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41200000012

第12章 喜节篇(1)

大年时节

大年初一:元复启始,万象更新,每当大年夜半时分,百姓欢声笑语爆竹声响成一片。这就是新年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最初时辰。三十过去,大年来临。全家人都会起一个大早,在自家门框上面贴红张绿,结彩挂灯,厅堂上头摆饰花卉。百姓们全家人用甜点祀神祭祖,燃放鞭炮,开门大吉,这做法在民间百姓当中叫做“开正”。祈年时,还要男女盛装,到寺庙上香。其实大年三十半夜,信佛人就己烧过头香了。新年来了满街是新衣笑脸,随处请安,拱手作揖,甜食香茶,送客迎门。民间的唢呐队伍又叫做“喷香队”,这个时候要挨家挨户吹奏吉祥乐曲。家家户户听见乐曲以后,一般都会赏一个红包。新年里的孩童们也会互相赠送红包,祈福前途,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女儿偕夫回到娘家。每到大年初二时,出嫁的女儿要守旧习。归娘家来省省亲。她的夫婿也要一同随行,所以这一天俗称“迎婿日”。归时,随带礼品,名为“带手”或者“伴手”。

大年初三:闷在家里睡个饱——传说初三叫做赤狗日,赤狗是嫖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因此这天不易出门、不宴宾客,可以闷在家里睡一个饱觉。

大年初四:接神要迟。驻扎在家家户户里面的诸神,自从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起,到了大年初四又该回到民间的各家各户来了。所以大年初四。也是百姓接神的日子。过午以后上供牲醴,并且还要烧纸钱送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坐在所烧的神马背上返回下界。台湾有民谚:“送神早,接神迟”。

这是一种民间接神礼仪,是接神越迟越吉利的意思。

大年初五:讲究开张大吉,祭拜财神。“初五隔开”是一句闽南方言。所谓的“隔开”是表示自从元旦以来的热闹与游兴,到了初五这一天,过年应该告 一小小的段落。所以,供神前面的供奉仙品,以及从大年初一所积存的许多 用品垃圾,初五这一天都可以清除了。也就是从初五这天开始,百姓的一切 生活,又都恢复到了原来大年以前的正常状况。初五这一天还是祭财神之 日。各行各业都备办五牲,求财神爷赐福。

大年初六:新年歌谣里唱颂的:“初六挹肥”,说的是百姓从大年初六这 天起,一切都要恢复正常生态,正式开始劳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大年初 五以前。据说人间即使再穷,也不能只烧稀饭吃。百姓到了大年初六以后,也 就没有这一类禁忌了。

从大年初七往后:百姓有句顺口溜这样讲道: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

初九九头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挤追。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 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整犁。一切回归自然生活。

中元善孝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 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 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是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阴历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 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 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 日子。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 厄。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 醮,或解厄,或荐亡。”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

拜年飞帖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这样描写北宋汴京:“十月一日年 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 中说道:“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宫,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 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 顾铁卿在《清嘉录》里这样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 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 门。”中国古代的上层礼会士大夫有着用个人名帖互相投贺的礼仪习俗。宋 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 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费时耗力,于是派仆人拿一种用 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谓的“名刺”和“名谒”,其实都是今天贺年卡的起源。

过去,如果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比校多,难以一个一个登门遍访,就要派遣一名仆人带着名片前去登门拜年。这在当时被称为“飞帖”。为了收帖,各家在门户之前,贴有一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两字,这是专门为了承放所谓上述“飞帖”用的。此一“飞帖”民俗始创于宋朝上层社会。后来清代人在史书《燕台月令》里面形容北京这一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描写了当时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飞来飞去的往来飞帖。飞帖发展到了今日。人们依然还会在节年当中互相赠送名片、贺卡庆年贺年。这种古代互送飞帖,送拜年帖的民间传统遗风,演变成了今日社会交往的贺年片。依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候没有纸张只好削竹木为刺,上面书有名姓叫做“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以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候简称为“名”。唐代时候叫做“门状”。宋代时候还别称为“手刺”或者“门刺”。明清时代又叫做“寸褚”或者“红单”等等。

依据明朝文人陆容所书《菽园杂记》记载,民间拜年的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当时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中秋祭月

中秋喜节,百姓都有祭月的风俗。远古的原始部落,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燃烧火堆跳舞祝丰收。可以说是民间祭月的开始。今天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公园,早先是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筑的一处帝王祭月遗址。月坛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祭月的坛台。更早时候,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晋朝时已有对月朝拜,趁着明月通宵玩乐的习俗。此后历代帝王也有秋天祭月的传统,在中秋之夜奏乐祭月祈祷丰收。节日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多彩。中秋节成为一个普通的民间节日大约始于北宋。

