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92000000018

第18章 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考析(下)(1)

本章紧接上一章考析李白诗歌中的并列式复合词,主要针对李诗中出现的动词类、形容词类并列式复合词进行考析。顺序接上一章排列,使本书“采用序号№1、2、3……进行编组”的顺序相互衔接。

№47 离析

【离析】(1次)离散;分离。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故人不在此(一作不可见),而我(一作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不可会聚曰离析。”

“离”,假借为“分开”。《说文·隹部》:“离,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假借为“分开”。《方言》卷六:“参、蠡,分也。齐曰参,楚曰蠡,秦晋曰离。”《广雅·释诂一》:“离,分也。”《史记·封禅书》:“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

“析”,引申为“分开;分散”。《说文·木部》:“析,破木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引《声类》:“析,劈也。”《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为“分开;分散”。《广韵·锡韵》:“析,分也。”《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离”和“析”,两单音节词辗转引申后,两语素参与造词时有了同一结合点“分开;分离”,构成并列式复合词“离析”,又引申为“分别;离别”之义。

现代汉语中“离析”保留在成语“分崩离析” 里。一般说“离散;分离”时不再用“离析”来表达。

№48 分析 分离 分散 分张

【分析】(1次)离别;分离。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

“分”,别也。引申为“离散”。

《说文·八部》:“分,别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别’也者,本书云:别,分解也。”《尚书·舜典》:“分北三苗。”伪孔传:“分北流之,不令相从。”引申为“离散”。《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民有畏心曰分。”

“析”,为“分、离”之义,已详上述。

“分”与“析”最初都含有“将物体剖开”的意思,为同义词,联合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最初之义为“分开;区分”,《汉书·孔安国传》:“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引申为“离别;分离”。

“分析”作“离别;分离”解,晋刘琨《答卢谌诗并书》:“天下之寳,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

现代汉语中“分析”多作“分解辨析”讲。

【分离】(3次)分离;别离。

《赠易秀才》: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兄弟八九人,吴秦各分离。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列将咸出祖,英寮惜分离。

“分”,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离”,单音词词义见“离析”之“离”。

“分离”作“分开”解,《战国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作“分离;别离”解,汉东方朔《七谏·哀命》:“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泛湘而分离。”

现代汉语中“分离”保留了“分离;别离”之义。

【分散】(1次)离散;别离。

《寄崔侍御》: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杜甫《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散”, 分散也;分离也。与“聚”相对。《说文·林部》:“散”“分离也。”《周易·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左传·桓公五年》:“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即“国人离散”。

“分散”为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

【分张】(1次)分离;离散。

《白头吟二首》其一:寕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

“分”,别也。单音词词义见“分析”之“分”。

“张”,展转引申为“离开;分开”。

《说文·弓部》:“张,施弓弦也。”《段注》:“张驰,本谓弓施弦、解弦。”(第640页)《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引申为“开弓;拉弓弦”,再引申为“离开;分开”。《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高诱注:“持舟楫者,谓近岸为歙,远岸为张也。”

三国魏钟繇《檄蜀文》:“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此例中“分张”义为“分散;散布”。

李白诗中的“分张”作“分离;离散”解。这一义项,大概产生于魏晋南北朝。《魏书·献文六王彭城王传》:“但在南北口,生死分张,乞还江外,以申德泽。”《北史·高干传》:“吾诸弟分张,各在异处。”

“分张”为同义(近义)并列式复合词。

全唐诗使用“分张”计21次,但现代汉语中说“分离;离散”时,不再用“分张”一词。

№49 聚散

【聚散】(1次)使人聚拢或分散。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说文· 部》:“聚,会也。”即“会合;集合”。《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固方者则同聚也。”

“散”为“分散;分开”义,见“分散”之“散”义。

“聚”与“散”词义相反,故构成反义并列式复合词。

《庄子·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用例中“聚散”为“会聚与分散”义。

全唐诗使用“聚散”达63次,多用为以下两个义项:

(1) 或分离或团聚。

张继《重经巴丘》:浮生聚散云相似,往事冥微梦一般。

(2)指离散。此为偏义并列式复合词。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人生在世间,聚散亦暂时。离别重相逢,偶然岂定期。

