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万物生长靠太阳,长命百岁靠养阳
阳气像太阳,维持生命要用它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设计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黄帝内经》中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呢?像是现在的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总之,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失去阳气,万物便不能生存,而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
阳气何来: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就是指人体的阳气,也称为“正气”、“元气”,即“真元之气”。我们知道,人体阳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正气耗尽,人就会死亡。那么,我们身体的阳气究竟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说,阳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阳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决定。也就是说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同胞姊妹,有的健康强壮,有的体弱多病。兄弟姐妹之间有一套相近的遗传基因,在先天条件上应该差距不大,但有一个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孕期有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受孕的时间,孕妇孕期有无饮酒过量、服药等情况,孕期心情,孕妇营养状况等等。所以说,母肥则子壮,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给孩子一个比较充足的阳气,要知道怀胎十月可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当然,阳气虽来自父母之精气,但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阳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影响。有的人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阳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阳气,也能长寿。
由此可见,阳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它的强弱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先天之本与后天之力。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巩固好后天之本,养护体内的阳气。阳气虽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但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阳气的过程,有一天阳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因此,养生就要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好好养护正气,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脾胃运转情况,决定阳气是否充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相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认为,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得来。
李时珍曾经说过:“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他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面四大保养脾胃的要诀要记牢:“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1.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美女们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散步是一种和缓自然的体育活动,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气血调顺,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为常
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4.莫愁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保养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
肾为身之阳,养阳先养肾
中医所说的阳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涵养着人体的阳气。养好肾,才能保障人体气血畅通,阳气充足。因此,养阳一定要先养好肾。
如果说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补肾的药品、保健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是,补肾也有讲究,不要盲目。大家都知道“亡羊补牢”的故事,羊丢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把羊圈补好,而不是再买几只羊回来。补肾也是一样,首先要保住现存的,然后再想怎么去补,不要一边补,一边继续大量地消耗,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补肾首先是固摄元气,每天吃好、睡好,心情愉快,也是一种保护。具体说来,养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节制性生活
在中医的抗衰老、保健康的理论中,常把保护肾精作为一项基本措施。对此,前人早有定论:“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当闭固而勿泄。”总的意思是对房事要有节制,既要节而少,又要宜而和。只要做到节欲保精,就会阴精盈满,肾气不伤,精力充沛,从而有利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2.调畅情志
“恐则伤肾”。只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肾气不伤。肾气健旺,五脏六腑得以温煦,功能活动正常,身体才能健康。
3.爱护脾胃
养肾一定要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平时应当对食物合理调配,烹调有方,饮食有节,食宜清淡,荤素搭配,忌食秽物,食后调养。只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继,肾精得充,精化肾气,自然健康长寿。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肾法则。阳者肾气也,阴者肾精也。所以在春季,应该是“夜卧早起,广庭于步”,以畅养阳气;在夏季应该是“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温养阳气;在秋季,应该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收敛阴气;在冬季,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正光”,以护养阴气。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气盛,肾气旺,能够达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走出误区:补肾并不等于壮阳
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肾为身之阳”,于是有的人可能就会认为:肾虚就会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壮阳并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解释一下。
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较西医要广。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肾阴虚比阳虚更为常见,因此,补肾就是壮阳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阳痿早泄,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泻等;而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遗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在治疗和自我调养保健时必须对症进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引起肾虚的原因很多,但常见原因还是房事过频、遗泄无度所致。房事的频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以房事后第二天身体不发累、心情舒畅为合适。从年龄上看,青年夫妇每周2~3次,中年夫妇1~2次为宜。因此,日常护肾必须注意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在饮食方面,感到无力疲乏时可以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可以多喝酸奶,吃山楂。有补肾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简单可行、经济实惠的是羊背骨汤。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也能起到护肾强肾的作用。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也要按时休息。
津为阳,液为阴,阻止外邪来入侵
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经络、脉管)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可转变为汗,可转变为小便,也可转变为唾液或泪液,如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便会感觉口干舌燥,此时就是津液已经大伤。
当人体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伤了津液所出现的现象。即使不在炎热的夏季,出汗过多,也很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这时,可以用玄麦桔甘汤(玄参、麦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饮用,可清热生津。
如果体内的津液亏耗过多,就会致使气血两损;气血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过,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的养生说。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张仲景就在《伤寒论》提出“保胃气,存津液”的养生原则,传统养生中还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养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就是说每天坚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颜润泽。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四季的津液养生之道:
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