根据《东京梦华录》文字记述:当时北宋京城东京即今日开封,每逢中秋之夜分外热闹。酒店门面修饰一新,张灯结彩,出售陈年好酒。水果铺里摆满了新上市的鲜果。夜市盛况空前。市民们争先到酒楼订座,以先睹月色为快。

中秋之夜,皓月临空,清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肺腑。在此良宵,干家万户庭院当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的西瓜、苹果、葡萄、枣子、梨子、栗子等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和芋头等等。中秋之月全家人员还在自己的香炉上面插上一枝生毛豆,代表着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民间有句俗话“男不拜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祭月完毕。一家人围坐边分享供品边闲话。老人讲起月宫里的千年神话,孩子们听得 津津有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 大。中秋之夜满朝臣、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前举行祭月大典。

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历史传 说中的帝后嫌“饼”与“病”声音相近,所以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民间的月饼上 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等吉祥图案。月的祭品当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坊名 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西瓜的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状犹如一 朵开放的盛大莲花。这又被称为“莲花团圆瓜”。把这只莲花团圆瓜放在莲花形 状的大铜盘里供祭月华,然后再把大月饼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一起分赐妃 嫔、太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里闲荡游舟。船上配 有民间美味佳肴。这一个游祭名称叫做“泛舟赐宴”。

十五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早在南宋词中就有出现。

到了明代月饼已经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曾 记载:“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由此可见,十五月饼在中国拥有悠久 历史。十五月饼真正普及,据说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农民领袖朱元璋组织 农民反抗剥削阶级。为了传递秘密通知,在月饼里夹一张写有“八月十五,家 家齐动手”的字条,约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就一起造反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用来纪念这个起义日子。直到今天,月饼仍然是人们馈赠和食用佳品。每到中秋人们一定会品尝月饼寄托心思。

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至今还流行中秋夺“状元饼”的习俗。

状元饼其实也是月饼,但它又与平常的圆月饼不同,它不是孤单的独立成数的,而是根据旧式的科举制度的名称,按照广式、潮式、苏式和宁式配套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六十三个月饼;每套包括各一个状元、榜眼、探花饼,八个进士饼,十六个举人饼,三十二个秀才饼,还有贡生、童生和白丁饼若干。其中状元饼最大,直径达一尺余,就像脸盆一般大小,最小的白丁饼,只有一枚硬币般大小。现在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人们就按月饼的大小次序放在桌面,饼上用红纸标明名称,然后一场夺状元饼的家庭月饼会就开始了。大家轮流掷骰子,按照点子的多少决定夺取状元饼。获得状元者意味着来年必有好运气。

不过这位幸运者到第二年中秋节,必须送上一套状元饼来,然后他才能有夺彩的资格。这样就能使中秋争状元饼的竞技活动充满着家庭娱乐喜气,也使六十三个一套的状元饼永远保持下来,形成了年年岁岁的中秋夺“状元饼”的竞技活动。今天南京秦淮河畔还有“状元楼”。

九九重阳

在农历节日里,最具有表面象征佳意的就是九月初九了。九月九日又名叫“重阳节”。在百姓生活中,重阳节日的风俗格外讲究具体化与动作化。因为农历九月九日正值仲秋时分,天高云淡,冷热适度,加上时节菊花盛开,枫叶浓红,绝对属于上乘秋游时机。这时民间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登高插茱萸,饮菊酒和赏菊。于是百姓们把重阳节又叫做“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等。

百姓把重阳节列为自己的节日,大约开始于两干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梁代文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当中记载:古代东汉时候有一个汝南人名字叫做桓景,他曾经拜过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预言讲道:“九月九日你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绛囊就是用纱作的小口袋,装上茱萸也称为“香袋”。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依照师父的这个指示,率领全家臂戴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去了。回家一看家中鸡犬猪狗全都死了。从此以为九月九目的预兆可信。因而佩茱萸,饮菊酒,登高远眺,避邪消灾的民间风俗相沿成习,久而久之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

唐朝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的风俗已经非常普遍。朋友聚谈,饮酒赋诗,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就连当朝皇帝也都会参加节目活动。唐代中宗李显带头登高饮酒宴客赋诗。

同类推荐
  •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文苑奇葩:历史文人那些事儿

    顽主是一种文化,在世俗人眼里,他们是不务正业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他们却未必不学无术。历朝历代,顽主可谓层出不穷,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 ,均有佼佼者脱颖而出,甚而至于在某一门类大放异彩,成为大师级人物。只是很多时候,顽主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大环境所不相容,与身份地位大相径庭而惹人非议。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上天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赋予他们的过失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他们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的贡献,或者成绩。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

