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斤走上了马髦岭,赫连定打算逃跑,战局好像已经确定了结局。奚斤要抄赫连定的后路,是因为他认为赫连定一定要跑,不能让他跑。赫连定打算逃跑,是因为他认为奚斤胜算已定,要不怎么会专门来包抄自己的后路,这可是冒险的选择。
不久前发生过的一幕又一次重演了,魏军中有一个小将犯了罪,害怕被处死,他想先多活几天再说,就跑去投降了赫连定,他把魏军的缺陷向赫连定和盘托出,他马上就升了官。原来魏军带的军粮已经吃完了,他们还找不到水喝,又饥又渴,全都有气无力了。
赫连定高兴得几乎晕了过去,他马上偷偷地派出自己的部队,兵分两路,对魏军来了个前后夹击,可怜的魏国部队本来已经疲劳到了极点,他们勉强举起武器来战斗,很快就没有人在战斗了,因为所有的人都在逃跑,又无路可逃。
奚斤、娥清、刘拔这些将军们全都做了夏国的俘虏。士兵们有六七千人在战斗中被杀死了。
赫连定心花怒放,他觉得自己的好运气来了。
好运气果然来了。打了大败仗的消息传到了安定城,美男子丘堆在那里看守着军需物资,不愁吃不愁喝的,他认为保全魏国颜面的最好方法就是逃跑,他一刻也没有耽搁,扔下所有的军需物资,让城门开着,他直接跑到长安城去了。到了那里,他把这个惊人的消息告诉了在那里做管理的拓跋礼,建议他赶快逃走,于是他们俩就一块儿逃到了蒲阪。赫连定听说了,赶紧赶过来接收,先接收了安定城和那里储存着的所有物资,又接收了长安城,还有那里的广大土地。然后,他打算继续接收,却发现前边的蒲阪城防守得很好,那里的魏国部队还开出城来,摆出要决一死战的架势。赫连定派人一打听,魏军现在的主将原来就是那个带着二百人抓住赫连昌的安颉,原来魏国皇帝拓跋焘得到消息后气坏了,他命令安颉把那个美男子丘堆给斩了,由他来负责镇守蒲阪,对抗魏国。
赫连定赶紧退回到长安城去,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太危险,怎么办呢?他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派了一个使者去魏国求和,咱们休兵罢战吧。拓跋焘给他回复了一道圣旨,用对待下级的口气命令他快快投降。
拓跋焘暂时不想再理会那个赫连定了,他正准备进行另外一场战争,那就是去打击北方的柔然。
在这一段时间里,柔然已经又有两次来魏国边境上抢东西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设立一个专门的贸易市场,让双方有一个正常的物品交换渠道,可是这时候没有人想这么做。
公元429年四月,夏天刚到,拓跋焘准备出兵打击柔然,他在平城的南郊检阅部队,先举行祭天仪式,然后开始让部队排列阵势,进行演练。可是他一回到皇宫,反对的声音就几乎把他淹没了,因为几乎所有的文武大臣全都不赞成这次出兵,他们还去游说保太后,把这次出兵说得非常凶险,于是连一向仁慈的保太后也来表示坚决反对了。
说服大家让大家理解和跟随,历来都是领导人的一项重要工作。拓跋焘发现他好像只剩下了一个支持者,就是崔浩。
文武百官之所以对这次北伐不肯赞成,是因为他们看到他们的皇帝这一次的决心太大,他打算进行的战争规模太大,这样的战争必然会深入到敌人的国土纵深处,而这是跟以前的出兵大不相同的,也是危险的。平心而论,他们的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是好意。尚书令刘絜他们议论纷纷,他们公推了两个人去代表大家提意见,这两个人是太史令张渊、徐辩。他俩就上了,他们举证天上的星象来证明观点正确:“今年是三种阴气聚集的年份,木星袭击了月亮,太白星出现在了西方,不利于出征,如果北伐的话一定会失败,即使胜利了也一定会对皇上不利。“
这个话说得滴水不漏,天上的星星是证据,说错了也没关系,最后一句话尤其让人无法反驳,也让人无法忽视。
文武大臣们都跟着齐声附和:“张渊他们年轻时就曾经劝阻过苻坚南伐东晋,苻坚没有听从所以灭亡了。他俩的预言没有不应验的,不能不听啊。‘