李白使用“聚散”仅1次,故无以上三个常用之义。可能是李诗中表分离、离别的词语较多的缘故吧。而且,李白使用的这个“聚散”为“使人聚拢或分散”之义,又用在“将帅指挥人马”的特定地方,故李诗中这个“聚散”具有指挥、操纵的义素特征,所以,应算作“会聚与分散”的引申义,该单独列为一个义项。而《汉语大词典》没有单独列出这一义项。笔者认为,“聚散”一词在李诗中产生了新义。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

“聚散”是一个较常用的词,至今还在使用,当然,它的常用义仍为唐诗中杜甫等诗人所用的词义,即用来指“人的团聚与分散”。

№50 荡析

【荡析】(1次)动荡离析(散)。

《赠范金乡二首》其二: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覩嘉政,因之听颂声。

“析”引申为“分开;分散”。《广韵·锡韵》:“析,分也。”见“分析”之“析”字考。

“荡”,依《说文》本为水名。水之特性动荡不已,故引申为“动荡”。

《说文·水部》:“荡,水。出河内荡阴,东入黄泽。”作水名,按《集韵》读他郎切,平声、唐韵、透纽,归阳部。又作“摇动;来回摆动”解,按《广韵》为徒朗切,上声、荡韵、定纽,仍归阳部。故“荡”读上声,为动词。用例见于《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杜预注:“荡,摇也。”

詹本第1291页注释(六):“浮人,流民。荡析,离散。”

“荡析” 为“动荡离析”,乃相关并列式复合词。《尚书·盘庚下》:“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其五:“晋氏不纲,关河荡析。”

“荡析”既可以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也可以作表示物如“关河”之动荡变化。李诗中“荡析”用《尚书》中的义项,指人的行为。《新唐书·朱敬则传》:“时敛赋繁重,民多荡析。”

“五四”时期,李大钊还在使用“荡析”一词的“离散”意义,如他的《大哀篇》:“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

据杨克定考察,李诗中“荡”单用10次,有4个义项:

1.水来回摇动,5次。如“波荡摇春光。”(《代别情人》)

2.清除,2次。如“逐虏荡边陲。”(《代赠远》)

3.毁坏,1次。如“吴宫又焚荡。”(《双离燕》)

4.激励,影响,2次。此义《辞源》修订本未收。如: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古风》)

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叙旧》)

实际上,笔者认为李诗中“荡”单用,至少还有第五个义项,即“他物在水中来回摇动”。如《白头吟二首》其二:“锦水东流碧,波荡双鸳鸯。”

不过,本书着重从双音词的角度来看“荡”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在李白诗歌中的使用情况。

“荡”所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有9个,具体如下:

1.“荡”表“水来回摇动”,在此义项上有“荡漾”、“喷荡” 、“震荡”等词。

2.“荡”引申表其他物体来回摇动、摆动,在此义项上有“荡析”、“摇荡”、“飘荡”、“簸荡”等词。

3.“荡”表清除,在此义项上有“涤荡”、“平荡”、“扫荡”等词。

下面,我们将对李诗中由“荡”构成并列式复合词进行考析。

№51 a.喷荡

b.震荡 飘荡

【喷荡】(1次)喷涌激荡。

《上崔相百忧章》:共工赫怒,天维中摧。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喷荡”是上古汉语中没有的,现代汉语中亦不再使用。

《汉语大词典》未收“喷荡”,却收有唐诗中的新词“喷激”一词,用例如下:

孟郊《峡哀》其一:谷号相喷激,石怒争旋回。

陆龟蒙《纪梦游甘露寺》:须臾群籁入,空水相喷激。

实际上,“喷激”是唐诗中产生的新词,出现2次。

“喷荡”是李诗中产生的新词。虽然只出现1次,但“喷荡”与“喷激”之词义、词性相同,所以本书作者把“喷荡”也看作李白诗歌中所产生的新词,属于相关并列式复合词。

【震荡】(1次)此为海水震动;摇荡。

《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震荡,何由纵鹏鲲。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师轻窕,易震荡也。”

“震”与“荡”指山水之类的自然物震动,连用之例,可见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震”,震动。《诗经·鲁颂·閟宫》:“不亏不崩,不震不腾。” 毛亨传:“震,动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此例中“动”与“震”互文见义,且准确地用“震”来表示(水)波之动。

“荡”,又有“震动”义,《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郑玄注:“荡犹动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荡,本或作荡。”

