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由天道推论人道,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主张。全书的观点是“无为”,最终“无所不为”,因此此章虽“无私”明确,但老子终究摆脱不了自己的阶级特点,最终以达到个人极端自私的目的。
[应用]
无私才能成就有私——肯吃亏者多回报(第七节)
《道德经》中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原意是: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安然存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肯吃亏者多回报。
老子告诉人们,无私才能成就私心,也就是提醒人们不要怕吃亏。
吃亏并不是一件坏事,还可以说,善于吃亏就是善于做人,特别是在你有求于他人为自己办事时,最好的办法是设法先让这个人欠你的人情,这样,为了还情他就会主动而尽力地帮你了。
想让他人欠自己的情,就要做好自己先吃亏的准备,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智者说:吃亏是福。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他人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他人却欠了你一个人情,在友谊、情感的天平上,你已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你珍视的东西。吃亏,会让你在他人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情。这当然会使他人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
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对办好事情有帮助,你要不加犹豫地吃下去。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你吃的亏越大,那么你将要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甚至能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就是一个十分好的例子。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小商人,他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
王有龄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与他也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王有龄便对胡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竭尽所能筹积了几千两银子,全部送给王有龄。
王携银两进京师求官果然如愿。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胡虽这么说,毕竟王是要饮水思源的,他之所以有今天,胡的帮助是一大关键。王利用职务之便,不断令军需官到胡的店中购物,这样一来,胡的生意就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了。
正是凭着这种肯先吃亏的精神,胡雪岩不但最终财源滚滚,还赢得吉星高照,后来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无独有偶,唐代崇贤人窦公也是通过“无私”成就“有私”的。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但是财力上很困难。他在京城内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段相邻,宦官看中这块地想得到它,这块地仅值五六百缗(古代一千文为一缗),窦公便决定把地奉献给大宦官,根本没有提出价钱。在讨得宦官十分欢喜之后,他就借故说打算去江淮,希望得到两三封给神策军中的护军(由宦官担任)的信,那宦官看在那块地的面子上,给他写了信,窦公借着这封信共获利三千缗,从此他的事业便发达起来。
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由此可见,不先学会吃亏,就不可能占到大便宜。
心理学家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吃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的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同,不过,真正能做得到的,还只是少数。实际上,许多人在交往中都是惟恐自己吃亏,甚至总期待占到一点便宜。 “吃亏是福”确实有它的心理学依据。“吃亏”是一种明智的、积极的处世方式,在这种处世方式中,由“吃亏”所带来的“福”,其价值可能远远超过所吃的亏。
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遵循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给予对方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甚至因此而改变命运。
小赵是某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丈夫所在的工厂也很不景气,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上学,所以说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政府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在城区建了一个菜市场,鼓励下岗职工进行自食其力的劳动。
小赵和丈夫一商量,租了一个菜摊,第二天就把摊支开了,小赵跑上跑下地忙活。一天下来,算一算账,赚了几十元钱,小赵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这个市场位置太偏,人们购菜都不愿跑那么远,于是菜市场就慢慢地冷落了,有时候,一天连一斤菜也卖不出去,小赵决定第二天就收摊,不再卖菜了。
第二天快下班的时候,有—个中年人偶尔跑到这里,买了10斤西红柿让小赵包装好呆会儿再来拿。可是小赵守着摊什么也没卖,一连等了6天,这个人终于来了,小赵赶快喊了他,给他西红柿,可一看,西红柿全坏了,于是小赵拿出口袋里仅有的10元钱,去外边买了10斤西红柿,交给了中年人。
中年人怔怔地看着小赵和空空的菜摊,明白了:“这几天你一直在等我?”
小赵点了点头。中年人不能不为之感动,他麻利地掏出笔,唰唰地在纸片上写着,递给小赵说:“我是附近工厂的伙食长,每天都到城里买菜,往后你就照这个单子每天给我厂送菜吧。”
小赵接过纸片,别提多高兴了。真是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此,小赵每天给工厂送菜,摆脱了家中的困境,生活也渐渐有了好转。
可见,肯吃亏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占到便宜的人。
另外,以吃亏交友,以吃亏得利,都是比较高明的办事方式。
汉德先生本人既没有学历,也没有金钱,更没有人事背景,但是他却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到底是靠什么成功的呢?是靠肯吃亏赢得的。
事实上,以前的他是一个很孤独的人,由于他一无所有,别人都不想理他、与他往来。汉德在忍耐寂寞人生的同时也在努力奋斗着,渐渐地他学到了与人的交往之道,并付逐实践。
他对所有的朋友都十分地重视,并且对周围人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别人的需求。只要你说要上他那里玩,他就会十分热情地欢迎你去,并且留你能住几天。无论他是多么的拮据,内心多么的苦恼,他都好像随时在等你的来临,竭诚地来接待你,甚至在你回去的时候,还要带些小礼物、土产之类的东西。
无论是多么忙碌,汉德都不会表现出你的来访所带来的忙碌对他会是一种麻烦和困扰。朋友问他何以如此,他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与别人来往,就不能不令对方感到和我来往会得到某些方面的愉快与益处。”
肯吃亏的汉德就这样赢得了众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在他的成功路上给他帮了大忙。
与此相反,出身名门的“富家子弟”富特,他也想成功地做出某些事情来。但是,当他与别人来往的时候,他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对自己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也许与这个人交往,以后向银行贷款时,会比较容易;也许与这个人做朋友,他会教给致富之道;也许这个人会将土地廉价出售给自己,也许会将办公室借给自己等等。他总是对周围的人怀着期待之心,想办法使与自己接触的人,都能带给自己某些利益。
结果,他根本交不到朋友,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肯吃亏与不肯吃亏的人的不同结果。
吃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吃亏一事,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则可能安乐一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吃亏是福不是祸。”麦克道尔之所以取得事业上的突飞猛进,正是由于他“乐于吃亏”。
麦克道尔最初只是一个速记员,他的步步高升,可以说得益于他的懒惰上级——那位书记总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推给下面的职员去做。他觉得麦克道尔是一个可以任意指派的人,有一次便要他编一本阿穆耳先生前往欧洲时需要的密码电报书。那个书记的懒惰,使麦克道尔有了更多煅练自己的机会,虽然这种“机会”是很多人都为之反感的。麦克道尔不仅不反感,反而很乐于去做这件额外的事情,不像普通人来做这个工作那样随意简单地编在几张报纸片上,而是把它们编成了一本小小的书,并且用打字机很清楚地打出来,然后再用胶装订得好好的。做好之后,那书记便把电报本交给阿穆耳先生。就是因为这件事,麦克道尔的运气就来了。
“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阿穆耳先生问。
“不……是……”那书记战栗着回答道。
“是谁做的呢?”
