心里难受啊!”张居正说得情真意切,令金学曾大受感动。想到先前与李顺私下谈论的那些对首辅不甚恭敬的话题,心中不免大生愧意。情绪一张皇,说话就语无伦次:“首辅大人,我金学曾守制三年,再回来报答你,届时您就是要我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辞。”

“肝脑涂地?”张居正淡淡一笑,“学曾你言重了。朝局早已稳定,如今六部九卿大臣中,刺儿头倒是一个都没有了。”“这是首辅掌控有方。”一直在旁边肃耳恭听的李顺,暗中对张居正察言观色,他觉得金学曾对首辅的判断或许有误,这时忍不住开口说道:“首辅,卑职来自下头,天天同老百姓打交道,最知道老百姓爱什么,恨什么。”“你说,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张居正饶有兴趣地问。“‘一条鞭’法的施行,老百姓都拍手叫好,但也有一点……”李顺说着,就起身去桌上拿那张弓。金学曾眼明手快,抢前一步把那张弓拿到手上,咔嚓一声折了个对断。“你?”李顺愣了。“这是什么?”张居正指着断弓问。“清丈田亩用的弓。”李顺答。张居正转头问金学曾:“你为何要把它折断?”金学曾答道:“李顺是个迂夫子,听说要觐见皇上,便想着要给皇上带个礼物。想来想去不知带什么好,就把这张弓带了来。说是想让皇上知道,太仓一年增加九百万两田赋银,天大的功劳,就在这一张小小的竹弓上头。”“啊,这想法很好嘛,”张居正兴奋地说,“你为何要将它折了?”“这张弓是户部颁发下去的,现库房里还堆了不少。李大人此举,岂不让人笑他村究。”金学曾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给李顺使眼色。李顺知窍,只好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从万历九年秋天开始,自玉娘走后就一直闲置的积香庐,忽然又热闹起来。隔三差五,张居正又来这里小住,松弛一下精神会见一些私交,品茗听雨调筝赏月,积香庐的萧旷毕竟还有可人流连之处。却说隆庆六年夏,张居正接任首辅的时候,身子骨儿还硬硬朗朗的,属于那种精力充沛生气四射的壮汉。待度过数年独揽朝纲的生涯,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当时累一点苦一点浑然不觉,但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如今才感到心力交瘁周身乏软。十年之间,社稷苍生虽然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自己的身体却也大大透支,才五十七岁的人,看上去已是垂垂老者。秋上,他的老朋友,同年加同乡方逢时从兵部尚书任上申请致仕。这方逢时历任边关总督,万历五年,王崇古从兵部尚书任上转为户部尚书时,张居正推荐时任蓟辽总督的方逢时接任兵部尚书一职。方逢时比他大三岁,但身体比他好得多,因此,张居正对他主动提出致仕颇为不解。方逢时便讲了一通理由,他说:“人之一辈子,有生必有死。为生而筹计者,是为生计。若按年龄区分,则一岁至十岁,为生计;二十至三十岁,为家计;三十至四十岁,为子孙计;五十至六十岁,为老计;六十至七十岁以上,则为死计。从二十至六十这四十年间,或为功名,或为事业。外则苦其身以事劳攘,内则苦其心以密思虑,既要想目下的周身之防,又要想将来的善后之策,总而言之是劳碌一生。现在既年届花甲,就该终老林下,为死而计了。”放在前几年,这样一番话是打动不了张居正的,但这一回他却听了进去,不但准予方逢时解甲归田,自己也经常忙里偷闲,跑来积香庐调养将护。从紫禁城到积香庐这段路不算太近,一路上,无论是流光溢彩锦绣错综的闹市,还是野旷无人杨柳萧条的泡子河边,张居正都懒得打起轿帘看看景致。他倒不是畏冷,而是心情不好。半个时辰前,他还在平台接受皇上的召见。他眼下这副疲倦的样子,就是因为这次谈话引起。皇上此次召见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要钱。皇上说快过年了,宫里头有许多人情要做,内廷供用库的存银早已用完,要他指示户部从太仓里临时调拨二十万银子进宫以应急需。张居正一听,连忙解释说:“皇上,太仓银的使用,朝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何事能调何事不能调,都有章可循。”“朕也不能随便调吗?”朱翊钧问。“是的。”张居正回答得很干脆,“朝廷的制度,皇上应带头遵守才是,皇上用于后宫赏赐,这笔开销只能在内廷供用库支取,太仓银则是用于国家。”“可是,供用库存银不足啊!”“据臣所知,供用库一年,也有五六十万两银子的进项,怎么这么快花光了呢。”