“震”与“荡”在“受到外力影响下而颤动”这一义项上为同义词,文献中常常将二词对言或连文使用,所以两个单音词便逐渐构成了一个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飘荡】(1次)在水面上随风飘动。

《赠崔郎中宗之》:胡雁拂海翼,翱翔鸣素秋。惊云辞沙朔,飘荡迷河洲。

“飘”,飘荡义;与“荡”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例中“飘荡”即为“在水面上随风飘动”之义。

№52 摇荡 簸荡

【摇荡】(2次)

(1)摇摆晃动。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2)鼓动;鼓舞。李诗中为万物萌发新生,即春心发动之义。

《阳春曲》(嘉靖本《万首唐人绝句》):芣苢生前径,含桃落小园。春心自摇荡,百舌更多言。

“摇荡”义项(1),见于《文子·精诚》:“四时失政,镇星摇荡。”

义项(2),见于《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又南朝梁钟嵘《诗品·总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摇”,摇动;晃动。《说文·手部》:“摇,动也。”《广韵·笑韵》:“摇,摇动。”《古诗十九首》之九:“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荡”,摇动;来回摆动。 《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杜预注:“荡,摇也。”杜甫也单用“荡”作“摇”。见杜甫《石柜阁》“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其中“荡”单用作“摇”解。

“摇荡”作“摇摆晃动”讲,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摇”,本为“摇动”义,也就含有“鼓动”的义位。

“荡”,有“震动”义,见前“震荡”一词中“荡”字考。又有“萌动”义,《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郑玄注:“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荡,谓物动,萌芽也。”故引申出“鼓动;鼓舞”和“激励”之类的意思来。李白诗中“荡”单用就有这一义项,如《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太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

所以“摇荡”能引申出“鼓动;鼓舞”的意思来。两个语素有同一结合点,“摇荡”在这一义项上,仍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簸荡】(1次)四处飘荡;浪迹天涯。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簸荡”一词,见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八:“阳春沃若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此用例中“簸荡”为“飘荡”义。

“簸”,《说文·竹部》:“簸,扬米去糠也。”此为“簸”之本义,用例见《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故本义即含有“使……飘动”和“使……飞扬”的义素。

“荡”,本有“水来回摇动”之义,引申为“他物在水中来回飘动”,所以“荡”含有“飘动;来回动荡”的义素。

“簸”与“荡”有相近的义素,故构成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李诗“簸荡”的用法,比鲍照诗中的“簸荡”更为形象,因为李白用这个动词来描写人的行踪。

全唐诗使用“簸荡”共4次,其他3次如下:

杜甫《沙苑行》:角壮翻同麋廘游,浮深簸荡鼋鼍窟。

元稹《有鸟二十章》其十四章:大鹏忽起遮白日,余风簸荡山岳移。

李群玉《洞庭风雨二首》其一:鱼龙方簸荡,云雨正喧阗。

№53 扫荡 平荡

【扫荡】(3次)亦作“扫荡”。扫除涤荡;引申为“扫荡平定”。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留别金陵诸公》: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云骑乱汉南,纪郢皆扫荡。”此例中“扫荡”含有被动的意思。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扫荡妖孽,廓清寰宇。”

“荡”,亦作“荡”,有“流通;疏通”义,《周礼·地官·稻人》:“以沟荡水。”郑玄注:“荡,谓以沟行水也。”由此引申出“洗涤”义,为“清除或被除掉”义。《释名·释言语》:“荡,荡也,排荡去秽垢也。”晋张协《杂诗》之一:“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扫”,用扫帚除去污秽。《玉篇·手部》:“扫,除也。”故引申为“清除;消灭”,《文选·张衡〈东京赋〉》:“扫项军于垓下,绁子婴于轵涂。”李善注引薛综曰:“扫,除也。”再引申为“征讨;平定”,南朝梁简文帝《与魏东荆州刺史李志书》:“皇师外扫,天钺四临。”

“荡”与“扫”在“扫除;清除”义项上联合构成“扫荡”一词。“扫荡”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再引申为“扫荡平定” 义。《晋书·刘琨传》:“是以居于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克复圣主,扫荡雠耻。”此例中“扫荡”为“扫荡平定”之义。

