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5200000028

第28章 信息模式:客观呈现作为信息的新闻(6)

(三)对信息模式的批评

信息模式虽然站住了脚,但媒体自身存在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的结构性矛盾致使对信息模式的批评始终不绝于耳。媒体在新闻报道实践操作中固守信息模式以至僵化也为人诟病。首先,信息模式过于偏重事件的取向使得新闻报道流于肤浅。在美国,对媒体报道的批评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媒体对于那些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进程或趋势报道得太少。对此最普遍的解释是“报道事件比报道广泛的社会趋势更好,或至少更容易”(帕夫利克,2005:19)。

其次,信息模式使记者过度依赖消息来源和可证实的事实,而很少主动使用文件、研究去发现社会隐藏的真相。1950年,一位评论家这样形容当时记者所经常受到的牵制:“探访主任总是告诉你:‘除非这是引用某人的话,否则你不能写在报道里’”(Roshco,1994:67)。《哈波斯杂志》撰稿主编沃尔特·卡普(Walter Karp)认为:“美国新闻事业的首要问题是过于依赖消息来源,而这些消息来源大多是官方的,通常是权贵”,而一名形成自己议程的记者是不会受消息来源的左右的,这样的记者会走入社区,去界定这些议题(转引自Mencher,2003:625)。艾匹斯坦亦认为美国新闻界的问题不脱一个简单又无法避免的障碍:即记者几乎无法自行挖掘事情真相,而必须完全依赖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消息来源”取得报道的片面现实。我们无法期待受制于截稿时间、有限的版面和固定预算的记者能去发掘真相。即便这些限制都没有了,记者对一件极具争议性的事仍然缺少权威或法律方法,因而仍然无法确认真相。所以,记者陷入了两难困境。不是作为隐藏利益的忠实传声筒,就是得增加、删除、窜改资料,然后加上自己的话。第一种方式确保讯息传递给受众,不过讯息可能有错或误导。第二种方式,降低控制信息的力量,却有更加歪曲的危险性,因为记者无法全盘了解事实,以及消息来源所处的环境。不论哪种情况,记者都无法确知真相。因此,艾匹斯坦将消息来源和记者关系视为现代新闻事业结构的一部分(艾匹斯坦,1992:175-176、182)。

在肯定《纽约时报》展现了纽约和世界的真实图景的同时,欧文亦对《纽约时报》的信息模式提出质疑:“某些我们有权期望于一份报纸的新闻内容,《纽约时报》却附之阙如。《纽约时报》相信报纸的责任应仅限于忠实地报道新闻,并为读者提供某些思考的方向。然而,它却并未致力于揭露这个城市黑暗角落中,藏污纳垢的诸般景况。它极力排拒任何特权侵入它的言论版,但就在它尽心处理新闻的同时,特权却可能在纽约恣意横行。当改革人士将社会中的歪曲情事带上法庭或公听会时,《纽约时报》会公平、正确地予以报导;但在这些歪曲情事正式被送上法庭之前——也就是在传统观念中,它们尚未真正成为‘新闻’之前——《纽约时报》则一概认定此非分内之事,而对此不置一词”(转引自Roshco,1994:65-66)。媒体固守着传统客观报道貌似公允的立场,而忽略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和抨击,必然将无法承担为社会瞭望导航的职责。美国人对越战期间美国媒体的严厉批评即在于媒体除了提供一件又一件看得见的事实之外,并没有从历史角度报道这次战争,新闻工作者“迟迟未能真正理解越南的经验是毫无意义的”(埃默里等,2004:565),除了偶尔的“巨型炸弹式”的解释性文章或电视新闻纪录片以外,美国新闻工作者报道了有关战争的一切情况,然而就是没有触及实质性问题: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戴维·哈伯斯塔姆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埃默里等,2004:565):

问题是,每天都要把某件事作为新闻来报道,而事实上,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这场战争只不过是法国人打过的印度支那战争的延续。那场战争已成历史:所以在每一条新闻中你本来都应该加上一个第三段:“……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我们正在步法国人的后尘,我们是他们的经验的奴隶。”但是由于有报纸报道规则的约束,你不可能真正这样做。……

所以,欧文当时就希望能将《世界报》与《纽约时报》的新闻作风融合,他认为普利策创立的主动挖掘新闻、唤醒公众注意力的传统为杰出报道立下了标准(转引自Roshco,1994:65-66)。

