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72200000012

第12章 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4)

二是穿插背景。会议消息主体部分有时可以穿插背景,穿插背景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所报道的会议内容,而且可以使消息主体显得生动活泼。背景不一定作为独立的新闻成分,它可以根据需要融于新闻的任何一部分之中。就新闻主体来说,如果背景运用得好,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所报道的会议内容,而且可以避免消息主体部分沉闷、刻板。例如1985年3月18日《人民日报》一版刊登的新华社发的一篇会议消息,就是运用了穿插背景的写法:

据新华社大连3月17日电田纪云副总理在大连召开的东北三省粮食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粮食问题上的视线要放远点,千万不要因一时出现“卖粮难”,就限制粮食生产。我国粮食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是: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保持和鼓励粮食的稳定增长,增加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要在粮食增产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粮食转化成肉、蛋、奶,做好南方、北方粮食品种的调剂和交流,并根据情况,统一对外,组织粮食出口。

据这次座谈会提供的情况,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粮食生产现在出现了稳定增产的局面,去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亿斤,人均占有粮食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200斤。三省粮食的商品率达到50%,高于全国平均数的25%。但三省的仓库和运力都不足,普遍要求调出粮食。

田纪云把东北三省的这种粮食供求状况称之为“低水平的相对过剩”。他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现在的粮食不是多了,而是不足。对当前的粮食形势,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绝不能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不切实际地限制粮食生产。

消息的第二段实际上就是背景材料。这段文字回答了为什么东北三省出现“卖粮难”的情况,为什么田纪云副总理专门要讲这番话。所以,这段背景材料运用得恰到好处。

背景材料类别很多,既有事物背景,还有人物背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等等。记者写会议消息时,运不运用背景,运用哪种背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记者写起会议报道来,要想对背景材料运用自如,重要的是平时要善于积累材料,扩大知识面。

三是力求现场感。目前,我们报纸上多见的会议消息主体之所以往往写得沉闷、乏味,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现场描写。在一些记者看来,会议除领导人的讲话、与会者的发言,并没有什么生动的东西可写,实际并不尽然。一个善于观察的记者是可以捕捉会议现场中生动的东西的,使新闻主体显得活泼生动。例如1959年4月29日新华社发的电讯稿《敬老会上尽开颜》中就有富有现场感的如下描述:

沈钧儒老人拿着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给别人看,他说要带回家作纪念,人们说这是“寿桃”,他乐哈哈地笑。李济深、陈叔通两位老人也和大家在一起欢聚交谈。

可见,会议新闻与“干巴巴”并非画等号。要写“活”,重要的是记者需要进行现场观察,特别要善于观察现场生动的细节,比如,会议讲话者的神态、听众的表情、会场气氛,等等。除了观察之外,记者还要有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即善于运用动词,把看似静态的会议写得“活”起来。

以上仅仅是会议消息主体写作的几个方面,实际上改进会议消息主体的写作还包括很多方面,为简便起见,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3.关于会议消息的结尾

会议新闻的结尾部分,是给读者最后印象的部分。结尾处理得好,可以使读者回味无穷;反之,则可能冲淡读者对全篇新闻的最后印象。

目前,国内报纸上常见的会议新闻的结尾往往是在“出席会议的还有……”这样老套的表述下,列出一大串名单(名单上的人员的身份较之新闻主体部分出现的名单上的人员稍微低一点)。这样的结尾方法,不仅显得千篇一律,而且有点多余。摒弃会议新闻结尾的程式化,无疑也是会议新闻改革的一部分。

现代新闻,大多采用的是倒金字塔式,会议新闻的结尾部分可有可无。倘若会议消息主体部分意犹未尽,也应在结尾部分力求简明扼要,以启发读者深思、联想;如果消息主体部分已把事实交代清楚,就无需硬加一个尾巴。这正如一部合奏曲,在恰到好处时戛然而止,比“拖泥带水”地结束,效果更好些。

