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30500000015

第15章 无限制膨胀的信贷泡沫(2)

最后要谈到的是巨大的损失。从金字塔顶端猛然坠下的恐慌导致所有敏感的信贷源泉在恐慌中不断收缩。它们越收缩,就越恐慌,越恐慌,收缩得就越厉害,彼此互为因果,交替作用。接踵而至的将是极度的恐慌。

这只是无形金字塔最戏剧化的例子。这类事物需要信贷支撑的那些人为的或夸大的价格为载体。联邦农业委员会(Federal Farm Board)在农业领域建造了两座巨型金字塔,一座与小麦有关,另一座则与棉花有关,并宣称它们稳如泰山。该委员会利用政府从民众手里借来的信贷资金来支撑小麦和棉花的价格,但是小麦和棉花的价格最终还是下滑了,于是信贷就流失了。

人们一直坚称“金字塔”是起着稳定作用的。为了支撑价格,人们孤注一掷地建造了数十座私人或公共的“金字塔”,所有建设资金都来源于信贷。而由于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些价格注定是撑不下去的,它们注定是要下滑的。

用我们对外借出的信贷所扩充的对外贸易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巨型金字塔,它一半有形,一半无形,半真半假。贸易是有形的,而通过这种贸易实现赢利却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幻觉。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是用自己的信贷去扩充贸易的。

另外,美国借给外国的贷款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50亿美元。其中有许多信贷资金被外国借贷者用于建造他们自己的金字塔,而不是用来扩大对外贸易。这里先不解释产生这种异象的缘由,本书后面的相关部分还会继续对其进行探讨。

此时人们可能会产生某种困惑。再一次,还是关于被简单地视为可调动劳动力和物质材料的信贷。在这样的定义下,我们很容易把它与可以估量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公共建筑或过剩的工业产能这一类“金字塔”,因为它们只是特定的事物,代替了原本可以用同样的信贷创造出的其他事物。

可我们很难将它们与同样称为金字塔的不可估量的一些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华尔街的股票投机。那么信贷是怎样产生的呢?信贷最开始是由谁借出的呢?如何获得信贷呢?信贷又是如何从始发者逐步发展到后来产生惊人后果的呢?

事实上,所有的这些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复杂。你只需去往离你最近的银行,用上半小时坐在那里仔细观察,你就能知道信贷是如何从源头一步步发展下去的,了解它最先起始于谁,了解它是如何从源头分散到各个支流,再流到各处甚至流到大旋涡中,或许你还可以了解萨姆纳笔下的“被遗忘的人”。在任何一家银行都能了解到这些,所以你只要去其中的一家就行了。

首先,你要观察银行里的结构布局。沿着柜台会有一排排小窗口,每个窗口上都印有文字。有一个写着“储蓄”的窗口,相邻的第二个或者第三个窗口上会写着“出纳”,接下来的一个窗口写着“贴现和收款”。在柜台尽头的一边,你会看到栏杆后面有几张椅子,上面贴着金属牌,牌上写着“行长”,另一张写着“副行长”,还有一张写着“出纳员”。银行大都如此,除非这是一家小银行,那么出纳员一般会坐在一个窗口的后面。

接下来你要观察来银行的人,看看他们到这来做什么。有些人会径直走向标有“储蓄”的窗口。这些人都把现金存入银行获取存款利息。其中有个人穿着工作服,他存的是工资。另一个是一位农妇,她存的钱是卖牛奶或奶油赚来的。下一个是饲养家禽的男子,他是来存储一些利润的。

接下来是几位家庭主妇,很容易看出她们是那种经常在家庭开支预算中挤出一小笔钱来储存的人。再后来,可能会来一个铁路上的工头和一个汽车修理工,等等。每个人都从一个小本子中取出夹着的钱,然后把钱放进窗口,窗口内的工作人员清点这些钞票,在小本子上记下这些数额,然后把小本子还给储户。

