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76400000001

第1章 上

第一章: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人类历史上各文明的兴衰进程?(上)

文明,在这里指的是一个族群整体的社会发展状态。一个族群,可以指一个民族,可以指一个国家,可以指一个区域,也可以指整个人类。与正统史学上,以国家建立为标准的文明概念是不同的,前者的概念是包括后者的。

公元前3500年左右,泥罗河流域出现许多的奴隶制小国,随后又形成了统一的古埃及国家,人类迎来了文明的曙光。人类文明为什么会在泥罗河流域最早兴起呢?紧随其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出现了古巴比伦王国,印度河流域出现古印度王国,黄河流域出现了夏王朝,还有晚一点的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不同文明出现为什么有先后?文明为什么就在这几个地方兴起而不是在南极大陆或是西伯利亚等其它地方呢?文明兴起需要哪些条件呢?这些古文明除了中国仍延续到了今天其它的都相继消亡了。古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就彻底被同化。希腊被罗马人征服后希腊也就成了地理名词。为什么希腊会被落后于它的罗马亡国灭种呢?马其顿也征服过希腊,但却被希腊所同化,而罗马为何没有被同化反而改造了希腊文化呢?重要的是希腊为什么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帝国呢?而一个先后两次被其它国家所征服的弱小的希腊邦联国家为什么又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呢?希腊文化的影响力在这个民族消亡后仍能如此深远地影响这个世界,它是西欧建立起工业文明的基石。一个有着如此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民族为何又会消亡呢?两河流域先后被相继兴起的其它帝国所接管,这些帝国分别是:亚述帝国,迦勒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帝国,阿拉伯帝国,伊儿汗国,奥斯曼帝国。重要的是两河流域并不是扮演着帝国中心的角色。美洲的印加等三大文明都被西班牙给灭亡了。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文明消亡呢?而又是什么原因让中华文明虽不断改朝换代却延续至今呢?古老的中国为什么一直领先于世界诸国呢?

当文明区域连成一片时,已知的世界从东到西分别是:汉帝国,贵霜帝国,赛琉古帝国,罗马帝国。汉帝国是封建帝国,其它的却是奴隶帝国。是什么原因造成汉帝国的社会制度比其它帝国优越呢?中国的古典文化下的为什么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而罗马希腊建立的却为何是奴隶帝国呢?没有攻不陷的城池也没有千年的帝国。这些帝国都先后灭亡了。汉帝国灭亡后,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但随后在隋唐时又恢复了统一,中国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来源于何处呢?罗马灭亡后,各民族纷纷建国,罗马人也随着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罗马帝国为什么没有重新统一反而走向了灭亡呢?兴起于蒙古草原的匈奴人被汉帝国击败后为什么能成为西方各民族的恶梦呢?是什么力量让一拨拨的游牧民族从北京一带的蒙古草原出发去征服西方呢?

罗马帝国灭亡后,世界进入了西方历史学家所说的中世纪。这时,大唐帝国走向了强盛,唐帝国把突厥人逐出了草原,中国东北以及蒙古草原首次被纳入中央行政的管辖。为什么汉帝国击败匈奴后没有把这片广阔的土地收入版图而唐帝国却这样做了呢?这个时期,昔日荒凉的欧洲土地上的野蛮人也开始建立国家,有俄罗斯公国,波兰公国,普鲁士公国,法兰克王国等大大小小的王国。为什么同样是这个时期,这片以前只供游牧的地方开始有了国家?为什么欧洲或者是西欧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呢?

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又陷入分裂,而且是长期的局部统一的对峙局面。为什么达到封建经济文化顶峰的宋帝国没有能力完成华夏的大一统呢?宋朝时同阿拉伯等地区海洋贸易一直很繁荣,宋朝还开创了中国的海关“市舶司”并为此取得大量的税收。但即便是如此,为什么宋朝依然没有走向海洋殖民道路?随后,蒙古草原统一建立起封建割据政权。在接下来的百年间,蒙古一边西征一边与宋朝争夺华夏的正统地位,终于一个统治已知世界五分之四土地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起来,这就是元朝,北京成了世界的首都。为什么蒙古人有这么强大的征服力呢?明朝建立后,郑和七下西洋,何等壮观!但是,为什么中国依然没有走向海洋殖民道路?明朝灭亡后,女真人再次入主中原。是什么原因使得北方少数民族接二连三地入主中原成为中国的统治阶层?女真人改族名为满族,相继收复蒙古和新疆,确立了中国版图,同时版图面积为历朝以来最大。但是,是什么原因让清政府选择了闭关锁国而没有与西方大国争霸海上呢?清朝末年,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割地赔款。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华文明落后,让中国丧失了世界文明中心的地位呢?又是什么原因让西欧脱胎于落后的中世纪走向海洋并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呢?为什么不是中国或者是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其它国家,而是西欧呢?

