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60100000058

第58章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4)

胡:电视传播艺术作为一个新的学术范畴和研究领域,从我本人的积累来看,主要得益于上述几个层面的电视策划实践。但这一范畴领域从内涵来说,指的是电视实践中所有“创造性的处理”,从外延来说,除了电视策划,还包括宣传、创作制作、编排播出、管理和营销推广等许多方面。因此,这一范畴领域的提炼概括不仅可以涵盖电视策划,而且可以涵盖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传播艺术这种高度的概括性,使它可以不断吸纳电视实践中各环节“创造性的处理”的经验,在电视实践的动态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丰富。电视传播艺术的提出有助于对电视生产传播整体性的把握,使电视实践从自发行为进入到自觉行为,从随意性行为进入到规律性行为,从特殊、个别性行为进入到一般普遍性行为,这是它的实践意义所在。

电视传播艺术的提出,从理论价值来看,一方面可以体现“术”与“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特殊性理论和一般性理论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个历史积淀较为短暂的新的学科领域,难免会被视为“有术无学”,即经验性的“术”相对饱满,而体系性的“学”则相对欠缺,电视传播艺术的开辟使处于两端的电视传播和电视艺术获得了相互交叉和融通的巨大的中间地段,因此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为电视学科体系的完善打下坚实基础。电视传播艺术面对的是电视这一对象,提炼和概括的是电视的特质,这是它的特殊性的理论学术价值;同时由于传播艺术的普适性内涵(创造性的处理),又使得它具有沟通、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一般性理论学术价值。

杨:您的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中国电视本土化的道路选择”,那么到底什么是本土化,为什么必须要本土化?

胡:本土化意味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对于内容生产、电视实践而言,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国家层面来看,它指的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特色,从地域层面来看,它是本地化,可以表述为地域特色。从理论学术的意义上讲,它意味着中国学者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对中国现实的各种问题进行的理论概括和理论表述。

当然本土化并不意味着封闭,它同样不排斥,甚至需要全球普适性的理论和方式,也不排斥现代性的理论和方式。只是因为它面对的问题是中国本体,它的主体是中国人,载体是中国汉字,这决定了它不会简单地移植,一定会是中国特色的现实的呈现方式。强调本土化,是为了让我们的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在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更加自觉、更加自信。用我的话来说,中国电视主要还是由中国人来做,给中国人看的,中国电视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解决中国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得本土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也只有坚定地走本土化的道路,才会使中国的电视更加贴近中国观众,让中国观众更加满意,并在世界电视格局中占据它独特的份额。同时,也会使中国的电视理论对中国电视实践产生更大的、更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在电视理论研究的国际格局中拥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创新论:三种方法与两种思维

杨:在您的许多著作中,不论是整体的理论构架,还是具体的观点,乃至话语表达方式,经常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或者说充满了鲜明的创新品质。您的理论创新最大的动力和来源在哪里?

胡:如果说我的电视研究还有一些新意,我想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充满活力的、动态的中国电视实践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特路径,是衡量他学术理论价值和贡献的非常重要的尺度。这不仅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重要的,对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同样是重要的。

杨:您的电视美学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电视传播艺术研究之所以取得很高的学术理论成就,我想这跟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我感兴趣的是,您是怎样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又是怎样去解决问题的?

胡:多年来,我的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有三种,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三种方法看起来是老生常谈,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却是常用常新的。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是简单的实践描述,也不能是玄学式的纯理论概念。当前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格局,大概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两大类,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之间的冲突和对峙是显而易见的:前者往往执著于纯学理的规律性研究,容易排斥实务研究;而应用研究关注动态的操作,容易出现就事论事、急功近利的弊端,常常有意无意的排斥一般电视规律。我认为,两方各有其功能和价值,不能简单地用一方标准去要求、规范另一方,应当体现出学理性概括与实践性应用之间的高度结合。

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对历史作简单的材料堆砌,也不能脱离历史作抽象的逻辑概括,恰如有学者所说,“历史是展开了的逻辑,而逻辑是浓缩了的历史”。在这一方面,中国电视研究目前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做历史的梳理和描述过程中,欠缺对规律性的逻辑演绎;在对电视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中又容易脱离对具体的历史发展轨迹的把握和关照。

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来看,电视研究既不能发简单的宏大叙事式的空论,也不能经验主义地就事论事。高举高打的空论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就事论事的经验描述、操作性描述又容易流于琐细、琐碎。我赞赏从微观的“点”切入,延伸到宏观的“面”,或从宏观的“面”入手,牵连到微观的“点”,“点”与“面”的有机结合会使电视研究充满张力。