一整天的活动都是如此循环往复着。下班之前,这个窗口收到的钱需要进行清点,随后被扎成一捆捆放入保险柜,并作为“定期存款”记入银行的账簿中。

而那些走向标有“出纳”窗口的人则与前面的那些人有点不同,他们是当地贸易和工商业的典型代表。他们的账户属于经常账户,称做“支票账户”(checking accounts)或者“信贷平衡账户”(credit balances)。这些人既存现金,也存支票。除了存款外,他们还会进行支票兑现,一般是同时进行的。例如,一个开办肩带和百叶窗工厂的男子没带别的东西,仅仅带了支票来存款,每个欠他款的人都用支票来还他钱。可是他雇用了10名工人,今天又刚好是工资结算的日子。因此,由于得用现金结算工资,他便在自己的支票上写下了工资的数额,然后从柜台处换取现金。不过他现在从银行取走的这些现金又会在以后经别人的手流回银行。肩带和百叶窗工厂的员工们用工资去杂货店、肉店以及百货商店购买所需的物品,而这三个卖家拿到钱后立即把销售款带到银行,钱回到了最初的来源“出纳”窗口处储存。肩带和百叶窗工厂的员工们也把自己余下的钱带到银行,在“储蓄”窗口处储存,这就是货币流通过程。从银行取走的钱可能在一周内经过两三次存储又回到银行手里,货币资金在完成其货币职能后又流回银行,货币流通速度就体现在这一过程的快慢上。

最后,“出纳”窗口的柜员会在纸上的一栏中写上银行的收款总额,在另一栏写上支付总额,然后把二者的差额作为活期存款的增加额或减少额记在银行的账簿上,其中的铁律是他们每日的收款额会比支付额要多。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储蓄额每天都会有所增加。

这种正常的情况是,所有代表当地商业的人为“出纳”窗口带来的钱要多于取走的钱,因为这些人的商业活动都是具有产出性的,总能带来一些效益,效益的多少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随后,每日的“出纳”窗口活期存款的增加额以及“储蓄”窗口定期存款的增加额将被放入保险柜。由此,银行积累了存款,也就是说积累了钱。银行如何处理这些钱呢?请记住,银行需要向储户支付存款利息,因此他必须赚回要付的利息,而且赚得的利息还必须比他支付的要多,否则他就无法实现赢利。因此银行必须贷出这些存款,从而收取贷款利息,支付存款利息——这就是银行的整个业务。

那么你觉得银行的贷款应该占到总存款额的比例是多少呢?你觉得贷出多少才是安全的呢?一半还是3/4?还是全部?事实上,连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的内行人在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时,也着实吃了一惊。银行借出的贷款可能是储蓄额的10倍之多,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也就是说,银行保险柜里每存入1美元储户的钱,银行可能会借出10美元的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然而,并不是每家银行都会保险柜中有1美元的现金就借出10美元的信用货币,但是如果你站在整个银行系统的层面上看,他确实具备推行信贷与现金10∶1比例的潜能。美国财政部和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在反囤积货币的行动中就是采取10∶1这一比例原则的。

在全国的广播中,政府当局劝说人们不要储藏现金,应该到银行去存钱,理由是在家里每储藏1美元的现金会导致国家信贷资源10倍的损失。而每1美元的现金储存到银行中则意味着可以增加10美元用于贸易和工商业的信贷。

当今社会的所有信贷现象都是由这种倍增的行为引起的,由银行家来执行。那么这些高于现金储蓄10倍的信贷银行是如何借出的呢?

或许解释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个老金匠替他人保管黄金,在确保黄金安全前提下,开出收据。这些代表黄金的收据开始作为货币在人们之间流通。看到这些,老金匠了解到只要人们认为黄金是安全的,就很少会动用黄金或者取回黄金,于是他试着在手头没有足够黄金的情况下,发行可兑换黄金的票据。这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不过这个想法却很聪明或者起码它是可行的。而且如果这个老金匠很讲信用的话,那么他的偿付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要想换取他承诺的可随时兑换黄金的票据,必须要给他有价值的东西,以此作为抵押,这东西就是担保品。这样,老金匠手头上便有了可以偿付票据的资产。如果人们拿票据来兑换黄金的话,老金匠只要将这些财产变卖掉,再把得来的钱换成黄金,然后根据先前做出的承诺兑换此票据就可以了,只要这些资产是易于变卖的,只要没有很多人同时拥来要求他立刻兑换黄金就没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消逝,几乎不会再有人真的想要换回实物黄金。只要他们信任老金匠,他们就更愿意用他的票据来达到所有的交换目的。这些票据不再代表真实的黄金,但却等同于黄金,因为每当人们需要黄金的时候,拿这个票据就可以立刻兑换,这就是现代银行业的演变过程。这个流通着的票据渐渐地变成了合法的纸币。

