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6800000020

第20章 玄感之乱

(封建社会中,军事上的胜利从来不是靠单纯的武力而获得的,同样,在现代社会里,事业上的成功也从来不只靠单纯的天赋或强硬的蛮干。乱世之中,得武力者失其地,得民心者得天下。)

能够让隋炀帝抛却所谓的“大国姿态”、“炫耀国威”的想法的人,叫做杨玄感,尚书右仆射杨素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杨素有一副美髯,容貌俊朗,杨玄感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些特质,《隋书·杨玄感传》形容他:“体貌雄伟,美须髯。”杨玄感不像苏威、李德林那样天赋异禀,相反,他小时候比较愚钝,大家都以为堂堂仆射杨素竟生了一个傻儿子。只有杨素能看出来自己的儿子是大器晚成、大智若愚,杨素时常对人说:“此儿不痴也。”杨玄感年纪稍长,开始读书,亦习骑射,与父亲杨素一样,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隋炀帝杨广突然下令从辽东撤军,正是因为他听说杨玄感在后方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造反。

有人一定会问,杨素是大隋的功臣,功臣之子为什么会突然起兵反叛呢?

实际上,发动叛乱,并不是杨玄感因为某个突发事件而被迫做的临时决定,相反,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既然是蓄谋已久,就必然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来搞清楚一个问题,杨玄感为什么要造反?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私心。笔者于前文分析过,杨玄感的父亲杨素虽然是病逝的,但实际上是因为炀帝的猜忌和暗害抑郁而终的。在杨玄感看来,杨广纵然没有明着亮出屠刀,但已与杀父仇人无异。更何况当杨素去世之后,隋炀帝曾有一次对自己的一些亲信说:“使素不死,终当夷族。”这句话不知怎么传到了杨玄感的耳朵里,令他感到非常恐慌。一者出于自保己身,二者出于为父报仇,杨玄感决定与隋炀帝新仇旧恨一起算。

第二,性格。或许是因为年轻气盛,杨玄感在行事做人方面,明显不如杨素成熟,不懂得藏匿锋芒。《隋书·杨玄感传》形容他“性虽骄倨,而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这里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养士之风”的问题。在历史上“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的例子有很多,最有名的要属善养士人的战国四公子。但是战国四公子与杨玄感有一点很重要的不同,那就是杨玄感比他们要骄傲得多。这些文士愿意与杨玄感结交,一方面肯定是看重他自身的才能,另一方面,或多或少也是看了杨素的面子。骄傲的人养士不属于真正的养士,当这些人与士人在一起的时候,由于互相之间的依存关系,这些士人只能进一步助长养士之人的骄傲情绪,杨玄感就属于这一类。功自然要居,因为功劳是你的总归会是你的,但居功不能自傲,像杨玄感这样一个居功自傲的人是很难保证其忠诚的。有时候很多人只是居功,尚且遭统治者猜忌,更何况那些不仅居功,而且每天都在自矜功伐的人。

第三,大势。早在隋炀帝第一次出兵征伐高句丽前,农民起义就已经渐渐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燃起狼烟。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邹平一带有农民王薄,自称知世郎,率先聚众举义,揭开隋末农民战争的序幕。同一年,漳南(今属河北省衡水市)人窦建德又引兵起义,很快兵至万人。到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曹州济阴(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人孟海公也发展起一支万人的军队,与隋朝政府作对。相信熟悉隋唐小说和评书的读者对这两个名字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我们在此不再就农民起义一事做更进一步的探讨,留到后文再说。总之,当时的天下大势引《资治通鉴》的话来讲就是:

时所在盗起,齐郡王薄、孟让、北海郭方预、清河张金称、平原郝孝德、河间格谦、勃海孙宣雅各布聚众攻剽,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

在第二点中,笔者分析到杨玄感是一个不懂得藏匿锋芒的人,他对大事业、大功绩有着无限的渴求,更何况他的身份比普通的农民要高贵很多,号召力也绝不在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下,因此在这样一个变动剧烈而生发大理想、大蓝图的时代,滚滚的时代浪潮推动着他走上了举兵谋反的道路。