开启海洋殖民时代的是欧洲西南角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个小国走向那死亡绿海--大西洋,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拥有了征服海洋的力量?在海洋殖民道路上赚得大量财富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并没有富裕起来,也没有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作准备,相反他们都先后走向了衰弱。葡萄牙被西班牙兼并。西班牙在海上被英国击败,在陆地上与法国打了一百多年后也被拿破仑帝国兼并了。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曾瓜分地球的国家走向衰弱呢?

继这两个国家之后,打败西班牙的三个国家--荷兰、法国、英国登上了争霸海上的历史舞台。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取代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位呢?在这场争霸中,荷兰和法国失败了,英国却成了日不落帝国并开始了工业革命。是什么原因让英国这个小岛国家取得胜利的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俄罗斯都先后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是什么原因让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呢?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两次都失败了呢?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在走向近代的道路上和中国相似。同样的闭关锁国,为什么日本却能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而中国则不行呢?俄罗斯是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为什么他能在极北苦寒之地建立如此庞大的国家呢?为什么苏俄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苏联会解体?苏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呢?美国是现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为什么以前连文明都没有的北美大陆上会出现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以前那里没有文明兴起?为什么现在又成了世界最富裕的地方?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一个工农阶级专政的中国,过着最贫困最苦难生活的仍然是那些农民工呢?特色社会主义和福利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同呢?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在哪里?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成为现实吗?

上述问题,如果是一个个地去解答,那便是一本厚厚的《世界通史》,也可以说《世界通史》就是上述问题的补充。因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上述问题可以总结为一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进程呢?但《世界通史》只是就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描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状态,并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类文明呈现这样的发展状态。本书就是要找出支撑起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东西并分析其如何影响着人类文明兴衰进程的。

对于这些问题,不是没有答案,相反,答案还很多。充斥在各大书店的畅销书论述这个问题的就很多,但是与其说他们在解答这些问题,不如说是为这些问题增加些素材罢了。任何历史发展规律都不能通过主观的对历史事件人情世故的判断来解说,不可能把历史的发展寄托在某个厉害角色史诗般的英雄的出现上,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人类的历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还是原因。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对史料的分析来说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显然,一个人所掌握的史料无论怎么多,都不可能得到全部的历史史料。能记入史册的始终都是历史发展中的一小部分。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从最根源出发,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确定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我们才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

对于世界本源的追问是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古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如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还有“四根说”、“种子论”、“原子论”柏拉图认为是“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具体的个体的“实体”,基督教哲学认为是上帝。近代哲学也关注这个问题,但从笛卡尔开始,世界本源问题已经不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了,而转为人如何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如果我们还不能保证自己的认识是无误的,那我们凭什么断言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呢?而恩格斯对世界本源问题进行了高度概括,划分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恩格斯认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现代哲学已经不再关心世界本源问题了,最近以霍金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他们在哲学上的造诣不见得比专业的哲学学者差)提出了“依赖于模型的实在论”、“依赖于信念的实在论”等,明确表示科学和哲学不再追究世界本源,而是着力于对世界加以较为精确的描述。可以说,哲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认识论到语言哲学和实践论的两次转向之后,主要精力已经不在这个问题上了,再争论这个问题没有太大意义了。(无论认为世界本源是物质、非物质,还是精神、上帝等等,都是缺乏论证的独断论。)

之所以要逆时代潮流去重拾这个话题,是因为世界本源绝不能只是指某些具体或不具体的事物。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存在的,我们是存在的,我们追求存在并不断发展。而这正是世界的本源,存在或者说追求存在就是世界最本源的力量。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认为哲学回答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而真正的本质、本源应该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识的生命本能的冲动,或生存(生活)意志。他说,生物所最珍视的就是其生命,只要求得生存,其他一切都可以忍受;反之,其他一切都会失去意义。生物如此,其他一切事物亦如此,例如,在有机界中,一颗埋在土中的种子,可以长久不发芽,却能保持其生命力;在无机界,各种化学元素非在一定条件下不相互转化,不化合为性质不同的其他物质,这些都是他们求生存的表现。