    《好莱坞的强权文化》一书披露了好莱坞电影业同美国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大牌军火承包商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阿尔福特在书中分析探讨了近年来拍摄制作的100多部各种类型影片,向我们表明有些貌似开明的影片,如《夺金三王》、《卢旺达旅馆》,其实常常同美国军方插手拍摄制作过程的影片一样(如《黑鹰坠落》、《钢铁侠》和《变形金刚》),只不过是一些墨守成规、具有误导作用的影片。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中国的风俗

    中国的风俗

    风俗,是一个迷人的世界。中国风俗是这个迷人世界的一朵奇范,它是中国文引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立产,它以其独具特色的风姿、风貌和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一个色彩斑润的世界。
热门推荐
  • 送给我们的曾经

    送给我们的曾经

    老候又不顾一切的醉了,我抬头看愈发皎白的月亮,头还混混噩噩地笼罩在二锅头和扎啤的混合气味里,分不清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只觉得那柔白的月光里许多光点渐渐清晰了一张熟悉的脸,那么干净,那么自然。金清,现在最干净的,只有你了啊。
  • 夏日娜与樊果果的大江湖

    夏日娜与樊果果的大江湖

    二货无赖樊果果、遇见明星大小姐夏日娜,一起打闹、吵架,义无反顾经历的生死,只为神秘的信仰——烙印在彼此心中最初的光芒。这是他们的爱情故事。正义勇武的暗使侠客、神秘强大的光芒团长,火星终究会撞地球,露出面具后面——他们本来的样子。阅尽世间繁华只想问一句:究竟我是我、还是我是他、……
  • 神圣自然

    神圣自然

    本书内容包括:欧洲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生态视野中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念、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生态伦理内涵、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生态意识的影响。
  • 突降赌妃:凤乱天下

    突降赌妃:凤乱天下

    什么?赌神穿越成公主,一夜之间超爱财?乖巧男孩变暴君,这之间究竟是有什么隐情?皇帝爱上亲姐姐,宫主的女人又是谁……
  • 天赋通神

    天赋通神

    世界万千,芸芸众生!三头六臂,神通各异!天赋可通神。
  • 我干特勤那些年

    我干特勤那些年

    一个卧底的真实故事,牺牲了家人,友情,甚至幸福,但为人民服务,就算是牺牲一切,他心甘情愿。凭借高超的演技,过人的忍耐,潜伏极道,为警方甚至国安部门提供线报,并将极道分崩瓦解,破获跨国经济犯罪,勇斗恐怖组织。
  • 六道传承:年少风云

    六道传承:年少风云

    千年前死去的少年,离奇复活人世间,背负滔天骂名,一身所学被人剥夺,在神魔凋零的年代,苦练天书圣经,开万族之先河;一世姻缘,为爱身陷六道轮回;千古骗局,三千道藏皆妄言。
  • 摄政王的宠妃:嫣然笑天下

    摄政王的宠妃:嫣然笑天下

    为了我爱的男人,我费尽心机爬上他的床,红鸾帐下,他却将我送给敌国的太子。他冷冷的说:“这是试练,若是你能通过,本王就留你在身边所用。”我嫣然一笑,“王爷,你说的话可要算数。”一场错爱,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当我执着的真爱血染眼前,面对执剑的你,早已无法痛恨……
  • 为妃不嫁

    为妃不嫁

    爱情的世界观里,没有谁对谁错,抛开距离,抛开性别,抛开年龄,我的贪心只要你爱我一个
  • 女神是怎么养成的

    女神是怎么养成的

    个普通的女孩刘晓风,却受到了全班最帅男生的亲睐。她的性格温和,从不主动,可是为什么却越走越远?到底是有情还是无意?后来的孤单却碰上了人际大危机,从小便是不善交际的她,怎么相处?难道只能受欺负?那个蜕变之夏,她迷上了一个歌手,和她同年龄。她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用三个月,美白,瘦身,练歌,她希望有一天,可以让少年看到自己。只因为,那个少年,在她的梦中。曾经的暧昧对象到头来却与她做朋友,一起上艺校,他为了她,她却为了他。终于如愿以偿,可是为什么她心中的偶像却不是梦中的那样子。她还是喜欢他。走到最后,一个是她爱的,一个是爱她的,又该如何选择?那纯纯的青春。那些年的事情,那个令你心动的人,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