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800000023

第23章 国际传播的受众(4)

刻板印象对国际受众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种族、民族、国家以及组织等的偏见,另一方面,这种偏见亦会影响到他们对他人、群体以及自身的认同,关涉到受众对自己与自身和外界之间关系的认知。能力和热情往往是造成刻板印象的核心维度。人们经常凭借对认知对象能力和热情的判断形成刻板印象,譬如,人们对亚洲人、犹太人等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缺乏热情;对非洲人存在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缺乏能力和智慧。因此,刻板印象常常形成一种负面的判断,造成误读、偏见、族群歧视,并最终成为一种固化认知。

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倾向于把一些国家和种族想象为友好的、亲善的,或高等的、聪明的,将另一类国家或种族归结为侵略的、敌意的,或低下的、愚蠢的;或者将自己设定为“道德的无辜的自我形象”,在作出判断时,将自己设定为正确的、合理的,对方是错误的,这种倾向几乎存在于每个国际受众意识形态中。美国学者小埃姆斯(Ames)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做到就事论事,它总以某种假定为前提,以某种期待做背景。对传播活动而言,不管是传播者的活动还是受传者的活动,无论是记者采写新闻还是读者阅读报道,都带有某种自以为是的假定成分。因此,传播基本上难以达到客观真实准确的标准。一旦这种假定成为刻板印象,受众就很难客观准确地进行判断,传者也很难真实客观地再现事件,从而造成国际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猜疑、敌对。

在传播过程中,媒介自身既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又不停地强化其影响。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往往对某些群体和事物拥有刻板印象,因此身处其中的媒介也会受其影响,在刻板印象的框架中传递异质文化、种族或国别的信息,再现某些偏见;此外,受特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传播者也经常从自身需要选择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制造偏见。

很多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都关涉到对异质族类和国家的研究。研究显示,国际受众对民族、种族等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受国际传播的影响,为国际受众和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香港学者李少南对香港受众对日本和韩国的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再次印证了传媒能够形成人们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刻板印象。研究发现,香港人对日本的印象都很正面,包括清洁卫生、风景美丽等,唯一的负面印象是侵略中国。而对韩国人的印象则比较含糊,大约一半人对韩国没有任何印象,其余一半人对韩国的印象则比较分散,包括风景美丽、先进文明、清洁卫生、生活费用低,以及有很多抗议等。作者认为,总体来说,香港人对韩国的印象是正面的。造成这些刻板印象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即电视和亲身经验。在调查中发现,有47%的香港人对日本的印象来自电视,26%的香港人对韩国的印象来自电视。此外,这个研究还证实,人们从包括报纸、杂志、电影以及书籍等媒介中获得的其他族类和人民的印象多于亲身经验。为此,作者特别提醒受众应该知道媒介中的描述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存在着偏见。长存这样的意识,才能避免由刻板印象导致的敌对行为。

四、国际受众吸收外来文化和讯息的特征

如果按照亨廷顿的观点来分析,国际传播就是文明的冲突,是处于不同文明和文化形态的传播主体相互交流文化观念的过程。国际传播的效果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受众对所接收的异质文化接受的程度。

美国学者伍兹(Woods)在研究人们对外来异质文化吸收的行为时发现,人们吸收外来文化有10个方面的特征:

(1)吸收借用具有选择性。人们对异质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通常不会毫无选择地全盘接收。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文化相对于接收者的使用价值大小,使用价值越大越容易被借用,反之,不容易被借用;二是异质文化适应原有文化模式的状况,与原有文化模式相协调或差异不大的就容易被借用,反之则不容易被借用。

(2)物质文化的借用先于和多于精神文化的借用。

(3)吸收借鉴的速度不同。出于不同的动机、价值观念、既得利益,以及对变迁的先天倾向,一些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用更迅速。

(4)对外来文化的借用受到接触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接触的密切程度的影响。不断直接接触外来文化的族群比偶尔接触的族群更可能吸收和借用异质文化。