在搞清楚杨玄感谋反的原因之后,我们再来看他做的准备工作。笔者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邀宠。中国古代的历史很有意思,很多要谋反的人在真正举事之前都要先向统治者低头,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安禄山,再比如这一位杨玄感,这或许就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哲学吧。因为杨素军功卓著,杨玄感也因此得以进封上柱国。这样一来,他和父亲都属于第二品官,每逢朝会,杨玄感和父亲杨素都是在同一列。隋文帝杨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觉得儿子与父亲平起平坐非常不妥,于是就下令杨玄感官降一等。平白无故被降了官,杨玄感不气不恼,反而一下跪倒,拜谢杨坚:“不意陛下宠臣之甚,许以公廷获展私敬。”没想到陛下您如此宠爱我,能够让我在宫廷之上表达我对父亲的敬意!我们都了解杨坚的性格,这样的话最能博得他的欢心,一路做到礼部尚书,袭爵楚国公。

第二,尝试。隋炀帝征讨吐谷浑的时候,杨玄感在随征之列。大军至大斗拔谷,文武百官和将军士兵都舟车劳顿,狼狈不堪。而这时,杨玄感却显得分外精神,一副饿狼发现猎物的表情——他打算趁此机会,袭击隋炀帝的行宫。我们都知道西汉留侯张良曾经做过这样的事——于古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的车队,结果是“误中副车。”杨玄感所设想的刺杀行动应该与张良差不多。但是,这次跃跃欲试的尝试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杨玄感的叔叔杨慎看出了侄儿的心思,对他说:“文武百官还没有做出反隋的样子,隋朝也还没有到日薄西山的地步,现在时机尚不成熟,当另觅良机,再图大事。”杨玄感遂放弃此次刺隋行动。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时间段的杨玄感并没有就此暂停他的谋反大业,第二步既然不能成功,加之隋炀帝杨广一直对他存有戒心,所以他便继续着第一步的邀宠工作。杨玄感知道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欢通过四处征伐以树立威信,于是他找到当时的兵部尚书段文振,对他说:“您是兵部尚书,掌管军队,容我跟您袒露一下心扉:我杨玄感世受国恩,当立功于边塞,扬名于大漠。倘若哪里有军情警报,我必须要身先士卒,执鞭陷阵!”段文振深为感动,将这番话告诉了隋炀帝。可怜此时的隋炀帝还完全不知道杨玄感曾经有过突袭自己行宫的想法,只当他与杨素一样,是个雄心万丈的青年才俊,于是不禁感叹:“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邀宠工作又一次取得了进展,杨玄感成功博得了隋炀帝的信任。可见能把事情做成的人,永远不会被动等待,而会主动争取。