拓跋焘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下令让崔浩来跟张渊、徐辩他们当面进行辩论。
崔浩走了出来,大家都默默给他让开,没有人说话。崔浩直接向着张渊、徐辩发问了:“阴阳对应着事理,阳对应着德,阴对应着刑。所以出现了日食,君主需要注意修德;出现了月食,君主就需要注意刑罚。刚才说到的所有关于阴的天象,对应的是刑罚。帝王使用刑罚,往小处说是处决罪犯,往大处说是讨伐有罪的国家。现在我们准备出兵去讨伐有罪的柔然,正是我们在注重刑罚,这跟天象是吻合的。我也观察了天文现象,近年来月亮的运行会遮住昴星,直到如今仍然这样,这预示着三年之内天子将会大破旄头星对应的国家,柔然和高车等等,正是旄头星所对应的。希望陛下不要有什么迟疑!“
拿天象来驳倒天象,这古人的学说太神奇了。他并不去直接一条一条批驳对方的论据,而是另外拿出来一套论证,听上去好像更加有理。
张渊、徐辩发现他们在天象问题上跟崔浩抬杠是不占优势的,他们放下天象,从行动本身来进行反对:“柔然是荒远无用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用来耕种,得到了他们的人民也中用,他们又都骑着快马,行踪捉摸不定,很难追赶和制服。有什么要紧,需要急着动用大军去讨伐?“
这当然是大家的意见。这一回崔浩的驳斥更加彻底:“张渊、徐辩,谈论天文现象,还是他们的职责范畴,至于说到人事和形势问题,他们就更是外行了。这个话题在汉代就是老生常谈了,放在今天再说,尤其是不合时宜。为什么呢?因为柔然本来就是魏国的北部属国,后来背叛了,把他们重新收服回来是理所应当的事。我们把其中带头干坏事的除掉,让那些善良百姓照旧为国家出力,这不叫无用。世上的人都说张渊、徐辩精通天文,能够准确预言事情的成败,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前头统万城没有被攻破之前,也没有败亡的征兆?如果他们不知道,说明他们无能;如果是知道了却没有说,说明他们不忠!“
这话可太犀利了,前边半段的分析就很透彻,古代的中国官员坐在家里,认定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认定中国以外的地方全都没法住人,认定中国人才是人,其它地方的都是人形动物而已。崔浩的见解还可以。后边关于预言的质问非常凌厉,针对任何预言家都可以这么把他问倒,包括喜欢预言的他本人。
当时赫连昌也在现场坐着,张渊、徐辩因为那时候没有提出预警性的话,惭愧得说不出话来。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们俩,就好像看着两个骗子一样,他俩呢,看着地面。
拓跋焘十分高兴。
辩论会是开完了,文武百官心里头却仍然各有想法,有人就埋怨崔浩说:“你光会就事论事,战略大局就埋怨考虑。现在咱们的主要敌人可在南边呐,南边的宋国那么强大,就等着有机会来进攻咱们。咱们不去管它,大军都跑到北方去了,如果柔然逃走了,咱们没有机会决战,南边的敌人又趁机大军压境,那可怎么办?“
崔浩其实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看到的情况虽然一样,做出的判断和决心却不一样,他的意见刚好相反:”不是这样的。魏国的主要敌人确实在南边,但是如果不先解决柔然的威胁,就没法专心致志对付南边。南边的敌人这段时间确实派出了不少军队,扬言要北伐,其实他们是听说魏国攻克了统万城,感到恐惧,所以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请放心,等到我们打败了柔然再回来,南边也不会有什么动静。何况他们主要是步兵,我们是骑兵,他们能到北边来,我们也那能到南边去,我们比他们还轻松多了。“