(5)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处于“失衡”的状态,对现状不满的人达到一定规模并寻求改变现有生活方式,就会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文化提出挑战。相反,如果社会中大多数的人满足现状的话,社会发生变迁的几率就会小。

(6)借用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范围与速度受两种文化共性大小的影响。两种文化相似程度越大,吸收和借鉴的速度就越快。譬如,清朝中后期中国人曾以日本为中介学习西方文化,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交流者的身份也常常决定其借用异质文化的范围,如商人、艺术家、政府官员相应地会较易吸收外来文化中商人、艺术家、政府官员的文化特质。

(7)对文化中某一方面的吸收引起整个文化环境的连锁变化,特别是某些高效的生产技术的引进会导致社会文化其他部分发生相应的变迁。

(8)文化间的吸收、借用是双向和不平衡的,即使两个族群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吸收、借用一般也是双向进行的。

(9)人们总是对吸收的外来文化进行重新解释,很少毫无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形式、功能和意义常常被改变,以适应本地文化的需要。

(10)一种文化的内核不容易变迁。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较为稳固,不易变迁。

由此可见,国际受众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受众自身的心理、社会身份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包括所处社会文化整体结构、历史环境的影响。因此,考察国际传播中受众的触媒行为,应该将其置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结合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其对传播的影响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总的来看,国际受众与国际传播者的权力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权力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各种选择性触媒行为之下进行的信息解读既有可能实现传播者的意图,也有可能反抗或扭曲传播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如果受众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对国际社会了解深刻,就能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信息的判断就更加准确,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反馈也就更加客观和有针对性。不过,受众的选择性行为是国际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这使得国际传播除了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也深受受众心理和个人价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传播更加复杂。

第四节 受众对国际传播秩序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传播制度和传播实践生产信息、建构意义,进行传播,并用以影响受众的日常生活,传授技术、技巧,影响其价值观念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受众通过反馈对接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迫使传播者据此制定或改进传播策略,传播由此成为一种互动和循环的过程。作为传播的主体之一,受众直接影响着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实现,并且能够直接作用于社会现实。

一、受众的反馈及意义

反馈是指受众接收到信息之后的态度和行为反应。这是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的反馈行为也是一种传播行为。传受双方角色的相互转换决定了传播的无限循环性,以及意义生产的最终结果。

在分析传播过程的时候,传播学者菲利普·艾略特(Philip Eliot)提出,传播过程和结构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观众既是“信息来源”又是电视信息的“接收者”,如马克思所讲,流通和接收在电视传播中实际上就是生产过程的一些“环节”,并通过许多歪曲的和结构的“反馈”再次融入信息的生产过程。

作为传播主体之一的受众,既包括个人,也包括主权国家的政府、各种组织机构等,反馈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从传播手段上看,国际受众的反馈形式包括来信、来电、传真、电子邮件和网上跟帖等各种方式。受众的各种反馈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际舆论一边倒的后果。

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能够影响整个传播过程的运作和传播效果的实现。不过,从更宽泛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视角分析,他们的反馈不仅仅存在于传播过程本身。传播过程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只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的制作、流通的过程都是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生产中的一个环节。传播学者霍尔认为,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符号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这些规则不仅包括传播符号的语法规则,即有形的文字、图像等的叙事方法,还包括各种社会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种传播符号的流动仅仅是传播学系统的表面运动,最终总要融入与传播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可见,传播效果的实现或强化实际上是传受双方权力博弈的结果,这一过程再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并最终反作用于所处的社会关系,而传播的这种反作用机制是通过受众的各种反应行为实现的。

