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900000018

第18章 媒体变革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论博客与新媒体的逻辑(1)

■方兴东、胡泳

现在,全世界每天传播的媒体内容,有一半是由6大媒体巨头所控制,其利益驱动、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审查制度,使得这些经过严重加工处理的内容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媒体的工业化,内容出口的工厂化,都在严重影响其发展。比如,以美联社为例,有近4000专业记者,每天“制造并出厂”2000万字的内容发布在8500多种报纸、杂志和广播中,把读者当作“信息动物”一样。这种大教堂式的工业模式主导了整个媒体世界。如今,博客的崛起正在潜移默化地变革整个媒体界的经济学和社会学。

博客(Blog或Weblog),一种极其简易便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使得任何一位网民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自由挥写。但是,越简单越难定义,人们对于博客的理解千姿百态: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旧媒体→新媒体→互媒体(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摩);博客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就是一个人未经编辑的声音(戴夫·温纳);博客是互联网上独立的思想泡泡(James Snell);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方兴东);博客是“个人出版2.0”(孙坚华);博客是用文字进行对话的网上咖啡厅(《博客手册》)……

著名IT记者和专栏作家保罗·安得鲁斯认为,博客以及其他网络新闻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媒体巨头在公信力方面的快速衰落,他们要努力推翻传统媒体的“守门人”,“新一类新闻记者正在兴起,他们以直接来自新闻源的‘原始素材’为基础。

这些记者正在进行新的试验……是对体制官僚化的媒体的报复性破坏……博客改变了‘新闻’从个人传播到公众的信息流动的本性……只要一摁‘粘贴’键,任何人都可以出版自己的作品,这将改变传统媒体出版模式。”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这场变革的驱动力和内在逻辑究竟有何新意?

传统媒体面临“战略转折点”

2000年,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报纸编辑协会的年会上,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安迪·葛鲁夫指出,互联网正使传统报业面临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特尔公司曾面临的那种剧变。葛鲁夫说,印刷媒介的前景是黯淡的。这一行业必须全力重塑自我。

“你们要想一想,什么是你们能够做到而网络出版做不到的?”

葛鲁夫认为,传统媒体正面临新媒体的战略挑战。但新媒体的特点究竟为何,葛鲁夫并未向与会的编辑和出版业人士阐释清楚,他的漫无头绪也许是由其阅读习惯所决定的。葛鲁夫在会上讲述了自己查阅新闻的大致情形:上班时在网上看路透社和美联社的新闻摘要,以及CBS的市场观察,看业界消息则去CNET,下班后他会在家中看两份报纸,即《圣何塞信使报》和《华尔街日报》。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葛鲁夫所浏览的本质上都是旧媒体,尽管这些媒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披上了新媒体的外衣。显然,葛鲁夫并不知道,有一种崭新的新闻形式正在他所熟悉的IT领域内发展起来。这种形式的首创者不是出自那些报刊、电视媒体云集的著名的大都市,而是出自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叫荷兰(Holland)的小城。

过去,这座小城的出名主要因为这里是美国第三大活动节——郁金香节(Tulip Festival)的故乡。而今,这个地方因为出现了一个名为Slashdot(slashdot.org)的网站,而成为全世界技术爱好者的“圣地”。这个网站是一个21岁的大学计算机爱好者在自己卧室中开设起来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与朋友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那一年是1997年。

一个大学生,纯粹出于爱好而建立的个人博客网站,却变成了一个全世界最活跃的技术网站。到今天,Slashdot已经成为数百万技术人员必读的“出版物”,尤其是在开发人员社区和开放源代码爱好者中,这是一个令人狂热和迷恋的在线出版物。《纽约时报》甚至认为Slashdot可能就是21世纪的互联网出版的典型。

Slashdot与葛鲁夫所欣赏的新闻媒体截然不同。它把多个信息源以及信息的消费者互相连接起来,完全摒弃了信息中介人,也就是那些专业新闻记者。这家出版物的读者每天向编辑部提供多达400个超链接、新闻线索、创意和完整的新闻报道,但并不从该出版物领取一分钱。经过仔细筛选,编辑部挑出5到10个可能引起读者最大兴趣的题目,然后加上一段很短的提要,并附带一个指向信息源的链接。如果是原创性的文章,编辑部也会在文章前面加上内容提要,再用一个链接指向单独的网页。这样刊出之后,会有成百上千或长或短的评论、指责、咒骂、更正、插科打诨和旁批蜂拥而至。Slashdot的创办者坚信人们有权利匿名发表他们的看法,因而所有不想在网刊上暴露他们身份的读者都可以使用一个笔名投稿,这个笔名叫做“无名的懦夫”。