第三,寻人。写到此处,隋末唐初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便要登场了——李密。相比较窦建德、孟海公,隋唐小说与评书的粉丝们肯定更熟悉李密。为什么写“寻人”便要写李密,不言而喻,因为杨玄感所寻之人,正是李密。李密字玄邃,另有一字法主。此处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隋书·李密传》中只记李密字法主,而未记李密字玄邃,在《新唐书》与《旧唐书》中则二字俱记,笔者尚未对此做过更进一步的考证,姑且只能猜测是因为史书编写的时间先后以及史料的齐全度造成了这种差异,针对这处细微的差异,笔者或可于以后多做一番深究。李密是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其曾祖父为当年的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新唐书·李密传》形容他的样貌:“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生得一副奇人之相。李密颇有谋略,轻财好士,年轻时即小有名气。隋炀帝曾有一次见到他,见他样貌与众人不同,便问宇文述:“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宇文述回答道:“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大惊:“此人举手投足间皆异于常人,先不要让他承担宿卫一类的职责。”见皇上有意排挤,宇文述便帮李密支了个招,让他假装称病,以求自免官职,避避风头。李密依计而行,称病回家后开始潜心读书。有一天,李密听说隋代大儒包恺正在缑山一带游历,便欣然前往拜访。他骑在一头黄牛上,半路上读书怡情,自得其乐。正巧杨素路过,他看到细密的树林间,斑驳的阳光里,簌簌的落叶正伴着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随风而舞,老牛慢慢地挪着身躯,仿佛整个世界的节奏都为这个少年变慢了。少年手捧着一卷书,牛的角上还挂着一卷书,杨素不禁心动了,于是上前询问:“你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抬头回答:“李密。”杨素又打量了一下他,说:“我是宰相杨素。能不能告诉我你读的是什么书呢?”少年回答:“《项羽传》。”杨素看到少年清澈的眼眸里养着一轮黑珍珠,一开一合间透着灵气,大喜道:“你读书如此刻苦,将来必成大器。我现在倒是非常愿意与你畅谈一番,听听你对世局时事有何高见。”两人遂席地而坐,海阔天空地交谈起来。许久,太阳变得不是那么耀眼了,林间的阳光也不再斑驳,而是变成了一张黄灿灿的布,整齐地铺在地上。杨素与少年相谈甚欢,回到府邸后,立刻告诉杨玄感:“李密是个奇才,你日后一定要与他倾心相交!切记!切记!”杨玄感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平日里如此骄傲的父亲会大肆夸奖一个少年,他便记住了李密这个人,要亲自验一验他的成色。

这就是“牛角挂书”的故事。

由于杨玄感此前成功的邀宠工作,隋炀帝特别命他于二伐高句丽期间在黎阳(今属河南省鹤壁市)一带督运粮草。当炀帝带着自己的“骁果”和文武百官远去辽东的时候,杨玄感故意拖慢向前线运粮的速度,同时写信秘密召跟随炀帝出征的弟弟杨玄纵和心腹万石偷偷回来,不过这两人最终都没能回来,万石在高阳(今属河北省保定市)被执事许华当做逃兵杀掉了。另一头,炀帝见粮草送来得越来越慢,便诏令杨玄感加快运粮速度,杨玄感每次都用“水路多盗,不可前后而发”这样的理由搪塞过去,时间一长,难免引起炀帝猜疑。杨玄感当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也经常眉头紧锁,思考着下一步的计划。这天他送走催粮的使者,自己一个人望着空荡荡的中原大地,隐隐地感觉到,他和炀帝之间的矛盾,已经渐渐浮出水面,起兵推翻大隋的时机,亦应该不远了,只是现在还缺少一个由头,缺少一根导火索来引燃这场战火。杨玄感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一个人身上——水军大将来护儿。

在二征高句丽的过程中,来护儿率水军从东莱(今属山东省烟台、青岛、威海市)入海,准备进攻平壤。杨玄感看到来护儿轻舟独进,于是立刻放出谣言,声称来护儿谋反,并举起了讨逆的大旗。炎炎的夏日一到,杨玄感再也坐不住了,他借讨伐来护儿之名趁机进入黎阳,征发男夫,取帆布制成衣甲,自行按照开皇年间旧制册封官僚,做出一副与隋朝政府分庭抗礼的姿态。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着杨玄感造反,杨玄感当初册封的怀州刺史唐祎就从玄感军中悄悄逃了出去。这件事让杨玄感非常恐慌。面对一个尚不稳定的局面,杨玄感觉得自己造反的前途尚不明朗,这时,他想到了李密。“父亲曾告诉过我,李密此人,可与之深交!我今举兵,他必有良策进献。”于是,杨玄感立刻派人去长安,悄悄地请李密来黎阳相会。李密也是个热血青年,他同样看到了天下已成乱局,隋亡或已成定局,所以他也非常渴望能够在乱世中立不世之功,现如今杨玄感的盛情邀请正好给了他这个机会。事情不出杨玄感所料,李密一到黎阳,就给杨玄感规划了三条计策,分上中下三等:

“上计,兵锋向北,占据临渝(今属河北省秦皇岛市),切断隋军退路。隋军粮草都由您掌管,您举兵起义,便意味着隋军断粮。高句丽也会趁机突袭隋军,彼时隋军将陷入我军与高句丽军的包围中,进退失据,可不战而胜。

中计,兵锋向西,秦川千里沃野,是隋朝的龙兴之地。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此番杨广二征高句丽,几乎是倾巢而出,长安一带只有卫文升(卫玄)驻守,将军您可挥兵西进,直取长安。攻克之后,安抚士民,据险而守。握有长安,就等于握有了隋朝的龙脉,您以长安为都,再徐图大事。

下计,兵锋向南,取东都洛阳。杨广把洛阳抬升到与长安一样的地位,因此取洛阳的效果与取长安是一样的。但是逃走的唐祎或许已经向洛阳方面通风报信,如果洛阳城戒备森严,一时难以攻克的话,等杨广的援军一到,那么到时候我们恐怕会变成瓮中之鳖。”

李密的这三条计策,除了上计属于正面的军事对抗之外,剩下的两条计策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攻心。攻取长安也好,袭击洛阳也罢,本质上讲都是占据政治中心以号令天下。何为占据?夺其地而获其心方为占据。应该说,李密的中计和下计,是有比较长远的战略考虑的。至于他的上计,则是单纯地从军事角度出发,以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激进的方式,将起义的首要目标定为剿灭隋军主力,这是最冒险,但也是最高效的一种办法。三计一出,选择权就来到了杨玄感手上。我们从杨玄感之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中可以想到,他也是个善于攻心的人,所以他最先排除了李密的上计,而在中计和下计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下计。客观来看,笔者认为这三个计策中上计虽然最为冒险,但却是成功率最高的一个。下计的失败是后来杨玄感自己验证的,且留待后文。而李密的上计虽然考虑得比较长远,但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杨玄感的兵多数是从河南一带召来的。杨广此前开运河建东都,所征发的民夫也多数来自于今天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一带。民怨最大的,也基本上都集中于这一带。试想,如果让这些人跟着杨玄感去打洛阳,等于是为了自己故乡的安宁而战,他们自然心甘情愿,但如果让他们不远千里去打长安,他们的前途是未知的,命运也是未知的,他们要抛弃耕耘了几代的故土,迈向一处令他们感到非常陌生的地方,抛妻弃子,这是安土重迁的小农都不愿经历的一幕。打着打着,城池没打下来,人心可能先打散了。所以李密中计的成功率也不高。但是杨玄感有自己的考虑,长安山高路远,洛阳近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去打长安?更何况,朝中大多数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一旦攻下洛阳,这些家属便成了战场上的人质、谈判桌上的筹码。想到这里,杨玄感感慨了一句:“公之下计,乃上策也。”李密没有办法,只好由着他去。

计策既定,杨玄感立刻开始攻百姓的心,他告诉黎阳的百姓:“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一干人等高呼万岁,纷纷表示支持杨玄感。杨玄感成功笼络了黎阳民心,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浩浩荡荡直奔洛阳。

事情不出李密所料,逃走的唐祎果然把杨玄感起兵造反的事情告诉了洛阳留守樊子盖。樊子盖不敢怠慢,宣布加强洛阳守卫,做好了抵抗叛军的准备。但即便内部出了奸细,杨玄感的起义军起初进展仍然异乎寻常的顺利。由于他自身非常强的舆论号召力,加之天下的确苦隋已久,所以上到官军,下到百姓,大多是一呼百应之势。杨玄感的部队,用的都是“单刀柳楯,”即一个大刀片子加一个用柳条编成的盾,就是玄感起义军士兵的标配了。他们只有近战武器,甚至连弓箭和一身像样的盔甲都没有,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贵族起义军,竟然数日内连败樊子盖派出的达奚善意和崔弘策,且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达奚善意和崔弘策的部队大多是不击自溃,全无战心。杨玄感很快杀到洛阳上春门,再次广树恩德,招兵买马。他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解民倒悬”,这大概是隋朝百姓此时最愿意听到的一句话了。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杨玄感打出的旗号最合老百姓的胃口,自然也最得老百姓的支持。《资治通鉴》记载:“众皆悦。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効者,日以千数。”

