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6800000026

第26章 太原龙兴(下)

(这是一场急行军的突袭战。每逢乱世,一群英雄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执着、坚毅、直节、冷静、勇敢……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财富。)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到达太原,历经将近一年的准备,李渊终于正式宣布,兵起太原。直取长安。李渊心里想称帝,这点毋庸置疑,但现在隋炀帝未死,他的儿孙也都健在,如果此时称帝,肯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先打出了“奉迎隋炀帝回长安主持天下”的旗号,明眼人都知道,这无非是缓兵之计而已。要知道,从太原突然起兵,直逼关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长安是隋朝第一首都,现在守在长安城的正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并且太原军的数量只有三万多,如果策划不好,稍有不慎,李渊很可能打不下长安,并且自己的太原老家也丢了。刘文静向李渊进献一策:与突厥结盟,请他们资助一些兵马,以壮大兵势。现在,李渊当年没有跟突厥正面开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兵戈上少一点鲜血,谈判桌上就多一点回旋的余地。李渊非常高兴,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亲笔信,命刘文静亲自去突厥走一遭。刘文静带上书信,备好厚礼,见到始毕可汗,传达了李渊的意思。始毕可汗问明白来由之后,跟手下大臣讲:“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当年我在雁门把他吓得够呛,他岂能善罢甘休?如果把他奉迎回长安,他肯定要加害唐公李渊,并与我为敌。如果唐公愿意自称天子,我倒没什么顾虑,愿舍命相助。”始毕可汗不希望李渊把隋炀帝迎回长安,除非李渊自己称帝,否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兵相助。始毕可汗的意思正中李渊军中这些谋士们的下怀,这些谋士听说始毕可汗希望李渊称帝,赶紧顺水推舟也来劝。按理说获得了突厥人的支持,李渊应该很高兴才是,但是接到始毕可汗的回信后,他没有兴奋,反而迟疑起来。李渊最担心的是自己如果在杨家后裔还在世的情况下称帝,将失天下民心。他与大臣们商量一番,觉得突厥的兵来不来无所谓,但是突厥的马好,如果能得到突厥的马,对战斗是有很大帮助的,就冲这一点,与突厥人结盟也是必然的选择。于是他们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立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并改旗易帜,以示自己的政治选择,不与隋炀帝站在一队。这样一来,李渊的旗号就变成了“炀帝下台,改立代王杨侑。”

解决了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开始了西征之路。他首先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然后留四子李元吉守太原,自己则于七月初五这天,亲自誓师出兵。三万太原军,被分成左右两路。左一路,由长子李建成率领,右一路由次子李世民率领,剩下的文武百官,全都各领其职,《旧唐书·高祖本纪》载:

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长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分为左右统军。

虽然隋朝现在已经失去天下人的信任,百姓巴不得有义军来拯救他们,但在这几次试探性进攻以及正式起兵后李渊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经笔者总结,主要有四:

第一大困难,士兵问题。前文提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天,李渊还在做着准备工作的时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帮他招募了将近一万士兵,这些兵都是新兵,对李渊的信任度并不高,并且远征关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李建成和李世民决定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资治通鉴》记载:

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采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这样的军队纪律,让我们不禁想起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口号。李渊的两个儿子通过宽宏的气度和严明的纪律,很快在军中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众人皆服。后来,始毕可汗应约送来了马匹。李渊厚待突厥使者康鞘利,回赠了不少礼物。康鞘利见李渊如此恭敬,赶紧把马带出来让李渊挑。李渊看着一千多匹精壮的战马,强压住心中的兴奋,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为什么只买一半?李渊是有目的的。手下士兵一看李渊只买了一半的战马,纷纷表示出自己的私钱买走剩下的。李渊赶紧劝阻,他悄悄对将士们说:“突厥人贪财,你们出私钱买,他们日后还会再来推销马匹,那时我们就买不起了。我们少买一点,向突厥示弱示贫,才能得到突厥长期的帮助。就算要买,也是我来出钱,怎么能让你们破费?”大智若愚的人,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他们宁可折中,也永远不会把事情做绝。李渊不仅没有因买马之事失去突厥的盟友,也团结了众军士,提高了自己在军中的声望。士兵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大困难,民心问题。李渊是起家于太原,太原的老百姓对这位地方父母官自然感恩戴德,但是从太原到长安沿途的老百姓就不见得这样想了。李渊决定以武立威。西河郡(今属山西省吕梁市)丞高德儒听说李渊来犯,闭城拒守。李渊决定拿他开刀,长子李建成挥军猛攻,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试探进攻,李渊要求,不仅要试一试隋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安抚百姓。须臾城破,生擒高德儒。李世民当众指着高德儒骂道:“你将野鸟指做鸾,蒙蔽圣上,骗取高官,欺君罔上,罪不容诛!”说罢当众将高德儒处死,其他无辜官员百姓一概放过,让他们复其本业,这样一来,西河郡的百姓欢欣鼓舞,纷纷表示支持李渊。不仅如此,李渊还下令,开放粮仓,赈济灾民,一方面赢取民心,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兵源。后来李渊亲自来到西河郡,当地七十岁以上的人,都被授予一些散官的职务。散官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李渊也不希望他们能做什么实际的贡献,只需要保证生活来源就足够了。剩下的平民、豪绅,李渊不问出身,一概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民心问题得到解决。