我们追寻世界的本源,是因为我们存在,存在才会有意义。为此,我们人类的绝对存在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可以拒绝存在。无论是物质上的东西还是精神上的东西都有追求存在的本能意志。那么存在或追求的存在的意义有在哪里呢?这就是自然发展的意志。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的本源也就是发展着的存在或追求存在,任何具有或不具有的事物,无论是你想像的事物还是现实中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虽然他们的存在形式不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是从何而来的,物种进化是我们的来源,而不是神创的,人类不是自然界最初的物种。从书的侧面,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人类不是最初的物种,人类会是最后的物种吗?另一方面,这本书论述物种进化,告诉我们的也正是一个人类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进化而来,在人类未进化而来时,人类不能主宰自己是否会诞生?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承认,我们在接受着自然的改造。自然进化,让古老的物种灭绝,让我们人类兴起,这是最初的改造。人类每天处在空气中,皮肤不断地被空气氧化,慢慢衰老,这也证明了人类每天都在接受着自然的改造,从出生到死亡。人类出现以后,并不是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而是不断进步,从开创文明到现在的工业化文明,我们人类在飞快地发展着。从发展的观点看,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世界是一个发展着的存在。这种发展也不以人的主观想法为转移,这都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自然对人类的改造,手段就是这些客观的存在。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结论:世界的本源是存在,只有存在才有意义。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物也有着追求存在的意志。这个意志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念为转移的。人类不是自然最初的物种,也不是最后的物种,人类历史只是自然发展史的人类阶段或者是部分,自然有着进化的意志。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物,每时每刻都接受着自然的改造。自然存在是不断发展着的动态存在。那么自然又是怎样改造人类的呢?显然,自然的广阔不是现在的人类所能知道的,人类对宇宙的了解,也是刚刚开始。自然的改造手段是非常直接的优胜劣汰,要生存就必须就必须不断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没有人会拒绝成为强大的存在,因为很多因素都会让你痛苦不堪甚至消失。自然赋予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主宰着人类该怎么去生存。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也说明了自然改造人类的一种方式,即通过为不同文明提供不同的生产资料,从而决定他们物质资料生产的丰富程度,进而决定他们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发展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环境对成长于其中的那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而决定那个人类文明的类型及其发展进程。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初期,“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但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特别是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及方式,故有农业民族、游牧民族之别。而生活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腓尼基人,则因其自然条件,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同时,手工业、商业也比较发达。恩格斯在对古代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时指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在可供人类利用的动物、植物资源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洲大陆“差不多有着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和除一种以外一切适于种植的谷物”;而在美洲大陆,在适于驯养的哺乳动物中,只有羊驼一种,并且只是在南部某些地方才有,在可种植的谷物中,也只有玉蜀黍。自然条件的这些差异,使这两个大陆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生产活动,“两个半球上的居民,从此以后,便各自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而表示各个阶段的界标在两个半球也就各不相同了”。

人类最为骄傲的是知识的增长,生产能力的进步。根据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出真知已经成为常识。那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取决于什么呢?这个很重要,实践的内容也就决定了人类认识的内容。这也是自然改造人类的最为直接的一种手段,通过决定人类实践的内容,来决定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这个从日常的生活现状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不同的实践活动内容,我们能从中认识到不同的东西。农民在种田的过程中学到的是农业技术,工人在做工的过程中学到的是工业技术,学生在教室里学到的是文化知识。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不同的认识。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实践活动是不同的。在古代,社会的基础性行业是农业,大部分人的实践活动就是务农。在现代,社会的基础性行业是工业,工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实践。所以,自然改造人类的途径是通过提供人类生产实践的内容来决定的。实践的内容不同,人类生产所得到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就不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也就不同,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发展状况也就不同。

这里把人类生产实践的不同内容归纳称之为地理生产环境。地理生产环境也可以定义为: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物质给予的自然环境。最直接的物质给予是其核心所在,所谓最直接的物质给予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物质所需。马克思伟大发现之一:人们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才能从事宗教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生产环境就是基础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给人类提供生产者和生产对象。我们知道的,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使用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然。地理生产环境是最直接的提供者,这与地理环境中所指的森林、矿山、土地、河流等有本质区别。比如说,石油在现代社会,被称为为社会的血液。在原始社会,石油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地理环境区别地理生产环境的根本就是时代性。在现代社会,石油可以被视为地理生产环境的表现,在原始社会则不是。这体现在直接的物质提供上。二是给人类提供生产实践的平台,给人类以认识世界的知识,这是提高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根本。马克思说过,生产工具决定人类改造自然的深度和广度。相反,自然改造人类的工具是地理生产环境的状态,地理生产环境给了人类实践的平台,只有通过这个平台人类才能学到认识世界的知识,人类才能改进生产工具。如果没有相应的地理生产环境,人类则无法获得认识世界的知识,也无法改进生产工具。这个从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工作,那么他的专业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同样,如果他没有找到工作或是专业不对口,那么他得重新开始。对于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的石油和铁矿石大都依赖进口,如果说在青海省发现了大油田,储量巨大开采容易,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快。