法律和惯例要求银行存有一定量的黄金,即黄金储备,才能发行这些票据。接下来,你会发现在这个以黄金储备作为支撑的合法纸币基础上,还可以再增加一种票据——一种新的、可自由流通的品种,可兑换黄金或法定纸币。这种新的自由流通票据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银行支票。在长期的习惯和实际需要中,用银行支票代替现金的方式一直延续着。

此前我们的商业交易中有90%都是用支票完成的,根本没有实际货币的参与,或者几乎没有。例如,在1929年,全国各种实际货币总额为90亿美元,但是流通中的银行支票总额却高达7130亿美元,将近是所有实际货币的80倍之多。

现今银行借出的是以(未填写金额的)空白支票簿为形式的信贷。你可以通过填写支票来获得信贷,你也可以填写支票换取现金,或者换取实际货币黄金和法定纸币,但是如果你用掉了提出的钱,那么这些钱还是会流回银行。当你向银行借款时,会发生什么情况?银行工作人员不会给你现钱,他会在银行自己的账本中给你的账户写上一定数额的信贷,然后给你一张空白的支票簿。随后,你离开银行,开始通过填写支票来获取信贷。你所填写支票的接收方又把该支票存入银行。当他们把从你那得到的支票存入银行时,你要为这笔钱付账,账本上你的信贷会被划走。由此可见,实际货币并未涉及整个过程中。

如果上述最后这几段内容确实很难理解的话,那就把事情看得简单点,不要太过计较。所有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发现与发明中,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螺旋式信贷结构是最狡诈、最具欺骗性、最难理解的,而且还是除了高爆炸药之外最具危险性的东西。对此,银行家们所了解的仅仅是他每天如何运作。除此之外,他们知之甚少。就当这(信贷)是潘多拉魔盒赐予的一个礼物吧。

你现在还没走开,仍然坐在当地的银行里。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把以下的现象看做主观上的现实:每1美元递入这些银行窗口进而存放在保险柜里的实际货币,可以让银行拥有6美元、8美元甚至10美元的信贷可以对外出借。银行究竟把这些信贷借给谁了呢?又是如何借出去的呢?

接下来你还要观察那个标有“贴现和收款”的窗口。在这个窗口办理业务会耗费更长时间,需要签署和互换单据。去往这个窗口的人都是借款人,他们来借贷款、还贷款或者分期付款,或者延长期票的期限。你会看到一个当地的承包商走到这个窗口,他手上的票据显示他曾借过贷款用来支付造一间房子所用的工料费,现在房子已经完工了,他也从房主手中拿到了工程款,他用支票偿还了票据上的信贷额。没过多久,这个窗口前又来了一个汽车经销商,他刚收到了一张来自底特律(Detroit)底特律(Detroit),美国密歇根州东南部大工商业城市,世界著名的汽车工业中心。——译者注的一批汽车收据和一张付款通知单,付款通知单上写着“一次性付清”。为了支付这笔款项,他只能通过银行借取信贷。当他在社区里一辆辆地售出汽车后,他会偿还信贷——还是用支票。接着,窗口又来了一个收音机经销商,他允许买家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收音机。现在,他在这个窗口借信贷,有了信贷后,他将填写支票用来支付收音机生产商10台收音机的价款。为了给这笔贷款做担保,他会给银行开出一张自己的本票 本票(Promissory Notes)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签发的,保证即期或定期或在可以确定的将来的时间,对某人或其指定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无条件书面承诺。——译者注,另加当地10个向他购买收音机的消费者的购买合同。他从消费者那儿收到钱后,再还清银行的债务——仍然是用支票。随后又来了一个农民,他已经卖掉了田地里的作物,现在他来偿还(也是用支票)6个月前借来的用于购买肥料和一些农场机械的贷款。