全唐诗使用“扫荡”共6次,李诗就使用了3次。

【平荡】(1次)扫荡平定。

《出自蓟北门行》: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功报天子,行歌(一作歌舞)归咸阳。

“平荡”,见于《后汉书·梁统传》:“高帝受命诛暴,平荡天下,约令定律,诚得其宜。”李白此诗中“平荡”为被动用法,用例见于南朝宋鲍照《建除》:“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

“荡”,亦作“荡”, 有“流通;疏通”义,引申出“洗涤”义,为“清除或被除掉”义。《释名·释言语》:“荡,荡也,排荡去秽垢也。”《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旧题汉孔安国曰:“荡荡,言之奔突有所涤除。怀,包襄上也,包山上陵。”《尚书》此例中“荡荡”为迭音词,已经表明“荡”有“涤除”的意思。

“平”,平息;平定。《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荡”有“清除”义,故“平”与“荡”意义相近,“平荡”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全唐诗中无“荡平”,而“平荡”一词,仅见到李诗这一个用例。

№54 焚荡 荡覆

【焚荡】(1次)焚毁;烧光。

《双燕离》: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鶵尽巢亦空。

“荡”单用还有“毁坏”义,《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三国吴韦昭注:“荡,坏也。”含有彻底毁坏的意思。

“焚”,本烧田,焚烧,故有“烧毁”义。《说文·火部》:“燓,烧田也。从火,棥,棥亦声。”段玉裁改“燓”为“焚”(《段注》第484页)。“烧田”指用火烧山林宿草,对山林宿草而言即为毁坏。《释名·释天》解释“火”有“焚烧”义云:“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知“焚”不仅烧毁,而且是烧光。

李诗中“焚荡”一词,两个语素都含有“全部毁坏”之义,故为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后汉书·儒林传序》:“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此例中“焚荡”的意思就是全部焚毁、烧光。

【荡覆】(2次)毁坏;倒塌。

《雪谗诗赠友人》: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职此之由。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覆”,本义为“翻转”,引申“颠覆;灭亡”之义。

《说文·襾部》:“覆,覂也。”《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引申为“颠覆;灭亡”义,《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朱熹集注:“覆,倾败也。”又《礼记·缁衣》:“毋越厥命以自覆也。”郑玄注:“覆,败也。”

“覆”,引申为“败”,与“荡”之“毁坏”义近,故构成“荡覆”这个同义并列式复合词。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左传》此例中“荡覆”即为“毁坏”义,即“使……倒塌”义。

全唐诗使用“荡覆”3次,李诗使用了2次。

同类推荐
  • 散文卷(宁夏文学精品丛书)

    散文卷(宁夏文学精品丛书)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宁夏是一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塞大地,也是文学的沃壤。这里的土地和人民、风物和人情成为了宁夏作家书写、赞美与思索的主要内容和对象,他们力求从西部荒凉的表象下寻找和挖掘人们顽强的生存状态和坚韧的民族性格。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从张贤亮到以“三棵树” “新三棵树”为代表的宁夏青年作家群,以独特的生活经验、历史记忆和诗意的言说,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用文学的方式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出生命的强音,营植出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宁夏乃至西部的精神入口。
  • 南河古话

    南河古话

    全书共16万字,收录了《南河谣》、《刺猬告状》、《猴王抢亲》、《罗大人的亲家》、《蜘蛛精深潭捞金船》、《大雁往南飞》、《牯牛坟》、《驴头狼》等作品,荟萃了鄂西北地区的风俗、语言、自然环境、民间传说等。作者写得亦真亦幻,妙趣横生,可谓一部百读不厌的民间神话集、鄂西文化集。
  •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

    《品悟成长心灵书系》之《中学生珍藏一生的美文(第1季珍藏版)》,书中包括了:《笨小孩的成长》、《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少年哀歌》、《我为什么而活着》、《真实的高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要笑遍世界》、《人人想当别人》、《机会在敲门》、《哨子》、《爱怕什么》、《不死鸟》、《读书示小妹生日书》、《对陌生人的责任》、《回家》等作品。
  •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

    《因为爱着你的爱》,是肖大庆捧给读者的又一部文学美文集。所收集的作品,都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文集共三部分,分散文卷、小说卷、书评卷。文章短小精悍,惜墨如金。尤其是小小说,捧给读者的更是一道脍炙人口的精神快餐。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关注下层民众尤其是小人物的生存境遇,木瓜、钟老师、若伦、轿夫、的哥、导游阿兵、上访的陈能……众人各有特色的形象各有不同的命运,在细致的描述中,他们的艰涩与挣扎力透纸背。在写作手法上,善于“甩包袱”,画龙点睛的几笔就激活了小说中的人物,给他们注入灵魂。精巧的构思,诙谐的语言,读起来让人犹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 张闻天译文集(上)