再次,信息模式有闻必录和客观呈现的手法使其易于被假新闻的制造者利用。议员麦卡锡对此的狡猾利用使《纽约客》(New Yorker)记者理查德·罗维尔(Richard Rovere)认为麦卡锡操纵记者手段之高一如巴甫洛夫操纵条件反射试验中的狗,他认为再没有比将记者的职责只局限于告诉读者事实更能腐蚀新闻界的了(转引自Schudson,1978:168)。麦卡锡的一些声明纯粹是谎言和歪曲,其中有一些是他本人在同记者与编辑们寻欢作乐的宴会中私下透露的。但是大多数新闻机构奉行这样的原则,即只采用引人注目的权威人士的“官方”声明(巴格迪坎,1986:198),麦卡锡作为美国参议员的显著身份使得媒介无法忽略他。道格拉斯·卡特(Douglass Cater)指出当时关于麦卡锡的解释性报道并不少,但并未引起报纸的注意和转载,因为解释性报道不被看作硬新闻而是“记者个人的私产”(Schudson,1978:168)。报纸上对麦卡锡的报道多是纯新闻,虽然有些记者明知他在撒谎,但只能如实报道,任由麦卡锡利用媒体来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造势。麦卡锡的谎言最终被揭穿,这一事件也成为信息模式的耻辱柱。只问事实,不问真相的做法,使得许多人认为客观性原则已经成为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因为根据客观性原则,记者可以不必顾虑什么洞见或证据是否足以采信,只要正确地报道信息来源的话就可以了,他们不必成为专家或老手,通才就够了。于1992年获得普利策评论奖的《纽约时报》著名女记者昆达琳(Anne Quindlin),在她的书中说:“光是客观和事实的报道,已经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所谓5W、1H已经过时。这样的报道方式千篇一律,造成报纸平板呆滞的格局”(转引自彭家发,1994:75)。

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位研究者展开了对媒体的研究,从媒介的意识形态角色、制度规范、组织运作、专业文化、社会关系和新闻从业人员的日常活动等各个方面,具体考察新闻制作的过程,这使得他们对“客观性”在新闻生产中的角色有了深入理解。客观性被看作一种意识形态,是新闻界持有的一种特殊看法,一种记者在新闻机构以及社区中用来作为指引的参考框架(G1asser,1986,转引自彭家发,1994:42);甘斯(Gans,1979)更是认为客观性就是为了使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防止或摒弃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作为在报道中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的客观性,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甘斯一语道出了客观性内在机理的矛盾。美国肯特市《路易士维尔信使报》(Louisville Courier Journal)责任编辑哈普(Hawpe,1984)也有类似见解,他认为客观性本身就是偏见。而威廉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种偏见就来自于“不偏见”,但是“不偏见”是一种构想出来的不可能达到的状况,所以如果将客观性理想构想成没有偏见,是一种错误构想(转引自彭家发,1994:67)。塔奇曼建议将“客观性”看作报人规避职业风险的策略性仪式,是一种常规程序(Tuchman,1972:660)。尽管这一程序展示了证据以表明实现了客观,但塔奇曼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一程序:(1)包含选择性的理解;(2)错误地宣称“事实可以自明”;(3)无法很好地呈现记者的观点;(4)受制于特定的新闻组织政策;(5)通过强调“新闻评论”的权威性而误导读者。

总之,看似客观的报道方式无法实现作为最终目的的客观(Tuchman,1972:676)。

同类推荐
  •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双重生活:从乌鲁木齐到东莞的迁徙之旅

    以文学的视角观察中国南北文化之差异,用思想的方式探触当下人群内心之秘境。一个新疆人向南方的生活转变及再扎根的现实遭际,一个诗人离别空旷边疆进入喧嚣沿海的精神疼痛史。本书系作家丁燕汇聚两年南方生活经历,倾情写作而成的一部真实鲜活的非虚构佳作。
  • 爱弥儿(精典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居民防骗指南

    居民防骗指南

    本书共收录了60多个,囊括现代社会街头诈骗、邪教迷信诈骗、传销诈骗等10余种典型案例,包括12章,安排相当案例类型、行骗得逞的原因、科学防范的方法进行阐述。
  • 访谈的艺术(第10版)

    访谈的艺术(第10版)

    行销美国30年的经典教材,一本关于“职业谈话”的必备手册。作为人际传播与交往的重要手段,本书对访谈实现了两个层次的构架:第一层次着眼于访谈的一般规律(第1章到第4章),从宏观方面对访谈所涉及的重要问题——访谈的基本理论、人际传播过程、提问的设计和应用、访谈构架作了简练深刻的论述。从第五章开始.八种主要访谈类型.包括探查性访谈、调查性访谈、招聘式访谈、面试访谈、绩效访谈、说服访谈、咨询性访谈、医患交谈,都在书中得到了切实而生动的阐释。
  •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

