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1300000010

第10章 品味历史明珠,莫以表相论英雄(1)

哲学家总是企图以这样的观点警醒世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的一切都有可能是假的,而内里的真实才是我们应去追求的。比如,那正史、偏史甚至是野史中,你可知有几人是真英雄,有几人是假仁君?

回望历史长河,再细细探寻,我们会发现,表面平静的过往中有太多的假象:正史在册的仁君可能是最可怕的枭雄,世人唾骂的奸臣也有可能是被人误解所致;更多的历史明珠,则是因为生不逢时,才导致了自身成为后人眼中的跳梁小丑。

枭雄曹操:成功者注定与美无缘

纵观历史上那些非同寻常的人物,他们总是有非同寻常的性格。比如曹操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他聪明至极又愚钝不堪,既奸诈圆滑又坦率真诚,既豁达大度又生性多疑,既宽宏大量又小肚鸡肠。他集王者风范、小人嘴脸、英雄豪情、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于一体,如同一个长着多张面孔的多面人,但这几张面孔在他那里又显得很合体,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曾经有人这样来综合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用今天的话说,曹操是一个有才华、有领导能力、会综合分析意见、善于把握机会的聪明人,是东汉末三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当然也有人不认同这个定论,提出反对,说曹操这个人干了不少缺德的事儿,杀了不少人,甚至连自己的恩人也杀了。譬如,杀吕伯奢全家、杀华佗、屠城徐州,他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

事实真是这样吗?曹操真的杀了这些人吗?他为什么要杀这些人,历史真相是什么?

刺杀董卓真相

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最初将曹操描绘成了一个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贼、忍辱负重的英雄。但事实上,曹操行刺董卓一事纯属子虚乌有。据史书记载,董卓打进东京之后,因为大将军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兵强马壮的董卓成为洛阳城中的最强势力,他迅速收编了多股原本听命于何进的势力,在这之后又策反了吕布收编了丁原残部。董卓野心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权势,他又想出了废掉少帝、立献帝为王的伎俩。可是,这一想法遭到了卢植、袁绍等人的强烈反对,少壮派势力代表人物袁绍愤懑之际公然悬节于洛阳东门,东奔冀州,以此抗议。

袁绍的出走对时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时任司隶校尉,该官职是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拥有参劾百官的权力。之前,何进在谋诛宦官时还特别授予袁绍“假节”的权力。就是说,袁绍在军事行动中拥有绝对的指挥权,违其令者斩——由此可见袁绍当时在朝中的影响力。

这样一个人物的出走,引起的动荡可想而知。当时,曹操被董卓看作袁绍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是董卓极力拉拢的对象——拉拢曹操可以孤立袁绍,争取人才,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曹操也被授予骁骑校尉之职。但此时包括曹操在内的少壮派势力其实都已起了二心——如果大家继续留在朝中,人心散乱之际,董卓很可能会趁势把大伙儿都收拾了。因此,曹操当机立断弃官出逃京师。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关,经中牟到陈留。

当然,无风不起浪,这件事情在野史中多少有些记载:曹操年轻时确实当过一回刺客,但是,他行刺的对象不是董卓,而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常侍张让,不过那次刺杀最终失败,因为曹操行刺不成被张让发现,情急之下,曹操“舞手戟于庭”,翻墙跑掉了。现在想来,正是因为野史的这个记载,后人们才创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

事实上,如董卓那般的权势人物,多少警卫重重保护,旁人根本近不了身,想刺杀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想杀董卓的人的确有不少,譬如董卓信赖的城门校尉伍琼就试图刺杀他,但行动失败以后,伍琼被杀。这个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卓的来源之一。现实中,如果曹操真的只身前往行刺董卓,恐怕也会落得与伍琼一样的下场。

曹操杀华佗之谜

对华佗之死,多年来一直有不少争论,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华佗是为曹操所杀,但曹操杀华佗的原因至今也不曾有一个清晰的论断,争议颇多。不过,不管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关于华佗的传记中都没有提到华佗要为曹操开颅治疗头风病一事。因此,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中对华佗之死的记述,也纯属虚构。

