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5100000042

第42章 [南非]纳丁·戈迪默(2)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早在从人家的革命词汇中接过“文化工作者”的名称之前,黑人作家就已承担了白人作家并非必须面对的社会责任—生活在自己的人民中,成为他们的历史仅有的记录者。德洛莫、普拉切、莫佛罗等人所创造的人物,生动地复现并保存了白人编年史家不予记载、或者纯粹站在白人征服者立场上记载的事件。有了这样一个开端,作家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几十年来,歧视和压迫已成为法律和制度固定下来了,抵制反抗便也成了一场解放斗争。社会需求愈演愈烈的情形在1976年的黑人暴动中达到高潮,事变推动作家写诗著文,暴动的题材至今仍未穷尽。起于一群造反的年轻人的这场暴动,赋予了作家新的意识,他们大胆地、反反复复地念着鼓动词,像救世主似的一往直前。暴动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天边出现一线自由的曙光、面对着死亡威胁的人民还在四处奔波之际,他们的基本姿态只能是和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对于政治活动家必无私人感情领域可言,他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的事;黑人作家写作时应该遵从一种不成文的正宗的理解和表现,以他们的作品证明黑皮肤是革命性的先决条件。我强调“不成文”:事实上不存在作家协会,因此谈不上从作协除名的事。但是确有一群政治首领、知识分子以及新出现的“警觉的青年”,他们思想之大胆,行为之勇猛,颇令他人自愧弗如;他们一旦发现哪一部诗集或作品没有将人民塑造成清一色的,而且往往是本色的英雄形象,那么这诗文必遭唾弃。

我的一些黑人作家朋友始终认为,所谓将正宗“强加于人”的说法是白人的理解。他们说,丢掉灯笼,追随烈火,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冲动:那种通过晦暗模糊的人类状况揭示人的价值的所谓艺术真实必须抛弃,文学的烈焰只能表现英雄,突出强劲粗犷的线条。为了赢得自由,作家必须放弃自己的自由。无论冲动来自内心还是外部,或内外兼有,对于南非黑人作家来说,为救世做出努力已成为他们必须履行的责任,现在仍然如此。但是,八十年代以来,许多优秀的黑人作家同来自外部的要求,亦即正宗的责任发生了冲突,他们开始力争用作家本身、内在的职能去解释自己作为黑人斗争一员的“基本姿态”。他们设想,黑人作家通过自己的语言发现革命精神,就是在尽革命的责任。不论现在还是革命成功以后的将来,这种革命精神都会在充满疑虑、错误、缺陷,然而又不失英勇的普通男女中发掘出高尚的品质。

有些南非作家在历史和生存境遇上既不同于黑人,又(在不同程度上)疏远了“自己”的即白人的阵营,他们该持何种基本姿态。该对谁负责?只有一小部分黑人会对白人作家提出要求。那是激进分子的团体,凡是宣布自己站在黑人解放斗争一边的白人,就被他们奉为正直的人。要当一名正直的作家,首先须面对的,即使不称为正宗,也是一种政治责任;很多白人还没有像他们那样觉醒过来,于是,提高这些人的觉悟,就是作为“文化工作者”的白人作家的责任。黑人作家担负着为斗争抒写赞歌的重任,相对而言,分派给白人作家的只是个次要任务,然而它却令人望而生畏。只要比较一下就知道了:等待黑人作家的是荣誉,是黑人大众的欢迎,而白人作家则将遭到白人社会的唾弃,背上叛徒的恶名,最好的下场也是备受冷落。不过,所幸的却又不无嘲讽意味的是,白人作家已经揽下了这个责任。不管白人爱不爱听,他都要把自己所了解的真实写出来。当然,出于另一种责任感,即对创作的整体考虑,他在落笔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毕竟多数读者是白种人。他虽无力改变白人统治者的政府,但在白人中仍产生了影响。有些人刚刚从权力的迷魂药性中挣脱出来,感到困惑,还有些人读了自己不敢说出口的造反言论,感到有了勇气;白人作家对这样一些人均可施加影响。但是,如果白人作家去写黑人作家的题材,那我很怀疑他能起多大的鼓动黑人的社会作用,或者说,我很怀疑白人作家去做此事的必要性。作品要得到平民大众的赞赏,最起码的一条是应有在黑人聚居区生活的经历,而这恰恰是白人作家做不到的。但是,黑人作家却和白人作家一样,能影响阅读他们作品的白种人,因此,政府企图分离的不同种族,通过文学又合起来了;在分裂的国家中,这倒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作家始料不及的“基本姿态”。

