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800000032

第32章 国际传播与公共外交(1)

公共外交并未随着冷战的落幕而退出历史舞台。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将和从前一样发挥它们的作用。

——威廉·哈森

本章要点

公共外交的内涵及其传播机理

公共外交概念的外延及其传播图景分析

公共外交自身的局限及其传播困境

在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枝丫中,公共外交是一顶稚嫩的芽瓣。它起源于以经验和实用主义研究著称的美国,在人类战争的火焰中得到实践的炙烤,并在冷战的旋涡中奔涌而出,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利器。新世纪到来后,随着国际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和实践呈现出全新的面孔。人类群体之间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交流成为其研究核心。

总体上说,现代公共外交承担过四种角色:战争宣传工具、冷战意识形态对抗工具、意识形态拓展工具和人类理解与交流工具。虽然其范畴上和国际传播不尽相同,但是这一概念的诞生本身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策制度设计的结果,并从那一刻开始就是国际性的,更成为跨越国境、跨越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一节 公共外交的内涵与传播机理本文中公共外交的界定,主要是根据公共外交实践展开的,特此说明。

“公共外交”作为词汇正式出现是在1965年,距今仅有40余年的时间。然而,就在这短短的40多年中,学界与公众外交的实践领域一直对该术语的内涵存在争议,甚至两个领域的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随着世界国际传播与国际新闻秩序以及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公共外交行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词汇的内涵也在不断变更。有学者认为,所有已有的对公众外交的概念“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直到冷战结束前,还有美国外交工作者认为:“至今为止,公共外交的概念有些难以捉摸,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Ibid.概念的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外交的研究,也使得公众外交的实践有些“手足无措”。这种影响,尤其体现在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在这10年中,公共外交几乎整个迷失了方向,进入了令人沮丧的“暮年”。因此,对于公共外交内涵的确定是学术领域,也是实践领域的一件大事。

一、宣传与意识形态战争

“公共外交”一词出现于冷战期间的美国。此时,美国已经对战时新闻宣传作了总结,国际传播的思路已经基本成型。

然而,随着6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原来的对外宣传策略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带有欺骗性的宣传经常会遇到被很快揭穿的麻烦。善于利用媒体的肯尼迪总统上台之后,任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默罗出任主管美国对外宣传的新闻署署长。默罗及时对美国的对外宣传和策略进行了调整。

1961年3月,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对其任命的听证会上,默罗就指出:“我们不能去威胁别人,但是我们必须去说服别人……”1963年,他又专门阐述了他的宣传哲学:“对‘实事求是’在政府宣传项目中的地位,一直存在着混淆的认识。但在美国新闻署中,美国这种混淆的认识……我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进行工作……我们不撒谎,也不隐瞒。因此,我们才能获得较高的信任度,拥有较强的说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界和业界均展开了对于对外宣传工作的反思。这种反思持续到1965年,随着越南战争进入白宫的中心视野,这种反思呈现两极化的状态。其中一极的出现就是公众外交概念的提出。

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为纪念爱德华·默罗,成立了研究国际传播与国际新闻的“默罗中心”。在中心成立时,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提出“公众外交”这一概念,用以区别美国传统意义上的战时宣传。

在默罗中心早期出版的集子中记载了古利恩关于公众外交的概念:“公众外交旨在研究和促进(外国作者加注。)公众的态度对(其国家作者加注。)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执行产生影响……(包括)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影响与利用,一国与另一国私人利益集团的互动,国际时事的报道及其对(对外作者加注。)政策的影响,传播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如一些外交官和驻外记者以及文化间交流的过程。”他指出:“公共外交的核心是指思想和信息跨越国界的流通。”

可以看出,古利恩教授将公众外交涉及的三个方面和一些基本模式进行了界定。这三个方面是:国际新闻报道、国际文化交流、国际间个人和私人团体传播。而其基本模式是,通过以上三个模式的交流影响他国舆论,从而进一步影响他国外交政策。“影响他国外交政策”,则是这一行为的最终目的。

三年之后,有学者将古利恩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和简化:公共外交是指“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直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舆论,从而对外国政府外交政策施加压力。”在这一概念中,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一国政府,也包括社会团体和个人。但是,他并没有指出,这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交流行为是否是在政府的资助下。

美国国际传播的实践随着美国新闻署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在这一过程中,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继续发展,公众外交的概念也逐渐为大家所接受。但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的20年间,人们对于公众外交的概念仍莫衷一是,观点颇多。在公众外交的几本著名的著作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此概念的定义。目前在学界被引用最多的有两个:

一个是弗吉尼亚大学公共事务研究中心教授肯尼斯·W.汤普森(Kenneth W.Thompson)提出的。1987年,他撰文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跨过他国政府及其首脑而直接与该国人民进行交流”。公共外交核心应该是“直接与外国公众进行交流,影响其思想,而最终目的是影响其政府的行为”。这一概念强调了公共外交实施主体是“一国政府”,而其目的和古利恩所描述的目的相同,都是“影响其他国家政府的行为”。