地理生产环境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生存相关联的一部分,人类现在的大体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球,地球自然环境只是宇宙自然环境的很小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生产环境是不断扩大的。地理生产环境的定义是来源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主体的反思,是以自然为主体的,自然的意志(各种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人类是世界的主体,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是社会发展的主导。主体性是不可让予的,否则就与世界的本源相背离。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只不过是人类求生存本能的扩大,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进行主体的确立是一个很大的工程,现在,我们只需要进行反向的思考即可,这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为此,人类的历史,我们可是视为这样一个过程:自然有着追求存在的发展意志,作为自然物的人类同样是如此。所以本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地理生产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人类得以继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地理生产环境也由此不断扩大。表现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类在几百万年前,由自然进化发展而来,进而开始了人类社会。

人类出现后,人类社会步入了森林迁徙时代。这个时代的地理生产环境是森林性地理生产环境。地球表面被大片的原始森林覆盖,人类的生产工具也是裸露在地球表面的石头和和木头,故而这个时代又被史学家们称为石器时代。森林性地理生产环境即:动植物是否多样化,生长是否繁盛。动植物生长繁盛,人类获得充足的食物,保障人类从类人猿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进化,保障人类不断生存下去。热带地区往往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这个时代的人类多活动在热带温带地区,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是动植物生长繁盛的基本条件。人类随着兽类不断迁徙,进行采集渔猎,当时人们群居在山洞里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坚果和根茎为食物,同时集体捕猎野兽、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来维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遗迹和遗物,已留下了很多,但树居生活却很难留下什么遗迹。人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石头木头的一些性质,人类社会也就不断进步。

森林迁徙时代初期,也就是旧石器时代。起初,原始人学会以石击石的方法,制成了一些石器工具,十分粗糙,类型也少。考古学上把这种石器才叫做“旧石器”,并把原始人使用这种石器的石器叫做“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旧石器的时间极长,约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到一万年前结束。

远古时代人类生活的情景,已经过去了几百万年,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和演技古人类、古文化及其发展规律呢?亿万年堆积起来的地层,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地球上的变化和生物、人类的进化历程。此外,由于地理生产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今天在世界上的少数地区或民族内,仍然保留着一些人类原始生活的遗存,也为我们了解人类早期的历史提供了一把钥匙。至今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的塔沙代人,就是我们研究原始社会的珍贵资料。1971年6月7日,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考察队在马尼拉南部500英里的热带丛林里,发现了矮个子的塔沙代人。他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使用的工具极为简陋,只是些石制的刮削器、砍砸器、石斧、石槌和挖土棒、杵。每当日出,他们就到附近去觅食,采集树上的果实和野生薯类的块根,捞取小溪里的小鱼、蝌蚪和螃蟹,偶尔也不活猴子、野猪。在他们中间,没有劳动分工,每个人尽力而为,分享食物。他们赤身露体,有时用树叶围在腰际。他们会钻木取火,群居在山洞里,还经常烧着几个小小的火堆。他们没有私有财产的观念。譬如,每个人只有一把石斧,剩余的谁也不要。他们的语言很简单,只能运用百来个词汇(还没有“战争”、“海”、“船”、“米”等词汇)。他们长期与世隔绝,也害怕同外界接触。这次科学考察,提供了比地下发掘的人类化石和其他出土文物更为丰富和生动的考古资料。