被压迫人民并不指望那些宣称要为他们服务的白人作家去做“超出作家本分”的事,他们认为后者的历史地位不容其成为黑人斗争的中心。有少数作家则对此持有异议。对于亚历克斯·拉·古玛、丹尼斯·布鲁特斯以及孟加内·塞罗特等黑人作家来说,地下革命活动和写诗写故事都是任务,无须区别对待。有些白人作家也和他们完全一样,承担了种种革命义务。如布鲁特斯那样,白人作家布瑞顿·巴赫和杰里米·克罗宁也受到审判、监禁,因为他们认为必须做、也确实做了“超出作家本分”的事。在国家目前的状况下,他们对于作家责任的这一理解,仍是一种挑战,对于那些不同意他们的行动可又同样持反压迫的政治观点的人来说,更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再也没有比牺牲更严厉的道德权威了。

为了给白人腾地盘,南非正在毁掉一个个黑人的家园,在这种情况下,象牙塔又一次受到了威胁。然而,在风雨飘摇的象牙塔和防范极为严密的监狱之间,也还有别的位置。有人认为自己的责任“仅仅是当一名作家”,但他仍面临着选择。他可以很现成地将自己的创作组装成社会现实主义的规格,向那些令他写这类作品的人士交差,如此,他们可以使他得到解脱,他也算对社会有了交代。另外一种选择,就是写出乔治·斯坦纳所说的那类作品,它“不是靠慷慨陈词,而是靠小心求证……在提议的每一个关节,对于历史佐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均体现出公允的把握”。十九世纪俄国革命作家的伟大导师别林斯基劝导说:“不用担心如何才能体现思想。假如你是诗人,你的诗作自然就会包容思想—只要你自由地追随灵感,你的诗就会具有道德性和民族性。”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墨西哥为第三世界的需要疾呼。他认为“仅为一名作家”者也具有社会评论家的基本功能。这个责任源于产生了作家的语言集合体:“社会批评始于语法和意义的重建。”这是纳粹时代以后,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所承担的责任,也是当前南非作家肩负的使命。现在,诸如“分头发展”、“重新安置”、“民族国家”等种族主义的委婉语充斥着南非政府的词汇;它的语法体现了种族主义议会的原则,为白种人、所谓的有色人种和印度人种设置隔离的议院,但是定为黑人的南非大多数人却根本没有代表。现在,南非的黑人和白人作家正奋起揭露政府所用的语汇和法规的真实含义。

如果作家接受了外界对他的要求,进行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结果会不会背离初衷,反而使他奉献给创造新社会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发挥?假如他接受了另一种责任,写他自己愿写的作品,那他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假如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思想,那么饥饿的人们能从这些思想中得到启示吗?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南非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除了以上两种选择,别无退路。外面是腐朽文化的不毛之地,南非草原上一排排为被迫“重新安家”的人所建的洋铁皮厕所,就是这一文化的登峰造极之作。在南非,不论黑人作家还是白人作家,他进入人类团体—这是“社会”的唯一永久有效的定义—的基本姿态只能是革命的姿态。

“上帝曾经表示过看法吗?”福楼拜对乔治·桑写道,“我相信伟大的艺术是科学的、客观的……我不希望有仇恨、怜悯或者愤怒。为此,不偏不倚的公允描述便会像法律一样庄重威严。”