杨:三种方法的道理并不艰深,但是如何落实到特定的研究对象,恐怕离不开特定思维方式的支撑,我发现您的电视理论研究有两种突出的思维特点,这就是辩证思维和中介思维。我想,恰恰是这两种思维的娴熟灵活的运用,使您的研究常常另辟蹊径,而且游刃有余。

胡:辩证思维和中介思维这两种方式是并行不悖的,辩证思维强调的是对一个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与分析,而中介思维强调的是在一个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中去寻找、探求兼容并包、切实可行的中间路线或现实路径。辩证思维、中介思维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和武器。

在我的研究中,经常使用辩证思维对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分析,这体现在我的理论建构、具体的观点和话语方式上,比如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全球化与本土化、继承与创新,以及电视与政治、市场、文化、技术的等关系;在中观层面涉及到纪实与表现、日常化与陌生化、传播与艺术等关系;在微观层面涉及到点与面、轻与重、深与浅、相关性与悬念性、可视性与必视性等关系。

中介思维是我理论创新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从理论建构来看,电视美学就是介于电视艺术和电视传播两大部类的中介学科;影视文化研究则以社会文化系统和休闲文化系统为两极,重新观照处于中间的艺术文化系统;观念研究处于学理研究和实务应用之间,传播艺术则是在传播学和艺术学两大学科之间开辟的新的学科领域。

杨:我的理解,相对于体系的创新,目前方法论的思维创新更迫切,中介论是一种方法论的创新。

胡:中国电视理论创新的主要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解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实践的战略战术问题,推动中国电视体系的自我完善和成熟。它包含了:一、对中国电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理论阐释;二、对中国电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作出理论判断和预测;三、对新的电视学科进行开掘、发现和完善;四、更新电视理念、建立新的电视学术话语规范。

杨:您的三种方法、两种思维一方面成就了您在电视理论研究方面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同时也成就了您主持了多年的《现代传播》,有专家就曾说过,《现代传播》堪称您最重要的学术著作。

胡:十年来,《现代传播》取得了许多成就,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研究的名刊,刊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但刊物的风格与特质的确与我的思路与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从1997年底开始主持《现代传播》,首先我将问题意识带入刊物,当然是广播电视学术理论性的问题,我期待《现代传播》拥有理论问题的命名权,成为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平台。在刊物的内容选择标准上,我推崇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文字。同时,我把辩证思维和中介思维也带入刊物的定位和思路。刊物并不轻易挑起和卷入比较极端的争论,而倡导平和、中和的学术态度、学风文风。以定位为例,我选择的是介于业界与学界、实践应用与学理探究之间的一种角色和特色。这样就使得《现代传播》逐渐成为一个沟通学界和业界的高端理论学术平台。

杨:2004年以来,每年第一期的《现代传播》都会推出一个关于中国电视的年度对话,这在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您组织年度对话的出发点是什么?

胡:年度对话的设计与组织,一方面是刊物自身理论创新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电视实践中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梳理和回答。从2004年的《会诊中国电视》、《2005:中国电视关键词》、《2006:中国电视对话录》,到2007年的《中国电视忧思录》,每年邀请电视业界的前沿人物与我对话,就年度中国电视现实实践中面临的最受关注的问题,包括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求从中提炼概括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理念、思路与方法。几年下来,我很欣慰的是,年度对话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认可和欢迎。

结语

在以“本土化、中国特色”这两个关键词去检索胡教授20年的治学之路和学术积累的过程中,在循着“中国特色与理论创新”轨迹,去寻找一位电视学者富有创造性与独特性的理论阐释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电视理论建构与创新,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中国电视实践与电视理论研究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性命题。

作为“电视理论名家系列访谈”的最后一站,对胡教授的访谈标志着自2005年1月启动的学术之旅顺利抵达了目的地。当然,这远不是终点。回望来时路,在中国电视的本土化道路上,几代电视学人贡献出了他们的智慧。十五位理论名家以其蕴藉丰厚的理论建树,宽阔多维的研究视角,丰富、充实着年轻的广播电视艺术学,推动着充满活力的中国电视迈向更理性的发展道路。这一切的努力,积聚成坚实的理论根基,支撑着中国电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锻造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同类推荐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报人成舍我研究