崔浩一直认为,现在的中原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原,南方的管理者按照他们那一套是管不住这里的,但是他又认为自己跟他们不同,这就意味着,崔浩他们已经异化了,而且他们自己很清楚,这里他同样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现在南北的风俗完全不一样,江南水乡与江北的平原特点也区别很大,就是咱们把黄河以南送给他们,那些宋国人也守不住。为什么这样说呢?刘裕够英雄了吧,他已经吞并了关中地区,还留下他的儿子,还有一群能征惯战的将军带着几万名精兵,到底还是守不住,落了个全军覆没,到现在他们想起来还得哭!何况当今他的儿子刘义隆时代,君臣们的综合水平跟当年刘裕时代根本没法比!他们跟我们魏国更加没法比,我们的皇上是不世出的大英雄,我们的军队人强马壮,如果他们真的敢来,那就像一群马驹、牛犊来跟虎狼斗,我们有什么好怕的!“
对于柔然的战争,崔浩觉得有必胜的把握:“柔然一向仗恃着离我们太远,想着魏国没法怎么样他,多年来都防备松懈。一到夏天就解散了,分头去放牧;到了秋天马肥了,就聚集起来,到相对暖和的南方来抢劫。如今咱们趁着夏天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去进攻,他们一定是望风而逃,乱跑一气,公马护着母马,母马恋着马驹儿,咋赶都跑不快,不能及时赶到有水草的地方,这样子过不了几天,一定会聚到一块儿,人困马乏,可以一举歼灭!这次出兵能够用短时间的辛劳换来长时间的安定,机不可失。只怕皇上没有这想法,现在皇上的决心已经下定了,怎么能阻挠!“
大臣们没话说了。寇谦之还不太放心,私下问崔浩:“柔然真的可以攻克吗?“崔浩的回答斩钉截铁:”肯定能!只怕将领们顾虑太多,行动不坚决,不能乘胜追击,深入敌后,那就不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当大臣们重新来到皇帝面前时,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了。这时派到宋国去的使者刚好回来了,他带回了宋国皇帝的一个要求,刘义隆是这样说的:“你赶快把黄河以南的土地还给我!不然,我的将士们就要尽力而为了。”拓跋焘听了哈哈大笑,他的决心这一来算是彻底下定了,他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水里养的小乌龟,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他能干点啥?就算他能来进攻,咱们也得先消灭柔然,不然坐等着敌人来进攻,就会腹背受敌。我这北伐是主意已定了!“
四月底,拓跋焘正式出兵,他安排好后方防守部队,然后就兵分两路,他自己率领一路,从东边向黑山进发,派长孙翰率领一路,从西边向大娥山进发,约定在柔然的王庭会合。
五月十六日,拓跋焘来到了漠南,他按照惯用的策略,命令部队把军需物资留下,骑兵们都带着自己的备用马匹,跟着英明的统帅轻装前进。他们很快来到了栗水,发现柔然人果然没有一点防备,原野上到处都是牲畜和牧人,一看到魏国的军队,他们的唯一反应就是大惊失色,四散逃跑,谁也顾不了谁了。纥升盖可汗呢?找不着了,据说他听到消息,马上逃走,临走时吩咐人放火把他的住处烧了,然后他就骑着千里马,跑得无影无踪了。这可苦了他的弟弟匹黎先,匹黎先负责管理东部,听说魏军来了,就赶紧召集部众向他哥哥这里靠拢,没想到刚好遇上长孙翰的部队,被一下子打了个稀里哗啦,光是部落酋长们就被杀了几百个。
整个柔然国家现在成了没有人管的状态,他们的可汗不知道跑到遥远的什么地方去了,各个部落的人们都跑到深山野谷里面躲的躲藏的藏,漫山遍野的牲畜没有人管了。拓跋焘顺着栗水河往西走,到达了菟园水。他派遣部队分头前去搜索讨伐,不服的就打,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范围之内,俘虏了很多人。柔然人完了,当时还有一种情况让他们雪上加霜,那就是高车各个部落都来趁火打劫了,逃都没地方逃的柔然人只好选择妥协,他们向魏军投降了。投降的有三十多万个帐落,还缴获了战马一百多万匹,其它什么各种牲畜、车辆、帐篷之类战利品,都有几百万,堆满了山谷,一直堆到了河边。
