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93100000011

第11章 九字箴言(1)

这不仅是朱元璋的立国之策,后来也成为中国历朝历代乃至我们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一个基本策略。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攻取集庆,改为应天府,在长江流域形成了跟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群雄对峙的局面。陈友谅、张士诚的势力,都比朱元璋要强,朱元璋在他们两家的夹缝里面,要想寻求发展,就必须要有过人之处。说起来,朱元璋确实比这两个人强,他有志向,有眼光,也有办法。他行事慎重,重贤任能,因此不少有本事的人都看好他,纷纷前来投奔。

一、儒士朱升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即红巾军大宋龙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兵攻取徽州的时候,部将邓愈向他推荐了一位当地很有影响的儒士。儒士名叫朱升,当时已经年近六旬,称得上是一位耆年老儒了。

老儒朱升是休宁人,休宁就是今天的安徽贵池。他在当地可是个大大有名的,自幼饱读诗书,少年时代便知名于乡里,年长后,因为有学识,为人所尊敬,曾经在郡城讲过学。

元朝末年,朱升通过贡举,当上了池州的学正。学正就是管理府州县学校的官员,大致相当于咱们今天的教育局长兼教师。那时候学校都有田产,叫作学田,学田的收益,就是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池州学校的学田净是些好地,当地的一些贪官污吏豪强地主们眼红得厉害,就千方百计侵占学校的学田。因前任学官无能,加上学校里面还有人跟贪官污吏们内外勾结,结果弄得学校学田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学校每天只能开一顿饭,把学生和老师们都给饿跑了。

朱升来到学校上任后,决心整顿这种情况。他到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让人查对学校财务账目,财务清楚了,心里面就有了数;第二件事情是下功夫把学校食堂整顿了一番,总得让学校师生都能吃饱饭,才能安心教书学习呀;最后一件事情是消除了一些内外勾结侵占学田的弊端。这几件事情做好了,学校也就焕然一新了。

学校有了新面貌,朱升这才开始在学校讲学。你想他那知名度和水平,这一讲不要紧,一时间大江南北的学者们都云集到了池州,池州成为元末乱世中的一片乐土。

朱升在池州学校干了几年,后来世道越来越乱,为了躲避战乱,他就移居到了徽州歙县石门山中,在那里授徒讲学,闭户著述。直到朱元璋打下徽州,邓愈将这位名儒推荐给朱元璋。

那时候朱元璋军中特别缺少读书人,每次见到有儒士前来,他都特别敬重客气,虚心请教。那时候说的都不是客气的空话,谈论的可都是有实效的问题,史书中叫作“召问时务”。

却说朱升来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也同样对他“召问时务”。朱升对时务早就思虑很久了,当时就对朱元璋缓缓说出了震铄古今的三句话九个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史·朱升传》)

朱元璋一听,眼睛一亮,这可不得了呀!别看只有三句话九个字,可全都是切中时弊、建国立业的关键!他立即大加赞许,对面前这位看着不起眼的老儒另眼相看了。

现在也有人认为这三句话九个字不是朱升说的。因为除了《明史》中这段记述外,我们在朱升的年谱著作和《明实录》等重要的相关史料中都没有看到这个记述。不过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朱升就没有说过这三句话,如果要推翻《明史》中的这段记述,还需要拿出更多证据。那时候,来投奔朱元璋的读书人,都要给朱元璋出一些好的主意,有的建议他攻取什么地方,怎么发展;有的劝他约束军队,不要杀人。朱升既然来投奔朱元璋,也必须有所建议,才能得到朱元璋的信用。我们从朱升做官的经历看,他是个有一定行政能力的读书人,虽然不知道他是否一定说了这三句话九个字的建议,但是他一定也有所高见,才会得到朱元璋日后的信任和倚重。

那么,《明史》中记述的朱升的这三句话九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高筑墙,说的是把自己的城墙修得高高的,严严实实的,意思就是要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没有坚固的城池,没有牢固的根据地,就没办法跟对手们抗衡,就成了过去人们常说的流寇了。所以高筑墙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

广积粮,就是要多存储粮食。民以食为天呀。那时候天下战乱,别说老百姓了,就连军队也经常会粮食供应不足。老百姓吃不饱饭活不下去,军队吃不饱饭就不能打仗。没有老百姓支持,没有能打仗的军队,怎么能够成就理想中的帝王之业?所以这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

缓称王,说的是不要着急自己先称王称帝。有些人,还没成多大气候,没占多大点地方,手下没多少人,就称王称帝。这一是说明这些人没什么眼界,自以为是,另外也说明这些人太急于求成,结果是树大招风,被人家盯上了,都怕你真的成了王,人家就有了戒心,一起反对你,结果早称王的那些人反而很快就失败了。缓称王,其实是一种韬晦策略,我们现在也叫作韬光养晦。大家注意,缓称王的这个“缓”字很重要,缓称王不是不称王,只是做事情要低调,埋头干事业,等到事业有了规模,水到渠成了,那时候再称王称帝为时也不晚。

