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1200000041

第41章 参考文献(1)

一、中文部分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韩敏中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哈默·巴尼特:《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施维达、胡华生译,载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贝内特,米尔顿·J.贝内特,丹兰珍M.:《跨文化培训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2005年版。

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肯尼斯·博克等著:《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消息,《法国向美国发起“文化反击”》,《参考消息》2005年3月22日。

曹海丽:《百年箴言报“弃纸从网”》,《财经》2008年11月21日。

曹继军、谢文、杜冰:《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光明日报》2006年12月5日。

曹卫东、张广海等:《文化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伟:《美国雅各宾主义幽灵》,《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6月23日。

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陈晓明:《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来临》,《文化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但海剑、石义彬:《网络社会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思考》,《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理查·丹肯:《血、汗与泪水——人类工作的演化》,张美惠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梅勒文·德弗勒、埃弗雷特·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威·艾·伯·杜波伊斯:《黑人的灵魂》,维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杜维明:《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段连城:《对外传播学初探》,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年版。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房龙地理:关于世界的故事》,纪何、滕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张沛、张源、顾思兼译,吉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丰家卫、姜飞:《中国“三网融合”发展历程、问题及政策建议》,见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憾》,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权威、(白人)权利与(黑人)批评家;或者,我完全不懂”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高翔:《从“天下”到“世界”(中国世界观)——中国认知世界的观念变迁》,《人民论坛杂志》2009年10月,总第269期。

高小康著:《大众的梦——当代趣味与流行文化》,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关世杰:《谈传播学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1期。

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2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中国龙海外形象调查:外国人不了解中国龙?》,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6-12/16/content_5495567_1.htm.

郭齐勇:《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

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忽视》,《外交》1997年第10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5年版。

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尔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爱德华·T.霍尔:《超越文化》,居延安等译,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刘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侯勇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黄守愚:《中国人是猪的传人,而不是龙的传人》,http://culture.163.com/06/0908/11/2QGCLA5G00281MU3.html.

纪莉:《资本全球化视域中的文化同一性探究——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跨文化传播及其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姜飞、胡虎、丰家卫:《中国“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为个案》,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姜飞、张丹:《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姜飞、黄廓:《对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类、四种理论分野的廓清尝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姜飞:《摆脱那喀索斯和风月宝鉴——从文化自觉到问题意识到新知识的生产》,《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b)。

姜飞:《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文化协商》,《南方周末》2006年9月14日。

姜飞:《从学术前沿回到学理基础——跨文化传播研究对象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a)。

姜飞:《典型与常识在媒介中的意识互动》,《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3期(文中注释:2007b)。

姜飞:《东方学的变迁和美国当代东方学》,《光明日报》2004年11月30日(文中注释:2004b)。

姜飞:《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的中国方向》,《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姜飞:《后殖民时代》,《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文中注释:2006a)。

姜飞:《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西方媒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文中注释:2004a)。

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姜飞:《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科渊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29日。

姜飞:《跨文化传播战略:重塑中国神话》,http://blog.voc.com.cn/sp1/jiangfei/005106115341.shtml(文中注释:2006c).

姜飞:《龙不需废,亦无需正名》,《新世纪》(周刊)2006年12月11日(文中注释:2006d)。

姜飞:《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姜飞:《善待网络受众的“成人礼”》,《中国青年报》2009年1月7日。

姜飞:《试析跨文化传播的几个基本问题——兼与童兵先生商榷》,《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姜飞:《网络时代的信息革命》,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注释:2006b)。

姜飞:《以窄眼界应和狭心理的文化解构要不得》,《南方周末》2007年1月11日(文中注释:2007a,1月11日)。

姜飞:《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30年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姜飞:《中国视角下的新知识生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日。

姜岩:《互联网用户知多少》,《厦门日报》1998年4月8日。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三联书店1988年版。

金立鑫:《龙是封建专制符号应取消》,《南方都市报》2006年12月14日。

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Fiske,John:(1995).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张锦华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版。

E.卡西勒:《启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R·G.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张锡彤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贝尼季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雷广臻:《龙脉相传》,《文明曙光——纪念苏秉琦百年诞辰暨牛河梁遗址发现三十周年大会》,《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2日。

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书文:《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抗体研究——以故宫星巴克咖啡传媒事件为个案》,《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5期。

李展:《互联网上的跨文化传播》,《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蒂芬·罗:《再看西方》,林泽铨、刘景联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布莱尔·莱文、J·埃里克·加尔:《宽带成就新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7月16日。

B.A.利西奇金,л.A.谢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战——信息心理战》,徐倡翰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吴奈、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中译本”前言。

林东泰:《大众传播理论》,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0年版。

令飞(鲁迅):《科学史教篇》,《河南》1908年第6期。

刘斌:《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现代传播》2000年第2期。

刘华芹:《怀特:对文化作最精确的分析》,《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15日。

刘坚、程力:《语境控制理论的跨文化传播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健、林嵬、周立权:《专家称“县官”成网络弱势群体担心被妖魔化》,《半月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2/c_121067971.htm.

