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68500000002

第2章 水土风物篇(1)

九河下梢天津卫,沽水滔滔向东流

沽水是海河的别称。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起于市区的三岔河口,往东(偏南)流向塘沽而注入渤海。天津地处海河流域尾闾九河下梢,从字面上看似乎归入海河的共有九条河流,是不是这种情况?我以为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实际上,在天津及附近汇合而流入海河的河流有五条,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和大清河;而南运河则是由漳河、卫河汇成,子牙河由滹沱河、滏阳河汇成,大清河由拒马河、潴龙河等汇成,如此加在一起也确实是九条河流了。然而多数人都认为,天津的九河与“九天”、“九州”的数字来源差不多,都只是一种“概数”。因为“九”为阳数之极,即最多的数量,称为“九河”,是指“多河”。海河是“扇形水系”,它汇诸多条河水,故称“九河下梢”。这样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而说到“九河下梢”就必然联系到“三岔河口”。所谓三岔河口其实是指现在的狮子林桥附近,南运河由西而来,北运河由东而来,在这个地方汇入海河,三河交汇,形成一个丁字形,这里才是历史上的三岔河口(即海河的起点)。1917年,海河裁湾取直,从三岔河口到现今金钢桥附近开掘一条河道(这就意味着海河延长一小段),将南、北运河直接开通到这里,于是便形成新的三岔河口。原来南运河的一段便废弃了,填平后形成老铁桥大街、鸟市等;原来北运河的一段废弃后形成狮子林大街、东河沿大街等。三岔河口地区是天津最早的聚落点,最大的漕运中转地,也是天津发祥地。旧时天津有这样的民谣:“三岔口,停船口,南北运河海河口,货船拉着盐粮来,货船拉着金银走,九河下梢天津卫,风水都在船上头。”真切反映了明清时代这里经济的繁荣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天津卫”的叫法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天津”以明成祖朱棣发兵“靖难”而得名,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卫”字意即“军卫”。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天津卫”,筑城驻兵,负责屯田和守卫、运粮。后来虽因地方建制的变化改过别的名字(如府、县、州、道等),但“天津卫”就一直成为口头流传的地名了。

天津还有“津沽”、“丁沽”、“津门”、“三津”、“海津”、“海门”、“析津”、“卫阳”等别称。“津沽”即“天津七十二沽”的简称,“津门”是因为天津是北京的门户,“三津”一般是说天津乃潞(即北运河,亦称白河)、卫(即南运河,亦称御河)在三岔口交汇成海河,“津沽”则是“三津”与“沽上”二者而为之。旧时还有人在书画上题识称自己为“章武人”。如李叔同1917年书联赠法轮长老,题记有:“余于观音诞后一日,生于章武李善人家。”章武是汉代旧名,那时天津尚无踪影,这个地域属章武郡所辖,故而书之。以上均属雅称,多用于书面,下层老百姓很少用之。天津人大都称自己是“天津卫人”或“天津人”,说自己是“本地娃娃”。如果有人问天津老大爷:“您老是哪的人?”老爷子会操着纯正的天津口音回答你:“我是本地娃娃!”“本地娃娃”就是说我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天津人。

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

上世纪50年代,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来我家做客,闲谈中说到,“海河七十二湾,天津七十二沽”,这句老俗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海河的湾确实不少,但是否有七十二道,本人未加调查考证无法断言。即使有,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了。据称从1902年至1927年,以海河治本为主,进行堵塞支流并先后六次裁湾取直,取直后总共缩短河道26.34公里,海河的湾减少了许多。比如当年的挂甲寺本在河东,竟“跑”到了河西;三岔口由今天的狮子林桥“移”到了“金钢桥”附近;津南区咸水沽在海河故道上修建了公园;东丽区的东嘴现有两条河道,两河中间形成一岛,此岛将开辟为旅游点……这都是海河裁湾取直造成的结果。但老俗话既已留给后人,我们也不妨这样讲,好在这也是一段历史。

所谓七十二沽,倒是有些讲头。据传说,汉朝时期,天津一带刚刚退海,遍地沼泽,地势低洼,常年一片汪洋。外地迁来居民,三家五舍聚居高地,并多靠熬盐、贩盐、捕鱼、卖草、种苇过活。因水产丰富,生活能维持,遂使居民渐多,结成村落。这些村落除沽水沿岸的丁字沽、西沽、东沽(今东窑洼)、三汊沽(三岔河口)、大直沽、小直沽(今东门外)之外,大多没有名字。旧时天津城内鼓楼上的楹联有句:“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以七十二沽来概括天津的全“境”。《重修天津府志》引《新县志》谓:“七十二沽,在县才二十一,从西潞河名也,西潞河一名西沽河;在宝坻者二十九,在宁河者二十二,从东潞河名也,东潞河一名东沽河。”《津门杂记》卷上谓:“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实只有二十一沽,……余则在宝坻、宁河两县城内。