森林迁徙时代中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到了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人们在同森林性地理生产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积累了经验。打制石器的方法逐步有了改进,石器的类型逐渐增多,分工日益明显。还有了狩猎的投掷武器——石球。后来,原始人不仅使用木制的矛,还是用木棍顶端绑上尖石头或兽骨的标枪,来捕捉野兽。这些武器的出现,增强了人们猎取动物的能力,原始人就开始集体围猎一些较大的野兽。在这一时期的原始人遗址中,已发掘到许多野牛、象、斑鹿、转角羊的骨骼化石,这说明当时狩猎的规模比以前大多了。后来,在捕鱼方面,也出现了骨制的鱼杈等新工具,比用手捕捞又进了一大步。随着狩猎和捕鱼的发展,原始人的食物内容逐渐扩大,但采集植物仍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打制的石器器形变小,显得多样化,还广泛使用了复合工具。我国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了距今两万八千年的石箭头。北非有些地区发现的距今二、三万年前的石器中,也有打制呈三角形的箭头。因此,可以判定,在两万多年前,原始人已经把物体的弹力和人的体力结合起来,发明了一定射程的弓箭。进入新石器时代,弓箭开始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那时的弓约有一人高,是用有弹性的树条和兽筋弯制而成的;最初的箭石矛和标枪,经过不断的改进,才制成了较为轻便的石头箭、骨头箭和羽毛箭等。弓箭是一种复合工具,它不仅可以瞄准,并且具有射速快、射程远(一般为80—100米,最远可达400左右)、杀伤力强的特点。

距今约一万年,当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已经能够打制石镰、打制比石斧薄、呈长方形的石器,加上有杈树枝的长柄,就可用作锄头。后来,又学会了磨制石器的方法,先把石料打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在砥石(磨刀石)上加砂蘸水来研磨,这样制成的石锛、石铲、石刀、石簇等工具,比旧石器更精细、锐利得多,形状端正,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并把原始人广泛使用这种石器的时期,叫做“新石器时代”。

森林迁徙时代末期,这是刀耕火种的时代,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向河流定居时代过渡。人类对许多动植物生长习性的了解是向河流定居时代过渡的根本条件,人类开始了初步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并建立定居点。当然,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采集渔猎。不过,人类的迁徙不再毫无目的,而是在建立的定居点之间适时迁徙。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中发展起来的。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原始人已经驯养了狗和羊。他们用狗来协助打猎,同时也作为肉食的储备。后来,人们还把羊羔和其他幼小动物抱回住地饲养,在饲养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些幼仔长得很快,繁殖又多,比打猎还靠得住;于是,又把野猪、野牛、野鹿、野马等动物加以驯养。根据考古发掘报告,距今八千五百年前,在西亚伊拉克的贾尔木遗址的居民已经饲养家猪。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原始人的肉食,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乳类、油脂、皮、毛、骨等产品,有些被驯养的动物还可以当作役畜来驱用。因此,恩格斯把当时的畜牧业看作是人类解放的新的手段。

随着被驯养的牲畜日益增加,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畜群。在那些适于畜牧的地区,原始人开始了畜牧生活。游牧部落走向水草丰茂适于放牧的地带,逐渐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过程中逐渐产生的。采集在当时主要是由妇女承担。她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对于那些可食植物的生长和成熟十分关心,通过长期的观察、摸索,逐渐认识到某些落地的种籽能够发芽、生长,提供更多的食物。经过试种,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便出现了原始农业。最早种植的植物有小麦(西南亚)、玉米(中美洲)、水稻(东南亚、我国南方)、大麦(我国青藏高原)等等。原始农业的规模极小,耕作方法页异常粗放,一般是先砍倒树木,放火烧光,用简陋的石铲、石锄和木犁来开垦,然后撒上种籽,一旦成熟,就用石镰、石刀来收割。由于产量很低,原始人除农业外,还需要采用其他手段来获取生活资料。

农业的产生,人类开始了解到土地的作用,这时原始人发明了烧制陶器。陶器可以制成各种烧煮食物的用具、汲水和储盛器皿以及陶刀、陶网坠等生产工具。从各地遗址中发现陶制或石制的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能。原始人用纺轮把野生麻类的纤维捻成麻线,在织成麻布,就可以穿上比较像样的衣服了。

这个时期的农业特点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头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这样的农业收入是很低的,比起采集渔猎可能还不如,只是收入却是很稳定的。当原始的农业收入超过采集渔猎,人类才彻底定居下来,进入河流定居时代。在森林迁徙时代末期的农业,让人类开始逐渐了解到土地的性质。因而发现和使用一些矿石,开始认识自然界中金属的特性,冶炼业开始发展起来,人类也就开始了使用青铜器的时代。从使用石器过渡到使用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年月。

当农业产出高于采集渔猎时,人类进入了河流定居时代。这个时代的地理生产环境是河流性地理生产环境。河流性地理生产环境就是土地是否肥沃且容易开垦。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往往具备这个特点,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典型地区举例:湄公河三角洲,亚马孙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等。因为冲积平原是有水流冲刷形成的,水流到了平坦的地方流速减缓,其中的有机物沉积下来,所以土壤肥沃。土地肥沃,初期的农业收入才能超过采集渔猎所得,人类才能长久地定居下来并建立文明。