几天后,一封信被送到了樊子盖手中。试想樊子盖这一连几日连连接到战败的报告,他此时该多么希望能收到一封捷报或是援军的信函。没想到他将这封信拆开一看,竟是杨玄感寄来的,短短一句话:“今欲废昏立明,愿勿拘小礼,自贻伊戚。”意思不难理解,杨玄感在劝樊子盖迷途知返,不要对杨广愚忠,因小失大。这实际上又是杨玄感的攻心计,他发现了樊子盖在洛阳的处境其实非常尴尬。樊子盖是洛阳城新调来的官员,城中旧有官员对他非常轻慢,樊子盖处处碰壁,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树立一下威信。杨玄感的这封信就像是一颗火星,一下让樊子盖心中积攒的怒气迸发了出来。他先处斩了出师不利的崔弘策,又以不恭罪要杀国子祭酒杨汪,幸亏杨汪苦苦哀求,磕首出血,才免去了死罪。这样一来,洛阳城中人人自危,樊子盖的树威之举没有起到任何团结作用,反而加剧了军、民、官的离心离德。无数人纷纷归附杨玄感,其中不乏高官子弟,比如右武侯大将军李子雄、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观德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来护儿的儿子来渊、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在这些人中间就像一个青年领袖,一场声势浩大的“官二代”反官运动就这样发生在了炀帝朝。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恐怕都不多见吧。

在辽东城下的隋炀帝现在终于回过神来,自辽东撤军后,他迅速派出援军来解洛阳之危。首先做出反应的是留守长安的卫文升,卫文升为了表明自己已抱定必死之心,竟然掘开了杨素的坟墓,把杨素的骸骨烧了。这种行为非常幼稚,死者为大,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激起了杨玄感的怒火。杨玄感亲自领兵与卫文升展开决战,几日间大小数战,玄感亲自冲锋陷阵,大破卫文升,将卫文升两万步骑杀得只剩八千人。《隋书·杨玄感传》记载:“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当然,杨玄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卫文升北邙一战,弟弟杨玄挺中箭而亡。樊子盖趁火打劫,发兵进攻,杀死玄感所部数百人。卫文升平叛失败后,炀帝派来的另三路援军也到了,一路是武卫将军屈突通,一路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一路是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这样一来,杨玄感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尴尬,他身前有奄奄一息但依然无法完全打下来的洛阳,后方屈突通、宇文述、来护儿的大军越来越近,如果洛阳在隋朝援军渡过黄河之前还不能打下来,那么自己真的就如李密所言,要变成瓮中之鳖了。杨玄感赶紧去问李子雄有什么建议,李子雄告诉他:“只有分兵黄河,抵抗屈突通,为夺取洛阳争取时间。”这是杨玄感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后的机会,如果这一步走不好,很可能满盘皆输。