大家看看,这三句话九个字,里面包含了多少经验和成就事业的道理啊。这三句话九个字,就成了朱元璋的立国之策。

其实这不仅是朱元璋的立国之策,后来也成为中国历朝历代乃至我们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一个基本策略。当年毛泽东读《明史》,读到了这段话,就非常赞许,并且把这三句话作了一点改动,改成了“高筑墙,广积粮,不称霸”。那时候咱们国家还比较穷,没有什么实力,跟美国、前苏联和欧洲国家、日本都不能比。所以我们要韬光养晦,脚踏实地、埋头好好发展自己。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国策,也提倡韬光养晦,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又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到今天才算得上是真正建成强国了。但是我们今天还要讲韬光养晦,就像当年毛泽东说的,到中国真正强大了,那时候我们还是不称霸,永远不当超级大国。你看朱升这个人物多么了不起,他提出的三句话九个字,成了中国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策略。

其实这三句话中,我认为第三句要想做到最难。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句超出了物质层面,达到精神层面了,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你可以置业,也可以储蓄,可是要低调做人,不容易,得有修养。你看美国,它有“高筑墙”了,它的国防多么牢固。它有那么多财富,更能算是“广积粮”了。可是它做不到不称霸。不仅是美国,历史上多少强国能做到不称霸?所以我认为,“缓称王”最难。

我还觉得这不仅是国策,同时也是治家的道理,“高筑墙”是要有个家,“广积粮”是要有积蓄,“缓称王”是要低调子做人。

从后来的历史记载来看,当时朱元璋可真是照着这九个字去做了。他的根据地首先就是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就是把城墙修得高高的,结结实实的,今天我们去南京,还能看到那高大结实的城墙遗址。朱元璋不仅修应天府城墙,他占据的每个地方城墙都修理得很坚固,易守难攻,而且不断扩大地盘,根基越来越稳固。

朱元璋还大力收积粮食。那时候因为战乱,农民根本没有办法安心种田,农民不种田,就没有粮食。于是各支军队就到处抢粮,甚至有的军队还吃人,管小孩子叫“合骨烂”,就是可以连骨头一起吃;妇女叫“不羡羊”,就是吃她们的肉都不再羡慕吃羊肉了;男人的肉最不好吃,叫“添把柴”,不添把柴就煮不熟。

起初朱元璋也跟别人一样,靠强征收集军粮,强征就是抢,抢老百姓的粮食。但这其实就好比杀鸡取卵,老百姓不种粮食了,储备的粮食也被抢光了,军粮也就更没有着落了。后来朱元璋就下令,凡是军队出征,都不能带粮食,出征军队的粮食要去敌境抢。抢敌人的,不抢自己这边老百姓的,这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你要想成就大业,首先得有老百姓支持,得人心者得天下。哪儿的老百姓也不能抢。办法只有两个,一是让老百姓能够生活稳定,稳定才能种田;二是减轻老百姓负担,军队也要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朱元璋就开始了在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其实说起来这跟东汉末年曹操采取“屯田制”的精神一致,一脉相承。曹操也是首重军屯、民屯,保障了后勤供给,然后才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时朱元璋部下有位将领,名叫康茂才,带兵打仗一般,可是组织兴修水利开荒种田倒是一把好手。朱元璋就任命他为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兴修水利,抓好生产,供应军需。康茂才组织人种的田地,一年以后收获一万五千石粮食,余粮七千多石。康茂才因此受到朱元璋褒奖。从此朱元璋手下各部队都开始屯田自给,几年后,正式取消向农民强征军粮。“广积粮”这一条朱元璋也做到了。接下来就是要“缓称王”了。

二、龙凤年号

朱元璋当年投奔的郭子兴是红巾军的一部分,受韩林儿、刘福通他们的指令行事。后来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部队,也继承了红巾军的系统,但仍然受韩林儿和刘福通领导。韩林儿称小明王,建立大宋,建年号龙凤,朱元璋就奉小明王龙凤年号,他的官职都是由小明王龙凤朝廷任命的。

朱元璋从参军开始,当过九夫长、镇抚、总管、总兵官、元帅,打下应天府后,小明王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后来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就是掌管江南几个省的最高官员。他的官职虽然是小明王任命的,其实小明王指挥不了他了,朱元璋这时候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军事集团首领了。

要说做了江南半壁江山的丞相,这官也做得不小了。可是当时跟别人比起来,朱元璋的官儿还是小了点。跟谁比呢?

