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0000000023

第23章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1)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一著名诗句,写出了我们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一个40多岁的朋友说,他们高中同学聚会时,做了个小调查“什么是最重要的”,结果一半以上的人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自由!

学会接受自己

自由分很多种,有权利上的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难被禁锢。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独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们创造力的基石。

不过,我们很容易自大地以为,人格的自由是很容易获得的。譬如,我们以为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可以轻率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轻易地建立一个亲密关系,也可以轻易地切断一个亲密关系……总之,我们把随心所欲理解为了自由。

实际上,这种自由是假自由,甚至是对心灵的禁锢。

譬如,遇到了重大的问题,你不面对,却认为不处理你也可以很快乐,那么这快乐一定是表面上的,那个问题只是被你压进了潜意识,继续像毒瘤一样破坏你的心灵。于是,你白天对着许多人微笑,到了夜晚,你只好独自呜咽。

譬如,为了彰显你的自由精神,你随意地作选择,又随意地逃离,你以为你可以轻松地结束你的任何事情,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只留下快乐在记忆中。但实际上,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注定不可改变且不能被遗忘,它将永远对你发挥影响。

再如,你轻易地建立一个关系,又轻易地切断一个关系。你以为,这才叫自由。但实际上,任何关系都有生命,而且这生命起码与你的生命一样长,甚至还会在你的家族中遗传。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

并且,被否认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潜意识而已,仍然在对你发挥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你的意识对它们一无所知,于是你对它丧失了控制能力。

一个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

这是最简单的否认,即我们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实置之不理,认为自己那样就可以摆脱它的控制了。

还有另一种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会像小孩子一样,认为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一些人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就好像过去那些事情还可以纠正过来似的。

这两种否认,都会令我们在不好的事情中越陷越深。我们本来是想摆脱这些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的,但结果适得其反,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反而越来越重。

想结束这些不幸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令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 接受过去

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父母,不仅是我们物质生命的给予者和保护者,也是我们心灵生命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一定会给我们健康的心灵。糟糕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却会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不过,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

然而,这种改变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除非父母自己意识到,他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必须改变,那样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极少有父母会因为孩子要求他们改变而改变。

在采访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时,她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她的蒙特梭利幼儿园里,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开会,最后,他们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两个是:

父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三四岁的孩子得出了这个结论,令我大为惊讶!我不禁感叹:天哪!要是我们小时候都得出过这个结论,而且将它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大多数心理医生可以改行了。因为,假若一个孩子坚守这两个信条,那么只要他的父母不是糟糕到会杀掉孩子的程度,那么这个孩子总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的。

实际上,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譬如说,有过一个暴虐老爸的女孩。她小时候,极可能产生过要改造暴虐的爸爸的愿望。但是,正如蒙特梭利幼儿园的那几个孩子得出的结论,她这个愿望一定会失败的,而且她越想改造爸爸,爸爸对她就越糟糕。结果,屡屡受挫的她,只好把这个愿望深埋在心底。

当然,这个愿望只是深埋在心底,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消失。

结果,等这个女孩长大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男子,会对她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接近他们、迷恋他们。同时,那些充满爱心的好男子,对这个女孩却缺乏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梦想。以前,她渴望改变暴虐的老爸,但失败了。现在,她渴望选择一个同样暴虐的男子,继续去实现她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

但是,她的意识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那个改造梦想是源自潜意识深处的。于是,这种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对她的吸引力,她就只能用“迷恋”“激情式的爱情”“上天注定”等词汇来描述了。

然而,正如她童年时的改造梦注定会失败一样,她成年后的改造梦一样也会失败。这些被她的潜意识选中的男子,像她的老爸一样,首先是不可改变的,其次是她越想改变,他们就会变得越糟糕。

结果,她会带着满身的伤痕离开这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接下来,她又投入另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的怀抱。

这是很多好莱坞女明星的人生写照。譬如哈莉·贝瑞,她小时候有一个糟糕的黑人老爸,既不负责任,又常暴打她的妈妈。长大后,贝瑞的几次婚姻,都是选择了同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结束第二次婚姻后,贝瑞伤心地说,她“不会再有婚姻”。

贝瑞要想结束她的这种强迫性重复,她就必须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命运,像那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学习,对自己说:父亲是不可改变的,有那样一个父亲,是我的命。

假若她能发自内心地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势必会号啕大哭几场,为自己那么悲惨的童年,也为自己那么悲惨的人生经历而悲伤。但正如《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中所诠释的道理那样,真而纯的悲伤,会帮助她告别——注意,不是忘记——悲惨往事。