关于曹操杀华佗这个事,多少年来,一直有大批学者在研究探索,有很多个版本。最近有学者多方考证之后,得出华佗之死的新结论:华佗仰仗自己医术高明而要挟曹操,向曹操要官,结果被曹操所杀。这种说法有三种依据。

一是心理失衡。华佗原本是读书人,不得志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当了医生。他名气越来越大后,非常羡慕那些达官贵人。所以,《后汉书·华佗传》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其意指,华佗因为不得志,未能踏足官场,性格变得越来越怪,难以与人相处。在华佗心里,当医生并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当官。

二是养病自重。曹操曾经在下令杀了华佗之后,公开对身边人说,华佗可以治好自己的头风病,但华佗却有意不治好,借此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曹操寻思: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彻底治好这个头风病。

三是夸大病情。曹操不过是个“头风”病,但华佗却说此病不能治好,长期坚持治疗也只能多活几年。

冷静分析上述三条理由,我们会发现,它看上去貌似合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先说第一条“心理失衡”。华佗其实并非官迷。相传,沛相陈珪曾经推举华佗做孝廉,他辞而不就;太尉黄琬征召华佗,华佗也推辞不干。从这里可以看出,华佗没有走通过孝廉和征召的路子当官,又怎么可能要挟曹操给自己封官呢?要说华佗因为心理不平衡而要挟曹操要官,根本不合乎情理——如果真想当官,华佗就应当逢迎曹操,而不是顶撞曹操、和曹操对着干。

其实华佗在当时表现出了一个医生的医德:尽管他不大喜欢曹操的为人,但他依然应曹操之召“常在左右”,多次为其治病。在这期间,华佗既没有向曹操求官,也没有对曹操拖延不治。

那么,后来他为什么以妻子有病为由不赴曹操之召呢?这得从政治角度来看。华佗实际上不愿乱世为官,他的正统思想很浓,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和华佗的正统思想不合,正因为这样,华佗不愿意为曹操效劳,再加上曹操的病确实难治,治不好麻烦很大,他只好退避三舍。所以,他既不愿受曹操恩遇,也不愿囚徒般地禁锢在曹丞相的笼子里。

再说第二条“养病自重”。这个说法是曹操杀了华佗之后传出来的话,从曹操的立场来看,不排除曹操为自己开脱罪责的因素。曹操为何坚持杀华佗?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患者和医生的关系上来看这个问题,曹操的头风病的确难治愈。作为病人的曹操求治心切,作为医生的华佗治疗无门。因为这个原因,二者之间要相互理解非常困难。华佗认为头风病难于治愈,曹操认为他是“养病自重”是故意不给治疗,矛盾由此激发,曹操杀了华佗。

最后说第三条“夸大病情”——所谓夸大病情,放在当下却是对患者坦诚相待。头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此病虽然是头疼的一种,但极难医治,且时时发作、疼痛难忍。而且,该症发作时多有并发症,曹操的并发症状是心慌、眩晕。华佗对曹操说此病不好治是实事求是,直言病情,这是坦诚,不是要挟。所以,华佗真正的死因只有一个:他冒犯并触怒了曹操,曹操因为病痛的折磨杀了华佗。

当然,现在看来,曹操和华佗之间,确实有点儿小误会。当时,华佗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先说是老婆病了,后来说是老婆生孩子了,后来又说老婆病了,老婆生孩子了……种种借口。久等不来,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

使者到华佗家一看,夫妻俩正乐呵呵地过日子,生病、生孩子都是骗曹操的,于是华佗被抓起来交付了许县监狱,审讯后华佗认罪。听闻曹操要杀华佗,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拒绝后固执地将华佗给处死了。据说,华佗临死前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

杀了华佗之后不久,曹操的头风病又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因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交加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他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我们从当时的律法来分析一下。曹操向来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是个时时、事事标榜自己按汉代法律和规矩办事的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都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由此看来,华佗之死,也不能全怪罪曹操。他个性狷介,并最终为自负和狷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医生毕竟是医生,而不是政客,倘若华佗是政客,自然不会与曹操如此对峙,搭上自己的性命。