按照旧时的行政区划,这些沽的分布情况是:

天津市区及周边的有:三汊沽、邢家沽、西沽、丁字沽、赵里沽、大直沽、桃源沽、咸水沽、东泥沽、西泥沽、四里沽、葛沽、盘沽、郝家沽、邓善沽、东大沽、西大沽、草头沽、道沽、小直沽、贾家沽、东沽二十二个沽。

在宝坻县的有:八道沽、北李子沽、南李子沽、貉子沽、丁家沽、翎鹊沽、洛里沽、梁家沽、殿沽、清白沽、半街沽、江石沽、帮道沽、梁家沽、曹家沽、柳沽、南在沽、滩沽、大塔沽、小塔沽二十个沽。

在宁河县的有:大麦沽、齐家沽、捷道沽、大北沽、西李子沽、帮道沽、麦穗沽、东塘沽、西塘沽、南涧沽、勾娄沽、后沟沽、船沽、中辛沽、韩沽、北涧沽、塘沽、东宁程沽、蛏头沽、东淮沽、东李子沽、江石沽二十二沽。

在蓟县的有:高家沽一个沽。

在玉田县的有:拖床沽、大萝卜沽、小萝卜沽、窝洛沽、黄泊沽等五个沽。

在丰润县的有:西滩沽、黄西沽、石桥沽、莲花沽、堼沽、剪子沽、大子沽、东河沽、张子沽、十字沽十个沽。

以上共八十个沽。所谓七十二之数,不能理解为实数。它与“蓟州七十二寨”、“天津七十二屯”、“武清七十二营”等,同属象征性数字。

天津素有水乡泽园之称。清人诗句“天津之水连北溟,七十二沽漩洄汀”(朱彝尊),“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华长卿),“七十二沽秋风阔,夕阳争放打鱼船”(李符清),“迢迢七十二沽西,岸上飞花逐马蹄”(沈莹川),便是当年对天津景物的生动刻画。沽,当是河边的聚落,带沽的村落必有水。在天津,除了“沽”的叫法,还有“洼”、“淀”、“港”等,也都靠近河塘或其本身就是水塘洼地,如团泊洼、塌河淀、双港等。“港”如果用于坑名或地名,天津人都念做jiǎng,不读gǎng,包括蓟县的“小港”(但大港例外)。旧时天津邻里间相互问候,如有人说:“二嫂子,今天你吃的嘛饭啊?”答:“港梭鱼啊!”或“港虾钱儿啊!”,这港梭鱼、港虾钱儿都是从港里捞上来的,天津人都读做jiǎng——这就如同北京人将前门外的大栅栏叫成“大什拉儿”一样,你叫“大栅栏”人家反而笑话你,说你是外来人。至于“沽”,一般都念做gū,如西沽、葛沽等,但丁字沽例外,念做gǔ,这也是约定俗成,没嘛道理可讲。

这句老俗话形象地勾勒出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古城的形状。我认为天津人以这三座城进行对比尤能突出天津城的特点。

提起天津老城,久居天津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老城范围,一般是指今天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之间,也就是天津人所说的老城里。当年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为一长方形城垣,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长九里十八步,恰似一盘巨大的算盘,故而称为“算盘城”。

天津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那时还只是一圈土围子,设有四门,门上建城楼,虽为土筑,却因修建得十分壮观,以致博得“赛淮安”的美称。弘治初年,山东按察副使刘福兵备天津时,用砖石卫城,四门重建城楼,分别题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北京是个帽子城名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此后,天津城屡经修建。有一次大修是在雍正初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重修城垣。每面城门上均嵌有石刻的门额,北是带河门,西是卫安门,南是归极门,东是镇海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成立了“都统衙门”,决定拆除城墙,当时虽有众多乡绅反对,与其交涉,但最终未能阻止。据老人说,拆下的城砖运到山东威海卫修了炮台,事后有人回想起城门的四面门额,从中悟出了“带卫归海”似乎就是城砖归宿的谶语。

