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2500000025

第25章 传播与国家认同(1)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认同”问题往往是隐藏在诸多社会现象之下的潜在问题,有些国家的国民因为在认同问题上出现认识上的分歧、争议或断裂,往往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是连年的战争内乱,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国家的崛起与长远发展,甚至可能连基本的生存都出现问题。由于传播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国家认同问题关乎国家命运,这也是传播关乎国运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国家认同的概念解析

“认同”释义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研究对“认同”或“身份认同”现象讨论比较多,与整个世界的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移民的涌现、多元文化融合、族群矛盾以及各种相关媒介传播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认同呢?

“认同”实际是英文“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的汉译。为了解释清楚这个概念,还是要先从英文单词“identity”的释义说起。它是一个名词,也有多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who somebody is”,即“某人是谁”,是确认身份、本体之意;第二个含义是“the characteristics,feelings or beliefs that distinguish people from others”,即“区别于其他人的特征、情感或信仰”;第三个含义是“the state or feeling of being very similar to and able to understand somebody/something”,即“非常相似的状态和感情并且能够理解某人某物”,即具有感情或理解上的一致性、同一性。根据这三重含义,可以看出英文“Identity”的意思是侧重于人在自我认知、情感、信仰上的同一性。

中文的认同,是由“认”和“同”复合而成。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认”有多种含义,一是“分辨,识别”;二是“表示同意”;三是“与本来无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同”的意思也有多种,一是“一样,没有差异”;二是“共,在一起”;三是“和,跟”。两字复合成“认同”一词,有两个基本解释:一是“承认同一”,例如: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二是“认可、赞同”,例如:这一建议,已为有识之士认同。在中文中,“认同”既是名词,又是动词,但两者之间的含义侧重点有细微的差异,这也是一般媒介与学术文献中使用“认同”时有时会出现意义差异的原因所在。

认同问题,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哲学与逻辑问题,由弗洛伊德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后来,埃里克森(Erikson)在弗洛伊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根据国内学者(王立新,2003;邱戈,2008;李素华,2005;贺金瑞、燕继荣,2008)对“认同”概念的使用、解释和综述,可以总结如下四点:首先,“认同”是一个观念的产物;其次,认同是确认“我是谁”或者“我们是谁”的主体身份的心理过程;第三,认同是社会性的,认同根源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第四,认同不仅是静态的身份存在,还是一个行为主体的动态的认同建构过程。

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概念辨析

在理解了认同的概念后,就比较容易在其基础上理解“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和“国家认同”。“族群认同”是指对某一族群的认同,一般是基于客观的血缘纽带或主观认定的族裔身份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则是指对一个国家的认同,是基于对政治上的、主权上的共同体的归属感。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是十分清晰的。

对于国家认同,不同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往往给出的定义或解释也各有侧重,例如:王立新(2003)在论证外交与国家认识时使用了一个比较通俗的解释:

所谓国家认同,通俗地说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而所谓“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主要是指国家的独特性。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能是族群血缘或语言文化,也可能是社会与政治制度,当这种独特性被大多数国民所认同并进而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础,也就成为所谓的国家身份。

再如,贺金瑞、燕继荣(2008)在论证民族与国家关系时,则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解释: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民族自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

可以看得出,两者的解释在概念所指的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还有一个常用的概念“民族认同”,在不同的文献中往往会出现完全相左的诠释:在有的文献(贺金瑞、燕继荣,2008)中实际上把它等同于“族群认同”,那是由于其研究对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语境中,说的“民族认同”实际是指包括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族群认同;有的文献(李明明,2005)讨论的是民族国家(nation-state)内的认同问题,这在英文语境下“national identity”实际上与国家认同是一致的,也就是民族国家认同(nation-state identity),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的边界及其内涵都是同一的;而且在英文中,“nation”一词就兼具“民族”和“国家”两重意义。所以,英文的“national identity”既是“民族认同”,也是国家认同,就要看具体在什么语境下指涉什么。在本书中,为了不引起歧义,一般情况下就不用“民族认同”这一概念,如果涉及民族国家认同,则一般用“国族认同”的说法,就避免了歧义。

国家认同的功能

根据一些文献(李明明,2005;贺金瑞、燕继荣,2008;刘燕,2009;等等)的研究,本书简要归纳了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所具有的功能。从这些功能综合起来看,国家认同实现了个体对国家归属后,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意义等层面上的作为国民的心理归属需求。这样的功能实现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条件的,是需要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