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谜案

曹操被扣上“恶贼”、“小人”的帽子,原因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曹操杀义父吕伯奢全家案”。可以说,这是一宗从法律、道德、人格诸方面审判曹操、否定曹操、诋毁曹操的案件。只可惜,作者罗贯中的故事编得太不高超,该故事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使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一桩子虚乌有的文学冤案。

毫无疑问,《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刘氏汉室为正统的话语体系,尽管曹魏政权控制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刘氏蜀汉最终沦为地方割据政权,但旧史家文人和艺人还是视蜀汉集团为正宗,视曹操为篡位的奸雄。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说的,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弃官逃亡,逃到中牟县时,被军士抓住。为求脱身,曹操自称客商。当时,守关军士并不认识曹操,中牟县县令陈宫认识曹操,知道他是朝廷通缉的要犯。

陈宫本不宜说破却当众说破,还扬言要押解曹操去京师请赏。这陈宫既然公开说要押解曹操请赏,晚上却又亲手把曹操放了,还弃官携款随曹操一起逃亡——如果按照正常逻辑出牌,陈宫应按客商身份,当着军士面,心照不宣地把曹操放掉,既落了人情,又摆脱了私放逃犯的嫌疑和责任。

谁都知道,天下大乱之时,官府是最好的避风港,县令实权在握,生活条件优越,经营人生的资源丰富,为什么要跟一个逃犯乱跑呢?陈宫毕竟是一个见过世面、知道利害关系的领导干部,何至于如此愚昧?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陈宫对曹操来说是个危险人物,因为他是曹操杀吕案的唯一证人。陈宫当面指责曹操多疑滥杀、不义妄杀,倘若曹操与他翻脸,他自己和家人都有被灭口的危险。所以,陈宫当初也有趁曹操熟睡之机结果其性命的想法。他知道曹操奉行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但最终陈宫没有下手。而曹操同样也没有下手杀陈宫。

作者罗贯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刻意描写曹操的奸诈恶毒,但在描述陈宫与曹操的矛盾冲突中却没有体现出来。陈宫在杀吕案中仅仅充当目击证人的角色,以证实杀吕案确实有其事,而且正是陈宫把曹操的丑事传播出去,流传后世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二人的矛盾刻画明显不合常理,充满了刻意的颠覆性的安排。

再说吕伯奢此人。他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弟兄,虽伯奢称呼曹操、陈宫二人为“小侄”,吕老汉实际上算是曹操的义父,吕家当是朝廷排查逃犯的重点户。吕伯奢明知曹操是朝廷遍行文书张榜通缉捉拿的甲A级逃犯,他来借宿一夜,如果说是要接待,肯定是悄悄地接待,避人耳目,以绝后患,绝对不敢铺张折腾,还杀猪宰羊,这不符合常规。难道吕伯奢脑子坏掉了,不怕被外人举报,丢了全家人的身家性命?

按照旧日习俗,农家也只有逢年过节、遇到结婚等大事才杀猪,日常待客买几斤肉足够,何况只是接待两个年轻人吃一顿晚饭而已,杀一头肥猪干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杀猪款待曹陈二人的情形过于夸张,不合日常生活情理,也有悖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人之常情。

从民俗礼教上来看,书中交代,吕家共9口人,吕伯奢是一家之主,家中来客,当是吕老在堂作陪,妇人张罗茶饭,青壮男儿上街采购。这是千年礼教之下的中国家庭的生活规则,就算今天也是这样的礼节和安排。罗贯中居然安排吕老汉骑驴往西村买酒去了。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幼稚,有违礼法家教。

还一件事,既然安排吕老汉到街上去买酒,为什么不将酒肉一起买回?一起买了岂不是比杀猪宰羊要来得快捷和方便?这个地方罗贯中把吕老汉写得有点儿弱智了。

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大家都知道,杀猪就要绑猪,这个时候猪必然会垂死挣扎大叫不止,而直到被杀死之前,猪会一直号叫。猪的号叫声势必会惊动左邻右舍,甚至半个村庄。曹操、陈宫能听见庄后的磨刀声,隔墙能听到吕家人的说话声,难道就没有听到猪叫声?难道这猪是哑巴猪吗?