专业新闻工作者会对此表示不屑一顾:“这些东西都是垃圾。这样做并不是在观察报道网络的混乱,而是在复制混乱。读者是无法处理这些芜杂的信息的,所以公众才会需要我们这样的人——为的是过滤噪音。”

而马尔达及其精干的编辑人员坚信,公众依赖媒体“守门人”(gatekeeper)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马尔达也清楚地知道,完全缺少过滤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一个网站让读者自由发表意见的名声越大,它也越有可能被其高知名度所摧毁。亚马逊网上书店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它允许读者自由上传书评,最后发现书评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呈现强烈的反差。在Slashdot网站上,由“无名的懦夫”们所发出的聒噪足以淹没任何理性的声音。马尔达承认,读者人力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脑力的增加。

如果说Slashdot处于被垃圾邮件(spam)、火焰战(flamewar)和离题万里的奇谈怪论埋葬的危险之中,那么摆脱困境的办法并不是删除这些东西。Slashdot的读者们极其厌恶由一个舆论中心对多样化的声音加以甄别的想法。假如马尔达以新闻检察官的身份出现,就会毁掉这个由他一手创办的网上社区。作为一个技术天才,马尔达很自然地设想,是否能用某种程序上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发展了一种允许25位最受信任的用户对刊发稿加以系统评估的制度,授予那些持续受到好评的用户“主持人”身份。每过半小时,计算机会检查所有的帖子,并给当时在线的读者打分。在任一时间内,都会有300到500名读者积攒到足够的分数,并经随机筛选成为主持人。

主持人本身也可以获取一定的分数分配,这使得他们有权力对一定数量的帖子加以评论。他们可以在三天内用完他们的所有得分,过期则作废。

马尔达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自我运行的系统。在传统的新闻采集过程中,记者和编辑试图摸清外界发生的事实,平衡专家的意见,再用一些简略的引语把事实表述出来。Slashdot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专家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引语完整无缺,整个新闻机构以极快的速度和极低的成本保持运行。将来也许新媒体的灵魂人物不再是总编,而是总编码师。

像Slashdot这样的媒体虽小,其吸引眼球的能力却堪与雅虎这样的巨型公司相媲美。广告公司趋之若鹜,因为Slashdot造就了一种叫做“Slashdot效应”的现象:当它在网站上刊出一个新的指向另一家网站上某篇文章的链接的时候,那家网站的服务器会立刻遭到Slashdot狂热读者的暴风骤雨般的袭击。

博客的兴起

上述事例为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一个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数字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读者正在逐步形成不同的阅读和学习经验。他们在互联网上查看新闻,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以及论坛和聊天室与别人进行争论。这种不同于传统的阅读体验最终催生出了“我们媒体”或称“共享媒体”(WE MEDIA)。所谓“共享媒体”,根据《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观点,首先是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产生的一种交互性媒体报道方式,它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的,同时这种新形式报道的供给者也突破了原来独立一个作者,或几个作者供稿的形式,而是综合了众多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共同思想成果。

“共享媒体”的诞生也标志着传统新闻媒体的报道形式正在从一种学术式的模式转变为一种交互式共享的讨论模式。Slashdot成为其中成功的典范。

到2002年,5年时间,Slashdot这个社区总共发布了30000多篇文章,浏览页面超过5亿页,估计累计读者有200万之众。更无与伦比的是,其中还有50000多名每月至少发帖一次、参与在线讨论的“积极分子”。早在1999年,当《简氏防务周刊》的编辑们正在对一篇关于计算机安全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的文章犹豫不决之时,他们最终决定把文章贴到Slashdot,以寻求更好的解释。不久,一直活动在Slashdot论坛的计算机安全高手们纷纷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同时他们使用的语言鲜活明快,对文章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随后,《简氏防务周刊》的编辑们迅速根据网民的讨论修改了文章,并根据论坛讨论的形式创新了报道文体,使文章呈现出鲜活的讨论。《简氏防务周刊》的文章发表后,收到了很好的反响。那么,Slashdot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我们必须首先回到互联网的基础——链接。

链接,指的是在一个计算机文档的特定区域引入其他文档或程序。这些引入的文档或程序可能来自另一台计算机。正是链接构造了“超文本”,而后者是万维网的根本特性。万维网之所以引人注目,原因在于它能天衣无缝地把全世界的、不同机器上的、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连接起来,在于它能满足人们寻求事物间彼此联系的需要。

网络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它鼓励链接而不是拷贝,也就是简单地指出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的原始位置。用这种办法,你可以确保引文的完整性和作者认可的引用方式;如果作者恰好改变了他的想法,你将能够看到引文的最新版本。但是,事实上到今天,我们大多数网站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因为在我们的常识里,链接游离于内容之外,仅仅是内容之外的技术表现手段,仅仅是用来贯通一个网站内容之间的连接。

链接天生就是自私的吗?当然不是。可以说,链接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是内容本身;不仅仅是点缀,而且是重要组成;不仅仅是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内容的生命。用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r)的话说,链接是文档的生命!