关键要有改革的精神状态

会议报道改革能否立见成效,说到底还是由新闻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决定的。

首先要振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胸中要有读者。我们的报纸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报纸工作者的“上帝”。既然报纸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应该研究读者的需要,考虑他们的兴趣。一个会议的内容一旦形成新闻,就具有公开性,就应该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而不仅仅是对会议代表讲话,因此会议新闻应有别于会议文件,它应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平心而论,笼而统之地说广大读者根本不关心会议,这未免过于偏颇。事实上,人们对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重要会议还是关心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会议新闻写得更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而不仅仅是适合部分党政干部的口味。

多少年来,国内报纸上会议报道种种痼疾之所以不易革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做报纸工作的同志只是注意对上负责,对某个部门领导负责,而忽视对我们的“上帝”——读者负责。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理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因为各级领导是代表人民利益而工作的,但是,现实中由于人们认识水平、工作能力的差异,上级领导部门的工作方法和群众的接受兴趣不尽一致的现象是时常存在的。比如,某领导部门觉得应该刊登的“应景式”的会议新闻,广大读者却不大感兴趣;某领导部门觉得会议新闻长些才能显示会议的分量,而读者则喜欢看短新闻。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最重要的是要依据新闻规律办事,要从广大读者对象考虑。刘少奇同志说得好,记者写稿子“要考虑这篇稿子大体上是写给谁看的”,“他们需要什么,对于他们哪些东西是多了,哪些东西是少了”(《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会议新闻既然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那就应该尊重读者,尽量满足他们的阅读要求。当然这样做不仅要求报纸工作者尊重新闻规律,而且需要各级领导理解并支持会议报道改革。

改革会议报道,要求编采人员具备勇于进取的精神。会议报道大多出自记者之手,因此记者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对没有价值的会议,记者宁可不写新闻,也不要为“付人情账”而争版面;对有价值的会议,记者则应设法“沉”到会议中去,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平心而论,有时会议记者是很辛苦的,下午开会,晚上赶发稿。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想把会议新闻写得不落俗套,不是一件易事,这就需要有一股不甘循规蹈矩的勇气,需要有一股过硬的写作作风。近年来,以一系列颇具特点的会议新闻而引起新闻界注目的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有一段耐人寻味的体会:“在新闻写作上,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织成的‘茧’里”,“下决心咬破自己织的‘茧’,你必须有突破常规的想法,才能有突破常规的新闻”(见《新闻战线》1985年第9期)。这种咬破“茧”精神,就是一种进取的精神。

记者的采写作风直接影响着会议报道的质量,与此同时,编者的精神状态也直接影响着会议报道的改革。因为无论哪个记者写的会议报道,最终都要通过编辑手段在报纸上体现出来。在现实工作中常有这类情形:有的编辑不能正确运用他选择稿件的“权利”,明知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不值得发表的会议报道,碍于记者或某主持会议领导的“面子”照发不误;有的编辑习惯于按老一套、老章法办事,比如记者另辟蹊径,用比较新颖的导语写法,但编辑为求“四平八稳”,非得修改为老一套的表述方法才放心。这种囿于老框框的编辑方法不仅使编排的版面缺乏清新气息,而且也压抑了有所创新的会议记者的积极性。一个有改革之心的编辑应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精选精编,大胆突破,为改革会议新闻开绿灯。只有编辑和记者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会议报道的改革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自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各条战线改革的热浪冲击着、感染着广大新闻工作者,大家强烈地感受到新闻不改革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可以相信,经过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努力,会议报道的改革将如同新闻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会获得累累的果实。

(写于1986年,收入1988年1月出版的

《新时期新闻业务讲座》一书)

同类推荐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独山子文史(第九辑)

