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3800000021

第21章 童年记忆残片里的妈妈(3)

有些种上可以唾手可得的蔬菜的地方,爸爸和妈妈就去很远的山上割来带刺的山枣枝,夹成一圈护栏,防止小孩们进去糟蹋。

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法,其实不起什么作用。只是那个年代的民风淳朴,人们的觉悟程度,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就提示了。但总是免不了有被人顺手牵羊,捞取一把的时候,父亲遇到此情,就大为光火,特别是窃取“果实”又糟蹋了“树林”的时候。只有妈妈,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种失窃的事情,仿佛是送给了别人似的。这种田园般的生活,农耕式的劳作给了我们兄妹少有的锻炼和乐趣,是都市里长大的孩子们不曾有过的体验和回味。父母的心思全在养家糊口,节约开销,可以过上比其他城里人更充实的生活上;我们的兴趣则在自食其果。我们最喜欢种的是向日葵、玉米和花生。因为这些成果都能据为己有。葵花籽是年货,可以过年时打“牙祭”。玉米棒子可以烧着吃,那种口感就像世上最美味的东西。花生则成熟一颗消灭一颗。恨不得连花生秧子也可以烧着吃才好。

我们搞的这些自收自支的产业,在父亲的眼里,是不务正业的另类,所以沃土良田是绝不租让给我们占用的。我们只能在犄角旮旯的地头和菜园的边边种上一溜儿,前提是不能影响主业的生产。因此,我们一年的收成从来没有计入父亲的生产总量。跟着大人忙活了一年,只赚得了童年和少年的乐趣。

当然,我们童年的乐趣还有对成长的兴趣和收获的期待。凡是长在土里的蔬菜,不等成熟,我们就会三天两头跑到地里去拨开表土看一看长到多大了。比如土豆、地瓜、胡萝卜、地姜等等。窥探来的情报一般不敢向爸爸报告,那是要挨训的。但是,一旦有了新发现,土豆已经长到鸽子蛋那样大的时候,肯定要给妈妈说。妈妈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是收获的节气而已,好像对我们的发现也不予以什么表彰和鼓励。只是我们还乐此不疲地去发掘和发现。直到慢慢长大,这种乐趣才不知不觉地消亡了。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在大人眼里这都是孩子们的“把戏”。

我逐渐从帮手变成了副手,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种植各种蔬菜的技术,甚至可以熟记一些种菜经,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等等。那时,妹妹还小,妈妈上班。满园的各种蔬菜的种植和收获并不繁重,主要在管护,特别是浇水。蔬菜与大田作物最大区别是在后期管理,大田作物靠天,菜园则靠人。像黄瓜豆角和辣椒之类的生鲜蔬菜,只要三天以上不下雨,就要人工浇水。否则,叶子就会发蔫。挑水浇园,施肥除草,打药除虫就成了父子俩的全部业余生活。

农忙季节,父亲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浇地,常常干到天黑看不见为止。如果天旱,晚上趁着月光也要挑水浇菜。晚上排队打井水的人少,气候又凉快。夏天的夜晚,往往是我们最忙活的时候,今天想来真是庆幸。那时,正赶上“文革”初期,既没有课外作业又没有升学压力,更没有电视节目和上网的诱惑。

挑水浇园,可能是最宜身心健康的运动。你想,一担水七八十斤,走一趟300多米远,一个晚上三四十趟。总计下来,负担这么重,连续走上九至十公里,应该算是大运动量的训练了。最后,我练就了双肩可以左右轮换挑水,一气不歇地完成任务。

全家人精心经营的这块田园般的院落里,不仅有各种家人喜欢的蔬菜,还有葡萄、枣树、桃树、苹果和梨树。后来,父亲下决心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一口水井,可惜深度不够,水量只能保证正常的使用。遇上干旱,还是要挑水去接济,但毕竟省去了很多苦力。

