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3800000020

第20章 童年记忆残片里的妈妈(2)

刘韵也一直默默地走着,临到安检口时,他突然塞给我一叠白纸,说:“大舅,这是我写给您的信,这是为你的生日而写的,今天送给您,拿回去看吧!”面对孩子的这个举动,我感到愕然。这个外甥很懂事,这是亲朋好友公认的。我一直把他作为儿子一样看待,但总认为,他还幼稚,不成熟。我默默地拍拍他的肩头,叮嘱他照看行李,看着他走过安检口,消失在候机厅的转弯处。展开厚厚的一叠纸,看着字里行间,孩子那些成熟而质朴的语句,不禁眼角一片湿润。他叙说了姥姥去世对他的心灵的震撼,谈到了我对老人的最后孝敬对他的感染,又反复告诫我该如何注意休息,保重身体。他也表达了今后的理想与努力的方向。

信中说,这是他想来想去,最终决定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捧着手中的这份礼物,我感到无比的告慰。因为,我可以欣慰地对妈妈的在天之灵说一声:“妈妈,你可以放心了!”

(2007年6月4日/周一/重庆)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妈妈的手表

诗人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是,妈妈走的时候,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

她不是没有想说的话,相信她在临终前的那段日子,面对着病榻前轮流照料她的子孙们,必定有千言万语要嘱托。遗憾的是,她已没有气力和能力去表达了。

她最后的情感寄托,只能用目光和肢体做点些微的示意,而这无声的肢体语言却胜过世上最美妙的语言,是任何华丽的词藻都不具有的感染力。

妈妈没说她为子女们留下什么,而我却感到,妈妈留下的是我们后人永远也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我和妹妹们在分手的时候,每人都把妈妈生前常用的身边之物留作永久的珍藏。远在美国的二妹妹带走了妈妈的老花镜,因为妈妈戴着它几十年,绣花、织衣、做活计。

我带走了妈妈的针线包。妈妈从大连来,都要带上针线包、顶针之类的女工家什。我说,妈妈不用了,现在很少穿破衣了。小洞可以凑合,太破就丢了。妈妈说,从前,谁家不是小的捡大的用。现在这些孩子太能花钱了。

接下来,就是一番数落……妈妈的话,让我无言以对,只好由着她。她会把衣柜里的衣服翻看一遍,开线的,破口的,袜子下面的洞洞,她都想法把它缝补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留着这个针线包,就不由人想起孟郊的这首千古绝唱。妈妈的另一件遗物,是一块戴了31年的宝石花手表。那是我送给妈妈的第一件礼物。

1976年,我在部队提干了。那时的23级,正排,可以拿到53块的工资。这点钱在今天不如吃低保的,但在当时绝对是今天白领的收入。

有了工资的年轻军官,顿时自我感觉就今非昔比。各种压抑的欲望都蠢蠢欲动。

从前不敢问津的东西,现在也要跃跃欲试搞一下:上海表、三接头、麦乳精、巧克力、大前门、竹叶青……反正是有钱的感觉真好。

拿到工资的那一刻,我的第一个心愿就是给妈妈买块手表。这是全家人的第一块手表。爸爸从前有一块心爱的英纳格手表。后来,叔叔考上大学,爸爸把手表送给了叔叔。一是叔叔上课需要,二是有块表也可以给大学生撑个脸面。从此,全家人就靠一架昭和十九年生产的日本挂钟计算着每天的作息。最辛苦的是妈妈,她即使在睡梦中都要清醒地知道钟点响几声,何时起床给下夜班的爸爸开门,何时起来给炉火添煤,清晨何时起来做饭,何时喊我们起床洗脸吃饭上学……妈妈没有表,却练就了生活的生物钟。

妈妈上班,下班,参加学习,开会从不迟到。生活已经把她的时钟格式化了。她要为每天的生活绷紧着精神的时钟,才不至于耽误全家人和她的工作。妈妈太累了,这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有时刻上紧发条的神经。这是我给妈妈买表的初衷。那时,有钱也是买不到手表的。因为买表要积攒许多工业券。幸运的是,上海的战友中有的家长是仪表局的领导。于是,凭着战友的关系,走了后门,给妈妈买了一块上海手表厂产的全钢、防震的宝石花表。

妈妈喜出望外。她从来没奢望自己能戴手表。妈妈坚持不要,要让我自己留着用。妈妈说,她用不着手表。每天就是上下班。

部队的战友中,绝大多数人都给自己买了表,并且经常相互比对时间,说是校时其实是在比试谁的牌子好,谁的质量高。

我的心愿不是自己先戴上,而是把第一块手表送给妈妈,以表达回报她的养育之恩;第二块手表送给爸爸,以弥补他把自己的心爱之物送给叔叔的遗憾(后来,我给爸爸买了一块杭州手表厂产的“英雄”牌手表)。