大获全胜。
拓跋焘沿着弱水继续向西进军,到达了涿邪山。他的军官们越来越感到担忧,已经胜利了,已经取得了大胜利了,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比如遭遇了柔然人的伏击,那不是成了多余的吗。他们都开始进行劝阻,拓跋焘也觉得深入得够远了。寇谦之看到这种情形,就把出发前崔浩所说的话说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听了,仍然决定返回。七月份,他们在秋风吹送下撤退了。到了黑山,用战利品按照等级给全军颁发赏赐。
胜利的喜悦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成了英雄,这种感觉好极了。投降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后来投降的人带来的消息让拓跋焘的喜悦打了折扣,他们报告说:“纥升盖可汗当时正在害病,听说魏军来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烧掉帐篷,躺在车上,只带着几百个人逃进了南山。人跟牲畜挤在一块儿,没人顾上管。当时魏军追到涿邪山,相距只有一百八十里了,没再往前追,他才又向西逃,这才逃脱了。“
拓跋焘感到了后悔。
接着又有凉州来的做生意的胡人来报告情况,这个商人的消息很灵通,他告诉魏国皇帝:“仗打得真漂亮,如果再往前追两天,就能追上可汗,就把他们彻底歼灭了。”
拓跋焘感到非常后悔,痛心的遗憾呐。
紧接着又有可靠的消息传来,纥升盖可汗死了,据说不是病死的,而是气死的。他的儿子吴提继承了汗位,叫作敕连可汗。
好吧,北部战争总算可以告一段落了,元气大伤的柔然相当长一段时期将不会给魏国再造成太大威胁,逃到了遥远地方的残余势力也不值得出兵讨伐。拓跋焘又捎带着打了一仗,他到达了漠南,得到消息说,高车人的屯居地被发现了,人口和牲畜都很多,距离这里只有一千多里地,可以顺手牵羊。拓跋焘没有犹豫,马上派了左仆射安原率领一万名骑兵前去,高车部落纷纷投降了,得到的人口有几十万家,牲畜有一百多万头。
拓跋焘回到平城已经是十月了,柔然和高车新归顺的百姓们都被安置在漠南地区,东起濡源,西到五原阴山,三千多里的大草原成了他们的新牧场,也是农场,他们在这里耕种、放牧,并向国家缴纳赋税,有几个大臣被指定来管理他们。从此魏国的牲畜价格和毡皮价格都明显降低了。
你说他们怎么会不热爱打仗呢?不过光靠抢劫终归是不够的,如果没地方可抢了呢?如果不会管理,国家内部也全都会变成你的敌人。
拓跋焘感到必须给崔浩重赏,虽然这个斯斯文文的人并没有上阵打仗。皇帝认为他的功劳很大,加封他为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有功必赏,这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对这个汉人知识分子越来越信任了。
崔浩擅长观察天文现象来预测将要发生的大事,他每天晚上都对着天空长时间观看,一边看一边思考人间大事,如果他忽然发现天空出现了什么异样的情况,他就赶紧记录下来,他在身边准备了一根生铜片,放在一个醋壶里,暗中摸着在纸上写字,事后再加以整理。
拓跋焘经常会直接到他家里来,问一些有关灾祸会天变的事,为了尽量不打搅对方,事先并不派人通报,到了家门口,崔家人才知道,崔浩慌忙跑出来迎接,有时候来不及把官服穿齐整,就赶着来接驾了,拓跋焘并不在意,他跟近臣们之间从来就没有太多规矩。拓跋焘到了崔家往往会长时间停留,他俩越谈越来劲儿,家里人就匆匆忙忙的准备一些吃的,也是往往来不及做到精美的标准,拓跋焘看到饭菜端上来,一定会拿起筷子尝一尝,甚至有时候本来正打算走了,看到饭菜已经做好端上来,就站着吃两口再走,这当然是无比的亲近、莫大的荣幸!