    《赠言寄语》讲述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博采知识,可以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就如同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热门推荐
  • 全能制作人

    全能制作人

    没有好的歌曲?找沈明啊,他能让你成为天王。没有好的电影剧本?找沈明啊,他的名字就是票房的保证。游戏卖不出去?找沈明啊,他总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请问沈明还有什么不会的?这就要问潘雅静了。
  • 神农架野人传奇

    神农架野人传奇

    故事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干旱的年景,百姓饥寒交迫。县令横征暴敛。钱大杀死官兵,带着长工、娟子、女儿钱小小逃亡到神农架原始森林,又误闯入到神农架原始森林里还是唐朝社会的唐家营,同虎、豹狼、豺、为伍。战胜千难万险,摆脱官府的追捕,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野人。
  • 真武门下

    真武门下

    自洪荒崩,天元现。而后百万年,真武门下,一个身高不足1米6,外表稚嫩如少年,实则活了三千年岁的“老怪物”,第一次走下了小孤峰。然后带着他的小伙伴们开始了轻松的修道之旅。
  • 贞德(名人传记丛书)

    贞德(名人传记丛书)

    法国东部乡村里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穿上男装,骑着战马,娇小瘦弱却也无比坚强。贞德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0年,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4年里,解救了奥尔良城,促成了法国查理七世的加冕。为什么这样一个对法国做出重大贡献的女孩,最后却被巴黎大学神学院以异端罪处以火刑。
  • 明湖留住水

    明湖留住水

    一匹毛色鲜红的马儿急急地奔驰而来,骑在背上的人披麻戴孝神情紧张,不停地拍打着胯下的气喘呼呼的马儿。“怎样啊?”“大哥说他不能回来了,丧事叫我们先办了。边关有战事了皇上要他带兵去边关助战。……”“你们就知道争争争,难道除了知道争这争那就在没有你们所关心的事情了?”眸子气的圆圆的瞪着那一群头低下的各怀鬼胎的姨太太少奶奶……”站在这小岭之上明湖的全景尽收眼底,波纹幽幽地拍打着船上的花男花女,嬉笑的清脆的声音顺水传到这清幽的馒头岭上,就如这满山参天大树的翠绿一样是人很舒心。
  • 久坐族简易健身法

    久坐族简易健身法

    这是一本专门为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众多久坐不动者而编写的大众保健书。书中针对久坐不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各种危害,简明而又具体地讲授了数十种简便易学、行之有效的健身防病方法。本书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使用。
  • 一杯清茶,过往云烟

    一杯清茶,过往云烟

    拿起一杯清茶,涿饮。不免感叹一翻,不多的年岁里度过些许不平凡。回忆,似乎是年长的人,才有资格做的。不得已。因为。它让我知道世界其实从未改变,变得只是我们自己。如今的我们,不在豪情万丈,不在敢爱敢恨,不在。不在了太多太多。留下的只剩满身的伤痕与曾经的过往。现实与生活,驱使着日益麻木的我们。想起曾经那纯粹感情。以及,那段让我魂牵梦绕爱情。那个无数次出现在我梦里的女孩。但,如果再来一次。我不悔。
  • 淡定的人生不困惑:不浮躁的身心灵修行课

    淡定的人生不困惑:不浮躁的身心灵修行课

    《淡定的人生不困惑:不浮躁的身心灵修行课》是一本值得阅读一辈子的灵修经典。这里要讲的,不仅是你要面临的困惑,更是你一生都要应对的问题。星云大师、净空法师、弘一法师等高僧的心灵修行历程。改变亚洲亿万年轻人的治愈系列经典。在这浮躁的社会里,成功和幸福拼的就是淡定!淡定是一种心态,淡定是一种能力,淡定更是一种态度。勇者从容,智者淡定!最温暖的心灵关怀,最细腻的睿智启发!
  •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破坏了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灾害都具有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幽闭之心

    幽闭之心

    沉浮于世的黑暗将更加漆黑的未来强加于她的身上。痛苦、悲伤、绝望将会伴随着她走过接下来的路。希望、承载着光的意志却无法看见的东西。不经意的穿越却改变了这一切。「如果神看不到你的痛苦、听不到你的悲伤、感受不到你的绝望、我就会一直守护着你、伴随着你离开这里。」========================================================注:这只是一篇比较脱线的游戏王同人小说而已、不会有动漫里主线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