劳动的收获给了全家人生活的快乐。父亲又雄心勃勃地开始养猪、羊、鸡鸭兔子等禽畜,仿佛要把这个都市里的院落变成田园牧场。那段时光,是妈妈最心满意足的一段城市生活,也是家人常常回想的最珍贵的田园梦了。可惜的是,仅仅几年之后,城市的发展摧毁了那座城市里的院落。几经搬迁的父母,试图再寻找到一块这样自给自足的乐土,东山再起,再过上那种田园般的都市生活。然而,翻过去的一页历史再也翻不回来了。

(2007年6月8日/周五/重庆)妈妈等孩子是期盼;孩子等妈妈是渴望。

等妈妈下班的时候

写下这篇日记的题目时,泪水已从眼角溢出,滴落在纸面上。幸福的童年往事像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文革”前两年,妈妈终于说服爸爸去上班。我们兄妹四人托付给一位学过日语,曾在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做过职员的一位老人。老人是位军属,女婿是部队的转业干部,在粮站当主任,女儿是商店的售货员。夫妇俩有三个年龄相近的女儿,由老人照看。苦于没有合适的照看场所,就选中了我家这座独门独院的住宅,既宽敞又安全。老人孩子活动空间很大,也可以帮助看家护院,关照着我们兄妹四人。

这样,由一个老人和七个孩子的家庭幼儿园就此形成。老人很和善,七个孩子也相处很好,其乐融融。实际上,我是老人的副手,帮他照看六个小妹妹。

老人的女婿下班早,大约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就接三个女儿回家。老人也蹒跚而去。热闹了大半天的院子突然显出几分冷寂。

人家的爸爸把孩子接走了。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中不免产生一种对妈妈的依恋。妹妹们都要去接妈妈。无奈,我只好同意她们去。想不到,年幼无知的妹妹们竟然手拉手沿着马路一直走过春柳大街那条混乱的十字路口。

当三个年幼的女儿意外地出现在妈妈厂门外的马路边时,着实让妈妈惊异不已。她想不到这几个孩子怎么冒险走了这么远来接她。

回家以后,妈妈把我数落了一通。我也感到有点冤枉。因为每天老人离去以后,我要收拾院子,把家里收拾干净,还要准备晚饭。妹妹敢走那么远,是没有想到的。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每天李叔叔接走女儿后,我就赶紧和妹妹扫院子,擦桌子,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锁上大院,带着妹妹去接妈妈下班。我们严格按照妈妈指定的地点,不上马路不过十字路口,就在马路尽头的岔路边上等待着。一队队下班的人群从前面经过。留心的人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准是在等妈妈下班。经常会有走在前边的阿姨冲着我们喊:“你们妈妈在后边,一会儿就到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就会突然有了依靠的感觉,要看见妈妈了!也许,年龄越小对妈妈的依赖感越强烈。所以,老远见到妈妈的身影,最小的妹妹往往是跑在最前边。

其实,妈妈等孩子和孩子等妈妈的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妈妈等孩子是期盼;孩子等妈妈是渴望。妈妈见到孩子,焦虑的心情就平静了;孩子见到妈妈,总想得到一点惊喜。那个时候,我们最盼的是妈妈发工资的日子。因为那天,她或多或少总会买点水果之类的东西带回来。每月仅有的两次开饷的日子,却激励着我们天天去路口接妈妈。日复一日,春去冬来。辛劳了一天的妈妈在傍晚时分,带着几个欢天喜地的孩子,走进自家的大门。这无疑是一个做母亲的女人最欣慰的时刻。

(2007年6月9日/周六/重庆)每天夜里回家,走到黑暗处,才发现路边的道路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妈在等我……

等女儿下班

星移斗转,新老交替。当年儿女绕膝拥着妈妈下班的景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0年后,我们兄妹四人各奔东西。我在北京,二妹定居美国,三妹去了日本,妈妈的身边只剩下大妹一人。

大妹出生在大跃进那年,幼年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上小学时赶上“文革”,初中毕业又遇上山下乡,该进工厂上班的时候恰是企业改制纷纷倒闭的节骨眼上……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大妹出生在困难的年代,自幼营养不良,身体又不好,从小就有过敏性哮喘,是全家四个子女中,体质状况最差的。