“我的速记员麦克道尔做的。”
“你叫他到我这里来。”
麦克道尔到办公室来了,阿穆耳说:“小伙子,你怎么会想到把我的电码做成这个样子的呢?”
“我想这样你用起来会方便些。”
“你什么时候做的呢。”
“我是晚上在家里做的。”
“啊,我很喜欢它。”
几天之后,麦克道尔便坐在前面办公室的一张写字台前了。又过了不久,他便代替了以前那个书记的位置。
麦克道尔的“亏”吃得值不值呢?当然值了!他心甘情愿地做了额外的工作,换来了事业上的步步高升,可以说是“芝换西瓜”了!
无私才能成就有私,肯吃亏者多回报。
第八节
[译文]
崇高的德行就好象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甘心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 “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胸怀像水一样静默深远、保持沉静,待人交友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充满友爱,说话如水一样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有条理、简洁清明,处事像水一样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随顺天时。只有像水一样与世无争,与万物无争,才不会有过失。
[评析]
本章仍然阐明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同时继承上一章歌颂“圣人”谦逊不争的品格。具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人格,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
[应用]
上善若水——德行是做人之本(第八节)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原意是:崇高的德行就好象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甘心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它接近于 “道”。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德行是做人之本。
老子认为,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具有水一样的秉性: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乐于停留在众人轻视的下之处,因而最接近于道。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心境像深渊那样清澄平静,交友要像水那样亲密仁厚,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无欺……
有道德的上善之人,便效法水的特性,办事脚踏实地,待人接物言而有信,交友诚恳。越是这样的上善之人,反而越是能够得到益处。一个人有好的品德与得体的处世习惯,是赢得他人赏识、帮助的前提条件。
很多工商界人士都知道有个名震海内外的“宁波帮”,它的奠基者严厚信还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银行、第一个商会、第一批机械化工厂的创办者。而他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不是完全凭着过人的才华,最关键的是凭着他的好品德,换来了贵人相助。
严厚信原籍慈溪市,少年时,因为家里贫困,只上过几年私塾,辍学后在宁波垣业钱庄当学徒。他经同乡介绍在上海小东门宝成银楼当学徒。在此期间,他手脚勤快、头脑聪明,很快掌握了将金银熔化的技术,并掌握了打铸钗、髻、镯、戒指和项圈等各种首饰的技巧。不仅如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和绘画,并常常临摹古今名家的作品,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后来,严厚信在生意中结识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次,胡雪岩在宝成银楼定做一批首饰,是严厚信亲自动手制作的,做好后又亲自送去。胡雪岩给了他一包银子,要他点一下,他说:“我相信胡老爷,不用点。”但是,当他拿到店里一过数,竟发现少了2两银子,他不声不响,将自己的辛苦工钱暗暗地凑在里面,交给了老板。
又一次,胡雪岩又要宝成银楼的首饰,严厚信送去之后,又数也不数拿了一包银子回来。可是,一数,吓了一跳,多出了10两银子!10两银子在是一笔大数目,当时相当于一个小伙计的几年辛苦工钱。然而,他想起家里大人的教诲,绝不能要昧心钱。于是,次日一早,马上送还给了胡。
其实,前后两次一少一多,都是胡雪岩有意在试他的品行。自然,他得到了胡的欣赏。继而,他以自画的芦雁团扇赠给胡雪岩,深得胡的喜爱,称赞他“品德高雅、厚信笃实,非市侩可比。”不久,将他推荐给中书李鸿章,使他得到了在上海转运饷械、在天津帮办盐务等美差,逐渐积累了一些金钱。尔后,在天津开了一家物华楼金店,开始了他的事业。
与严厚信异曲同工、同样是以德取信于人而得到贵人相帮的,还有张云德。
京津沪等地的“八大样”是个历史悠久的老商号。其创业老板姓盂,有个叫张云德的孤儿,靠亲戚帮忙,过继给盂家,在布店做小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