第三大困难,李密问题。虽然李密的瓦岗军在洛阳与王世充相持不下,但李渊还是担心李密会突然回军,杀向太原,所以决定像拖住突厥那样也拖住李密。于是李渊致书李密,欲结盟军。大家都知道小说中的李密是个对权力近乎疯狂的人,正史上也是如此。他知道自己率领的瓦岗军在众多起义军中是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但是好汉难敌四手,他同样知道自己迫切需要其他义军的帮助,而他自己,应是这支反隋集团军的盟主。所以李密收到李渊的书信后,立刻让祖君彦给他回了一封信,表明自己要当义军盟主的意愿:

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勠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李密真是心机颇深,标榜自己的宏图大志之前还不忘与李渊寻寻亲(两人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出身)。书信写就,使者将其送到了李渊手中,临走时,还不忘加一句:“我们李大人希望您能亲自前来,面结盟约。”李渊微微一笑,送走使者后,他拆开李密的回信,看着看着不禁哈哈大笑:“想不到李密竟然如此骄傲自大。我应当继续以谦卑之词示弱以助长其志,让他彻底放下对我的戒备,我才能一心一意西征,到时候等李密与王世充打得两败俱伤,我再坐收渔翁之利。”想到这里,李渊让一个叫温大雅的文臣写了一封回信:

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温大雅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史学家,他有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大唐创业起居注》,主要记载了李渊从太原起兵到长安登基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是研究唐朝开国的重要史料,他本人也是李渊和李世民不可或缺的“笔杆子”。在这封回信中,李渊向李密表示:“治理天下,安定万方,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是您这种大英雄做的事,我做不了,我能做的,就是安安心心做一个臣子。待您事成,我只请求得到原封地,此生无憾了。至于结盟一事,太原一带还有太多事情要处理,先暂且缓一缓吧。”李密哪里需要李渊真的前来与他会盟,他最看重的是李渊回信的前半段夸他的话。所以李密得书大喜,遍示群僚:“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李渊用自己的隐忍与退让成功骗取了瓦岗军的信任,解除了来自南面的威胁,李密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大困难,流言问题。大军行进不久,遭遇隋将宋老生的部队和屈突通的部队,三军对垒。李渊因难以取胜,便派刘文静再次前往突厥,向始毕可汗请求援兵。偏偏在这时,李渊突然接到消息:突厥联合刘武周,准备进攻太原。当时天降大雨,粮草吃紧,刘文静也迟迟不见消息,一切不确定的因素瞬间降临,让李渊觉得这个消息很有可能是真的。李渊行事一向谨慎,听闻太原危急,赶紧下令军队撤退,先救太原。如果李渊的军队就此撤回去的话,那么李渊的此次西征将正式宣告失败。李世民和李建成最先反对,两个年轻人血气方刚,来劝李渊:“现在正值秋收,遍地都是粮食,还愁吃喝吗?宋老生是狂傲之徒,孩儿一战可破!您当初立誓要救苍生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现在岂可因遭遇小敌而废天下之志?如果我等撤军回到太原,龟缩不前,能自保多久呢?!”李渊不听,坚持要撤军。李世民准备再谏,但当时天色已晚,李渊拂袖而入,卧床便睡。李世民没有办法,在帐外嚎啕大哭。一个英雄,就要有这种能屈能伸的品质。李渊实在被吵得睡不着了,便把李世民召入帐中:“堂堂男儿,为何无故哭泣!”李世民略收一收眼泪,啜泣着说:“现如今我军向前奋力一战便可取胜,若胆怯后退,士气必然涣散。那时宋老生和屈突通在后一追,我们都要变成刀下之鬼。”李渊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稚嫩的脸上透露着泪水遮掩不住的坚毅,叹了口气说:“但是现在左军已经撤走一部分了……”李世民一听到“但是”二字,顿时来了精神:“左军刚撤走没多久,一定走不远,待孩儿去把他们追回来。”说罢,世民起身跑出营帐,与大哥李建成追左军去了。李渊凝望着世民远去的身影,那眼神里写满了骄傲与期待。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努力下,流言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旧唐书·高祖纪》还曾记载:“有白衣老父诣军门曰:‘余为霍山神使诣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东南,吾当济师。’”白衣老父的预言最终应验,八月天气果然转晴,为唐军粮草的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段颇为传奇的史料,可理解为白衣老父的无稽之谈恰好灵验,也可理解为李唐为宣扬天助而故意放出的舆论。不管我们怎么理解,有一个事实不可逆转——八月,这场大雨的确停了,李渊苦苦支撑,最终撑到了继续进军的最佳时机。