二、国际受众的反馈及其影响

在国际传播中,传播过程中流动的信息背后就是各种国际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国际传播本身就是国际关系的建构者,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作用。国际传播者与国际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关系、实力的差异,以及是否拥有一致的利益导致了受众的不同反应,这些反应最终又会对国际传播和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传播学中的懊丧—攻击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懊丧—攻击理论认为,政治不稳定可能来源于公众未能得到缓和的社会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可能与媒介有关。与国际传播相关的挫折感往往来源于公众受外国的信息的影响。在国际传播欠发达时代,公众对世界的认知仅限于个人直接经验或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随着国际传播渠道的增加,获得国外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认知也越来越全面。国际受众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往往会根据所接收到的信息想象国外的社会状况,并且会将自己的想象与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生活状况不及外国,就会感到懊丧,一些人甚至会患上“外国的月亮更圆”的顽症。因此,媒介对国外社会的描述极易引发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引起人们思想上的震荡,并导致对现状的懊丧甚至憎恶。一些学者认为,1979年的伊朗革命1979年2月1日,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从巴黎返回伊朗。2月11日,霍梅尼执掌伊朗大权,这一天被定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日”。4月12日,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国际上称这一事件为“伊朗革命”。就与该国人民的懊丧心理有很大关系。由于伊朗进口了西方的文化和媒介产品,导致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引发了国内公众对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的怀疑。从这个角度看,进口的媒介和文化信息引发的心理反应难以平抚,最终导致暴力革命。

国际受众是一个庞大、匿名的集合体,身份复杂,背景不一。在触媒行为中,他们既接收信息也反馈信息,既参与国际传播过程的完善,也参与国际社会事务的讨论,既参与国际社会的建构也实现自我建构和认同。由于不同的受众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的标准存在差异,尤其是对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其能够超越传统的地理和族群等边界,使其在国际事务的讨论中形成不同意见的碰撞,成为国际传播过程和国际社会建构中的权力结构之一极。

思考题:

1.请结合实例说明刻板印象对国际受众理解信息的影响。

2.如何理解新媒体时代国际受众的角色?

同类推荐
  •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教育研究的批判民俗志:理论与实务指南

    罐装技术尽管在野蛮的战争背景中生成,但这种技术的出现却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于是,我们便一度生活在“罐装”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地享用几乎所有经过防腐处理的食品和饮料,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那些能够永久“储存”的各种艺术品。但是,在人们享受着“罐装”技术的泛化所带来的无限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发现原来这些被封装起来的食物都已失去了原初的味道和色彩,那些鲜活的或朴素的东西已经离我们远去。
  •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本书收集了詹伯慧先生二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短文,文章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与方言、语言与交际、文字(简繁字和方言字、字书)等。
  • 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独山子文史(第八辑)

    本书分人物春秋、流金岁月、沧桑纪事、炼化史踪、史海存真、他山之石、史林漫步、七个篇章,书稿中记载了革命老前辈们在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奉献青春,挥洒热情的激情岁月。真情记录了一些优秀的石油人在这片热土上克服万难、积极探索、认真钻研的难忘岁月。本书对研究新疆石油工业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路:漫谈好节目的克隆与创新之道

    通往好节目的路有千万条,但殊途同归,都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是:大彻大悟的智慧、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俯仰天地的境界。这个高度实际上关照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理性的智慧、感性的情怀和糅合的境界。怎么能达到这个高度呢?这就像爬山,不过好节目里的爬山却不是用真实的双脚,而是通过——克隆与创新。克隆是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选择合适的模仿对象,在临摹中掌握技巧,在苦干中增长才智。创新则既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凭借天赋的神来之笔。
  •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司法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主要介绍了司法文书写作的理论知识,并按照司法文书制作的不同机关、组织划分,分别介绍了公安机关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检察院的主要司法文书、人民法院的主要司法文书等各种司法文书的写作知识和要领,以达到真正快速提高学生写作司法文书技能的目的,体现出理论性与实操性相结合的特点。
热门推荐
  • 穿越大明之兄弟情仇

