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3200000005

第5章 事业法人时期(1996-1998)(1)

第一节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催生婆

一、中国报业集团出现前报业的特点

1.报纸实行计划经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报业处在非生产领域,传媒活动是社会政治活动而非经济活动,它游离于经济主体之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这一时期,中国报业具有政党宣传机构的典型特征。在政府开办报社、政府消费报纸产品的格局下,报社只负责“生产”。由于报纸自身并不具备经济功能,它不需要思考和处理投入产出的经济关系。

由于报纸特殊的影响力,国家将报纸视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国家成为报业经营的唯一主体。与此相适应,报社被确定为国家事业单位,即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报业集团由此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失去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报社的中心工作就是把好舆论的政治关。报社作为党的宣传工具,报纸登载的内容主要是突出政治、配合运动、宣传典型,很少社会民生新闻,也很少关注商业经营,包括报纸广告经营。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报社所需经费由政府全额拨付,并执行包括经费预算收支科目、预算级别、事业经费使用监督管理等在内的统一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事业财务管理体制下,报社缺乏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吃国家财政“大锅饭”过日子。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报纸产品的流通、分配和消费等都由政府指定部门负责,报纸公费订阅,阅读报纸、拥有报纸都成为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象征。

在政治待遇上,国家为报业制定发展规划并对报社进行级别、专业分工,报社被划分为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等,按照机关类、军队类、社团类、行业类、企业类、教育类和综合类等实行严格管理。报业从业人员列入国家编制,人事管理制度基本上与政府机关相同,报社机构及其干部职工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同级别人员拿相同的工资,享受相同的政治与社会待遇。

2.中国报业市场开始发育

针对报社长期定位于纯粹性宣传机构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逐步确认报社的经营功能。在报社的性质与职能上,明确提出报社既是宣传机关又是事业机关,要求报社“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注重经济效益”,鼓励报社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将舆论宣传、事业发展和经营管理贯穿报社工作的全过程。

1978年财政部正式批准《人民日报》等首都8家报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8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文准许各新闻单位经营印刷、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实行多种经营。在财政体制上,国家逐步减少对报业集团的财政拨款,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扩大报业集团经营自主权和采取报社创收、政府让利与减免税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报社挖掘潜力,广开财源,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弥补国家事业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增强报社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和适应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能力。

报社的活力来自于报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了吸引读者,留住读者,各报社在传播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新闻,为广大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快捷的信息服务,满足其不同的精神消费需求。这直接促使报纸自费订阅市场的萌发。为了扩大发行量,报社针对邮发模式存在的邮发费率高、回款周期长和零售市场受限等问题,纷纷将眼光瞄准自费订阅市场,探索自办发行的路子。继1985年洛阳日报社自办发行市场后,全国不少报社相继设立自办发行机构,从事自办发行业务。这不仅缩短了受众与传者的距离,有利于满足读者需要,增加报纸的销量,而且对于促进报纸的产品商品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媒人开始认识到报纸产品质量——发行量——广告创收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生存靠发行,致富靠广告”的市场竞争观念成为传媒人的共识。

从党委机关报与都市类报纸的市场表现来看,已呈现出种种不容忽视的特点。以体育报纸为例。据1997年版《中国新闻年鉴》,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的机关报《中国足球报》对开4版,周一刊,发行15万份,在发行、版面、信息量等方面都远远不如广州出版的4开16版、周二刊、发行159万份的《足球》报,如果想针对足球新闻宣传部署工作,那么,旧体制下要重点抓《中国足球报》,因为它有级别、有地位,是全国性的带“中国”二字的专业报,而对全国范围而言,事实上在读者心目中更重要的肯定是《足球》报,也就是说,倘若看重实际效果,那么有关部门在落实足球新闻宣传任务时,正确的选择应当是把《足球》报列在《中国足球报》之前。其他行业与领域的报纸,也存在类似情况,如中央副部级大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所办的《文摘报》,在发行与影响上就不如地方上司局级报纸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办的《报刊文摘》。