将近一个世纪后,新小说作家们跃跃欲试,也来写庄重威严的作品。他们从另一个媒体中搬来了静物画模式。作品应该只是作品,以自身为目的,尽管词汇、意象等构成作品的元素永远不可能摆脱无数“片面”的内涵。作家尽可能躲得远远的,不去理会社会的要求。他们殚精竭虑,竟都像弗吉尼亚·伍尔夫那样,眼睛死死地盯着墙上的一个黑点,并以此为目的,而不是开端。不过,这一逆运动归根结底似乎仍是某种社会责任的负变异。至少从现代主义运动以来,就有作家担当起通过风格文体改造世界的社会责任。在南非和尼加拉瓜等国中,这种办法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行不通,不可能成为作家的基本姿态。然而有些地方,威胁人类精神的并不是急剧的冲突,而是自满、冷漠和倦怠;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通过风格文体的转变促使社会变革,有时还确实行之有效。象征主义者和达达主义者就试验过这种彻底破旧的基本姿态,在铲除旧形式的过程中,也可能为社会革新(塑造新观念)助了一臂之力。但是无论他们促成过什么样的社会变革,那都已被完全不同的手段造成的局面无情地取代了:欧洲、远东、中东和近东、亚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到处弥漫着战火,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在苏珊·桑塔格称为“拒不带有政治性的文化革命”中,象征派和达达主义的继承者之中产生了“……决心自我放逐……绝不做道德上有益于社区的事的……精神冒险家、社会贱民”—塞利纳和克鲁阿克采取的,就是这种基本姿态。然而,责任却将手伸进了先知的革命宣言,令他们为它服务。萨缪尔·贝克特致力转变风格,锤字炼字,脱去个性,使之几如《圣经》般简洁精辟。直接对全人类的命运负责,而不是对人类社会的某个部分负责,这就是贝克特所采取的基本姿态。这是天神使者的职责,而不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这是逐出凡俗人世,却又是受命俗界做出的最后声明。贝克特究竟是世上最无拘无束的作家,还是最富有责任心的作家?

卡夫卡也是一位先知。他寻求通过风格的变化,转变人的思想意识;他的基本姿态,也是针对人类命运的,而不只是他所从属的欧洲部分。他发出了绝望的信号,可是他本人对此却浑然不觉。他以为写作是一种离群的行为,使作家能“携其所有,奔向月球”。

在布拉格,他在父母卧室前的房间里想入非非,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具有恐怖的、超然于个人的性质,是关于世界末日的警示和预言。贝克特的情况则相反,他得到了这个信号,自觉地做出了反应。召唤他的是时代。他没有生活在华沙、圣萨尔瓦多或索韦托这类地方,他的环境并未对他提出特殊要求。他和乔伊斯也不同。既然他心甘情愿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负责,那么无论决定在何处落脚,他都不会是个离乡背井的流亡者。他心目中的二十世纪人类状况无所不在,或无所在—就看你如何看待弗拉迪米尔、艾斯特拉贡、波佐和幸运儿了。

立足于写作本职而又谋求改造世界的作家,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尽职责的手段。他们要找到社会闻所未闻,更不必说要求他们走的路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像一把钻头那样凿下去,让创造的原动力喷薄而出,淹没书报审查官,洗净法规中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的龌龊条文,冲刷宗教分歧,扑灭凝固汽油弹和喷火器,清除海陆空中的污秽,将人类引入夏日庆典的清泉,任其尽兴欢乐。每个作家心目中都悬着一杆占卜杖。米歇尔·图尼埃认为作家的责任是“有多大的创造力,就对传统规范造成多大破坏”。这是有胆识的全球性的责任,当然,比贝克特的责任要实在些,也更令人神往。这也可以视为一种认可:那是所有作家都能承担的责任,因为创造力来自作家本身,作家不具备的创造力,靠意愿或命令是变不出来的;命令只能毁灭创造力。表面看来,图尼埃虚无缥缈,充满幻想,不担责任,然而他的创作活动却是那样接近人民,就连垃圾堆所揭示的市民日常生活的轨迹,也被他奉为奇迹:他还让读者也这样看。他潜心探究造成人与人疏离隔膜的原因,竟然想象出使人人复归健全完整的办法(革命艺术也力图为异化的人创造出这种完整性)。他所想象的男性女性经验合一的存在形式,与其说是雌雄同体的珍奇,不如说更接近于无阶级社会。