热带地区的大河流域土地是贫瘠的,热带雨林被称为“绿色的沙漠”,物质循环速度极快,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贮存在植物体内,地表的营养物质很少,一旦树木被砍伐,基本就没什么营养了,开垦出来的地耕种不了几年就得放弃了,人们不得不到他处再开垦耕地,十分不便。在这样的土地上是无法开展农业种植的,因为物种生长繁盛,热带农业很容易被大规模的虫害毁掉。这些地区人类完全不需要农业,因为动植物生长繁盛,所以采集渔猎的收入要更多更稳定的多。处于热带地区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湄公河流域等地,都不适合初期农业的发展。

由于这时候人类对土地的使用时间很短,对土地性质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冶炼业才刚刚开始发展,人类生产工具还是大规模地使用新石器,青铜工具昂贵,并没有作为生产工具得到大规模的使用。很多地区在这时候也有使用铁器的考古发现,然而使用与大规模使用是有区别的。当时使用的只是自然天成的陨铁,并不是大量生产的廉价铁。所以,土地除了要肥沃,还要容易开垦。无法开垦,再肥沃也毫无意义。有较长封冻期的大河流域首先要排除在外,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是无法开垦冻土的。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由于来自北冰洋的寒流直入中央大平原,所以整个平原多是冻土。中国东北,俄罗斯,北欧都是气候寒冷的地方,土地也长时间被封冻,形成冻土。这些地方也是无法开展初期的农业的,所以没有文明兴起。

为此,处于近北纬30度附近的温带、亚热带地区非常适合初期的农业发展。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这些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是非常适合初期的农业生产的。因而,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中华文明,都先后兴起。从他们兴起时间的先后和地理位置的由南而北,可以看出,越是接近北纬30度的大河流域,越是适合初期的农业发展。南纬30度,多穿过海洋,附近也没有大河流域以及因此形成的冲积平原,也就不提了。美洲的两大文明中心一个是近北纬30度,一个是近南纬30度,但是这两处都不是处在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很小,土地肥沃程度相对要差很多,为此文明兴起的时间很晚。建立在安卡斯马约河、马乌莱河之间的印加文明,依特斯科科湖而建的阿兹特克文明,都兴起于十四世纪前后,时间上要慢得多。他们的文明也都建立在冲积平原或是盆地上,但是河流性地理生产环境恶劣,肥沃易垦的程度要差很多,水土流失的状况非常严重,他们的周围也分布着大片的热带雨林。玛雅文明的消失很可能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缺少大河滋养却又开垦过度。所以,在他们的生产收入中采集渔猎仍然占着很大的比重,他们的文明也因此发展缓慢。

与美洲文明缺少大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恒河流域显然是具备文明兴起条件的。这里土地肥沃易垦,非常适合农业生产,直到今天,这里都是人口密度稠密的地区。但是就土地的肥沃易垦的程度上说,他们却稍差于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地理位置相邻,使得他们成了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延伸地带。就冲积平原的面积来说,也要小一点。所以被打下了他人文明的烙印,融入了其他文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华北平原,面积上就要小得多。为此,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往往是被看成一个整体的。

河流定居时代,人类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在冲积平原上进行定居活动而展开的,争夺定居点是这个时代国家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初期,是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国家,也就是只有一座城市,在城市周边都是定居的村落。中期,是大大小小的城市国家通过争抢定居点而形成的联合国家,也就是由多个城市组合成的邦联国家。后期,是邦联国家不断整合而形成的统一国家,也就是联邦国家。河流定居时代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国家从建立到不断成熟的过程。历史上,成熟的国家有四个,分别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华夏,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国家是什么?国家的成熟又说明什么?国家就是最大地聚集财富进行地理生产环境扩大的政治权力机构。地理生产环境是物质生活资料和实践平台的最终提供者,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争夺地理生产环境就是在争夺生存权利。全体国民的生存意志的总体体现就是国家的意志。国家是全体国民为了最有效地扩大地理生产环境取得财富而设立的工具。为了有效地取得财富,国家机构的设置都是以最好的方式存在,财富的分配制度也是为了最有效的取得财富,阶级的存在是为了凝集最强大的力量去扩大地理生产环境,取得最多的财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国家强权才能保护弱小压制野蛮,聚合所有人的力量。为了有效地扩大地理生产环境,全体国民会在现有地理生产环境(地理生产环境带来的物质基础和知识水平)的允许下建立最强大的国家。国家的职能就是扩大国家的地理生产环境,保护国家的地理生产环境,取得国家地理生产环境带来的财富,分配国家地理生产环境带来的财富。国家的不断成熟,就是人类扩大地理生产环境方式的成熟。从氏族发展到部落,从部落发展到国家,随后国家体制又不断发展,这就是国家不断成熟的过程。