二、中国出现第一家报业集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共有178种报纸,到了1994年已发展为2018种,不仅数量大增,门类亦趋齐全,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普遍增强。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间竞争加剧,出现了优胜劣汰、分化组合的趋势,报界悄然出现了一些党报或实力较强的报社兼并小报的现象。1993年济南日报社率先兼并《市场导报》,随后两三年内,有9家报社兼并了12家报刊。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扩大了党报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报社在实践中尝到了集约化经营的甜头。同时,原有的报业体制和格局的弊端也愈加凸显。要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打破条块所有、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无序竞争的传统报业格局,实现报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规模发展,于是出现了各种组建集团的设想。1994年5月,新闻出版署为了保证新闻出版业集团改革的健康发展,下发了《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当时规定四点:一是组建集团是改革的尝试,只作少量试点;二是不组建跨省区集团和股份制集团;三是不吸收新闻出版业外的企业、商业参加;四是组建报业集团要写出可行性报告,进行充分论证,报新闻出版署批准。

为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报业集团模式,新闻出版署于1994年6月10日至12日在杭州举办了全国首次报业集团研讨会,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辽宁日报、新华日报等10家报社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研讨了组建报业集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形成了纪要。这次会议具体提出了组建报业集团要具有传媒实力、经济实力、人才实力、技术实力和发行实力等5个基本条件。

据此,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向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关于建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的请示》和组建集团的可行性报告。根据中央有关以党报为龙头,慎重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和在省以下党委机关搞一个试点的决定,新闻出版总署对广州日报进行了实地考察及全面论证,并召集了16家报社总编、社长座谈,听取意见,初步确定广州日报作为报业集团试点。1995年9月5日新闻出版署向中宣部提交了《关于进行报业集团试点的请示》,同时附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报告。当时的广州日报社已经具备了全国首次报业集团问题研讨会上提出的组建报业集团的5项条件:一是具有影响较大的传媒实力,《广州日报》当时每天对开20版,其发行量突破60万份,同时主办、合办有6张子报;二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报社当时经营收入年均7亿多元,广告营业额接近4亿,人均创利28万元;三是具有较强的人才实力,报社当时300多人的采编队伍中,有正、副高职称83人、中级职称107人,还有荣获全国、省、市奖项的报业人才;四是报社拥有设备先进和较强印务能力的印务中心以及纸张供应资源,广告、房地产等专业性公司等技术实力强;五是具有较强的发行实力,有报刊发行公司和连锁店公司,有1200多人的发行队伍和60多辆发行专用车,自办发行网络成熟,渠道畅通。

1996年1月15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作为全国组建报业集团的第一个试点单位。经过一年的运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试点工作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党报的舆论引导优势、增强党报的规模经营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对内发挥互补作用,对外增强竞争能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1)集团坚持党委机关报性质,确保党对报业的领导。(2)进一步巩固党报的主体地位,集团影响力不断扩大。(3)经营管理迈上新台阶,集团实力明显增强。(4)积极开展报刊兼并,整合资源。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后,先后兼并了《广州商报》、《现代画报》和《老人报》。正是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试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所以,1998年6月,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先后批准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组建报业集团,批准新民晚报社和文汇报社合并成立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三、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

建立报业集团是新形势下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州日报作为报业集团试点的确立,是中国报业改革和发展带有方向性的一件大事,对于在新形势下壮大党报实力、扩大党报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新闻出版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组建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其意义在于:一是建立报业集团有利于加强党报的综合实力。如果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在中央和省市党报组建报业集团,率先发挥党报品牌的社会影响、出版资源、人才结构和国家优惠政策等优势,可以大大加强党报的实力,进一步巩固党报在中国报业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建立报业集团有利于加强正确舆论导向。组建报业集团可以扩大党报及其子报的市场占有率,发挥党报集团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中心作用,带动报纸出版的整体质量。三是有利于促进报业深化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日益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报业必须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品种、提高抗风险能力,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之路。通过组建报业集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新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适应发展需要。四是建立报业集团有利于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五是建立报业集团有利于加强党对报业的宏观管理。