一个是占据长江上游武昌等地的徐寿辉、陈友谅。徐寿辉早在至正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51年,就自称天完国皇帝了,陈友谅起初还让徐寿辉当个傀儡,他也就自称汉王,后来干脆杀了徐寿辉,自己当起了大汉国皇帝。

另一个是占据长江下游苏州的张士诚。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刚刚起兵不久,就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后来他虽然又一度投降元朝,但也是拥兵自守,要挟朝廷给他一个王号。元朝朝廷没有给他,他就自称吴王。

这些人,就在朱元璋附近,不是帝,就是王,只有朱元璋还在小明王手下当个行中书省左丞相,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可是这也就应了那三句话中最后的一句。朱元璋他不是不能称王称帝,但是他要缓一缓,现在还不是称王称帝的时候。

同类推荐
  • 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本书介绍了20位思想大师,品读古今中外涌现出的思想大师,了解他们成长的男迹,评判他们为全世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韩非子权术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亨利·福特(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极富好奇心的农家少年,通过自学走上了机械工程师的道路,秉承着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世界第一批汽车的制造者之一,并创办了福特汽车公司,将汽车从新奇的奢侈品变成了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交通历史。本书讲述了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亨利?福特的传奇一生,让青少年读者了解早期汽车工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学习他那执着和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
  • 中国皇后传

    中国皇后传

    本书力求通过她们的详细传记,科学地评价其功过是非,如实地反映历代宫廷制度和生活,以及与皇后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皇后作为寄生于封建统治权力的顶峰:皇帝周围的一个群体,她们对封建政治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尽管封建史学家或为皇后作纪,或为皇后立传,但是记载或失之简略,评论或失之偏颇,无论在史实还是观点上,都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不了解皇后,也不大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鉴于此,我们编写了《中国皇后传》一书。
  •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

    张学良和蒋介石是中国观代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相交于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定的年代,几乎联袂介入了全部重大历史事件,而其历史纠葛,从来众说纷纭,亦明亦暗。《王朝柱精选文集:张学良和蒋介石》以颇具权威性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沉浮相关、衰荣相联的特殊关系,写出了他们之间或亲或疏:或分或合,或一致或相悖的变化,都曾给予中国历史以极大影响……
热门推荐
  • 炎帝至尊

    炎帝至尊

    绝世天才身负顶级异火,更怀九灵天脉。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气势,笑傲诸界周天!自此开启了一场与当世无数天才相争锋的逆天之旅。
  • 龙尊狂战啸天

    龙尊狂战啸天

    在一个广阔的大陆上,强者辈出,家族林立。在这里,分秒之间都在发生着一个个奇迹。。。。。。在这里,有一种很神奇的能力叫做-------战魂。据说这种能力可以附在任何人身上,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可就在此时,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一个叫做叶封的少年在默默地流着泪。。。。。。家族被灭,流落街头,惨遭唾骂。。。这一个个不幸都接二连三的发生在这个少年的身上。。。难道我会就此堕落下去吗?哼!总有一天,我一定会笑傲大陆,重振家族!觉醒吧!蕴藏在我体内的神龙之力!!!
  • 整饬皖茶文牍

    整饬皖茶文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丫头不要跑

    丫头不要跑

    “辰浩宇,你我跟你没完”“辰浩宇,你居然无视我,我不要跟你订婚”“嗯,好的,再见”“你你混蛋,辰浩宇,你混蛋“
  • 血舞轻歌:霓裳一曲动天下

    血舞轻歌:霓裳一曲动天下

    她,是凤凰族的血舞公主,却身负灭族之仇,行踪诡异,神秘莫测;他,是星辰帝国的摄政王,统领天下,杀人如麻。世人皆言他残暴不仁,不配为王;世人皆道她蛇蝎毒女,冷酷心肠。但当她与他碰撞,狠与毒对抗,到底是谁更胜一筹?不过——某凰女看着某包子无奈扶额:“你到底认他还是认我!!!”
  • 海棠初开

    海棠初开

    海棠初开,佳人今来。为爱而生,因爱而种。世间多少痴情者,只在树下等春风。
  • 转角处的背影

    转角处的背影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有犯过错,留下过遗憾,是否有那么一瞬间想去弥补想去完成某一件事呢?
  • 豪门千金,总裁的小病妻

    豪门千金,总裁的小病妻

    她是歌唱天后、影后、模特……她却得了——后天性心脏病。他南宫企业的当家霸道总裁、南宫家继承人……他却从小必须接受魔鬼训练。他和她认识,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也正因为这一个意外,他和她绑到一起。
  • Tfbogs的公主

    Tfbogs的公主

    夏雪怡、夏雪如、夏雪樱、王俊凯、王源、易杨千玺他们将会发生什么事,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最后幸福的生活了
  • 总裁大人,小公举请签收

    总裁大人,小公举请签收

    我发誓,我,叶出尘,一定会出人头地,不会被他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我要去开辟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