由此可见,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曹操是一肚子成见,所以抱着一种“概念在先”的脸谱化描写,充满了浓厚的儒家正统、道德和法统意识形态。他安排杀吕案的立意就是要从道德上给曹操戴一顶薄情寡义、残忍缺德的帽子,从人生观、价值观和灵魂深处深挖曹操的“反动本质”,彻底否定他的个人品质,把曹操写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信无礼、丧失理智、惨无人道、彻头彻尾、里外都坏的坏人。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就编制了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来。

从《三国演义》来看,曹操杀吕全家的事实应该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罗贯中完全可以照实写,没必要浪费力气和时间去专门编一个出来。退一步说,即使曹操确实杀了吕全家,起码也不是像《三国演义》写的这样杀法,因为那样的行为无论是从人的思维、行动习惯还是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

如果此案换一个说法,吕家几个儿子见曹操和陈宫随身携带钱财甚多,临时起意,想弄死曹操和陈宫,结果被曹操和陈宫发现,先行下了手。倘若这样,曹操在激愤下杀了吕家人,倒是有几分可能性。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出于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思想局限性,为了在读者心中建立曹操冷酷无情、忘恩负义、杀人成性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他借助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一事,形成了贬低曹操的巨大证据链,以此证明了曹操一贯奉行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这就是他的目的和用意。

曹操屠徐州真相

同类推荐
  • 最帅莫过于将军

    最帅莫过于将军

    朝阳建,南蛮扰,西海谋,远洋军。他,岳文峰,无才无德,如何当得大将军?(ps:本文轻松,看清是架空。作者稳定更,不拖拖拉拉。)
  • 德诺大陆之乱世之臣

    德诺大陆之乱世之臣

    在德诺大陆东面有着秦齐魏三国西面又有着马其顿和拜占庭。东西两种文明在不停的交战的同时内部也在不停的纷争中,而姜云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小屁孩不仅认识了大将军,神秘医生,和富家子弟竟然还和穿越者混到一块去了..........
  • 八卦门传奇

    八卦门传奇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陆上,有一支特立独行的隐秘门派,他们均是由对政治失望的异术高人组成,这个门派的名字叫幽冥界,他们接受任何人的雇佣和邀请,但是他们帮你杀人--却有另外的一个条件--就是同等交换--简单地说--你除付费巨额金钱之外,还必须得做出同样的牺牲--比如你雇他们杀死别人父亲--那么你的父亲也得以同样的方式死去--
  • 飞舞的板凳

    飞舞的板凳

    不种田,不技术,不热血,不战争,不11,不言情,板凳在忙什么呢......?
  • 五姑娘三上花轿

    五姑娘三上花轿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江南水乡宁波,女主人公五姑娘美丽聪颖、善良勇敢、重情重义、知书达理、医术精湛。五姑娘自小没娘,十二岁死了爹,十四岁被卖给老墙门伍家得了痨病将死的儿子冲喜……五姑娘三上花轿:第一次是被逼的,在悲悲切切中被抬进老墙门给人冲喜;第二次是自愿的,在欢欢喜喜中被抬进东钱湖林家大宅与相爱的人结婚;第三次是她急切期待的,是在风雨过后的艳阳天里,高高兴兴中被抬去准备与阿来完婚……五姑娘为什么会三上花轿?她最终会与三个男人中哪一个在一起呢?请读者跟随作者的笔墨,自己去寻找答案吧!本作运用大量精彩笔墨书写了宁波当时的风土人情、秀丽景色、历史典故、歌咏诗赋等,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热门推荐
  • 繁华殆尽,依然爱你

    繁华殆尽,依然爱你

    他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她打得过小三斗得过流氓!问世间最好听的情话?他:只要我爱你,负了天下又怎样?只要你爱我,情敌三千又何妨?问世间情为何物?她:许我三千笔墨,守你绝世峻轩!即便繁花殆尽,我依然爱你!【简介无能,请看正文!】
  • 给我生活的理由