如果做到这一点,她会发现,她喜欢的男子类型,好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只是因为,当她学会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的老爸的命运后,她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也随之消失。没有了来自潜意识的病态渴望,那些暴虐男子自然就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在《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中提到的刘涛,已50多岁,非常坚强,有无比丰富的人生阅历。但他在和我交谈时,仍然经常说:“如果我妈妈不那样做,就会……”“假如我妈妈做了什么,我就……”

显然,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就是一个饱受伤害的小男孩,他的心理状态退行到了5岁前的时候。在这种年龄,他拒绝接受自己有那样一个妈妈的事实,他幻想可以改造自己的妈妈。

当然,正如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所发现的道理那样,刘涛小时候的改造梦想注定会失败。妈妈不会满足他的改造梦想,甚至当他向妈妈说出自己的渴望时,妈妈反而会变得更糟糕。

结果,他也一样,把这种改造梦想深埋在心底。但是,等长大后,当碰到他所迷恋的女性时,这种改造梦想就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

25岁左右的时候,正在香港打拼的刘涛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当地女孩。他回忆说:“我不惜为她做任何事,她要什么我给什么。我挣的钱还算不少,但当时差不多都花在她身上了。甚至,我还想,为了她我可以去死。”

但是,刘涛疯狂的爱,是有一个条件的,那就是:她得爱他,不离开他。但最令他伤心的是,尽管他这么疯狂地付出,这个女孩还是离开了他。结果,刘涛的心理一度出现崩溃,后来花了10年时间才慢慢地找回自己。

这其实也是源自改造梦想。

当刘涛讲完他的爱情故事后,我请他回忆:“你有没有对另一个女人这样做过?慢慢回忆,别着急。”

结果,刘涛想了一会儿感慨地说,做过,那就是他的妈妈。他说,小时候,他曾经像对待那个香港女孩那样对待妈妈,拼命讨好妈妈,为妈妈做一切可以做的事情,但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赢得妈妈的爱,让妈妈像爱帅气的弟弟一样爱不够帅气的他。

但是,他失败了。不管他怎么做,妈妈都没有改变对他的态度。于是,他一方面深深地绝望,但另一方面把这个改造梦想深埋在心底。等遇到并痴迷上那个香港女孩后,他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于是,在这个女孩的身上,他又完美地重复了一次童年时对待妈妈的那些方式。

要命的是,和童年一样,这次改造梦想也失败了。那个女孩,还是离开了他,嫁给了另外一个男人。并且,和童年一样,刘涛再一次深深地陷入了绝望。

这就是最常见的人生谜团:童年时所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不过,这次的受苦,目的是纠正童年的错误。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成年后的这次受苦,居然成功了,我们从恋人身上完成了童年时没有从父母身上完成的梦想。不过,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并非是因为恋人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了自己,而是恋人自己具备改变的意愿,他自己主动作了改变。

┣ 答案在你自己身上

但大多数的这种重复性受苦,最后都失败了。这种时候,一部分人会幡然醒悟,放弃了对迷恋式爱情的执着,而追求更平静的恋爱,并且不再对新的恋人或配偶产生改变的渴望。也有另一部分人,继续把这种愿望深埋在心底,于是要么去寻找新的恋人去追求自己的改造梦想,要么希望能改变配偶,让配偶满足自己的改造梦想。

譬如,刘涛的改造梦想,就蔓延到了刘太和弟弟刘洋的身上。有时,他会抱怨太太不理解他,“要是她能理解我并包容我,我就彻底好了”;有时,也会抱怨弟弟刘洋,“他要是小时候能帮帮我,让妈妈分一点儿爱给我,我也不会有后来那些心理问题”。

刘涛对太太和弟弟的抱怨,以前比较强烈,但现在越来越弱。因为,他逐渐意识到他才是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并且,他也开始明白他那样抱怨太太和弟弟,其实是将他对妈妈的一些责难不公平地转嫁到了太太和弟弟身上。

等明白这些以后,刘涛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问题的核心:他和妈妈的关系。

他说,他从理性上知道,放弃对妈妈的改造梦想是对的,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的妈妈这个事实是对的。但是,从感觉上,他觉得自己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能感受到自己对妈妈的强烈的抱怨。

这也是事实,是他此时此地的事实。我对他说:“不仅要尊重过去的事实,不与过去的事实作纠缠,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的妈妈这个事实;同时,也要尊重现在的事实,尊重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暂时做不到完美状态的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抵达那个终极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己。这也是一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拥有抵达完美状态的自由。但当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自由度反而会受到损害,因为你谴责自己,其实就是你的一部分自我在谴责另一部分自我,而且一般都是“内在的父母”在谴责“内在的小孩”。但“内在的小孩”才是我们的动力之源,我们对它谴责太过,可能会让它生出不满,于是,它反而拒绝成长。

