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婴儿期最常见的的教育误区
出生后两周左右,随着脑的不断发育,新生儿出现明显的条件反射。出生两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开始发展:当吃饱、温暖时,婴儿就露出活泼而微笑的表情;反之,婴儿就会哭闹。因此,这一时期父母应经常和婴儿交流,多给予关心、照顾和抚爱,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积极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生4个月后,婴儿就开始能够分辨出成人的声音,并开始发出一些声音以回答成人。并会听到母亲说话的声音就兴奋地咿呀起来;5~6个月婴儿由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短暂记忆的表现;7~8个月起,婴儿逐渐能够将某些词的声音与相应的实物或动作联系起来;10~11个月起,婴儿开始“懂得”词的意义、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模仿成人说话,词开始成为信号。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在与儿童接触时应尽可能不断地给予儿童语言刺激,尽快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对婴儿最重要的人是母亲,没有人可以取代。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是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出生后,新的外在环境使婴儿本能地意识到生存的挑战。新生儿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完全依赖母亲的呵护。如果得不到母亲的哺乳和及时的关爱,婴儿便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母亲的呵护是婴儿最基本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婴儿的心理就会受到伤害。
妈妈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对一个婴儿,怎样关爱也不会宠坏的。如果妈妈不能时刻陪伴孩子,请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尽职的保姆亲戚照料孩子,也可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婴儿的妈妈应特别注意避免以下两个误区:
1.不要对婴儿忽冷忽热
有些妈妈工作繁忙,有时对孩子呵护有加,有时却好几天见不着面;有些妈妈情绪不稳定,有时对孩子好,有时却嫌孩子烦人。另外,还有些妈妈过早训练孩子按时吃奶的习惯,即使孩子饿了,不到时间也坚持不喂奶。
忽冷忽热的妈妈,往往在婴儿不断哭闹的情况下才给予食物和呵护,没有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于是婴儿害怕被遗弃,总是哭闹,以吸引妈妈的注意,逐渐形成了依恋心理。这类依恋儿成年结婚后,强烈的依恋倾向便会倾泻到配偶身上:占有欲极强,要求配偶时时刻刻关注自己,无休止地需要亲密;对配偶爱恨并存、怨气冲天;总在埋怨对方辜负了自己的爱,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迫使对方关心自己;他们嫉妒、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就是不信任;不能忍受被忽视,害怕被遗弃。这样的夫妻生活无疑也不会幸福。
2.不要对婴儿持续冷漠
有些可怜的小家伙,是在妈妈不情愿的情况下降生的。因此出生之后就要面对妈妈的懊恼、失望和冷漠。她们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冷漠的妈妈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
如果不幸降生到冷漠妈妈身边,婴儿对享受妈妈呵护的渴望就会变成失望和痛苦,逐渐形成了回避亲密接触的自我保护方式。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更多要求,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妈妈或许还会为孩子早早表现出的“独立性”而骄傲呢。可是,当孩子长大成人,这种“独立性”便会发展成孤独型人格。他们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面无表情、性格冷漠甚至冷酷,没有情趣。恋爱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是亲密关系确立后,因为恐惧亲近,他们又会冷漠和退缩。他们较少有物质需要,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很成功,可是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却始终挥之不去。
三、男女宝宝智力开发不一样
许多父母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或者说小时候女孩可能比男孩聪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上高中以后,女孩的这种优势就不再明显了。对此,许多专家进行了反复研究讨论,认为虽然男女儿童在身体结构、体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性别的差异并不影响人的智力的高低,就整体而言,智力在男女儿童之间并不存在差异。
人的智力活动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就是大脑结构与其机能,它们在男女之间都是相同的,既然进行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男女之间的智力也就不会有必然的明显差异。男女儿童在智力的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男女宝宝智力分布情况稍有差异
从整体上看,女孩智力分布比较集中,而男孩的智力差异稍大些。也就是说,在男孩群体中不同的智力水平悬殊较大,而女性智力比较平均。
2.在宝宝智力开发某些方面,男女宝宝各有所长一般女孩的触觉、痛觉及听觉分辨能力比较敏锐,尤其是手指尖的感觉发展较快,能较早地学会做比较精细的动作,而男孩以视觉分辨及视觉空间能力见长。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常优于男孩,一般女孩说话早,词汇比较丰富,语言缺陷较少,口吃患者以男孩多见,而男孩在判断推理能力以及摆弄拆装物体的能力常胜于女孩。另外,女孩的形象思维比较好,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男孩则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较强。
3.男女宝宝智力之间存在特殊才能的差异
一般来说,女孩表演才能占优势,而男孩操作和运动方面的才能占优势。
虽然男女儿童智力各具特色,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又能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每个父母要针对自己宝宝才能的好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克服缺点,使自己宝宝的聪明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四、过早教育会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许多父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很早地对宝宝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免宝宝会输在起跑线上。但根据有关研究,过早对宝宝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如果学习和教育方法有误的话,反而会给宝宝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宝宝进入小学后真正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在幼儿期,儿童的性格、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等方面都处在奠基的时期,这时让宝宝学习那些对他而言并不能完全理解的文化知识,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宝宝情绪紧张、焦虑,严重的还会出现逆反情绪、性格孤僻、遗尿等现象。所以,对宝宝进行早期教育,要注意一是时间上不要过早,一般应在三四岁以后,二是内容上要照顾到儿童的兴趣,不要揠苗助长。
许多父母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越早教育宝宝越聪明,把宝宝的学习看得过重,期望值过高。许多宝宝被父母从幼儿园接回后并不是直接回家,而是被送往各种学习班学绘画、学钢琴,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父母过多的期望,这很容易造成宝宝学习压力过重,严重的就会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饮食障碍、情绪障碍、遗尿、多动和抽动等。
要避免宝宝出现类似的心理行为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视宝宝的天性,多给宝宝一些自由玩耍和游戏的时间。在玩耍中,宝宝们可以学会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父母应该在宝宝的玩耍和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宝宝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违背宝宝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这样得到的结果只能与父母的主观愿望相反。
正常的教育方式应该是3岁以前不记忆,5岁以前不认字,9岁以前不学外语,意思是这些能力都不需要父母去刻意地教授、刻意地给宝宝灌输,这些都是根据宝宝的发育规律制定的。比如9岁以前不学习外语,是因为这个阶段宝宝是通过母语来学习思维能力的,如果刻意地让他学习外语,语言能力是发展了,但是思维能力却不能正常发育了。
现在,我国也有儿童出现自闭症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度的早期教育造成的。
除了个别的天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可以个别培养,大部分的儿童应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育。有根据科学研究证明,至少70%~90%的儿童应该是接受正常教育的,只有5%以下的儿童需要个别教育,但也应该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