    报人成舍我研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专题研究论文、成氏原著文选及相关附录文献,其中成氏原著文选为成舍我离开大陆前发表的主要新闻学文章,在大陆地区首次集结出版,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本书第一次提出了成舍我独特的“二元一体化”办报模式,并对其新闻思想与办报理念进行了多角度、纵深化的详尽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三大原则,详细讨论了递进的语义系统,从意义出发给递进范畴进行了分类,并寻求形式上的验证。在对客观语言事实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又从语义、语用、认知、逻辑等各个角度,对一系列与递进范畴有关的现象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揭示了递进范畴的本质特征。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加强了对递进句式的历时研究,有意识地将递进现象的共时变异同历时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不但探寻了汉语递进范畴的发展演化历程,而且还对递进关系共时平面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出了历时的解释。
  •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对立战略与电视品牌

    大道至简。事物的发展规律,往往并不复杂,复杂的是缠绕在规律周围的、种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一旦把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由此产生的干扰、误解逐一消除,规律也就水落石出了。电视品牌决非有些同志想象的那么繁复,电视品牌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一、核心价值的精确定位;二、普通观众对核心价值准确的认知;三、核心价值得以持之以恒的坚持。这是电视品牌对立战略的核心任务。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热门推荐
  • 双胞胎总裁

    双胞胎总裁

    陆家,华南区酒业公司的豪门大家。陆承强和陆承厚则是这个豪门中的双胞胎儿子,因为保姆的疏失,导致小儿子陆承厚被奸人盗走,转至山南省一家偏僻的乡村,经过多方寻找,始终渺无音讯。二十年后,因为同一个女人,双胞胎兄弟发现并认识对方,随即展出一场为爱搏斗的爱情故事……
  • 召唤系统

    召唤系统

    一朝穿越,异界废柴,召唤神兽,系统在手,看猪角如何驰骋异界。本人新手,请勿喷。。。。。。。。。。。
  • 上仙,您的外卖来了

    上仙,您的外卖来了

    悲催的少年——叶惊尘,这个原本送外卖的小伙子,在被老板炒鱿鱼后,又倒霉地被人打劫。走投无路之际,一个怪老头搭讪他,并给了他一份工作。于是,外卖小子——叶惊尘走进了那个不为世人所知却暗流涌动、精彩纷呈的修真世界,开始了自己荡气回肠的外卖生涯!用猪脚的话说,这外卖生涯,荡气回肠得连我自己都怕!!(本文非系统,非穿越,作者自不量力,想打造都市、玄幻、言情于一体的小说,且看这逗逼如何被打脸!)
  •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王俊凯你可记得我的爱

    十年之约过后TFBOYS开始了个自的生活。具体内容还请大家观看此书。
  • 忆痕之邂逅

    忆痕之邂逅

    一个传奇的女人由弱小走向强大的一生。他与她,她与他。一生中邂逅恋人无数,感情之路波折起伏。“一个注定伟大的人本就无法成为普通人,而我,又怎么能置天下人而不顾?就算,放弃我的爱情…”看冰山美人之成长之路。
  • 重生之校园狂徒

    重生之校园狂徒

    叶云霄,因和女朋友分手,心情流落低谷,跳江死亡意外地重生,获得了很多能力,从此一代校园狂徒诞生!ps:欢迎加入重生之校园狂徒官方群,群号码:557165404
  •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本书特别关注并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作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和具体现象的细致解读,建构“大文学”的价值图景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中国格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寻求积极的“支援意识”。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信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伦理,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坦率认真的批评态度和细读深究的批评风格,显示出一种在质疑中建构的积极的批评姿态。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读者的好评,多次被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并屡次获奖。
  • 重生之毒妃拽天下

    重生之毒妃拽天下

    【新书免费】她,原是23世纪暗夜组织有名的特工女王,想她为了执行任务,真所谓无一不会。由于闺蜜和弟弟的阴谋诡计想要得到魂戒,把她心弄的拔凉拔凉的,跳下绝情崖……穿越到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成为了玄木大陆潇湘国丞相府人人唾弃的废材丑颜三小姐。哼哼,什么绿茶婊,白莲花,都给她滚!咳咳,那个鎏王啊,要追她排队去。待她全系灵根一出,绝世容颜一现,看她怎样虐渣渣,啪啪打脸。【宠文+爽文+一生一世一双人】新人新作,多多关照哦~
  • 校园七大恶少

    校园七大恶少

    七大恶少横行校园,恃强凌弱,无恶不作,金牌杀手以学生的身份潜入学校,暗地利用强大的势力来与七大恶少进行争斗。维护友情与爱情,保护校花的重任,全部落在他的头上。从此,校园变得波折不断,黑势力逐渐向他挑战,他该何去何从……
  • 属于小马的书香年华

    属于小马的书香年华

    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如果你愿意,我会努力讲好属于你们和我们的故事,希望你可以找到属于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