对经验的改造仍是作家的首要基本姿态。作家的想象力大大拓宽、扩展了有限的经验范畴,有如此的经验才能得到提炼升华,充分展露其意义和重要性。个人面对着持续恐怖,是二十世纪作家经验的核心。这类极端经历,再好不过地说明了经验升华的问题。关于安娜·阿赫玛托娃,英国批评家约翰·贝雷这样写道:

她的丈夫死了,儿子身陷囹圄……《安魂曲》终了时,她用极其简练的对句记录了这一切。虽然事实上她很可能从未爱过丈夫古米廖夫,并已同他分手多年,她的儿子也由奶奶抚养成人,但这正是一个最佳例证,说明伟大诗篇的力量在于具有普遍意义,表现了人逢绝境时的困惑痛苦。(她在诗中)并非为个人、而是为“她的人民”倾诉情怀,当时她和他们患难与共,息息相通。

在南非,那些从事实际革命活动,因而“不仅仅是作家”的黑人和白人,有时指责“仅仅是作家”的人,说他们写起来好像自己就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是行动中心似的。其实,就黑人作家而言,虽然由于种族隔离政策,他们仍过着屈辱贫困的生活,但多数人毕竟不再是七十年代在警察枪口下的儿童,也不再是八十年代遭射杀毒打、挨催泪弹的学生和矿工,他们也不是在丛林中作战的自由斗士;这和阿赫玛托娃并非伤心欲绝的妻子,并非与亲自抚养的儿子生生分离的母亲,是一样的道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之所以有权表现危境中的人的难处,并反映其普遍性,是因为在不同程度上他们有这样做的能力。他们能由此及彼,通过想象推断而同危难之中进行抵抗斗争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发展这种推断能力便是他们对后者的责任。“仅仅是作家”的白人,也受到了相应的指责,说他们“窃取黑人生活”作为动人的素材。既然无人否认写黑人生活的黑人作家并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白人作家和他们一样,也有权占有这一“素材”。他们只能在契诃夫认为必须做到的真诚中体现自己的基本姿态,即“忠实地描写情状……使读者再也不能回避”。

作家在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中,不停地寻找着将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原动力。这个世界上,不论何地,作家都需要独处,不受干预,而同时又和他人保持生动的交往;需要艺术自由,而又懂得它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家感到专注于创作的欲望和良心良知同在;究竟这两者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还是同时孕育的孪生胎儿,他必须做出决断。瓦尔特·本亚明说过,讲故事的人“会让生命的烛芯被故事轻柔的火焰燃尽”。这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作家的理想境界。世界容他成为这样的人吗?他可又明白如何达到这一理想?

(韩敏中译)

同类推荐
  • 无语江山有人物

    无语江山有人物

    本书为“百家小集”之一种,是作者傅国涌最新文史作品小集,书中所写人和事,上至清末,下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阅读,爬梳考证期间的人事,写成此书。书中写了慈禧的垂帘时代,写了名人政要的读书生活,写了鲁迅的讲演,写了胡适的“得寸进寸”思路,写了报人邵飘萍,写了傅斯年对抗战进程的判断;还写了郁达夫、王云五、竺可桢、胡政之等知识人的在旧时代的心路旅程。
  • 诗经全鉴

    诗经全鉴

    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的名字就叫《诗经》。《诗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绽放于世界文学舞台的艺术奇葩。各个时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从《诗经》中汲取营养,并渗透在他们自己的作品当中。《诗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拥有如此令人着魔的魅力?阅读本书,你将找到答案。
  •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爱是永远的话题,说不清,诉不尽。结婚前,爱是吸引,是卿卿我我,如胶似膝。结婚后,爱情更象用旧了的抹布,渐渐沧桑成令人失望的样子。于是,离婚、再婚、复婚……过尽千帆皆不是,红尘中那么多男女,一颗心依旧如同秋天的雨,清清冷冷,飘落无依。人生要拨开多少迷雾,才能抵达自己的幸福?本书作者用干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献上一个又一个温暖感人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是本对爱充满信念的书。它告诉我们,离婚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婚姻如同一棵树,只要根在,叶子掉了也会长出来。书中每一篇都是充满智慧的爱情宝典,令人感动,给人启迪。
  • 康藏行吟