虽然天津城被拆除,但老城内的旧建筑和当年留下的地名依然是韵味儿十足。像贡院街、户部街、仓廒街、府署街、镇台衙门、沈家棚栏、卞家大院、拴马桩胡同、乡祠胡同、双井胡同、中营、龙亭、鸽子集等,或流露出富贵气象,或摆出满脸官气,或反映出旧时那种简朴而古老的生活。笔者翻阅老作家秦瘦鸥的《海棠室闲话》,得知秦先生当初写小说《秋海棠》便是从天津老城里得到了启示。他回忆说:“记得早先的天津市内,在邻近金汤桥的海河以西,还有一片旧城区,纵横不过数里,方方正正,犹如一块棋盘,街道都很狭窄,却颇有古色古香的气氛。是时秋季中的某一天,我信步走过一条幽静的石街,偶然瞧见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女正搀扶着一位老人从家门里走出来。她态度温柔从容,衣饰简朴无华,而外形又那么苗条灵秀,容光照人,以至在短暂的一二分钟以内,便使我的脑神经上深深地刻下了她的倩影,后来在塑造罗湘绮这一人物时,不由不想到了她。”上世纪80年代《秋海棠》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要选择天津这个地方作为秋海棠与罗湘绮相遇相爱之处?可有什么特殊原因?”秦先生说:“这一问,真教我往事历历,如在目前。”由此可见天津老城里在这位上海老作家心中的地位。

旧时的老城里是天津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缩影,也是津沽民俗的集中展现。听老辈人讲,民国年间,城内吃水得靠城外供应,每天都有不少人力水车往城内拉水,因路窄常出现堵塞,一旦如此,必须错车方能通行。由于前面堵塞,后面又跟上来,水车越聚越多,有时错车需要半天时间。笔者幼时虽不住在老城里,却常到城里去玩,那深街小巷里的老宅尽管很旧,却像是一幅幅昔日的风俗画,也如同一瓶瓶的陈年老酒,有一种独有的魅力。几年前,老城旧房即将拆迁,我特意赶去看看,心中恋恋不舍,这也算是最后一眼了。老城的旧貌无疑成为天津人不可泯灭的记忆。

天津“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向以“水”著称,故有此老俗语。天津人通过与周边市、县、镇的对比凸显天津低洼多水。

首先天津濒临渤海,背负九河,内河航运历来发达,海河流域的航线长达三千多公里;历史上的天津,又是一个海运漕粮入京的必经之地。内河与海上这两条沟通南北的运输线,使航运成为天津的生命线。

其次,天津处于海河水系的下游,临河傍海、十里渔盐的地缘优势,造就北京的人全,天津的水全,安国的药全,胜芳的会(花会)全了天津及其周边地区“河湖交错、水天一色”的自然环境。所谓港、淀、海、洼,都是天津人对湿地的称呼。记得清人樊彬曾以“到处是水乡”、“物产水成田”(《津门小令》)来称颂三津大地与水的渊源。像七里海、大黄堡、北大港、团泊洼……其实都是天津的“肺”。

天津人爱水也怕水。最让天津人难忘的是民国年间的几次大洪水。

最早一次是民国六年(1917年),市内主要河道南运河漫溢,城厢西南地区尽被洪水浸淹。灾民流离失所,哭天喊地,令人目不忍睹。

第二次发大水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那次大水是子牙河河水连续猛涨,终将大红桥旁的护岸和桥台冲毁,河上的钢拱桥梁也全部塌落。这座建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单孔拱式桥梁,颇像宋画《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汴河虹桥,那种古代拱桥结构,不仅便民,且有观赏价值,但从此沉没河底。后来又建了一座新红桥,但已不是原来的形式了。不过“红桥”两字,倒成了天津市内一个区的地名。

第三次大洪水是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天津沦陷时期。灾情最为严重。全市浸泡在洪水中达一个月之久。先是市内河流水满,筑堤防守,幸保无事;后意外地从西南郊的减河决口,汪洋大水便冲过农田涌进市区。这天正是旧历七月七“天河配”的前一天,大水进入佟楼一带,经英、法、日租界流向南市和城厢地区,再至津西一带。洪水冲垮市内河堤,同河水平槽了。浊流过处,房倒屋塌,人畜伤亡众多;有些化学物资仓库被水浸入燃烧爆炸,景象惊人。当时被日本人用做封锁各国租界的铁蒺藜、木栅栏,在一片汪洋的茫茫大水中全部失去了作用。据说当时在英租界里躲着的一些抗日人员,都得以趁此机会扮成难民,乘小船离开了天津,这也许算得上洪水千害之一得吧!