尼罗河在数千年前为古代埃及原始农业文化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尼罗河流域成为古代非洲的农牧业中心之一。每年6月份,埃提奥庇亚山脉溶化的积雪汇合源头地区按期降落的山雨,使尼罗河水渐渐上涨。7月份河水溢出河床,淹没河谷两岸。9月份泛滥达到高潮,尼罗河两岸变成一片沼泽地。11月份河水下落。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尼罗河水有规律的上涨、泛滥、下落,每年在尼罗河两岸留下一片黑黝黝的松软、肥沃的泥土,为埃及人提供了优越的河流性地理生产环境。公元前3600年左右,原来居住在沙漠边缘山嘴上的居民,纷纷迁到尼罗河两岸聚居。北非的游牧部落也不断向尼罗河流域迁徙,这一带出现了众多的村落群,主要分布在孟菲斯、法尤姆、三角洲边缘地区,阿西尤特和底比斯之间等区域。定居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借助于水源充沛的尼罗河,克服干旱、炎热、缺水等不利因素,在尼罗河流域生活和繁衍下去。

古代埃及人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古代埃及人用简陋的鹤嘴锄挖掘沟渠,垒筑堤坝,一面控制河水泛滥,一面又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他们构筑了许多灌溉盆地,先让河水把土地淹没、浸透,再把河水放回尼罗河。在河水不易到达的地方,就开凿小水渠灌溉。古代埃及人选择和栽培的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亚麻、蚕豆和芝麻等。新近考古学研究表明,埃及新古器时代农业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具有非常典型的非洲特征。在上古埃及和史前岩壁画中,表现了古代埃及人挥动镰刀收割庄稼,双手抖动器具扬谷和低头弯腰拾穗等农业劳动的场面。在古埃及的一些墓壁画中,也鲜明地展现了古埃及人收获亚麻和纺织亚麻布的情景。在古代埃及新石器时代,陶器已经发明,“北方花色品种方面多样化一些,而南方在生产技术上却略胜一筹,除饰以白彩的黑陶外,还有饰以黑边做工出色的红陶器。”古代埃及农业文化一经发生,就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为古代埃及最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但又十分密切地受到尼罗河活动规律的节制。“古代埃及的农业与尼罗河活动规律紧密相连,是尼罗河规定了古代埃及农民的生活节奏,它关系着农业的丰歉和社会的兴衰。”从一年的时间日程计算,古代埃及每年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始,是在尼罗河水下落的时候,也就是11月份。泛滥后人们把田地修整好,接着就开始播种。各种农作物的成熟期和收割期在次年5月份。然后,田地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再次被尼罗河水淹没,古代埃及人在尼罗河两岸随着河水的涨落,有节奏地生活和劳动。对埃及人来说,也没有水土流失的困扰。

同类推荐
  • 梦在大唐

    梦在大唐

    这就是一个正经逗逼的故事。没错,我就是要正经的逗逼。女强+小弱受男主看惯了激动人心的小说以后,不妨来看看这本。只有脉脉温情。
  • 天字龙组

    天字龙组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一块玄妙的五彩石,竟造就了四个无以伦比的异能少年,从此,绝密的特殊人类训练营里,又多了一个无敌团队——天字龙组。他们是:天王严庆,飞蛛冬平,魅影杨艳,金刚吴元。第一个绝密而险恶的任务:穿越平行空间,去往另一个时空。意外发生了!严庆来到了一个计划外的时空,所有的一切都毫无准备,毫无头绪,毫无对策。一切都必须随机应变。
  • 大唐我是阎王

    大唐我是阎王

    2019年大年三十的夜晚,本是合家团圆之夜,一起看春晚嗑瓜子放鞭炮,享受一年忙碌的的成果。可是在这夜色之中一支神秘的队伍正在机场悄然集合,他们就是Z国中最神秘的部队龙组。龙天机缘巧合下重生到了大唐,迷迷糊糊成为了李世民早死的第二子李宽身上,且看龙天如何在大唐继续实现他的阎王梦想.........
  • 血肉面具