命运挑战人生。因为身体状况当年没有被批准下乡的大妹,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奋斗之路。最初,她在医院学护理,给病人打针、送药、做护理。后来,医院管理正规化,把不是科班出身的临时护理工都打发回家。

没有工作的妹妹,开始学习刺绣、编织,不知做了多少枕套、门帘、电视机罩、茶几垫、沙发套等等。那个时代,时兴什么她就做什么。手艺越来越好,求上门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这是出力又赔钱的手艺,因为这些近似工艺品的手工活大多送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随着一阵时兴过后,妹妹就洗手不做了。

手艺不做了,生活还要走下去。妹妹开始办小餐馆,卖羊汤、卖包子、卖小炒……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一个人忙得团团转。结果,卖来卖去,什么钱也没赚到,只赚得白忙活,差点把本儿都赔进去!后来,她又和丈夫开了个玉器厂,根本就没有经营天赋的两个人拼死拼活地干了七八年,又等于给供应商和客户打工了。此后,丈夫南下一走了之,去实现自己的发财梦了。妹妹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开始了新的创业。她重新捡起当年在服装厂做衣、做鞋的手艺,开始学习裁剪时装。但时装新潮的日新月异,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先天不足。于是,妹妹又学起时装设计来。学习的过程中,又赶上唐装的悄然兴起,妹妹转而一心学习旗袍裁剪缝作。为了能够学到高超的手艺,她南下苏杭,北上京都,登门拜访在国内几位做旗袍的名师。京城一位名师欲留她在店里做管理,并承诺教她真手艺。因远离家庭和女儿,她最后放弃了这次机会,又独自一人,开始艰辛的自学之路。

手工艺分为三百六十行。什么技艺都可以自学成才,又什么手艺都能触类旁通。除了天赋之外,刻苦钻研是每个名师巨匠都缺少不了的。妹妹认识到这一点,开始从基础学起,从绘画美术入手,重新走上了学习手工技艺之路。

为了学习,她购买了大量涉及各类手工艺制作的书籍、光盘,参加过各种类型的手工艺展览会,尝试着做各种手工艺的展品。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在家庭、街道、区、市有关部门领导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鼓励下,她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布帛画艺术。布帛画,是一门古代的传统绘画技法。在纸张被发明之前,古人就开始在布帛——主要是绢丝面料上做画。后来,随着纸张的发明和不断演进,宣纸成为书法和绘画的主要介质。布帛逐渐被取而代之,成为被尘封的传统艺术。

在吸取了中国画基本技法的基础上,经过与其他画师的切磋,她渐渐探索出自己的技艺。每次送展的作品都能载誉而归。电台、报纸、电视上也有不少的宣传。各类手工艺的协会组织也邀请她成为会员。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创作室——燕文布帛画社,并且有了自己的网站。

在成功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的妹妹,没有忘记那些帮助过她的朋友、老师和各级领导,她已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下岗女工自主创业的典范。她更忘不了是伟大的母亲给了她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支持。

在她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和最困难的关口,是母亲以最大的能力支持她、鼓励她。即使在妈妈生命的最后关头,她放心不下的,还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大女儿和爸爸未来的生活。

说起妈妈在我们记忆中的印象,妹妹哽咽着说:“我在绿波大厦学习的那些日子,每天夜里回家,走到黑暗处,才发现路边的道路上坐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妈在等我……”

(2007年6月10日/周日/重庆)爸爸不吸烟,却经常帮妈妈卷烟,让人很不理解。

妈妈戒烟

东北有三大怪——“窗纸糊在窗户外,大姑娘叼烟袋,生个孩子吊起来”。这句话一点不假,是我亲眼所见、亲历所为。

今天去过东北农村的人,也并不都能见到这“三大怪”了。时代变化太快,这些旧风俗正在悄然消亡。

三大怪之一,“窗纸糊在窗户外”,听起来觉得东北人真是傻得可乐。其实,正是劳动人民最聪明。窗纸糊在外,是因为北方农村的房屋为采光的需要,朝南的窗户很大。窗户下半段是大玻璃框,上半段是木格框,窗纸就糊在木格框的外面。如果糊在里面风吹雨打,用不了几天就会掉下来。糊在外面,里面的格框撑起窗纸,稳固而耐久。这是“窗纸糊在外”的缘由。