同类推荐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 中卫年鉴(2014)

    中卫年鉴(2014)

    这本书内容详细、文字易懂、通过阅读,将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
  • 姑苏食话

    姑苏食话

    苏州饮食,实在是一个丰厚博大的文化形态,细细道来,当是长篇钜制,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本书只是浅近地作点介绍和描述,有时还稍稍延伸开去,让读者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更多地知道一点苏州文化史上的往事。本书是王稼句先生多年来的随笔心得。
热门推荐
  • 梦境:死亡回忆录

    梦境:死亡回忆录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死掉,时光倒退,一切的一切都将重蹈覆辙。你知道这个人即将会在你面前死掉,你会怎么做?——“廖启承,这一切都是梦,你也是。”
  • 朱雀玉

    朱雀玉

    一个拥有特殊能力的男孩,却一心只想普通过完这一生,可惜天不从人愿,一件比一件麻烦棘手的事件一边接着一波的向他袭来,就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慢慢收缩,将他笼罩在了其中,他只能挣扎着,反抗着,就算头破血流,只为找到幕后的真相。
  • 三界惊魂

    三界惊魂

    三界修行无妄言,巅峰道境起人寰。地元为桥天河渡,天玄艰苦傲苍天!慕容子齐长剑击出——紫电雷鸣,冲天火起,地裂天崩。敌首瓜落,血染苍穹。壮士浴火……重生宇宙!
  • 我叫孙大力

    我叫孙大力

    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一切皆有其本质,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恶魔加特菲斯被封印千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自幼无父无母,被所有人欺负,受尽世间各种嘲笑凌辱,但是他从未自暴自弃,坚定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懵懂少年,正在不知不觉走上一条拯救苍生万物的崎岖道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恶魔封印被再次破除,天地万物岌岌可危,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路能否劈荆斩棘,渡过重重难关,通过各种诱惑和考验而最终击败强大的恶魔,成为世人瞩目的大英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从秦朝活到现在只为爱你

    从秦朝活到现在只为爱你

    我,是当年始皇帝所批准的少年宰相。我,是当年吃过师傅的不老丹的仙童。我,是当年一个没有死却有墓地的人。我的好朋友是公子扶苏,我的老板是始皇帝,我的仇人是胡亥,我的爱人是你。始皇帝的墓是空的,因为他没有死。就像我这个宰相,至今还活着。
  • 凰者归来:高调二小姐

    凰者归来:高调二小姐

    前世,她是一名除暴安民好警察,为查清一起贩卖人口案子,她潜入人贩内部,却被赖以信任同事出卖,死于非命再生,她是天下第一钱庄如海傻瓜二女儿,受父亲嫌弃,受兄长姐妹欺辱,受深爱之人算计,受世人唾弃,。嫌弃之人,反正年岁已高,赶出家门也罢,执掌钱庄之权,我最在行。欺辱之人,虽血浓于水,却处处碍眼,与下人换换身份不错。算计之人,虽貌若潘安,却辜负上天美意赐予好脸,脸上刻上王八二字,游于天下别人低调做人做事,她偏偏要高调横行……遇神杀神,遇人杀人,遇鬼杀鬼
  • 华夏特工在都市

    华夏特工在都市

    华夏特工局的顶梁柱,一次战斗因有内奸导致只有他一个人生还,只因师傅的一句话回到都市娶到绝世美女老婆。最强特工回到都市,看他如何登峰造极!
  • 超能悬赏猎手

    超能悬赏猎手

    从小无父无母的高中混子刘子皓,手机上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名为“悬赏”的网络链接。从此作为一名猎人开始了追逐赏金的人生......被怀疑是偷情生出来的孩子,在冰大陆的一角过着下人的生活。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弗雷本该平静的一生,踏上了寻找希望旅行......沈家的公子哥每天在众多女友之间周旋,机智多金又帅气好运的他,在人生的迷茫期,遇到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那个人......本该毫无交集的三人,在大学碰面,本该平淡美好的大学生活,却因为一场变故,走入了世界的黑暗......
  • 智能机器人时代到来了

    智能机器人时代到来了

    智能机器人时代到来了人人都可设想的下个世纪会怎么样前言人类经过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脑时代,终于进入机器人时代,实际上机器人时代是电脑时代的延续,从此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不归路,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人类科学的进步,除非有什么特殊的灾难降临,最终毁灭了人类。2100年代22世纪将是智能机器人大发展时代人类在100年后,正式进入机器人时代,到2118年全世界的各类机器人大约为4亿,和全球80亿人口相比,大约是人的20分之一,但是这并不影响机器人的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将看到机器人就在我们周围,他们时时活在我们身边。
  • 九天龙神传

    九天龙神传

    龙套演员意外穿越,看腹黑男演绎闷骚人生。修改后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