解决了这四大困难,来自太原的粮草也运到了,李渊的军队瞬间便如鼓满白帆的大船,无往不利,战无不胜,连连大败隋军,刘弘基阵斩宋老生。八月十五日,李渊到达龙门渡口(今属山西省运城市),刘文静连同突厥援兵也从漠北赶来,两军会合,准备渡过黄河。此时镇守河东郡(今属山西省运城市)的是隋将屈突通。屈突通也是隋朝末期名将,在平定杨玄感之乱中立下大功,比宋老生更难对付。面对强敌,李渊决定偷渡黄河。大家都知道黄河走了一个“几”字型,屈突通所守的河东就在这个“几”字的右边,所以李渊命令他收买的一个当地的匪首孙华以及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陈演寿等众多武将从黄河由东向西走的那一段向南渡河,绕开河东,钻到屈突通的背后,自己则率军从正面渡河。屈突通是名将,当然能看出李渊的计谋,如果他去打渡河的刘弘基等人,李渊势必趁势偷袭河东,所以他最终选择“婴城自守。”这样一来,轮到李渊犯愁了,裴寂和李世民给他指了两条路。裴寂认为应该留下来与屈突通开战,否则太原军一旦西进势必遭到屈突通从后方发起的掩杀。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应该急行军直扑长安,只要能拿下长安,还用在乎一个小小的屈突通吗?李世民的进军策略,有点类似于二战后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采用的“越岛进攻”战术。李渊觉得两人所言都有道理,于是留下李建成等围困屈突通,而让李世民独领一支军队,急袭长安。困住了屈突通,之前负责守卫长安的卫玄也已经病故,隋朝关中一带从此再也没有敢战之将。屈突通不会任由李世民轻骑独进,他留下一个叫做尧君素的将领守住河东,自己星夜奔向潼关,救援长安。当然,李世民当然能想到屈突通会来救,所以他特别命刘文静挡在半路,阻截屈突通。一路上,屈突通已经规划好了作战方略,他知道镇守潼关的刘纲手里还有不少兵马,因此打算与他合兵一处,据潼关之地利,共同征讨李渊。但是当屈突通到达潼关时,却见到城上飘着“李”字大旗,王长谐登上城楼,哈哈大笑,用手往下一掷,扔下一个东西来。“屈将军,这是刘纲的人头!我劝你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屈突通冷笑一声:“要我投降,除非日从西边升!”旋即开始整顿兵马,派副将桑显和前去迎战刘文静,结果桑显和被刘文静的副将段志玄打得大败。段志玄后来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此时隋朝失去长安,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但屈突通就是不肯投降。

刘文静的阻击为李渊大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屈突通一走,李渊迅速进兵,很快就包围了长安城。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11月9日,长安终于告破,代王杨侑以及一干文武百官的家人亲属,全部做了俘虏。李渊入长安后,以帝王之礼奉迎杨侑,尊其为天子,即后世所称的隋恭帝,又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义宁。所以《资治通鉴》上“大业十三年”又写作“义宁元年。”李渊自己获得“假黄钺”、“使持节”两大称号,任大都督内外诸军事,进封唐王。杨侑年幼,一切大事都交由李渊处理,他这个皇帝,只是一个名誉头衔而已。