很可惜,这最后一步,杨玄感走得并不好。

命令一下,杨玄感焦急地等候着黄河对岸的消息,却发现自己的部队迟迟没有行进。原来,樊子盖料到了杨玄感会用围城打援之计,于是主动出击进攻杨玄感,使得杨玄感所部迟迟没有办法分出去向黄河进发,本想拖住屈突通的杨玄感,现在却被樊子盖拖在了洛阳城下。不日,屈突通兵渡黄河,与樊子盖、卫文升一起,对杨玄感展开两面夹击。玄感大败,洛阳之围遂解。我们不禁要问,起义失败的颓势,此时还有办法逆转吗?对于杨玄感来说,还有一条路可走,他想到了李密的中计,于是立刻挥军长安,准备攻克永丰仓,放粮赈济百姓,重振旗鼓。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杨玄感此时已经处在一个极端被动的局面当中了。在往长安进军的途中,杨玄感经过了自己的故乡——弘农。他抬头看着弘农城郭,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杨素,想起自己前不久的峥嵘岁月,那些自己手持长矛、冲锋陷阵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驻足之间,几行热泪滚落下来。正在这时,杨玄感马前经过几个当地的百姓,百姓一抬头,认出了他是杨玄感,倒头就拜。杨玄感赶紧下马将他们扶起,这几个百姓见他一脸狼狈、衣甲残破,知道他是打了败仗,于是为他献计:“弘农此地,兵少粮多,城高墙厚,将军您又是弘农本地人,如能攻下此城,必定能一呼百应、东山再起。”本来垂头丧气的杨玄感好像突然又获得了一些勇气,仔细一想这些百姓说得也不无道理。沉吟之间,马后传来一声大喝:“不可!”众人惊愕地回头一看,是李密。李密说:“弘农纵然兵少,但绝非弹指可得的城池,您既然已经决定向西去占长安,那就应该速速带兵入潼关,如果我们在此地耽搁了时间,屈突通、宇文述的追兵须臾便至!我们的处境不就又与洛阳城下一模一样了吗?!”几人争论起来。或许是因为近乡情怯,杨玄感最终没有听从李密的建议,执意要先占领弘农。事情果然再一次被李密说中,弘农太守杨智积凭坚据守,杨玄感数战未能克城。不日,隋朝援军赶到,杨玄感再次大败。此时,已是秋风渐起的八月。杨玄感身边的随从和士兵所剩无几,他与弟弟杨积善率领十几名骑兵钻进了林间,准备逃亡上洛(今属陕西省商洛市)。十几人又累又渴,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掩不住他们疲惫的身躯,追兵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看着眼前隋兵如狼似虎的眼睛,杨玄感用尽平生气力,望向空中嘶吼了一声:“玄感在此!谁来与我一战!”那几个隋兵吓得屁滚尿流,登时便消失在林间。

杨玄感和他的骑兵们遇敌接战,遇水搭桥,一路周旋下来,到最后只剩杨玄感和他的弟弟杨积善两人。几天后,隋军在“葭芦戍”(今属河南省灵宝市)的一处林间发现了杨玄感的尸体和奄奄一息的杨积善。经确认,杨玄感担心被隋兵捉住受辱,于是请弟弟杨积善杀死了自己,杨积善杀死哥哥后,试图自杀成仁,但没有成功。杨积善被带到洛阳,遭分尸之刑,尸体被曝晒三日,极为惨烈。杨玄感余党皆被屠戮,杨素诸子也因此受牵连而获罪,悉数被杀,只有余党斛斯政侥幸免死,逃到了高句丽。起义军的鲜血,遍染中原大地,浓稠的血腥味,在空气中飘荡,这是隋末农民战争的信号,也是大隋王朝覆灭的前兆。

同类推荐
  • 罗马星之启

    罗马星之启

    在遥远的古罗马,一个15岁的少年在斗兽场奋斗厮杀,却不知......
  • 混世恶霸

    混世恶霸

    生命不息,作死不已!在这款真实版的战争游戏之中,胡汉三觉得自己是拿生命在玩一种心跳。当现代游戏宅男附身于传统恶霸,又将闹出怎样的惊天动地!?年关将至,胡汉三磕磕桌子。“收租收租,讨债讨债!这个债可不能再拖了哇!”胡族可汗大怒:“一起上啊,打倒恶霸!”胡汉三:“关门,放狗!”蛮族头人:“老大,都快过节了。这债能不能缓几天啊!”胡汉三:“行呀!听说你有个妹子长的不错,不如送过来暖暖床吧!”楚帝大吼:“放开朕的未婚妻!”各位英雄豪杰们!请珍惜生命,远离恶霸!我们的口号是:“抢钱抢粮抢女人!”
  • 梦思凡