刘菊花:《新华社与中移动签约成立搜索引擎新媒体国际传播公司》,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10-08/13/content_1214146.htm.

刘丽娜,蒋旭峰:《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建设全美高速无线网络计划》,http://news.cn.yahoo.com/ypen/20110211/204949.html.

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刘阳:《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2000-2008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陆杨:《德里达——结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栾海:《打造“电子俄罗斯”俄奋起填补“数字鸿沟”》,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5/19/content_399408.htm.

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同类推荐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 人文教育读本

    人文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然适用,也趋同于国家、社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

    《教育的逻辑》立足现实和本土,着眼未来与世界,努力构建与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相适应,以人为根本,以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教育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有机构成的现代教育价值建设内涵,充分表达现代教育的切实性和引领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教育功能特征。
  •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是一部以“慕课”和“翻转课堂”为主题的探讨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著作。所谓“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所谓“翻转课程”,英文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反常规的教学模式。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庶女重生记

    庶女重生记

    我叫苏忆璟,是贤王府的最小最不受疼爱的女儿。我叫苏忆璟,我是这个世界的王者。
  • 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在肢解过的时间里,世间已已没有了绝对的真实。所谓的真实已是被人的视角篡改过、被人的记忆吞噬过的,那是一些被人们的记忆咀嚼后又被人的思想唾液粘起来的东西:可以说是亦真亦幻哪。文学就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也可以说,文学是从这个世界里发出的声音。是来自灵魂的声音。很多年了,一直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作活儿,曾期望着能够种出一片“声音”来。天晃晃的,人也晃晃的。怎么说呢,百姓的儿子,想的也多是百姓们想的事体,并不求得到什么。只想认认真真地“种”下去。
  • 血契三生

    血契三生

    女娲舍己补天,离世之际,留下七块石头:白魄,赤金,熙木,蓝淼,凤焰,碧垚,黑曜。修炼后七石中的两石,可以结成三世生死契约。如果生死血契结成,从此天不再混茫,地不再荒芜,人们都欢快地生活,繁衍生息。“等待千年,霓虹出现天空,七人中有缘的两人血尽、相融。”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生死血契才能结成。如果错过,再等上三千年,加入六道轮回,重新拟成新的血契。到那个时候,你是谁?谁又是你?
  • 格斗生死榜

    格斗生死榜

    十年前,格斗大陆各地格斗宗师纷纷接到一封神秘邀请函,并应邀参加一次空前的格斗盛会,之后,便再没能回来;生死榜上依然存在的排名,是他们还活着的唯一证据。农翎川为寻回父亲终结生母的十年守望,毅然决然的选择成为一个格斗人,他要闯进生死榜去接触生死榜上金字塔最巅峰的存在,一解父亲十年不归之密。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始于武侠世界

    始于武侠世界

    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鸿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刀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 御皇

    御皇

    曾经的世界有多大,九天之外究竟存在什么,大能者视众生为蝼蚁,但那苍穹之上,是否也有一双眼睛注视着大地上的一切。当你发现你的世界,仅仅是一弯池水,你是选择跳起来看看广阔的尽头,还是……就此沉下去。看不清自己的少年,要找回自己被打碎的记忆,用异族尸体铺成的通天路,是否真的能抵达自己的出处。
  • 待到天明愿与你长相厮守

    待到天明愿与你长相厮守

    他,天之骄子,阳光帅气,头脑聪明,却一片痴情。她,性格开朗,活泼可爱,在他消沉的时候陪他度过这煎熬的岁月。她,妖娆妩媚,玩弄感情,偏偏他就执著与她。心上人的背叛,沉重的打击,在他艰苦的岁月里,陪他伴他的人并不是他的心上人,当他准备接受新的感情时,那个女人又出现了,这三个人的归宿,究竟是怎样的呢?【追梦文学社】欢迎加入追梦文学社审核群,群号码:537942452『婧薰,苏林。共著』
  • 通灵女仔

    通灵女仔

    猪脚本人是一个很悲催的普通人,因为小时候经历的一件灵异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 EXO之异能三公主

    EXO之异能三公主

    三位公主和十二位王子都有着神秘的身份,他们因为自己的身份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结局又会是什么?
  • 幻想纪年之驱魔令

    幻想纪年之驱魔令

    唯易觉得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就应该躲在各种大神高人后面摇旗擂鼓喊加油就行,可是当刀扎进皖洁的身体里时他忽然发现这个世界上会有一些事一些人让他那么痛苦,像是把心脏挖出来扔在地上再踩几下,于是他变了,变得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