    穿越大明之兄弟情仇

    李天际失恋遇到流星雨和一位出租车司机一起穿越到了明朝,自己变成了大侠李无涯府里管家的儿子,更离谱的是出租车司机居然成了元顺帝!李无涯的儿子李义自幼多病无法习武,李家的绝学只能传授给李无涯的大徒弟白易子,白易子忠肝义胆一心只为李家的独苗李义奔波,怎奈李家被西域拓玄峰灭门,李义和李天际一起逃难,经历了人间诸多辛酸苦辣,李义终因报仇心切,一心要习武为家门雪恨,一步一步走向了一条杀父、杀友的不归路。而李天际为了李义吃尽苦头,遭受暗算,一对儿时的伙伴,最后终于分道扬镳,成为仇敌。书中李天际的结拜兄弟韩德力天生神力,堪比当年的李元霸,与李天际兄弟情深,最后为救李天际等人被万箭穿身而死,白易子为了保护李义召集诸多江湖高手成立“近义卫”,后来这强大神秘的组织演变成了“锦衣卫”,但最后可怜白易子也死在李义的手里。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因为一个女人裳慕青,裳慕青先是嫁给西域霸主拓玄峰,后又嫁给中原泰山北斗李无涯,挑起中原和西域武林的大乱,只为她自己的真实目的,推翻大元朝恢复大宋江山,本书情感纠结错综,兄弟情义感人肺腑,爱情扑朔迷离,喜欢的朋友值得一看。
  • 惊惧游戏

    惊惧游戏

    完美犯罪为什么不存在?因为它们不为人所知。我就是那个不为人所知的人。
  • 绝世无双:草包七小姐

    绝世无双:草包七小姐

    她,苏若惜,师傅说过,她命中注定颠沛流离,充满挑战,不过她最爱的就是挑战和虐人。一朝穿越,来到玄天大陆成为苏家的废柴,草包,白痴七小姐草包?白痴?废柴?谁见过把丹药当糖豆吃的草包?谁见过拿着神器片烤肉的白痴?谁见过神兽上赶求契约的废柴?不过谁让她最喜欢的就是扮猪吃老虎,虐人无底线师傅还说过,若是那个珍惜疼惜她的人出现,那她会幸福一生可谁能告诉她,那个冷酷邪魅,强势霸道,强大到无与伦比的人到底是不是她等的那个人啊世人接传她是草包废柴女,唯独他誓死不放手,强者遇强者的碰撞,追逐与被追逐的好戏
  • 查理九世梦魇

    查理九世梦魇

    安陌雪很讨厌他,真的非常非常讨厌他!真是的,居然往她的水里加泻药,不想活了是吧?!
  • 共和国的村庄

    共和国的村庄

    本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以具体的村落为切入点,反映新中国6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记述了新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五个村庄,间接反映了建国60年的历史风云。
  • 伤情路漫漫

    伤情路漫漫

    因为倔强的性格,生梅选择了自主的婚姻,从此她的苦痛生活便开始了,可是,也因为她的好强,她苦痛只有深埋在心。无法结束失败的婚姻,她选择了极端的生活道路,无奈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无法让她藏匿在梦幻中寻求幸福,她一次又一次被卷入哀伤与失落中。举凡行事必事出有因,无论生梅,无论生梅周边的“受害者”,总是在行自己认为可行的事,不断将悲与哀推向他人,看着他人在苦痛中的挣扎,解析着并自我安慰着,胜利的笑容却都无法浮现在个人脸上。谁才是最终伤得最深的人???
  • 她在我身边

    她在我身边

    是心魔作乱还是另有所因,因一场梦,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经历了一段段奇异之事。
  • 非我良人之心非

    非我良人之心非

    安可可,单亲家庭的悲情女孩,总是一脸清冷,可是当遇到凌允然这个大恶魔时,再无波澜的心也泛起了涟漪,不曾相信这个世界上谁离不开谁,可是最后即使知道是飞蛾扑火却也在所不惜,只因害怕这个世界再无他的身影和那句,嘿你哭起来的样子比你原本还丑
  • 无双刃

    无双刃

    两个世界却有着两个一毛一样的人,然而突然有一天,他们就这么相见了......阶位设置:帝、王、天、地、玄、黄、人新手写作,擅长卡文,绝招断更,请勿催更,谢谢合作
  • 都市修仙神医

    都市修仙神医

    这是一个反穿越的故事,从古代到现在,诸多不适。看林寅如何生存,如何在都市白手起家。笑傲花丛,游戏人生。达到医术和修真的至高境界,欢迎加Q群140577151,一起嗨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