张居正这么一问,朱翊钧脸红红的没有作答。却说内廷供用库的银两,本由皇上支配,换句话说,就是皇上的私房钱。其来源一是京城宝和店的收入,二是乾清宫名下的子粒田课税,三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金银铜铁等矿山的开采征税。万历元年,为了解决李太后捐资建庙的功德钱,张居正建议把宝和店拨到李太后名下。那时皇上还小,不懂得花钱。宝和店划走之后,供用库每年收进来的银子,尽管只剩下一二十万两,却是每有结余。自皇上大婚之后,这笔钱马上就显得不够用了。在他跟前服侍的那些宫娥采女和大小太监,变着法儿讨他高兴,一高兴他就给赏钱,有多少银子也不够他花的。再加上他还好买个古董什么的,供用库一年的银子,不够他半年的开销。万历六年,趁张居正葬父离京,刚当新郎倌的朱翊钧就下旨户部调二十万两银子到供用库。这是他第一次伸手向户部要钱。虽然因张居正作梗,他只拿到了十万两银子,但从此以后,只要一逮着机会,他就向户部要钱。张居正每次都是苦心劝阻不肯给付。就是给付了,也必定要大打折扣。如此经过几次,朱翊钧感到憋气,心想连莽莽乾坤整个儿天下都是咱这个当皇帝的,却为何用户部的银子还得看你臣子的眼色?还是秉笔太监张鲸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全国各地多开矿山收取税银,这笔收入可直接进入供用库。皇上依计行事,仅万历七年,就一下子在全国增开了三十多处矿山,每处矿山都派钦差太监携了关防前往督办。这些太监一到地方颐指气使凌虐官吏,对百姓更是百计勒索,有几处差一点激起民变。内廷供用库的收入虽然增加了四十多万两银子,但各地控告钦差太监的折子也多了起来。去年底,张居正为地方百姓计,劝皇上减少矿山数量,皇上虽不乐意,却也怕激起民变,故还是勉强答应了,一下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这样一来,一年就少了近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皇上心里想,这些矿山是你张先生建议撤掉的,那么,短少的这笔收入就该让户部补足。于是便把张居正召到平台,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一二O、君臣争执张居正自然知道皇上的这层心思。说实话,每次与皇上见面商量国事,他的心情都很矛盾。作为君臣关系,他不应该过多地忤逆皇上,但他在朱翊钧面前,不仅是大臣,还是老师。正是这一层师生关系,使他有责任教导皇上做一个心怀天下不藏私利的正人君子。再加上李太后每每嘱托他要把皇上管紧,事无巨细一律不可阿纵放任。这样一来,他对皇上的管束就非常严厉。九年来,皇上对他是言听计从。新婚之后,皇上曾一度沉湎酒色,经过曲流馆事件,受到刺激的皇上又收敛了不少。出席经筵批览奏折研讨国事,仿佛比先前更加认真,张居正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说实话,如果不是皇上的支持,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就不可能得以顺利实现。但近两三年来,皇上忽然表现出贪财爱钱的毛病,虽经他反复劝导,却收效甚微。皇上在军政大事上垂询甚恭,虚心纳谏,唯独在要钱的时候,表现相当固执。这会儿,见张居正又要搬出大道理来谏止他调拨户部太仓银,他的心里头十分窝火,便没好气地说:“张先生,去年底朕听从您的建议,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内廷供用库减少了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这笔钱总得有地方填补呀。”张居正知道皇上正生着气,但他仍不避厉害,耐心地说:“皇上,宫中用度,务以节俭为主。当初你的父亲隆庆皇帝在位时,就十分崇尚俭朴之风。每年秋天,他都要在南海子举行内廷侍卫射猎比武大赛,拔得头筹者,仅只得到三小块酥饼的奖赏。臣听说,皇上经常在宫中玩掷房子的游戏,谁赢了,就能得到金角银豆儿。苏州的镶金乌木扇,一把值五两银子,您一高兴,就八把十把地赏人。这种侈靡之风,万万不可滋长。”朱翊钧听了不以为然,问道:“张先生,您常说朕是万民拥戴的太平天子,朕且问你,这太平天子是个啥含义儿?”张居正答道:“边境清宁,国富民丰,四海升平,九夷来朝,当是太平盛世。”“现在是不是太平盛世?”“是的。”“既然国富民丰,咱这个当皇帝的,焉能鸡肠狗肚,做些小里小气的事情。”“皇上,臣已经不止一次讲过,居安思危,居富不侈,才是太平天子的真正品格。”