第二节 传播与“想象的共同体”一种理论分析

既然国家认同具有多种层面意义上的功能,那么,作为一个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认同感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更宏观地看,民族国家的认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传播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建立一种很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的起点,这一理论模式对于国家认同的实现具有启示意义。为了详细解析其理论内核,还是有必要对其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简略的梳理。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的论证过程与核心观点

安德森在1983年完成的名作《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中,考察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中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也有的学者采用国家主义的说法。(nationalism)的起源及其在全球的传播现象。在他看来,无论是用民族归属(nationality),还是用民族属性(nationness)、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说法,它们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artefacts)”(2005:4)。安德森说:“想要适当地理解这些现象,我们必须审慎思考在历史上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它们的意义怎样在漫长的时间中产生变化,以及为何今天它们能够掌握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2005:4)

于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基于历史社会学、比较史、文本分析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整本书中按照历史的顺序和逻辑上的顺序,刻画了民族主义的文化根源、民族意识的起源以及四波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类似的“不平均与合并的发展”(uneven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方式,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非,一波接一波先后涌现,相互关联,形成整个的历史发展浪潮。这基本概括了安德森整本书的论证过程;然而,其核心的理论思考则主要是在该书的《导论》部分,他对于民族作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的一种观照方式:

遵循着人类学的精神,我主张对民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当勒南写道“然而民族的本质在于每个人都会拥有许多共同的事物,同时每个人也都遗忘了许多事情”时,他其实就以一种文雅而出人意表的方式,指涉了这个想象。当盖尔纳(Gellner)判定“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时,他是带着几分粗暴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论点。(2005:6)

在这里,安德森借助了其他两位学者的论述作为旁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他论证道:

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2005:7)

至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可以说在理论上完整地回答了他在书中开头提出的问题,即爆发在某些国家之间的战争是被想象为共同体的民族及其利益所驱使的。由此,本书进一步引申之,那就意味着那些深刻影响着国家命运的战争,也是由于“想象的共同体”所凝聚的力量作用的结果。那么,传播构建“想象的共同体”的作用,对于国家命运而言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想象的共同体”的若干基础条件

Craig Calhoun Calhoun,Craig.(1997).Nationali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Craig Calhoun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在安德森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提纲性的清单,对于一个共同体之所以会被想象成民族国家(Nation)所能列举出的一些可能的基础条件。

Calhoun指出这只是一种民族特征的“修辞(rhetoric)”,只是一种通常用来描述民族特征的“主张”(claims),只是提供了一种参照,并没有一个条件是完全必需的。

在笔者看来,Calhoun勾画的这张关于国家民族的基本轮廓,对于构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逻辑上的支撑脉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的“想象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构造的结构或者说具有一个基本的骨架,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建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生命体。

基于传播的“想象的共同体”

尽管在前文引证了美国的民族主义学者们翔实的理论论述,然而,笔者并不完全赞同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Calhoun等人的观点,因为任何想象实际上都是建筑在现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所以,在笔者看来,从某种角度看,国家民族哪怕是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这一想象本身也并非一团云气那般虚无缥缈,而是如同海市蜃楼那样有繁复的结构和人类动态的生活影像,是现实世界的某种折射。而且,这种想象过程实际是因为各种个体的人无法完全经历的事件、体验、过程等经过其他人的传播活动所塑造完成的。因此人类整体的传播活动是构建“想象的共同体”的基础和源泉。

带着传播学者的视角,反观作为人类学学者安德森的研究材料,我们看到的是传播在民族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以及传播技术变革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其实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理论论证过程中,传播的作用已被充分研究过了,只是他没有使用传播学所常用的术语,或特意明示其传播学的理论视角。至少,有三点可以在此进行强调。

第一,时间观念的悄然改变是传播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致。例如,报纸上方的日期,“提供了一种最根本的联结——即同质的、空洞的时间随着时钟嘀嗒作响而稳定前进。在那时间内部,世界强健地向前奔驰而去。”(安德森,2005:30)

同类推荐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袁宝华文集第四卷:文选(1988年1月-1992年7月)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本书从教师的外在形象入笔,深入剖析,对教师素养、心态、语言、学习、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主要概述。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卫生、教师的站姿、教师礼仪、做一名阳光教师、微笑提高语言修养等。
  • 走出教学的误区

    走出教学的误区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还必须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人;不仅是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科学的专家。
热门推荐
  • 魂灭天道