四、大规模组建报业集团的历史必然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企业集团化。所谓企业集团是指多个法人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资产等联系纽带,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组建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及多种经济功能的大型法人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企业发展实践都证实了这一点。而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只要我们承认传媒业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我们就要承认传媒的集团化也将是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

企业走联合发展之路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对资本增值的追求,是着眼于企业集团的综合优势和放大的效益。具体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联合创造新生产力

马克思曾经指出:“……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他在分析股份制经济的作用时还讲过:“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做完了。”可见企业集团不是成员企业的简单相加。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并以产权为联结纽带的企业集团,已比一般性协作关系前进了许多。联合创造新的生产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优化传媒产业结构

如果把报业的发行市场分成两大块,一是公费市场,二是自费市场。在公费市场上的是各级机关报,这些机关报大部分是公款办报,公款订阅。在自费市场上主要是各种文化生活类、都市类与老百姓生活较贴近的报刊,这类报刊大部分是报业集团自负盈亏办报,消费者自己出钱订阅。如果再往下探究,会发现大报在这两个市场上都受到了排挤:在公费市场上,一些小机关报借行政的优势,总是要求订户订阅。而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在自费市场上,大报也是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因为一是小报内容贴近读者,更容易吸引他们,二是经营手段更灵活。但这也正如梁衡所言:“但它们在运用这两个手段时常常又多迈出一步:一是内容上降格以求,甚至打擦边球,招徕读者;二是经营手段上的高奖励、高回扣,形成不平等竞争甚至非法经营。”这些都加剧了“散”和“滥”的局面。如果以大报为主组建报业集团,让小报加入集团之中,就会得到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效益。有利于调整整个报业结构。

同类推荐
  •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是好的学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会见仁见智。上海市黄浦区针对教育时弊,拨开重重迷雾,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这一朴素的命题,展开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本书就是这次探索的初步经验总结。全书共分“观点”、“调研”、“策略”和“实践”四大部分,主要从课程构建、课堂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与校园环境优化等方面介绍了他们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的思考与做法,既有理性思辨,又有实践探索。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它需要一个突破口,本书就是以“学生喜欢”这个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希望以此为契机,引发教育界对这一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学界以及传媒实践者们看待媒体运营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传媒管理政策、信息及数字技术,以及中国媒体市场增长所导致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的结果。在此背景下,市场定位、跨媒体经营、拓宽融资渠道、构筑核心竞争力等已成为传媒业界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上述方式不过是帮助媒体单位实现目标的手段,对媒体单位为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却未做出解答。
  • 倾听传媒的声音

    倾听传媒的声音

    本书为近三年来浙江省新闻出版行业的深度报道文集。本书包括2008年以来《中国新闻出版报》的一系列重头稿件,如《浙江民企抢滩海外传媒市场》、《钱江报系:风正一帆悬》、《杭州全力打造出版传媒高地》、《新闻出版:杭州市文创产业核心》等等100多篇。此外还有一部分书评和媒介人物专访。这些稿件呈现了浙江新闻出版界第一线的经验和探索。
  •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问题解构与战略选择:中国广电产业发展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广播电视资源状况和配置实用效率研究”成果,详尽分析了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产业现状与结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从产业理论、行业实践、国家发展战略等角度,对我国广播影视产业进行了深刻剖析。本书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广播影视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热门推荐
  • 极剑圣主

    极剑圣主

    玄黄小世界的一代至尊“殷飞余”破空飞升,打破世界通道,意外来到了五灵大世界,东土人界里最凶险的“苍冥大草原”。危难之际,幸得悬剑山副掌教“东方一剑”所救,从此进入悬剑山修行。而整个故事,也从悬剑山热血展开……
  • 途中王者