“居富不侈,朕也没有侈呀,”朱翊钧用手指了指身上穿着的龙袍,言道,“你看朕身上的袍服,还是去年做的,袖口都有些发白了。”“皇上凡事如果都能这样自律,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朱翊钧默然良久,又道:“张先生方才说到朕的父亲隆庆皇帝,一生节俭,奖赏身边内侍只用酥饼,朕的母后也常拿这个例子来教导。但有一点,慈圣太后与张先生都忽略了。”“啊?”“朕的父亲不是太平天子。他在世时,灾害频仍国库空虚,所以只能把酥饼作为赏赐之物。朕现在不一样,经过这些年的整治,朝廷赋税大为增加,仅田亩清丈多出的三百万顷土地,一年就增收了九百万两课银。节俭固然是美德,但若守着金山银山,却仍像父皇一样,把小酥饼作为赏赐,底下人岂不讥笑我这个当皇帝的太抠门儿。”朱翊钧这番话虽是歪理,一时却还难以反驳。而且,张居正从话中还听出弦外之音:“国库增加那么多银子,我朱翊钧为何就不能用一点?”其中夹杂着怨气,也含了一些威胁。张居正颇感为难,便斟酌答道:“国库充实,存有一千多万两银子,这一点不假。但钱多了,用钱的地方也多了。譬如说维修长城,还在五年前,戚继光就提议在长城上修暗堡,一里路一堡,每堡可容三十名兵士。长城是拱卫京师的屏障,每次鞑靼来犯,长城就吃紧。戚继光这个建堡的建议很好,士兵们守长城可以互相策应。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大水谷,抵昌平镇慕田峪地界,全长一千余里,需得修筑暗堡一千余座,初步估算,这笔工程款得一百多万两银子。再说治河,潘季驯出任漕运总督以来,悉心考察黄、淮两河水势,为从根本上治绝水患疏浚漕河,提议修建高家堰护堤六十余里、归仁集护堤四十余里,柳浦湾东、西夹堤七十余里,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个,然后修筑徐州、睢宁、邳州、宿迁、桃源、清河两岸的长堤五万六千余丈,砀山、丰县大坝各一道,徐州、沛县、丰县、砀山缕堤一百四十余里,新建崔镇等处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还有淮安、扬州间的堤坝,也都得重新加固,这项工程预定明年开工,三年完成,耗银约计五百余万两。皇上,这笔账再明白不过,如果这两项工程一上马,国库存贮的税银,岂不要耗去大半?”张居正不假书册,单凭记忆就能把该讲的事阐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朱翊钧深为钦佩,他不解地问:“防寇治水,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为何前朝都不做,单等我朝才来实施?”“因为前朝皇帝手上没有钱!”张居正斩钉截铁地回答,“皇上方才言及太平天子,依臣之见,太平天子一是手上要有钱;二是拿了这些钱不是去花天酒地,而是应该用来巩固国防,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总而言之,取天下之财用于天下,才是万民拥戴的圣君。”几句话硬邦邦的,朱翊钧被呛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也深知师相的话句句都在理,便以商量的口吻说道:“既如此说,朕只要十万两银子,张先生你看如何?”依张居正的想法,是一两银子也不愿给,但他也不好太驳皇上的面子,只得点头应允。离开平台之后,在去积香庐的路上,他脑海里反反复复想着这件事。最后,还是冯保说过的那句话让他心悸:皇上长大了。轿子抬到积香庐的门口,天色已经黑尽。挂在大门檐下的四盏皮绢大红灯笼,在寒气中摇曳着柔和的光芒。张居正刚下轿,积香庐主管刘朴就走上前来禀道:“首辅大人,戚大帅已经到了。”“啊,他在哪里?”“在这里。”随着一声洪亮的应答,只见一个身着三品虎绣武官补服的将军大步绕过照壁,拱手前来相迎,这便是蓟镇总兵戚继光。今天中午,戚继光指派自己的心腹参将金钰赶到内阁传话,说是晚间进京,要找个地方与张居正私下唠唠嗑儿,张居正便选了积香庐,这也是他一散班就急急忙忙赶来积香庐的原因。乍一见到风风火火的戚大帅,张居正便忘却了所有的烦恼,笑道:“元敬兄,你到了多久?”“一盅茶工夫。”戚继光抬眼看了看四周,言道,“早就听说积香庐,今天第一次来,倒真是个宴乐游赏的好地儿。”“何时你有空闲,也来这里住几天,散散心。”张居正说着,又问,“薰风阁的猪头收到了吗?”“收到了。”戚继光答。这位戚大帅同张居正的前任高拱一样,有吃猪头肉的嗜好。每年春节,张居正都会从薰风阁买最好的薰猪头,派专人用骡车送往蓟镇戚大帅行辕。前几天过罢小年,他又命管家游七办理此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武侠世界行