    张闻天译文集(上)

    这些译文,大多散见于当时报刊,因为环境复杂,译者不得不常常更换笔名,有的译文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公开发表。由于编者们的努力访寻、搜集、整理,今日终于产生了这个译丛。我可以想象编者们在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求索、考证的辛劳。这种填补空白的文化积累工作,其功绩是不言而喻的。
热门推荐
  • 百里相思言不知

    百里相思言不知

    花开生两面,人生神魔间。人暂且还有两面,你又怎么知道那诛魔山下的,便是魔呢?
  • 虹雨遗事

    虹雨遗事

    曾经备受瞩目的城市也变成了一片废墟,原因却不过是所谓上位者的可怜的自私心,在众人的打压下,他们也只能苟延残喘,维护着所剩下的那一点点尊严,如同雨后的彩虹,却又像彩虹一般伸手去抓,不过是虚晃的美好。
  • 陌上俟花开

    陌上俟花开

    每个人身上都围绕着信仰之光,或明或暗。这一世的信仰之光,就是来世的运道。有着如月光般信仰之光的影后苏陌陌在死后遇到这样的机缘——“我是你的信仰之力。我的主人,来世你必将大富大贵。但是,因你今生有一段未了缘,你种下了因却为开出果,故来生这将成为你一生的魔障。”“我可以助你再回今生。”“我。。愿意。”“我的主人,我将一直陪伴你,作为你的信仰之力。”。。因为信仰之力,苏陌陌回到了中考后。陌上花开,只为再遇君。陌上花开,只为再续前缘。看苏陌陌如何在高中找到她的那个“缘”。这是一部青春校园小说,真实的记录了我的部分校园生活。有爱有泪,有快乐也有悲伤。我将在这里,写下我的高中生活,写下我的爱。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妞儿之婚事

    妞儿之婚事

    两个人从一次车子开进沟里,结果以后发生了一串串的事情!(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不逝流星

    不逝流星

    穿越到修仙世界,没有功法,没有师承,唯一的亲人不久也羽化飞升。前世的经验在这里没有半点优势,我改怎么做?即便做一颗流星,哪怕燃烧自己的生命,我也要散发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做一颗流星,闪过天际,我也要人们记住我的辉煌。那就做一颗流星吧!做一颗不会逝去的流星,让他们仰望才能看到哥的光彩。
  • 王妃有点傲

    王妃有点傲

    如果说,爱可以重来,你想和谁在一起?何言曦说,她只需要和爱她的人在一起就够了,不论是谁。任性,是因为知道爱你的人不会因为这个离开,所以何言曦不自觉的任性。她喜欢她骄傲的姿态,他也喜欢,却放不下……………………
  • 茅山传记之宿世缘

    茅山传记之宿世缘

    本书包罗万象,万灵俱存,人,妖,魔,鬼,灵,神兽,仙,鬼差,道士,都会在本书一一出现。在这分享一个小常识,人死了不一定会变成鬼魂,也许会变成灵魂,鬼魂归阴间,灵魂归冥界,两个阴司被忘川河隔开,各司其职。最早的是阴间,冥界是天界降下洪水涤荡人间时,死人太多了,阴间超负荷了,女娲娘娘就又建立了一个冥界。阴间自然还是阎罗王管,冥界就由酆都大帝管,他们分别掌管了枉死城和酆都城,详情会在书里说的。给自己加油!(*^ω^*)
  • 逆行百斩

    逆行百斩

    芸芸众生,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破除己身,修得真我,成就至强仙人!最爽的修仙之旅,最快活的修炼生涯,谱写最传说的修仙神话。真……修仙!
  • 驯夫记:总裁大人快拜倒

    驯夫记:总裁大人快拜倒

    若有个大美女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向你甩出结婚证,你会是什么反应?若是个大美女在过腰的泳池里对你湿身诱惑,你又会怎么做?若有个大美女夜夜溜进你的房内挑逗你,你是抑制欲火还是扑身而上。且看我们大美女如何驯夫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