另外一个是美国资深外交家、乔治敦大学兼职教授汉斯·塔奇。在1990年出版的专著中,他认为古利恩的概念描述了“所有跨国和跨文化间交流过程”,而公共外交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塔奇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是:“一国政府与他国公众的交流过程,它旨在促进他国民众对本国的思想、观念、制度、文化以及国家目标和现行政策的了解。”

冷战期间,随着美国政府领导人的变化以及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实践的调整,美国官方对公共外交的概念也不断调整。在有关的报告中和听证材料中,公共外交的实践者认为官方给出的概念有几十个版本。如:1977年,美国民意测验专家波尔斯特·丹尼尔·扬基洛维奇(Pollster Daniel Yankelovich)在提交给美国新闻署(USIA)名为《让公共外交开展起来》(Making Public Diplomacy Work)的报告中指出,“与政府间发展国家关系的传统外交相较而言,公共外交就是对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对话。它的目的在于加深美国民众与他国民众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美国总审计署审计长埃尔默·斯塔尔茨(Elmer Staats)则走得更远,1979年7月23日提交给美国国会的题为《其他国家的公共外交及其对美国的启示》的报告中指出,“公共外交就是指‘公众’参与的国际信息、教育和文化活动。”

1981年,里根过渡政府时期的官员肯尼思·L.阿德尔曼撰文指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公共外交是一种预防性外交。它有助于防止友好国家的人民及其领袖与自由或与美国失去一切联系。

1986年,时任美国新闻署副主任的马克·布里茨(Mark Blitz)认为,“公共外交就是利用一种并非故意作假的手段对其他国家的公众进行市民教育。尽管它经常利用非政治手段,但公共外交的核心是为政治服务的。”

1983年1月,美国政府出台的名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公共外交的管理》(Management of Public Diplomacy Relative to National Security)的第77号国家安全决策指令(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 Directive 77-NSDD-77)中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指对国家安全产生支持的政府行为”。

1988年,时任美国新闻署主任助理的吉福得·马龙(Gifford D.Malone)撰文指出,公共外交是指政府直接与他国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就是以一种对交流双方都有利的形式去影响对方的思维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目的是通过影响他国公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他国政府的行为。公共外交与平常我们所说的外交,或者说,传统意义上的外交的最大区别不是在实施外交行为的公开性,……而是它所针对的目标是个人或者公众,而非他国政府。公众外交和传统外交都是国家追求其利益的手段。在这一进程中,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1989年,曾任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小埃德温·J.富尔勒(Edwin J.Feulner)提出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U.S.Advisory Commission on Public Diplomacy)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外交是指“通过向国外公众解释美国外交政策,向他们提供关于美国社会和文化信息,帮助他们到美国体验美国人民多样性的生活,为美国政府决策者评估国外的公众舆论”,并特别指出“主要负责实施我国公共外交的机构是美国新闻署”。其中,比较权威的是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上的定义:“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取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这一概念基本上明确了公共外交的基本途径:文化交流项目和信息传播,而其基本目的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应该说,到冷战结束时,学界和实践领域对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探索基本上有了眉目,两条线路也在向着一个方向发展。但是,冷战的结束又带来了很多变数。从冷战结束到现在,人们对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探索仍在持续着,直到今天。

二、从意识形态扩张到沟通与交流

冷战的结束在美国国际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大辩论,公共外交也在其中。辩论的核心是公共外交“是否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了无数次的听证和研究报告,也出现了很多公共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1991年,冷战即将结束,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公共外交是国内公共事务的延伸……是关于观念和信息的公开交换……是国家利益、国家的理想以世界领导地位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一概念中显然掺杂了过多的冷战结束后国内事务越来越多受到重视的印记。

1994年,美国国际传播学学者福特纳也对公共外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际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公共传播的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而影响其国家政策……它寻求使别国的民众建立或改变对该国行为的看法,或者影响公众对该国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意识形态或人们生活方式所持有的见解。”

1998年,原美国新闻署副主任卡恩斯·洛德认为公共外交的最重要作用并非是在战略层面而是在实际运作层面。在突发军事冲突的情况下,对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就是这样一个层面的作用,也许是最为重要的作用。这一定义强调了公共外交的“非战略性”,而认为公共外交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事务。

199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威廉·哈森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用以影响他国政府的公开手段。

1999年,美国政府将美国新闻署并入国务院时对公共外交的界定是:通过理解、增进和影响外国公众来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的方式。

2000年,美国官方对公共外交给的定义是指“通过国际交流、国际信息项目、媒体、民意调查以及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等,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扩大美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美国的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促进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的过程。”目前,这一定义在学界被普遍引用。它对公共外交的概念在目的、手段、途径等多方面给予了较为全面的对话,从而也为公共外交在此后几年内的发展甚至复兴做好了概念上的准备。