若想最快地获得自由,就要接受并尊重自己暂时难抵达最佳状态的事实。假若看到了自己的成长,那么也要接受这个事实。

譬如刘涛,他其实一直在成长。被那个女孩拒绝后,他尽管心理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崩溃,但这次崩溃,让他暂时对迷恋式爱情失去了信心。就是说,他部分地放弃了改造梦想,把注意力从妈妈和完美恋人身上转移到了他自己身上。在那10年时间里,他努力反省自己,并养成了有节律的生活、经常锻炼身体等很多好的生活规律。

并且,他心灵现在的开放程度,要远胜以往。他说:“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黑暗的山洞,但手里多了一支蜡烛,于是不再像以前那么害怕。”

黑暗的山洞,可以理解为他的潜意识,手里的蜡烛,则可以理解为他的自知之明。他一个人拿着这支蜡烛回到了黑漆漆的山洞,意味着他正从自己的身上独自寻找答案。

┣ 接受当下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

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自恋的,而年龄越小,这种自恋就越严重。童年的自恋有两种含义:

好的事情,小孩子会认为是自己所导致的,假若爸爸妈妈关系很好,一家人温馨和睦,小孩子就会想,这是他造成的。

坏的事情,小孩子也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譬如父母离婚,小孩子会觉得是他的错,假若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就不离婚了。

好的父母,会把孩子安全地带出自恋状态。孩子最终会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责任,什么不是。但糟糕的父母,有时会指责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说,我们离婚都是因为你,那么这个孩子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他可能会终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内疚感,因为他相信是他让父母离婚了。

我们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恋,长大了也一样会自恋。并且,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越容易自恋。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长大成人培养女孩气质

    长大成人培养女孩气质

    本书是一本励志类通俗读物。给家长提供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让你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帮助孩子校正成长的方向,发挥独特的潜质,轻松地步入杰出青年的行列。
  • 觅觅三七

    觅觅三七

    ”我要回家,美男留给你了“”你那么想跟着我,就男扮女装吧“”你既然那么后悔,怎么不去死?“
  • 道书援神契

    道书援神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学习是不需要教的:发现与解放的教育

    本书针对学习提出了发现与解放的理念,充分演绎了学习是一种本能,告诉家长和老师如何在教育中充分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的生长,主动的学习。为家长提供了实操性强的方法、细致到课堂,关怀到生活的点滴。
  • 叶嫩花初

    叶嫩花初

    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你的美丽,以假意或真心唯独一人爱你虔诚的灵魂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威廉-巴特勒-叶芝《当你老了》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我真的是个杀手

    我真的是个杀手

    他是个杀手,却被杀手所杀,又被杀手所救。杀手,虽然这个职业看似冷酷无情,但他的内心依然温热。不为自己,只想保护好身边的人,想他们好好的,快快乐乐的,哪怕平凡一点也没有关系,但是天不遂人愿,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总是找上门来。曾经给自己痛苦的人,带给自己伤痛的人,程浩一个也不会放过,不管他们在哪里,他发誓一定会找到他们!
  • 龙王之心

    龙王之心

    明灭的呼吸,残缺的人道,迷离的灯光中,鲜血肆意的泼洒。蠢蠢欲动的妖魔鬼怪们和咒术师缠斗了好几万年,至今未分出胜负。巨大的阴影将黎明的光辉遮掩,那曾经称霸十方的上古龙族竟堕落成和妖族为伍,誓死要铲除咒术师,夺回属于他们的荣耀。开战的声音在无息间打响,这是一场入侵者和守护者的游戏。林硕,遗成上古龙族之身,却偏偏要做守护者,他发过毒誓,不会再让眼前的人离自己而去,然而命运的转轮出现了一道无法修补的裂痕…………这是龙族的天下、妖族的天下、咒术师的天下、咒之气的天下。
  • 五洲见闻

    五洲见闻

    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外交官,在外事和外交战线工作多年,足迹遍及五大洲,退休以后,根据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用散文的形式写了不少回忆文章。作品平实严谨,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对于多国的风土人情、风光物产、地理地貌、历史沿革,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等,均有所介绍,其中尤其对他曾经常驻过的荷兰、英国,以及任过大使的葡萄牙的记述较为详细,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新中国的一些外交史实,也可以了解许多国家和城市的概况概貌,可称为一本有关世界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 时光浅渡

    时光浅渡

    【全面修改中】哪怕你从未看过身后的我,我也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和她的幸福,哪怕知道结局并不圆满,我也会在身后默默的看着你,祝你幸福。“我曾用一切换来你的幸福,而你却不懂得珍惜,又错过,这次是我最后一次帮你,离开后,我不会再闯入你的生活,祝你幸福,我的挚爱,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