那块宝石花表伴随妈妈31年,直到妈妈生命的尽头依然“滴嗒”地奔走在时光的刻度上。

这是妈妈留给我的生命的时钟。我让奔走的秒针永远地停留在妈妈告别它的那一刻。

(2007年6月5日/周二/重庆)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与厨房

“民以食为天”,可见一日三餐对人是多么重要。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可见操持一家人的生计是多么不容易。妈妈的一生差不多都在与柴米油盐打交道,养家糊口用尽了她毕生的精力。厨房是妈妈为这个家贡献最多的地方。作为家庭主妇,任何一个有家的女人都会与之打交道,都听过锅碗瓢盆的交响曲。

厨房,是妈妈50多年来天天工作的地方,是她为一家老小最操心的地方。经历过困难生活年代的妈妈,为了一家人能吃饱吃好,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妈妈是全家人中吃剩饭剩菜最多的人。

她曾经说过,1962年困难时期,她就发过誓,将来有饭吃的时候,绝不浪费一颗粮食。过怕了苦日子的妈妈到了丰衣足食的晚年,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本色。我们经常为她吃剩饭的事和她理论。老太太倔犟得很,任凭儿女们说破了天,依然我行我素。节俭是她人生的写照。

在妈妈的大半生中,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几乎都是细水长流,很少让她不用算计着过日子。

从打记事起,妈妈系着围裙,烧火做饭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那是农村的大锅灶。灶堂前,火堂里柴草冒出的青烟和锅里冒出的饭菜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农家一日三餐特有的乡土味道。几十口人的大家族,做饭就像给民工做大灶一样,全然没有烹调技术可言。那年月能保证全家人都按时吃上饭,就是妈妈一个人的本事了。后来,我们一家人进了城市。先是借住别人的一间半房,一间是住房,半间是厨房。对面的邻居也是一样的面积,只是他们条件更差些。全家八口人,大约只有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屋子。

在今天看来,完全不可能居住的容积率,在不到30平方米的屋檐下,竟然居住了14口人。两家的厨房紧挨着,主妇做饭时都要互相让着,否则就要发生肢体冲撞。

记忆中,这是全家人生活中最艰难的日子。60年代困难时期,狭小的厨房,上顿不接下顿的主副食供应。妈妈都是每天掐着指头过日子。

地上长的东西能吃的都吃了,不能吃的也想方设法地吃。还记得,那是最困难的1962年,为了接济口粮的不足,邻居孙大伯给了妈妈一张酿造厂的酒糟票。这张票可以购买的是高粱酿酒后留下的糟糠。这根本不是能吃的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却是可以救命的口粮。

按照厂里门卫的规定,一张票只能放行一口袋。孙伯伯出个主意说,一张票限量一袋,但袋子大小没人计较,可以把两条麻袋拼接在一起。

于是,妈妈和爸爸动手剪开一条麻袋的一端,与另一条麻袋缝在一起,制作了一条迄今为止都忘不了的特大号麻袋。在娃娃的眼里,那条麻袋就像巨人一样。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妈妈推着车子进门时,门口太窄,麻袋是在门外卸下来的。

妈妈把麻袋里的高粱糠一盆盆地掏出来,晾晒在塑料布上。连续几天,妈妈在太阳下守着这堆摊开的高粱糠,就像守望着一个希望般的喜悦。

一大堆高粱糠最终变成了盘中餐,而那条作出了贡献的巨大麻袋再也没有派上用场。

后来,几经搬家迁居,居住的条件越来越好。厨房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旧式的风箱改为蜂窝煤,再由煤气罐改为天然气,甚至也用上电烤箱、电磁炉、微波炉、抽油烟机、电冰箱、饮水机……厨房,终于与居室分家,单独立户了。这是妈妈最高兴的事。厨房的独立意味着锅碗瓢盆这些日用杂品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让居室更加清洁敞亮。这对于喜欢清洁干净的妈妈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

但是,无论厨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妈妈的角色始终没变;她的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美德没变,爱惜每粒粮食的承诺没变。(妈妈在困难时期曾说过,有一天,粮食充足了,也不能糟蹋。)妈妈每天像时钟一样准确地出现在厨房里,直到有一天,她再也不能去厨房为这个家庭做饭。

妈妈离开我们的那天,灵堂就设在过厅里,这是妈妈为这个家庭作出奉献最多的地方!