    武侠世界行

    以武入道.只为心中的道.心中的梦.追逐快意恩仇.无拘无束
  • 穿越笔记本

    穿越笔记本

    李林为了救一个女孩车祸致死,死后重生到学生时代,错以为是梦在校会当场摸了校花的屁股。随后发现随身携带的日记本,可以进行随意穿越,更收到了英灵大神的签约,帮忙收养世界各地无家可归的魔物娘们。
  • 若爱,请许我今世今生

    若爱,请许我今世今生

    本文描写了张蔚蓝和安然的亲情之爱,安然与陈海洋的刻骨铭心之爱,张蔚蓝与梁书维的细水长流之爱,以及茹亚楠对张蔚蓝的友情之爱。21岁女主角张蔚蓝因父母车祸原因成为孤儿,内心的爱和呵护在23岁那年遇见孤儿院的安然而爆发,人生便就此注定。注定与安然的相濡以沫,注定与梁书维的相忘于江湖。可惜好景不长,安然因为对陈海洋的深爱,同时与蔚蓝发生纠纷,产生隔阂,最后自杀去世。而蔚蓝却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失职照顾而使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难道,爱真的是人这一生中最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却让人生亦让人死?
  • 玄气神帝

    玄气神帝

    玄气世界,实力为尊,在这神灵恶魔并起的时代,看林凡如何在这玄气世界中走上颠峰
  • 朴灿烈之七年记忆

    朴灿烈之七年记忆

    都说鱼只有七秒记忆而我只有七年记忆七年一闪而过我的记忆也一样一闪而过若七年后我不曾忘记你我们在一起吧…
  • 武灵录

    武灵录

    灵界,这个到处都充斥着人类科技与奇异灵兽的异世界。我们的主角石磊,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应届毕业生,因一场意外来到了这里…你确定这位大叔是我爷爷?好吧,那这小屁孩怎么回事,你要我管他叫小叔?行,这些先都不说,那你给我解释解释这36D的外国妞是怎么回事?你竟然要我管她叫太奶奶?***PS:本书【不邪恶】【不恶搞】【不后宫】【不种马】【少许yy】【少许柔情】【更多刺激】【更多热血】
  • 重生之绝世壶仙

    重生之绝世壶仙

    曾经有一个水壶震惊了整个世界。穿越千山万水,拥有的是两个世界的力量。就算是屌丝,也会有出头的一天。不是只有高富帅才有奇遇,我一样可以有!且看一代壶仙舞动风云,傲视九天!
  • 唯心魔尊

    唯心魔尊

    仙道飘渺,浮主万世忆回千年,主宰天下千秋万世,当回首那人那事那物都沉浮于岁月,仰望星空终不过梦一场,那何必尊天地鬼神,拜日月星空,只需遵心遵意,唯我而已。喜欢本书的可以加交流群:437985475望得到大家支持
  • 木鸢终会化成烟

    木鸢终会化成烟

    认识一些人,被一些人认识,然后遗忘一些人,被一些人深深遗忘。
  • 强势夺爱:亿万首席难自控

    强势夺爱:亿万首席难自控

    五年前,她嫁给T城最为有名的商业巨子——欧擎珩。婚礼的前一天,欧擎珩捏着她的下巴说道:“姚依依,你只是一个替身,只要扮演好欧家少夫人的角色就好,除了钱,其他的别妄想从我身上得到。”她只是笑着,尽心的扮演着她的角色。她没有傻到去问欧擎珩为什么会娶她,因为答案她心知肚明。她不过是个替代品。两人各怀目的,一个为了旧爱,一个是看在了钱的份上。五年前,他们两人的结合,轰动了整个T城,五年后,他们的离婚也成了民众热议的焦点。递上离婚协议书,她强忍着泪水,笑的漫不经心:“欧总,恭喜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我这个替身也该识趣的离开了。再见,你们的婚礼我这个前妻就不适合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