像这类借给当地居民的贷款,由于银行和所有这些借款人都比较熟悉,因此这对银行来说不仅是最安全的贷款方式,而且还是信贷使用最理想的方式。有点遗憾的是,当地对信贷的需求还无法吸收银行全部的放贷能力。银行保险柜中日益增加的居民现金储蓄让银行拥有过剩的放贷能力。在“贴现和收款”窗口满足其客户的信贷需求后,银行该如何处理多余的信贷呢?现在,你将会看到信贷是如何从普通的地方源头出现,然后从这源头中溢出,开始寻找出口,流向湖泊和大海——这就是信贷大冒险的开端。

银行打算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一家纽约市的银行借出部分剩余的信贷。

纽约市的这家银行拿到信贷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可能会把信贷借给那些从事内贸或外贸的商人;可能会借给为投机者提供信贷的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也可能会借给欧洲的英格兰银行或者一家德国银行,因为德国银行有很高的利率。真不敢想象美国地方信贷(其来源便是你所观察到的那些储户)竟会从这种单纯的来源流转到了一家德国银行的手上!事实上,的确有数亿美元的这种美国信贷被借给了德国银行,而后在1931年这些信贷被困在那里,以致无法收回了。德国的这些银行宣布他们已无力偿还,这就是当时的还款大冻结。

德国表示如果我们坚持索要贷款,那么这些银行只能倒闭。德国建议我们“冻结”信贷,把这些信贷作为储蓄留在德国的银行,借此希望在未来的某天,德国的银行能够恢复偿还能力。由于当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此外,当地银行还会通过何种方式处理剩余的信贷呢?他会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实就是把当地的信贷借给联邦政府。

同类推荐
  • 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研究

    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相关理论研究评述、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基本构成、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的形成动因等。
  • 领导别让不会讲话害了你

    领导别让不会讲话害了你

    领导讲话贯穿于领导的工作和生活中。领导讲话水平是领导水平的重要体现。不管是哪一个行业或哪一个层级的领导,都是一个群体或团体行动的筹划者、指挥者、领路人和代言人。他们不论是下决策、做指示、安排工作、部署任务,还是发动群众、教育群众,都需要通过讲话来完成。换句话说,要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必须具备较高的讲话水平。领导立权立威的过程其实也是立言立行的过程。讲话作为领导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可以说是考验领导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也是评价领导能力的一把标尺。
  • 营销胜局启示录

    营销胜局启示录

    本书以国内企业营销战略成功的案例为基点,点评分析成功的要素,总结经验。
  • 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

    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

    “沉住气,成大器”,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它并非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而是对任何普通人尤其是身处要职的领导者都适用的生存智慧,是现代生活在人性丛林中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则。《沉住气·成大器: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围绕这个主题,提炼出成功的领导者做人做事的5项修炼,比如行为得体,言谈到位,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得心应手等,赢得了人心便赢得了一切。
  • 趣味管理学

    趣味管理学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巧”。管理知识和故事结合得巧妙,赋予管理学以趣味。将枯燥的管理学方法用讲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增加其趣味性、可读性和认知性。同时,将管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基本上按照经典管理学逻辑体系进行编排,也弥补了其他管理故事中“见事说事”的缺点和不足。
热门推荐
  • 重生之爱网难逃

    重生之爱网难逃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回到了十七岁,你会怎样?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抓紧时间找一个潜力股?或是让那个上辈子负了自己的人死心塌地爱上?池苑大笑三声。她要体会体会当学霸的滋味。她会助攻渣男渣女为民除害。她想开个淘宝,赚点小钱,买个房子升升值。可是这个男人是怎么回事?
  • 现代俗师

    现代俗师

    勺中自有颜如玉,锅中自有黄金屋。一篇心酸往事的真实录,讲述着各种励志经历的写照!从小怀揣着各种天真致志的小子,初次踏入了五彩缤纷的社会...从此专心致志,钻研各种回味无穷的菜肴,他不惜一生探究着,无穷无尽的食材,从此踏上一代俗师尊称。
  • 礼器