同年,在美国审计署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认为,公共外交是通过信息的流通、文化交流,影响国际受众,从而跨过政府层面,以直接手段提高人们对于美国的正确评价,促进人们对于美国政策的接受,维持对外国社会重要领域的参与和影响。其手段有很多,包括私人之间的沟通、印刷品、广播、电子媒介及其他。

同类推荐
  •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公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公民学是对公民生活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是对公民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理想表述和美好设想,起着传承思想、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 母语传播概论

    母语传播概论

    在人类跨文化、跨国界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种极为普遍的传播形态——母语传播。由关锐和李智主编的《母语传播概论》从国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双重视角观照母语传播,理论与实践、学理与案例相结合,论述了母语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基本模式和作用、语言转换、文化对接及效果评估等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母语传播实践为例,介绍了母语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新媒体化趋势和本土化趋势。
热门推荐
  • 万界剑主

    万界剑主

    “剑圣”宁辰遭遇死劫,肉身陨灭,灵魂来到下级位面,重生在一个修炼资质低下的宗主之子身上。一柄断剑,一本黑书,开启了他的巅峰之路。无尽世界,宗门林立,异族争锋,天才争霸……宁辰手持一剑,斩灭一切。风云际会,剑主万界。
  • 我的女友叫阿飘

    我的女友叫阿飘

    "神秘女孩李若兰是东江大学的大一新生,在新生报道的第一天,就在居住的四号女生寝室楼的楼顶救下了一名试图跳楼的女孩。南方男孩麦世荣在去东江大学报道的火车上,偶遇同样去报道的漂亮女孩柳梦璃,并对其产生爱慕之情。到达学校后柳梦璃竟成了李若兰的室友,同时住进寝室的还有其它六名性格各异的女生。刚刚住进四号女生寝室楼的新生不断遇到各种诡异恐怖的事件,神秘恐怖的六楼更是被列为学校禁地,同时两个凄惨的传说也在学生之间流传。你身边遇到的每一个人真的是人吗?那些传闻又有多少是真是假?"
  • 网游士魂

    网游士魂

    祭士之魂,无头盔yy,简单,真实,超爽打击感,最贴近现实的大型3D网游之作。
  • 听爱

    听爱

    一个是总是与她作对的帅美男;总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一个是爱她呵护她的帅哥哥;她一直深爱着他;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爱的不是他,而是他、、、、、、
  • 恶魔轮廓:变态连环杀手侦缉档案

    恶魔轮廓:变态连环杀手侦缉档案

    N市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命案,死者均为中年女性,死前受到性侵害,却未遭遇真正的强奸,死者脖子被放血,舌头被咬断……一个专案组赶到现场,他们正是刑侦部门专门为了应对连环变态凶杀案件而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由资深刑警、犯罪心理学专家、高级法医组成,另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女孩,是曾经在美国FBI秘密受训过的姜雯。她仅仅有两年的刑侦经验,却被重案组选中,她身上潜藏着什么秘密?当专案组抓获了这个变态狂魔之后,却发现在系列案情中另有重大隐情……专案组将带你解开一系列离奇变态杀人案件之后的诡异人心。
  • 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

    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

    神将世界,高手众多。神战大陆,群雄并起。人族劫难,战鬼来袭。饕餮降临,祸乱天地。混沌情迷,情侣成仇.......一切天劫,尽在《神战世界之乱世三国》。看主角齐云,打破常规,成为万中无一的绝世神将。
  • 痴王妃

    痴王妃

    我是外人眼中的“白痴”公主,癫傻可笑。十年地下冷宫的日子,让我愈加懂得耐,锋芒内敛。那传闻中性情暴戾的三王子,容貌尽毁,而他却是我将嫁的男子。这是一桩政治联姻,隐含着权力斗争的险恶。我和他,都只是棋子。但他却是我意料外的人。银色面具,如幽潭般深不可测的双眸,温柔的说话语气,令人轻易沦陷。我开始犹豫,是要继续装疯卖傻,还是对他说出真相。同时,诡谲的风云已暗涌,凌厉的危险一步步地逼近我们……
  • 艾尔之光血之哀忆

    艾尔之光血之哀忆

    冒险的初章,巨大艾尔碎片被盗,在命运中摇曳的魔奇村庄,谁能看见曙光?艾德遗迹,百万年前最强科技再现!魔与魔的对决!丧失记忆的少年来到贝斯马,谁才是真正的敌人?谁是你心中逝去的女孩?
  • 涩,霓裳盛唐

    涩,霓裳盛唐

    《涩霓裳盛唐》是新概念最人气小说文集之一,新概念,让无数表春酷手写下激情的经典。十年角力,群雄逐鹿,破天亮剑,零度体验超酷小说,迷惘激情深度释放,超越期待的新概念经典文章。新概念,让无数青春酷手下激情的经典,十年角力,群雄逐鹿,破天亮剑……零度体验超酷小说,迷惘激情深度释放,超越期待的新概念。
  • EXO的独家宠爱

    EXO的独家宠爱

    简介请转第一章,谢谢,第一次写文,那里写的不好,请在q:1031672021向我提出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