    梦思凡

    以架空历史为背景,两个学生一个老师,后事待续
  • 这样读资质通鉴(第4部)

    这样读资质通鉴(第4部)

    青年学子亦可从中学到有别于课堂上的历史讲述,一部一直放在毛泽东床头的大书,一部曾经让毛泽东读了17遍的大书,《资治通鉴》是中国人的管理智慧。这样读《资治通鉴》,是为官者的管理智慧,是企业家的MBA教材,是奋斗者的行为指南。
  • 萌将三国

    萌将三国

    少年无意间受上古天书吸引,魂穿三国,“少女你叫什么名字”“什么,你说你这只萝莉是郭嘉!”“哎!你竟然叫我司马懿!”“天啊,这样下去,三国的历史就……”——这是一部当代少年奋斗在萌三国的掉节操故事。
热门推荐
  • 玉坊女子

    玉坊女子

    古人给风花雪月的场所想了一个美丽的词——青楼。关于爱情,从来都没有对妓女给予特别的青睐。因为没有自由,所以任凭处理,前程莫问。玉坊第一的奇女子——玉珏以琴。我来自哪里,出身何处,故事,从来都是留给后人,我想要的风花雪月仍是在一座小小的玉坊内。我等不来有情人,我离开多年相望的权势。双双燕子在厮守,多情人在青楼。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杜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 天玄神传

    天玄神传

    天玄大陆,绝分四洲,以东南西北著称,在这里有一种东西很玄妙也很神奇,统称玄气。
  • 逆秦传

    逆秦传

    秦!一个强大有短暂的朝代!始皇帝死后,大秦犹如大厦将崩!战乱四起,风雨飘摇!而这一切都被一个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看在眼里!大秦是如历史一样走向灭亡……还是……大秦不灭;秦魂不朽!
  • 凌天大帝尊

    凌天大帝尊

    上古人族绝世强者"暮'与魔主‘骨’发起惊天大战,那一战,山河破碎,大地沦陷,规则之力混乱不堪,最终人族强者‘暮’与魔主‘骨’双双陨落,经历百世轮回,双魂共体,有朝一日,灵魂分裂,宿命之战将在这世了结,在这世他们又将掀起何等的腥风血雨?
  • 仙飞记

    仙飞记

    宇宙洪荒,无限广大。看一凡人小子如何修炼成仙,历经磨难,成就一段不朽传说。
  • 星武主宰

    星武主宰

    地球的灾变迫使人类开始进入星武文明,唯有修炼成强者才能带领人类走出灭绝一途,值此之时,拥有惊人毅力的陈鸣,集宇宙大气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蜕变……
  • 血斗苍天

    血斗苍天

    天地间有无数神奇的血脉,武者通过觉醒体内血脉来获得修炼资格晋升为强者,废材林萧天生无血脉之人,获奇遇觉醒逆天血脉,且看他如何逆天改命,笑傲苍穹成就万古不朽
  • 神契纪

    神契纪

    封神一战后,九天崩裂,化作三十三重天,大千世界天之宠儿受上天恩宠,赐下神契,化作仙使,执掌一方天地。仙使看似光辉的背后,却是一场众神的阴谋,被封混沌的仙神不甘,欲再临世间。君向东,十六年前被玄天宗宗主捡回,日后,参加学院,加入仙域宗派,踏成仙之路,破碎虚空,引领诸神之战。
  • 弑魔

    弑魔

    问世间何为魔。为所欲为者为魔。为仇,杀!杀千人,杀万人,杀到到尸山骨海,血雨腥风为情,杀!神挡杀神,佛挡灭佛,魔挡屠魔,为心爱之人可以杀遍天下人为义,杀!欲杀吾。
  • 无限之海贼我为王

    无限之海贼我为王

    少年刘帆意外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属于海贼王的世界,到这里,他发现这里有为数众多的跟他一样的穿越者,到底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又是谁创造了这个世界,回家的欲望和种种谜团鞭策着少年一步步的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大人物。他相信,最终他会君临天下,解决所有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