    康藏行吟

    一本散文集,一本美文集。作者在康藏高原上行走,缤纷的高原给行走者灵感,边走边吟,赞美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叹这块沃土所蕴藏的神奇历史文化。屏住呼吸,把康藏高原的一切尽收心底,放飞心境,把真诚奉献给这方水土。
  • 象形2012

    象形2012

    《象形2012》收录了李建春、刘洁岷、剑男、沉河、黄斌、吴晚燕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后工业爱情》、《在武昌城区》、《夹竹桃》、《焚书者》、《雨水的弹奏》、《和儿子谈孤独》、《北京纪事》、《登首象山记》、《失明的小女孩》、《秋夜闻虫声》、《怀念春天》、《雨中过明清石板街》等。
热门推荐
  • 永夜之殇

    永夜之殇

    什么是伤痛……黑色的魔焰当中,血族打破了禁约,焚烧了那个海岛,她——是唯一活下来的人。什么是欺骗……冰冷的怀抱消失在了那个血夜,他打破了誓言,在她身上种下了除不去的梗。什么是悔恨……漆黑的发飘动着,扭曲了爱人的脸,真正属于她的,不过是刹那间的吻。吸血鬼与人类——还是吸血鬼与吸血鬼。神——亲爱的神,请救救他们,也救救我。
  • 恶魔王子vs恶魔公主

    恶魔王子vs恶魔公主

    她们出身于六大家族,他们同样的出身,他们宠着她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她们经历了许多坎坷,磨难,但最终到底是幸福的结局,还是悲伤路线呢?敬请期待
  • 瘟疫

    瘟疫

    “唐研”这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叫“唐研”,她们长得一模一样,有无性繁殖的能力,可以自行分裂。萧安,变形人可以任意变换形状。死去的人为何能够复活重生?费婴的一切举动似乎都为了报复唐研,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并且纠缠百年?
  • 情僧佛缘

    情僧佛缘

    传说,帝下之都,风景秀丽,又有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刃,直冲云霄,其间有座山堪称宝玉山,遇妖风邪气,便会发出沉闷的钟声,又名钟山。群仙常聚于此。每逢佳节,守护神西王母,即要大摆宴席,款待天帝众神。一日花好月圆夜,天帝带众天神来此赏月游玩,尽兴时,钟声响起,天帝问西王母,何来钟声。王母报说必是这山下又起纷争,待己察看察看便知谁人在作乱,天帝准奏,王母即跃上万刃山颠,但见昆山下凡间一处烧杀战乱,生灵涂炭不堪入目。这便惹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曲折动人故事来。
  • 花开那年的远方

    花开那年的远方

    倾倾的青春在这个美好的大学时代与这个温暖的如安相恋,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大学生,以后的路也截然不同,他们的未来会因为这个而分开吗,如安中途的离去使他们的恋情脱离了轨道,他们的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
  • 穿越之上官燕儿

    穿越之上官燕儿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让其穿越泡帅哥,必先雷劈其身、恶俗起过程!美男??她喜欢他哥啊……不喜欢他,,
  • 末世全能天后

    末世全能天后

    跨过千年来到21世纪。修丽华重生了。张玲性子淡泊,却不知怎么的选择了一个演员的行列。而且还是跟三级那种靠边的。她,末世的猎人佼佼者,怎么会甘心。要做就做好。前身家族财产不要,不好意思,我的,是我的。今生,既然选了这条路。她决定发扬自身优势,起码拿到奖的说。男人,恩,待调教。怎么着,也要风生水起呀!
  • 修罗玄天

    修罗玄天

    这个世界,强者为尊,弱者为奴。废物少年林释遭罪种种困难,最终走向王者之路
  • 隐藏用心,少年似阳光

    隐藏用心,少年似阳光

    青春的成长总会伴随着伤痛。初三那年,回国念书的易凌熙遇到了“小粽子”。当俩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一点点重叠。才发现原来四边形也可以成为俩个三角形。
  • 誓梦之旅

    誓梦之旅

    在异界醒来,在现实惊醒;以为是穿越,却又似做梦。失忆?预言?约定之人?中二的设定,却实在的发生。我到底正经历着什么?我到底有没有失忆?一层层迷迫使我去发现、去揭开……穿梭在现实与不现实之间,下一幕,我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