    途中王者

    他是武道组织的王者,他是令各个组织、门派、集团等所忌惮三分的人物。为兄弟,他愿两助插刀,为自己的底线,不愿他人触碰,为则,杀无赦。神秘帅气猛男——梦魇、温柔智取美女——李菲、性感妖娆强女——安密。刀光剑影,人间烽火,一场繁华一场梦,一梦逍遥一梦空,何不冷眼看世界。一段段迤逦的邂逅仅在《途中王者》。
  • 盛宠妖娆小毒妃

    盛宠妖娆小毒妃

    他,是京城中各路贵人避之不及的纨绔王爷,拿世子爷当活靶子掷飞镖,一把火烧了连皇帝都常常“暗访”的勾栏院,偏生长了一副欺世的娃娃脸,哄的太后团团转,连亲生的皇帝老哥都对他束手无策。她,是京中各路贵人所不耻的女子,扒了荣世子的衣服倒挂在树上三天三夜,当众勾引年仅8岁的太子,矮油,典型的老牛吃嫩草。偏生有个当帝师的爷爷当宰相的爹,身为唯一的嫡出血脉,她表示坑蒙拐骗偷毫无压力。适夜,当艾晓菲从墙头跳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如料想般落地,反而是落入一个温暖的怀抱。艾晓菲抬眸,入眼的便是那张透着无赖气息的俊颜。容月:“未来的瑞王妃,这么快就投怀送抱了?我们好像还未正式拜堂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电竞的魅力

    电竞的魅力

    张志东.一个三好学生.家里的乖孩子在暑假回老家玩。在小伙伴的推荐下接触了英雄联盟这款游戏,顿时被深深吸引。网吧五连坐,上分之旅、参加网吧联赛、加入职业战队,历经无数坎坷,只为心之的梦想,只为追求电竞的热血!!
  • 若寒传

    若寒传

    千年修仙途,只因冲冠怒。不为长生身,皆为苍生路。牢笼困心神,众仙施阴术。漫漫登天梯,一步又一步。纵使躯壳残,此心永不寒。天道不为仁,凡身破苍穹。圣人始作俑,只手戮其神。
  • 封妖籍

    封妖籍

    六道轮回,五行阴阳皆生于道,阴阳两道本应一体,不应有分。自古天地生万物,既有阳,亦有阴,阴则有妖,遂有上古三大妖圣曰:混沌魔猿,灵妖白泽,妖帝帝俊,坐下十大妖王曰:牛,鹏,猿,蛇,蝎,龙,虎,狼,鹿,豺,妖乱四起,应孕封妖门给混沌的大地带来一线生机。
  • 紫藤架下

    紫藤架下

    传说,青花瓷中最难烧制的釉色是天青色。传说,只有在雨过天晴时才能烧出真正的天青色的瓷器。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日复一日烧制着瓷器的人,要等多久才能在釉色成形的时候遇上雨过天晴呢?而一个人又要等多久,才能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在上元节,她的一颦一笑都在他的眼中;在御花园,千古一帝茅塞顿开,逐渐欣赏起这个小姑娘;在乾清宫,她洁身自好,从不招惹是非,但在忍无可忍之下,出言讽刺,惊起大浪。谁又是她的真命天子?推荐《笑看大清》http://novel.hongxiu.com/a/75838/《扑流萤(清穿)》http://novel.hongxiu.com/a/80707/
  • 谁顾踏沙行

    谁顾踏沙行

    因一首古老的诗词——《踏沙行》引起的故事:人非人,魔非魔,惊天一剑泣鬼神,重权之下负千钧。愿成千古流芳事,甘为遗臭万年身。负非负,清非清,落花有意水无情,孰重孰轻断然定。美玉倩魂居忧色,欲成汝梓遂相依。
  • 兜兜转转我爱你

    兜兜转转我爱你

    宁嫣然原本是一无父无母的孤儿,一朝穿越成官家千金,才发现这具身体已和当朝赫赫有名的傻子王爷定下了亲事,可是她满眼满心都是那个一身白色戎装的少年将军,到底最后谁才是她的归宿呢?
  •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宗宝道独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