三大怪之二:“生个孩子吊起来”。乍听很耸人。婴孩怎么可以吊起来?其实,“吊”起来是把婴儿放在摇篮里,吊在屋顶的房梁上,利用了钟摆的原理,前后摇晃起来,哄着婴孩入睡。这是满族人发明的婴儿用品。在沈阳故宫就可以看到展览的实物。据说,是顺治皇帝小时候用过的。

三大怪之三:“大姑娘叼烟袋”。这是上个世纪的风景画了,如今可能已绝迹。但我从小确实见过这样的情形。

妈妈年轻时吸烟,我很不理解。因为父辈的男性中,没人吸烟喝酒。偏偏妈妈是他们同龄人中吸烟的女性。

我不理解地问妈妈:“一个大姑娘叼烟袋抽烟多难看,你怎么能学抽烟呢?”

妈妈说,从小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线织布。姥姥带领几个女儿白天干地里的活儿,晚上就纺线织布。到了年关,为了给家人做件新衣服,就要熬到三更半夜。年轻人都熬不住犯困,姥姥就让女儿们抽袋烟提神,坚持做下去。天长日久,抽烟成为熬夜的内容之一。妈妈由此开始吸烟。

抽烟,在我的心目中是个极坏的癖好。所以我一直都对吸烟抱以反对的态度。中学时代,有几个同学到家里经常要拿妈妈待客的烟抽。因为说服不了他们,有时也只好让步,但我自己是坚决不抽。

妈妈的烟吸得很少,只在有客人时陪抽。十天半个月也抽不了一包。一是妈妈舍不得,二是因为烟在“文革”时期是供应的。于是,老家有人要来大连时,爷爷和奶奶就想着给妈妈送些烤烟来。爸爸不吸烟,却经常帮妈妈卷烟,让人很不理解。

当兵之后,我每次回家从不给妈妈买烟。记得第一次探家,我给妈妈买了一件天蓝色的锦纶开衫。这在70年代,尼龙袜子都是稀罕东西时,一件价格在80多元的锦纶衫是非常贵重的。这件衣服妈妈开始舍不得穿,但没几年就过时了,但她依然像宝贝似的留着。

经过几年的劝说,妈妈终于彻底戒烟了。从此,无论多么高档的烟,她也不沾一口。

(2007年6月11日/周一/重庆)

同类推荐
  •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3年思想随笔排行榜

    梳理和总结了2013年我国思想随笔创作的实绩,编者在全年度大量的思想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数十篇随笔佳作,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判断,从而把现实中受到普遍好平、具有广泛影响,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质的好作品选编出来,《2013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反映年度随笔创作全貌。
  • 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

    谁不愿做只飞翔的鸟

    本书为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系列中的一本,该丛书分别为50位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小小说作家作品集。本书精选著名作家王培静小小说作品80余篇。其作品语言朴实中带有机智,不温不火中带有力度,精彩、传神。这是一本小小说文集,适合于青少年阅读的励志读物。
  • 山梦水梦

    山梦水梦

    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的优秀散文41篇。全国首个中国散文研究所,推出全国最大最早的散文类门户网站——中国散文网
  •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

    《和一座城市谈一场恋爱》一书涉猎美食、散文、游记、小品文等。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或随笔皆是真实情感的表达。人生的起承转合都在文字中透着禅意。文字的脉络充实着真、善、美的人性的光泽,浸透着女性的柔美与理性。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青少年的阅读开始得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阅读对智力的发展就越有效。本书收录的数百篇读者喜爱的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本书既是文学爱好者的必备读物,也是忙碌现代人的一片憩息心灵的家园。
热门推荐
  • 温热论