拓跋焘很愿意对自己信任的人表示出自己的真心,他还曾经带着崔浩来到自己的寝宫,这可是一种带有私人亲密感情的表示,他们在那里畅谈,在这样的场合拓跋焘可以放松一些,他对这个汉人下级推心置腹,话说得语重心长:“你是个老臣了,你有才有智,学识渊博,跟过我的祖父和父亲,带上我,你已经忠心耿耿的辅佐过我们魏国的三代皇帝了。所以我愿意把你当成亲信对待,你得对得住这种信任,尽心尽力,有意见就提,不用有什么顾虑,或许有时候我当时会很生气,但是过后我一定会认真思考你说的话。“
拓跋焘有勇气公开这种信任,当他接见那些新归顺的高车酋长们时,在谈话中间,听着大家的歌功颂德,他忽然想起来,就指着那个斯斯文文的汉人官员让这些粗犷豪放的酋长们看:“你们可以看看这个人,别看他长得文弱,没多大力气,不会用弓箭长矛,可是他胸中的东西,远比兵甲更厉害。我虽然有征伐的大志,却常常下不了决心,前前后后取得的这些战绩,全都是这个人教的。“
拓跋焘的信任波及到了其他官员们,他正式下命令给尚书们:“所有的军国大事,你们决断不了的,都去请教一下崔浩,按他的意见办。“
上下级之间彼此信任是必要的,从公心出发对特殊人才特别信任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平衡,一是平衡这个人的自我感觉,让他不至于走偏,二是平衡相应层次的管理层,让大家形成合力,不然,就会产生隐患,留下后患。
拓跋焘感到他愿意给他信任的人更多重要的事,他让崔浩和中书侍郎邓颖一起负责编写魏国的历史,这可是一件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事情。
打胜仗容易,巩固胜利成果难,北魏新近作为俘虏迁移来的敕勒部落想叛变了,这些敕勒人有一千多家,管理他们的官吏老是欺压他们,敲诈勒索,让他们不堪忍受,他们就怨声载道,传播流言说,等到草长高了,马养肥了,就逃跑到漠北去。刘絜和安原都提出解决方案,建议趁着黄河还结着冰,把他们迁移到河西去,这样,等到他们预定逃跑的时候,黄河的冰早就融化了,他们就跑不成了。这个主意乍一听不赖,其实是治标不治本,根本没有抓住根本问题。拓跋焘不同意他们的具体方案,告诉他们:“这些人自来就是这种风俗习惯,自由惯了,现在来到这里,就像野鹿关进了院子,你越管得紧他越急,你不理他他就自己安定下来了。这个事我自有道理,用不着迁移。“可是刘絜他们不放心,反复要求,拓跋焘觉得也不妨试一试,就让他们去搞迁移,敕勒族的牧人们都害怕起来,流言更厉害了,都说是打算把他们像牲畜一样圈到河西,是要宰了他们。于是又计划着准备逃跑,向北跑不了,那就向西跑吧,逃到凉州去。消息越传越真,组织这件事的人慌了,刘絜和安原赶紧分头屯扎在要塞地方来防备意外。然后,敕勒族有几千人骑马逃跑,他们是向北方跑的,刘絜就带着部队在后边追,追着追着他们发现路上出现了牧民的尸体,接着往前追,发现了更多的尸体,原来他们没有带多少吃的,就饿死在半路了。最后发现剩下的人聚在一个地方,全都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