    礼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破灭序

    破灭序

    这是基因与灵魂碰撞的世界。当基因进化,你可以徒手撕裂山脉!你可以瞬间穿越空间!你可以滴血重生,独战舰队!这也是一个日渐崩坏的世界,当所有的基因序列变成混乱,恐怖从天而降。在末日里苟活,还是超越?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你,是哪一个?孤儿陆辰,以最强为目标的少年,从这里启程,打出一片新世界。
  • 遗忘海

    遗忘海

    宿命轮回,灵魂聚合,从无情无欲到为情所困,爱与责任在耳边呼喊,林紫岚又该何去何从?前世今生,因果循环,谁能翻手成云覆手为雨?懵懵懂懂,情窦初开,看呆萌女主怎样一点点成长,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人生,同宿命一搏!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凤鸣九霄:废材七小姐

    凤鸣九霄:废材七小姐

    她,本是二十一世纪的神偷,一根铁丝窃遍天下,大门铁锁防盗网她视若无物,人人呼她神偷大人。一朝穿越却沦为戚家最无用的七小姐,傻子兼废物,从天堂到地狱,人人唾弃,人人厌恶。未婚夫对她弃之若敝,族人对她横眉冷对。无灵根?傻子?她戚无恙会让所有人知道,有一种人生来就是让人望其项背的!势力背景?实力财力?不好意思她都有,还有一只五岁萌正太追着她跑。“小屁孩……你……你想干嘛?”某女双手护胸,一脸悲愤地看着眼前那个已褪去衣衫的萌正太。“死丫头,再敢叫我小屁孩我就把你就地正法!”
  • 霸道总裁的娇娇妻

    霸道总裁的娇娇妻

    默然的父亲默东宣布破产,不可一世的默氏集团,也随着时间让人淡忘了。默氏大小姐默然,为了救病重的父亲,听从继母安排,接受了继母所说的卖身合约。那年她十七岁。继母携她卖身巨款逃走,父亲默东因无钱救治,死于霍氏医院。男主,霍翼洛,看着眼前的女子,样子看起来很小,为了钱,连这种事情都能接受,不过,这也好,他不喜欢拖泥带水,有个继承者就好了,女人他不缺,还真犯不着为了继承人,把自己锁在婚姻里,有钱找人来生就好。
  • 情深入骨,总裁的心尖盛宠

    情深入骨,总裁的心尖盛宠

    众人眼里,她是男人心目中明月光般的国民女神。众人眼里,他是少女怀春芳心属意的V5总裁。熟识他们的一众人表示,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情侣之间磨合互补在他们之间像是也变得不大重要,静似于他们这样……性格相似相同的珠联璧合,外搭相爱想杀八字不和也很配啊。宣布婚讯不过一个月的某天。顾若曦单手遮掩住被人种下草莓的痕迹。瞄过一眼报纸上两人借助着车上暗灯扯蛋般大的拥吻彩照,图片还运用圈式放大了在享受扭捏的侧脸。另附马赛克过后的车牌,直指牌号为某人最喜的一辆全球限量款座驾。
  • 异能之崩坏世界

    异能之崩坏世界

    她是南宫凝月,她善良、纯真、美丽,这世间的美好都集于她一身。突遭变故,她沦为孤儿,她并不绝望,只要还有关心她的人,她都觉得幸福。噩梦再一次降临,她为了拯救孤儿院的大家,不惜以暴露身份为代价。可是,可是你们为什么,为什么要抛弃我?我不是救了你们吗?人性的软弱,人情的冷漠,将她推下无底深渊。蜕变之后,是天使?是恶魔!“欢迎来到无神社。”“你好,我叫君泠,我想夺回属于我的一切。”
  • 有一种爱情叫心情高兴

    有一种爱情叫心情高兴

    没有早恋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古理:发乎情而止乎礼非常的适用于早恋!有一种恋人叫王子与灰姑娘有一种服装叫校服变婚纱有一种爱人叫同桌的你有一种情绪叫欲罢不能有一种婆婆叫杀父仇人有一种爱情叫心情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