    温热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约会大师

    约会大师

    年少英俊的凌飞被自己的初恋女友甩了,彻彻底底地败在了金钱之下。十年后,凌飞已经蜕变成高富帅,并成立了一家只有他一个员工的莫须有公司,专门解决感情的问题,为那些被感情的琐事所烦恼的人出谋划策,自称为约会大师。在他的众多客人中,可没有几个是好收拾的案件,爱上妓女的处男,患上绝症想和女友分手的绝世好男,过于早恋的小学生,过年租男友回家的乡下妹,在不断处理别人感情问题的过程当中,有感动有温馨,有煽情有笑点,甚至在这些案件当中,让凌飞重新遇到自己的初恋女友,时隔十年,再次的相逢,是旧情复炽,还是形同陌路……
  • 符印幻圣

    符印幻圣

    净世白莲,出入虚无,幻世修命,洁然无争魔印界,一个以妖兽与符印师为主导的世界。在世界上有五个大陆,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块。而只有东,西,中有人类居住,其余只有少量。其中东,西陆以人类为主。中陆由多个种族所聚成。同时也是其于四大陆的唯一连通地(四大陆分别被四极界所隔)。一场命运之旅。
  • 回眸你还在这里

    回眸你还在这里

    我出生在双亲都是警察的家庭,这是多么的令人羡慕的事啊。但我并不开心,规划的生活令我厌烦一次聚会后,发生意外的我重生了,带着前世的回忆重生在了9岁那年如果上一生我的人生是被规划好的那么这一生我要活的潇洒自如不对我不就是重生了吗?怎么多了这么多我不知道的能力呢!
  • 花戒

    花戒

    韩奇,一个黑白两道通吃、人送名号霸王、霸据一方的枭雄人物,在一次宴会上陷入死局,事败身陨。但在意识消散之前,韩奇重生回了二零一五年的学生时代。而且不仅拥有前世的记忆,还携带了一枚几十年后才会出现,超越时代的九羽花戒。正当韩奇踌躇满志,势要利用自己的前世记忆和花戒,创造出比前世更加辉煌的人生之时,韩奇却赫然发现这个重生之后的世界,处处都透露着那么一股子诡异,更甚至,韩奇还发现就连自己的重生都……
  • 哑女重生:勾心斗角我也会

    哑女重生:勾心斗角我也会

    她本是一个哑女,却是相府的大千金。刚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父亲又纳了几房妾室。从而开始把她当奴婢看,不料她居然被一个打坏了一个古董,被乱棍打死。她秦尧一代白富美一朝穿越竟成了哑女,这个转变让她接受不了。但她的那些姨娘欺负人这种事,她就该还击了。“小姐,你什么时候会说话了?”
  • 萌妃驾到:各各抢着要

    萌妃驾到:各各抢着要

    呜呜,吃饭的时候,只是不小心把个碗摔坏了,就穿越,把碗吃了就更不得了了,好,穿越就穿越,本只想吃喝玩乐的她,却惹上了个腹黑狼。颜轩妮可怜兮兮道“逛青楼行吗?”“行呀~”某爷邪笑道又继续说“你要找小倌,何必那么麻烦呢,这不就有个现成的嘛,刚好本王也饿了”。从此,颜轩妮过上性福又不快乐的日子。
  • 闷与狂

    闷与狂

    在故乡的泥土上用童话栽花。用时间复现一条嘈嘈切切的生命河流。在这里,时间是主宰。消解来龙去脉,隐去其人其事。将回忆品尝与消化,铺陈与重组,连接起一部沧桑的交响。恰如饮后放歌,以抒情,以佯狂,以浓度最高的文字燃烧起鲜艳的往事。生命的激情迸发之后,是全部人生的许诺与交付。
  • 夜城魂说

    夜城魂说

    夜城盗家,乱世将起。五处绝境,暗藏杀机。可摘日月星辰的一代军师,洞悉万事的天机老人,到底谁在背后操纵着一切?“这是一场梦境,却如此真实。”
  • The Letters of Mark Twain Vol.1

    The Letters of Mark Twain Vol.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