    本书见证了石油人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在重重困难面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精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对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萌芽、先驱、基础、基地和摇篮的作用。这些在书稿中真诚、详细、专业、实事求是地一一记载。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专生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依据新课程理念,从调查研究入手,对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现状和写作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培养中专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和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不但为改革中专思想政治课和语文课教学提供了借鉴和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做到细处提供了思路,更有利于中专生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文字学方面最具权威的古典著作,是我们研究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的必备工具书。这本《说文解字全鉴》收录了大量生活中常见常用的汉字,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力求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汉字,将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深入浅出地呈献给广大读者。
热门推荐
  • 落花不逢时

    落花不逢时

    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更何况消失的十年身处地狱他是朝堂敬畏的蓝瞳天医,他是千琴坊的绝色花魁他是灭国的辅国使,他是搅弄风云的谋士十年归来,带着一身的疤痕和一颗沉寂的心故人已逝,对于他来说,剩下的只有复仇
  • 懒仙传

    懒仙传

    天是那么蓝,风是那么凉爽,阳光是那么火热,对于暂时不用上班的林语儿来说,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因为又到了让许多上班族羡慕嫉妒恨的暑假期。林语儿虽然是一位老师,但她那盼望假期的心是不会输给任何一个贪玩的学生的,不过碍于为人师表,平常掩饰得不错,至少她的学生就不知道她是如何的盼望放假的。在假期的第四天,为什么说是第四天呢?因为林语儿在家里放纵的任自己美美的睡了三天,睡了个天昏地暗,不知今夕何夕,喂饱了瞌睡虫之后,就立即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开始一个人的旅行。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次元之高富帅

    次元之高富帅

    高离,字富帅!地球中国人,于某年某月某日穿越到《倚天屠龙记》。抢了张无忌的机缘,抢了他的妹子,还抢了他的明教教主的位子,最后高离走上争霸天下的道路,并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就在高离享受着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时候,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又穿越了........PS:本书是伪无限,会穿越的只有主角一个!绝无乱穿!本书不是黑暗流,但主角的性格却是枭雄,热衷权势,信奉弱肉强食,是那种一有机会就不断往上爬的人。本书主角心硬却不心冷,同样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是最爱的人是自己,绝不会感情用事!顺便说一句:卫道士误入,护花使者误入,小白菜误入。
  • 灭绝魔帝

    灭绝魔帝

    ????魔,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魔。是杀戮成性还是逆天成道。清心观弟子林立偶然听见了一个关于自己的身世后,面对在宗门的种种逼迫下,果断的抛弃了修仙之道堕落成魔。因天资优秀深得魔道领袖器重,?故修炼上古魔道神诀,执上古之凶器,肩负魔道万年难遇的天才之名。
  • 鹿晗,我喜欢你所以才等你

    鹿晗,我喜欢你所以才等你

    女主和鹿晗从小认识,后来渐渐喜欢上鹿晗,却不敢表白,后来搬走了,在高中再次相遇,可鹿晗却喜欢上了别人。多年后,女主在韩国偶遇鹿晗,并帮助鹿晗。回国后,再次相遇,会发生什么呢?女主会找到自己的姐姐吗?他们能在一起吗?
  • 猛鬼校园2:魂归夜校
  •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智慧背囊

    诗人说:一花一世界。佛家讲:一叶一菩提。一则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经历浓缩了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盛满的是人生的智慧,作文素材的宝藏。走进“智慧背囊”,走进智慧的闪亮,走进心灵的清香。一本以故事来诠释人生、社会、成败、亲情、财富、心灵、幸福等主题的书,短小精悍,滴水藏海,将许多人生哲理以最简单、最质朴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直抵心灵,开启智慧。开启少年神奇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树立朴素的道德观。
  • 提笔写青春

    提笔写青春

    柳贤: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忘初心,林灵,我们重新开始好吗?林灵:没有你,怎么会完美?孙奇:这一巴掌下去,你欠我的都已经还清了,以后我不会再乡缠着你。
  • 红与黑

    红与黑

    世界名著-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