正在潼关的屈突通听说这个消息,大惊失色,他接连拒绝李渊的招降请求,率军去洛阳投奔越王杨侗。屈突通刚走,他的副将桑显和就投降了。经此一战,李渊也看出屈突通是个可用之才,所以一心想要收服他。桑显和的投降无疑大大增加了收降屈突通的可能性。李渊命令刘文静带上桑显和追击屈突通,一定要把他擒获。根据《旧唐书·屈突通传》的记载,在稠桑(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刘文静追上了屈突通。桑显和上前一步,对屈突通的将士大喊:“如今京师已经陷落,你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关西人,难道你们忍心抛弃你们热爱的土地,跟随屈将军去洛阳吗?”对乡土的留恋与热爱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结,这些关西士兵一听桑显和之言,纷纷落泪,兵器脱手,跪地投降。屈突通长叹一声,跳下马来,对着江都方向拜了三拜,大喊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祗,实所鉴察!”这是一个老将对旧主最后的告白,气荡山河,震撼人心。李渊非常喜欢屈突通这样的忠直死节之臣,封他为兵部尚书,进爵蒋国公,派到李世民帐下任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不愧为老当益壮的英雄,后来跟随李世民扫平众反王,立下大功,同样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李渊这股势力的崛起,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第一,李渊重新振兴了关陇贵族集团。纵观中国历史,像关陇贵族集团这样的垄断了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政治团体再无第二例。从这个集团中走出过无数枭雄悍将、人臣帝王。杨坚建隋代周后,曾一度大力打压关陇贵族集团,到隋末,隋炀帝大权旁落,天下烽烟四起,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跌落到最低谷。李渊和李密的崛起无疑为这个集团注入了新的血液。其次,李渊势力的介入,使得在洛阳相持的王世充与李密感到了新的威胁,虽然李渊曾一度试图与李密交好,尊其为大,但毕竟李渊占据了长安,掌控了隋朝的龙脉,就等同于掌控了政治制高点,这一点是李密和王世充以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都不能忽视的。第三,李渊作为一股新崛起的势力,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长安、洛阳、江都,众多起义军对它们虎视眈眈,李密的瓦岗军作为起义军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都拿不下洛阳,而李渊凭借李世民等人出色的表现,迅速拿下了长安,是所有反隋武装中占领隋朝首都的第一军,这极大地震撼了隋朝政府,使得隋朝军民复兴隋朝的希望越发渺茫,最终成为引发江都兵变的重要诱因,进而影响到了整个中华大地各股势力发展的走向,间接地导致了瓦岗军的失败。笔者会于后文就这一点给出更进一步的解释。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李世民、刘文静、刘弘基、长孙顺德、屈突通这些人物,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在此期间表现出来的气节、胆识、智慧、勇敢,都令我们啧啧称奇。

李渊占据了长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国的历史,将在不久后翻开新的一页。此刻,他正独自凭栏,遥望着东南的群山。

那里,一轮红日,正慢慢西沉。

同类推荐
  • 高中生的三国梦

    高中生的三国梦

    一名高中生上着历史三国科目,他学着学着就睡着了,在他的梦中,他回到了三国!
  • 坠入凡间之爱会重来

    坠入凡间之爱会重来

    他们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因为命运而被阻挠,看他们被打入凡间后如何收场!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一场美好的缘分开启,却又是一场孽缘!
  • 青铜甲

    青铜甲

    自周朝建立,武王分封天下。助商灭纣的有功之臣封土建国,共计八十一位。各诸侯国相互吞并导致烽火连天,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传说。这部书发生的年代是在战国后期,也就是秦国正式开始统一天下之时。长达数百年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结束这个黑暗时代,不再有无休止的杀戮。吕子领昭王命游走于各地,招贤纳士以充实秦国实力。为寻求和平之光,他带领我华夏好男儿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华丽的乐章。可是当面临忠诚与信仰,和平还是战争的抉择之际,他又该何去何从?
  • 白墙

    白墙

    本书讲的是一个旷代奇商经商抗倭的传奇故事,作品融入了一些武侠和喜剧小说的因素,基于小说创作的原则,笔者都做了艺术加工,使其更切合于我们的故事,而非历史原貌,有好史者,相信可以从小说中读出历史中对应的人物与事件,这里,笔者就不一一指明,留待读者自己去发现或者质疑,毕竟,这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主人公临变不惊,智慧超群,固然是人物的魅力所在,但笔者着力刻画这个人物,其意并不在此,最重要的,是想突显人物的内在品质,即诚和义,经商以诚,做人以义,诚为根本,由诚至义,乃至为国为民的大义!商人固然以逐利为其本职,然而,能够超越利益,才能达成其自身的人格完满。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留足悬念,同样精彩!
  • 四剑说