    魂灭天道

    无尽大陆,武力最为盛行,其次是法术、巫道、符道。“魂风”,远古无尽大陆魂族后裔。远古,世间只有神魔之分,神的皇乃是魂族。神魔交战,龙血玄黄。魂族毁灭在大劫之中,这时弱小的人族取代了神魔,成为天地间最强大的种族。看我魂风如何灭人仙两道,重建魂族!!!
  • 王者荣耀之巅峰战队

    王者荣耀之巅峰战队

    一个偶然让他拥有了异能。从钻石玩家到了荣耀玩家。他和班级里的男神和女神组成战队,决心要成为最强战队。在道路上,他的异能不断增强,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登上了KPL冠军的王座。
  • 君心黛安

    君心黛安

    曲岩之地,泪水之恩,前世轮回,命中注定我为你倾尽一生。本是一株普通青黛,受他恩惠得以修炼成仙,本想追随他去,不料他却为一个女子背弃他的使命和天下,沦入魔道成为至尊,也罢,我这条命便是你给的,那就随你入魔,为你挡住这天下蜚语好了。“阿黛,你好像她!”她垂下双眸,不语。心里却嫉妒的发狂。世事难料,谁知她竟是她。前世今生,兜兜转转,还是不能相守吗.......罢了罢了,我们之间就是你为了她,而我为了你。
  • 魔道狂魔

    魔道狂魔

    一个平凡少年,因被未婚妻上门退婚,不甘受辱,即将死的时候,一个万年魔王附体,从此一生就此改变,为了报万年之仇和侮辱之恨,一代魔道狂魔就此成长,杀强敌,灭仇敌,脚踢众族天才,拥绝世美女,成就一代魔道大擎。
  •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

    李逵日记之聚义厅

    小说以李逵的官场升迁经历为蓝本,写出了梁山中的人性百态与人情翻覆。水浒人物不再是一个个劫富济贫的好汉形象,而是各自戴上了一副“看形势、观局面”的面具。李逵给我们勾勒了在“梁山”这个权力机构中,大家为了权力勾心斗角、相互制衡的官场形态,并给我们讲出了在这样的形态下各级干部如何站队,如何送礼,如何织就关系网,如何处理同事、兄弟、上司的关系等官场秘籍。
  • 九极神脉

    九极神脉

    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林谦凡穿越到了另一个的世界,重生改名为徐天云,在机缘巧合之下,徐天云利用前世超凡的设计水平再加上神秘的九极神脉,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平凡的修仙之路。平凡普通的世俗界、法元纵横的修凡界、灵力浩瀚的修仙界、美仑美奂的仙界、至高无上的神界将一一呈现,除此之外,阴邪怪异的鬼界、古怪离奇的妖界、神秘莫测的冥界还有那暴虐无比的魔界,全都会逐一登场。
  • 宠妻无度:逆天王爷弑天妃

    宠妻无度:逆天王爷弑天妃

    有时候,人生是需要思考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杀手,紫玥自豪自己出任务从来没有失过手,枪林弹雨中她从未受过伤,于是,能表示她听了一首比安眠曲更厉害的曲子然后华丽丽的掉坑里穿越了吗?俗话说的话,既来之则安之,她也的确这么做了,不过这尼玛堆堆的人妖是怎么回事?吃她的豆腐揩她的油是怎么回事??!但是现代人还是有优势不是吗:“呵,你是变态吗?”“什么是变态?”“很厉害很另类无法超越立于人群之上的一大强者。”“算是吧。”“意思是你是?”“嗯…”“不错啊,变态王爷~”“为什么是一大?”“因为还有两大强者啊。”某女指指围在她身边的另外两个男人。某男挑了挑眉:“哦?”语气不善:“难不成他们和我一样是变态?”“……”
  • 逍遥兵王混都市

    逍遥兵王混都市

    特工兵王降临都市,纵横花都,猎艳群芳!你要装逼?赶紧滚,不然打成猪头!扮猪吃老虎,什么赵日天,什么叶良辰,哥哥才是装逼大王!且看兵王,驰骋装逼界,叱咤风云!
  • 乖听话之一心只为TA

    乖听话之一心只为TA

    蓝枫高校里有一对姐弟,他们时不时搞事情出来,同年级里有2位和姐姐是女闺蜜,有位高大帅哥是弟弟的生死兄弟,而这一位铁哥们却又了不一样身份地位,而那对姐弟的身份也扑朔迷离……一场青春校园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拉开帷幕……
  • 重生主宰人生

    重生主宰人生

    这里是叶阳的重生人生,带你领略真正的快感,这里没有暴力,没有YY只有无尽的爽快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