(2007年6月6日/周三/重庆)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的厨艺

做了70年的饭,妈妈的厨艺却不敢恭维。

一年365天,妈妈几乎天天做饭,但逢年过节的家宴,却不让她上灶。妈妈能做的家常菜,几十年都不与时俱进,重复又单调,却是我们百吃不厌的家传菜。

妈妈的厨艺上不了有档次的宴席,但我这个游子却常常想吃上妈妈做的饭菜。

妈妈是个聪慧的女人,如果她有条件去学习,或生活在富有的家庭,相信她也能做出山珍海味、佳肴美食来。

从农村走向城市,主掌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保证全家人一日三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已实属不易了。

特别是在困难的时期和十年“文革”中,城市居民中几乎家家缺粮,往往是不到月底,家中就无米下锅了。在左邻右舍的家庭中,每顿饭都是定量的,连玉米饼子也是定量切分给每个孩子的。

城市居民的各种副食品,全都凭票供应。每人全年的肉、蛋、鱼等供应总共只有七八斤。全年的食油只有2.4斤(每月二两油),各种豆制品和大宗蔬菜也大多凭票限量供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艺再高的厨师,没有原料和调料(对了,那时的油盐醋、葱姜蒜也是凭证购买的,是名副其实的计划经济),也是无技可施。

几十年在这样的生计条件下,主厨的妈妈只能将就着满足一家人果腹,也就心满意足了。久而久之,家人也习惯了妈妈的老三样:生菜蘸酱、青菜汤、二米饭。

进入90年代之后,家里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厨房里可以施展手艺的条件都具备了。妈妈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

看着冰箱里塞的满满的冷冻鱼虾,我一回家就数落一番。妈妈总是说:“我老了,不会做那些东西。你回来了,赶紧做吃吧,都给你留着呐!”

妈妈的话里,包含着她对儿子的疼爱,也包含着她对这些过去不曾烹调过的山珍海味的无奈。

后来,每逢过年的家宴和接待客人都是我和妹妹、妹夫上灶。妈妈只能打下手,做些准备。再后来,每逢这样的时候就请她做食客,完全不再让她下厨了。

遗憾的是,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妈妈没能享上几天这样的清福就走了。妈妈走了,她养育了我们几十年的那套看家的厨艺,至今还保留在家里的餐桌上。

(2007年6月7日/周四/重庆)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

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大连,是座美丽洁净的海滨城市。

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知道大连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作为大连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

童年和少年印象中的大连,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原生态了。但记忆中的家却有着一段难忘的田园般的都市生活。

那时,或许是妈妈一生中最愉快而温馨的时光。爸爸是个工人,却十分酷爱农民那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这对今天的城里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行的。然而,在六七十年代的城市边缘地区,却是一种能够实现的梦想。

爸爸理想的住房,是独门独院,房前屋后有一大片可以种植各种蔬菜的土地。经过十多年的节衣缩食,最初靠借房而居的父母,买下了一座私宅,院子里外总共近二亩地。这让当工人的父亲,八小时做工,业余时间务农,在城市里过着亦工亦农的田园生活。

城里人生活支出的一大笔开销,是购买一日三餐的蔬菜。喜欢务农的父亲秉承了爷爷种菜的本领,用业余劳动节省下这笔可观的生活支出。全家人一年四季的蔬菜完全是自给自足,甚至一些时令的新鲜蔬菜还送给友邻。太多的时候,妈妈也摆摊卖过一些。

妈妈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不去市场排队买菜。家里做菜,走进菜园随手可得,鲜嫩滴翠的各种时令菜,即使缺少油腥味也清香可口。

一年四季,春种秋收,夏耕冬藏。爸爸是主力,妈妈是副手,我和妹妹做帮手。全家人耕种着希望,收获着汗水。劳动的成果每天都展现在饭桌上。不同的季节品尝着不同时令的新鲜蔬菜,房前屋后一片青翠,种植着各种北方蔬菜。

劳作的收获,让父母更加勤劳。他们在远近无人管理的荒地上开出一块又一块的菜地。往往为了一块桌面大小的荒地,就要付出几天的劳动。清除垃圾杂草,捡走石块,还要移来一些新土。那时正值壮年的父母,似乎乐此不疲。他们甚至走出十多里之外,到石门山上去开荒,种上玉米和地瓜这类不需要太多管护、而靠天生长的大田作物。

为了那些不在眼皮底下的飞地不受侵害,父母要到处去捡石头,垒起一道石埂,画地为牢,把自己的辛劳圈起来,昭示过往的行人,这块地是俺家的了!