    血肉面具

    90年代,偏远的城镇中学。暗藏杀机!看吧,你们都会悄然死在我的刀下!
  • 琳琅纪

    琳琅纪

    唐隆元年,韦后大权独揽,韦氏一族祸乱朝政,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于帝都长安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及韦氏一族。同年,尊李旦为帝,年号为‘景元’。李隆基为太子,景云三年,李旦禅让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至此,本书故事由此开始……..
热门推荐
  • 宙宇契约

    宙宇契约

    少年宇生,天降九彩伴生于太极界!太极界,也许是这宇宙中唯一一个不被那双眼睛关注,不被那天幕遮掩的世界!当遮掩一切的天幕轮回再次降临,这宇宙,逝去的和将来临的,是否还能震撼人心!少年宇生,命中夹带着打破万古轮回的使命,本有快乐童年的他,在父母离去而失踪之后,踏上那似乎是注定的道路时,阻挡他的一切,粉碎;纠缠他的,湮灭;束缚他的,崩毁……有意加企鹅群交流的请加:226045655.
  • 流浪万界

    流浪万界

    本书是一本穿越,玄幻,集于一体的一本书,想要小龙女完璧么?想看当72变遇到钢铁侠会怎样么?想知道唐僧比孙悟空还厉害的西游是怎样的么?尽在流浪万界
  • 位面之乱

    位面之乱

    如果有一天,平行宇宙毁灭,无数位面融合,身处在乱世的你,会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你经常幻想的动漫人物,真正的出现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了拯救世界的能力,你是选择走上正途,还是迷途。
  • 仙凡之殇

    仙凡之殇

    自古便有凡人悟道修仙的传说,仙人与天地同寿,永垂不朽。殊不知仙途飘渺,未曾有人窥得其尽头。在尔虞我诈的修仙界,一丈尸骨一尺血,他会一路劈荆斩棘逆天而行,还是化为悠悠岁月中一抷黄土…
  • 宠妻之路

    宠妻之路

    阿桔生于小农之家,温柔貌美,赵沉原为侯府世子,心狠手辣。在阿桔眼里,成亲前赵沉太混蛋,成亲后他才慢慢变好了。赵沉却觉得,最初他只是有点喜欢她,宠着宠着才放不下了。阿桔:为啥之前你对我那么坏?赵沉:因为我要娶你。
  • 福妻憨夫

    福妻憨夫

    勤劳姑娘梁静萱好不容易医大博士毕业,眼看着就苦尽甘来了,她容易吗她!为什么才“咯噔”一下,连个水漂的都没有,她就来到了这不知名的年代。穿越就穿越吧,可是为什么她还是一村姑,村姑就村姑吧,好歹她做过,有经验,可是为什么让她摊上这么一个男人。天啊,她可不可以换一个人当她的救命恩人?不可以?哼,好在她有随身宝山,一样将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 双生之血

    双生之血

    是不是只有你们坚信的信仰才是信仰?是不是只有你们坚持的正义才是正义?难道在这个世界上与众不同都只能是错误的?
  • 仙贼王

    仙贼王

    “那人没有小看我的权力,更没有轻视我步伐的眼光,这双延伸到天地间寸缕土地的神步,……硬要小看我的话,无疑,他的双目是,那双看人总低三分的,狗眼!”“并非我猖獗,把像墙一样的存在写入这‘蝼蚁集’里,只能说明我迟早会超越那变态的强,达到我那不为人知的野心。现在写下,不过是为了让墙一般存在的他们,迟早在我眼前成为,蝼蚁般的存在,而非,墙!”“仙贼王?这个触人心眸的词语被我平静地读出,说明我内心已不再平静,应是在某个角落汹涌澎湃,激昂奋慨。这可不是动动手指头,或想一想就能实现的!……即使拼了性命……!!”——死魂灵·云天………………………………小小提示:如果您觉得字数太少,可先收藏,等字数够了,方便下次您点击阅读。……还有就是,无耻地说句,别忘了点一下推荐票票~~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冷血兵王

    冷血兵王

    一架从美国通往华夏国的飞机缓缓的降落了,乘客陆续的往下下机,一个扬了二正的少年,脚步缓慢的往下走,一双小眼睛不停的四处仰望。一身休闲装打扮,刚刚从缅甸战乱回归,又辗转美国执行任务,终于完成任务了,该给自己放个假了,刘磊心里想到,来到了出机口,一眼望去人是真多啊,旁边一个胖子乘客,来接他的竟然是个美女。靠,怎么没有美女来接我啊,哎,哥怎么就这么命苦啊,话说,看一代兵王纵横都市,美女,财富,地位,权利都被踩于脚下,兵王强势崛起,创世中文网首发,欢迎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