    给我生活的理由

    即使心性不坏,很聪明,但与现实的对决中难免有一局被打败,青葱岁月中,各位都要求我好好做人做事,那么,请给我合理的理由。我是雷攀,大家好,欢迎加入青葱岁月讨论会。我是梅芙,大家好,我要做最快乐的女孩。请给我们生活的理由,帮助我们这些迷茫的青葱。2008年,完成了这部长篇青春小说,希望生活快乐,希望富足,今天,好一点了,的确是那个理由的帮助。
  • 末世魔兽世界

    末世魔兽世界

    当魔兽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当他回到过去………一切是否会不一样………
  • tfboys之爱在一瞬间

    tfboys之爱在一瞬间

    爱你错了吗?对不起,王俊凯~源源再见~千玺照顾好自己,一瞬间爱飞向了哪里,不知道,只知道我爱你
  • 霸道校草别缠我!

    霸道校草别缠我!

    学习不好,“颜值不高”的平凡女唐糯糯。在某天被某个“变态男”扑倒了!就此,这个颜值很高的“变态男”竟成为了她的同桌!无意中知道他竟还是圣华高校校长的儿子!惹了不该惹的人啊!某女:“你到底喜欢我什么啊!我改还不行么?”某男:“就是喜欢你不喜欢我啊!”
  • 千花醉沐拾

    千花醉沐拾

    s市的两栋“冲天”大楼,若凌集团与乔映集团,两个友谊联盟,相继诞下两位公主。若朝花,外表萌哒哒内心腹黑无比的妖狐狸一枚;乔夕拾,与朝花二的性格完全相反骨子里冷冷清清的女王。却同聚在莫尔维亚音乐学院,发生着不同的事情。什么是隔世冤家?若同学和乔同学完美的诠释了这种关系。冤家么?很好,不要辜负了这个称谓。青春如此美好,梦里千鸟齐鸣。春天,不如你。
  • 夺妃:倾城千金嫁到

    夺妃:倾城千金嫁到

    她一心送死,却被他缕缕救起,她一心想要甩开他,他却始终阴魂不散,她一心想要成为别人的皇后,却成为他复仇的棋子。他是当朝太子,一向杀人如麻,却格外珍惜她,一向心狠手辣,却待她温润如玉,这一切虚伪的背后,只为取下这难得的江山……他是一国之君,她是相国之女,他对她格杀勿论,她对他恨之入骨,然而待她死后重生,他爱她义无反顾,她为他叛尽天下……
  • 神赐英雄

    神赐英雄

    神赐大陆,以武为尊。这里没有炫丽的魔法,也没有牛叉的斗气。这里有的仅仅是众生皆可修的源气,没有功法的差别,但是只有能够将源气留在体内的人才能够修炼,人们把修炼吸收源气的人称之为使徒,修炼的体系分为低阶使徒、中阶使徒、高阶使徒、大使徒、圣使徒和神使徒,每个阶段又分为三个品级。在吸收了源气成为使徒之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觉醒属于自己的神赐天技,而且随着每一个大境界的突破,自身都会多出一个神赐天技或者说强化以前的神赐天技。少年殷雄,自带bug,且看他如何在这神奇的神赐大陆,用他所带的bug,玩转神赐!
  • TFBOYS之我们的爱是互相的

    TFBOYS之我们的爱是互相的

    甜宠文~不喜欢虐的就来吧来吧~喜欢虐文的啊……我要不要考虑一下开篇虐文???全程高糖!!还有,推荐两本小说《TFBOYS艺生有你就好》《源来我易直在爱凯》第一个是作者我的处女作,第二个作者是萌萌的妹子,其实第二个作者跟我说她把密码忘了,又重新弄了一个,审核过了告诉大家!
  • 吸血鬼也认栽

    吸血鬼也认栽

    这个女人真有趣,好像天不怕地不怕的,有趣。是真的神经粗,还是真的如此单纯如白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