同类推荐
  • 横舟集

    横舟集

    诗,就像草原上一只美丽的蝴蝶,人都想捕捉到它,但它却十分狡黠,上下颉颃,左右飞旋,引诱着你,却永远不给你捉到它的机会。诗是文学生态中最娇艳、感应时代最灵敏、因而也最不易出现大家巨擘的文体,中国历史五千年,被称为诗的国度,可是经时间过滤而留存下来且被历代大众耳熟能详的也就十几位。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旷世才女,被胡兰成称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
  • 走向历史诗学

    走向历史诗学

    本书为国内第一部较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美国后现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文艺学思想内涵的专著。作者共分八章一绪论对其展开论述。从其历史诗学的提出背景开始梳理,到诗学与历史诗学的界定、事件与故事的分野,再到故事解释的三种模式分析、历史诗学视野里的海登·怀特的描述,最后提出期待与展望。
  • 大山水

    大山水

    《大山水》是作者在该领域数年闭关之后的爆发之作,为《大地三部曲》之一,它是作者在这一创作领域中从文体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全书点数了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雄山峻脉与四围堪称地球上最壮观最神奇的复杂水系的生生关系,尤其着墨于山与水、水与人的关系;呈现了神山圣水流变对人文积变的绝对影响,最终收笔于日复恶化的水环境的忧思。
  • 偷闲斋闲笔

    偷闲斋闲笔

    赵健老师是四川出版界备受推崇的一位导师和前辈。赵老策划、编辑了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图书,撰写了上千篇杂文、书评和学术论文。20世纪80年代,赵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严格把关,把一些“信口雌黄”以及伪科学的作品挡在出版的大门外。他引导科普作家端正创作态度,让科普创作规范有序,并亲自策划、编辑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欢迎。
热门推荐
  • 傲娇男神:青梅休想逃

    傲娇男神:青梅休想逃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从小就一门心思嫁给他。他花心,她可以当他爱玩。他爱上别人,她愿意做个坏心的女配,赶走情敌,逼婚生子。原以为她倾尽一生的柔情可以换取他的一丝温柔,没想到换来他冷眼相对。心灰意冷,她带着萌娃远走高飞,他才发现自己的心早已沦陷。“我已经不爱你了,离我远一点。”“梦梦,可我爱上你了,怎么办?”她逃,他追。她反抗,他扑倒。“余浮生,你到底想怎样?”“我想睡你,一辈子。”所以,休想逃出他的手掌心......
  • 梦回盗墓莫测地穴

    梦回盗墓莫测地穴

    本书是盗墓笔记同人文,闷油瓶和吴邪的十年之约以后的事情,十年之后,吴邪,胖子,闷油瓶这铁三角会发生什么,盗墓笔记的结束,却是另一段故事的开始,吴邪在十年之后发现了一丝迹象,这些迹象预示着什么?
  • 薰衣草之冷魅公主与冷王子的邂逅

    薰衣草之冷魅公主与冷王子的邂逅

    本来应该幸福地享受童年时快乐美好日子的三位女孩因为一场变故“陷害”由天使坠落成地狱的恶魔,是的这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怪那三个贱人,于是她们为了报复到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恶魔岛屿去训练,过了13年后,她们回归了,她们的仇人好日子就快到头了,但在这复仇期间她们遇到了他们,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嘻嘻,翻开这本书,就知道啦
  • 天地约束:命运相错

    天地约束:命运相错

    大家好,我是第一次写的,练习练习,大家如果看到的话可以给个意见;源一世之英雄,一时之失误,堕入千古轮回,幸得高人相助,摆脱轮回的限制,魂穿异世,奪体重生,修炼成仙,并落下千古名句:“自古修者得天宠,我却以仙把天灭!”
  • 剑都

    剑都

    在万千世界中,有一个只分三类人的世界:凡人,圣人,魔修。在世界的最中心,任何一座高山上都能看见一座高耸上天的建筑,它的名字叫剑都。
  • 欢喜小萌仙

    欢喜小萌仙

    芙蓉宗里来了个最会害羞的仙娥。益仙门里来了个最爱耍萌的仙娥。阿狸照着镜子,“不过是脸小了点,皮肤白了点,身材好了点,没这么夸张吧?”你说她是清尘脱俗的天仙?你说她是天生丽质的美人?no、no、no!她身世离奇了点,经历诡异了点,好运多了点,却绝对是一枚不会撒娇不会卖萌的女汉子哟。
  • 转世医修

    转世医修

    一场意外的车祸,开启了职业卫校中专学生罗夕前世的记忆,原来她竟然是来自古代转世重生的医修。她性情古怪,阴晴不定,甚至有些暴躁,让人又爱又恨。她一手神奇绝妙的医术,更是在现代的医学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连外国医学专家教授也感叹:“中华果然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中医更是一门神奇深奥的学问,不能以常理揣度!”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时光易逝,人亦老

    时光易逝,人亦老

    时光本就是一个很虚无的词,所以她试着不去提,可是。。。。。。终究还是让思绪停在了这个上面,是人是狗,时间会慢慢讲给你听······你说的话我都会相信,因为我相信你不会骗我······
  • 最心疼的玩笑

    最心疼的玩笑

    暗恋三年的男人,后来如愿以偿俩人交往,突然一个月后俩人分手,心灰意冷的她把自己泡在游戏里,在游戏遇到了男主度天涯,从此另一段的恋情从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