    四剑说

    江湖风起云涌,安史暴乱,谁主宰江湖?阴谋,霸图,功利,随风成空。紫电笑傲,青霜无情,龙泉低鸣,太阿高唱,谁能雄霸天下?看江湖儿女痴情断,留回忆纷飞难忘。
热门推荐
  • 凡道决

    凡道决

    太古之初,人类钟天地之灵秀,血脉与道天生相合,古有大能者血脉觉醒,衍天化地,造化无穷,而其后人不断开发血脉之力,时至今日,各类体质层出不穷,千钧体,万象体,重瞳者,幻神眼等等,更有那古来罕见传说中先天之体觉醒。诸圣争霸,群魔乱舞,万体峥嵘,问世间谁主沉浮?一位少年天生凡胎,偶然间得到太古之初流传的《凡道决》残篇,至此踏上了与诸天神体、圣体争锋之路,传奇就此上演……
  • 冥界通灵人

    冥界通灵人

    阴兵过境,活人避让。冥界鬼门,今日大开。鬼魅冤魂,前来索命。招魂幡起,渡灵人至………………
  • 相府弃女:战神残王毒宠妻

    相府弃女:战神残王毒宠妻

    慕容宁,腹黑狡猾医毒双绝的世家传人,因被亲人设计命丧黄泉。一睁眼,她变成了苍凛国相府大小姐。天煞孤星生而克母,不学无术嚣张纨绔,被亲爹扔到尼姑庵里修心养性,不到笈笄之年不准回府!慕容宁冷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昔日声名狼藉的大小姐强势回归,斗转相府风生水起!谁料一张圣旨,她被赐婚给了当今赫赫有名的战神王爷?王爷还残了?慕容宁指天骂娘,这坑爹的穿越!
  • tfboys之如梦一般

    tfboys之如梦一般

    原来,就在某些不禁意的瞬间,就会与他(她)产生不一样的情愫
  • 凰女倾世:冷血狼王请下跪

    凰女倾世:冷血狼王请下跪

    女主穿越成了女尊国皇太女,不错不错,有权有势有美男啊!什么?竟然是废材体质,无法习武。好不容易看中一美男,竟然是个雪狼,太悲催了有没有......抓住美男一只,某女邪笑:“记住,你已经是我的人了,你可要为我守身如玉哦,要是不听话,我可是要退货的。”美男错愕地张了张嘴,“你,你说反了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世界小江湖

    大世界小江湖

    江湖纷扰,世界忧恼。逃亡少女偶然间拜入仙山门派,是巧合,还是命运布的局。她立誓要凭手中这一剑,去江湖寻回属于自己的世界。软弱带不来平静,那就用强权捍卫安宁!
  • 墨从雪中来

    墨从雪中来

    那雪山中的绿影,是否还会在。而那魔界的罂粟,是否还会那样折磨她。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大漠长风

    大漠长风

    我放了你走,你为何又回来?你可知,若这次不走,便再也没有机会了?白苏眯了眼睛,缓缓的靠在树旁。后背的伤口又开裂了,火烧火燎的疼着。她却依旧固执的漫不经心的笑着。是的,我不走了。李若言抬起头来看着白苏,素日无波无澜的脸上猛然间笑了起来道若是连我也走了,你就真的是一个人了。而我,也真的是一个人了。这一笑,却如春风破冰一般,又好似漫天繁星倒映水中,风一吹,粼粼晃动着,迷了人眼,亦迷了人心。李若言,我本就是被舍弃的公主,从出生起,就注定了结局,你为何来温暖我的岁月?白苏,我从出生起,便注定要开始厮杀,可是遇见你,我突然间想要守护了。一个是被舍弃的公主,一个是被遗弃的太子,两人在一起,究竟谁是谁的救赎。
  •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多元化发展,不能一味地以欧洲为中心,就像我们评论一个作家是否伟大时,不能以他是否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准一样,西方殖民主义者硬说黑非洲没有历史、没有文化,企图轻轻一笔,把非洲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勾销掉,这当然是痴心妄想。由俞灏东、杨秀琴、俞任远合理变化组的《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辑录了非洲大陆上最富盛名的文学家的作品并加以评析,为你娓娓道来非洲大陆的文明历程。《非洲文学作家作品散论》一套五册,并向全国各高校内部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