这是网络文档区分于传统文档的关键。如果说一个优秀的文档需要“画龙点睛”,那么链接就是这个眼睛。没有链接的内容是没有生命的内容,是狭隘的内容,是没有开放的内容。可以说,没有链接,就没有网络。

在新兴的博客运动中,链接这个互联网最有力的武器终于大显身手。所谓博客(blog或Weblog),一种极其简易便捷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使得任何一位网民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自由挥写。博客是Napster之后出现的最为有趣的互联网应用。它的有趣,首先是因为它使得网页的创建和更新更为容易;更重要的是,它令网上交流以一种最为个人化的形式出现,Slashdot就是典型的博客社区。

博客的简单定义就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它是个人生活与网上事件的一种奇妙混合,一段段的日志(log)按时间排列,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出网络知识积累和演进的痕迹。从传播方式上看,博客日志具有直接和一对多的特征,能够极大地增强个人的传播能力。它使个人能够和网络用户分享自己的有趣想法和有用知识,而传播的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

热衷于撰写这些日志的人,我们也将其称为“博客”,它是“Blogger”一词的汉译。

此一译法在意义上亦不失之准确,因为博客通常对自己谈论的话题拥有广博的知识。

除了技术爱好者、老牌记者和专家学者,大多数博客是十几岁的孩子和大学生,利用网络日志,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生活中的种种片断。虽然,很多博客网站的内容并不精彩,但博客现象之所以重要和值得我们关注,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日志有多么好,而是因为这种彼此链接的方式打破了我们熟知的交流常态。

网络日志从不孤立出现,在浏览日志的时候,你很快会意识到它们构成了网络社区——尤其是那些关系紧密的社区——的基础交流平台。社区内的人利用网络日志分享彼此的生活。活跃的博客甚至给自己的社区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博客世界”(blogosphere)。当然,网络一向带给人们无障碍沟通的承诺,但博客们却真正将此承诺化作了现实。

同类推荐
  •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

    《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心理专家(修订版)》结合翔实案例,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剖析,探究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全书内容全面,分析具体,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借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用书。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下册)

    本书内容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评估方法、步骤和评估实例等,以及甘肃省防治土地退化法规、政策和机构能力建设评价综述。希望能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行政官员、科研人员以及关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公众了解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参考。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怎样增进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有受尊重的需求,学生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场出丑、难堪。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并给予其下台阶的机会。关怀就是给予学生温暖。同学生对话应给予其关怀,并时时想着要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赞美要是鉴赏式赞美而非评价式赞美,也就是不对人而对事。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潜力或优点要进行挖掘,多多进行强调。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
  •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本书主要以甘肃高校(兰州商学院为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比较理性的解读,分为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社会调查的方法和基本程序、社会实践活动范文、附录共6大部分,旨在确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提高它的可操作性,使这项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
热门推荐
  • 慢性自杀

    慢性自杀

    看四人团队如何逆向破获非自杀性的自杀案件没有柯南没有玛丽苏回归悬疑本质
  • 月下凝神之名震凡间

    月下凝神之名震凡间

    世上亦有仙,人为穷一生。世上亦有魔,入魔一念间。曾经异兽为乱的凡间被神秘人赐下重宝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好景不长凡间又陷入内战,获宝者带领手下高徒再次化解凡间危难,但想不到这一切尽然是悲剧的开始,千年之期近在眼前大师兄凝血带着成熟冷静的凝月,愣头青凝雷,顽皮好色的凝宝三个师弟踏上了游历之旅,一路上有何等趣事呢,千年之期又是何等危机?一切的一切尽在月下凝神。
  • 问心识情方知爱

    问心识情方知爱

    身为蝴蝶小妖的她,虽然不解人事,却敢爱敢恨,原本心无旁波一心想要修仙成神的她,自瑶山初见。就注定为他沦陷……。力撞天柱不周山、九仙山夺器…11年的禁锢与封印…为救出师傅她无怨无悔……为驱心中魔魂邪念,雪梅灵依然固执的不肯放弃,然而当冷若寒无法控制心中杀念,当南宫不二跪地祈求。当仙儿以诅咒天下生灵要挟时。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封印。她含着笑意看着雪梅灵“师傅!你命犯桃花,这一世你想逃也逃不掉的。”雪梅灵大囧,却很是无奈,起身抱起古琴—知音“寒儿!……”10年后……冷若寒仰望着天柱‘不周山’“只要能救出师傅,就算给世间带来灾难那有如何。盘古斧、我取定了!”
  • 重生之南月城

    重生之南月城

    前世,她是一个十分依赖家庭的杀手,却得知父母离异,妹妹和男友居然是大学时的恋人,家庭的刺激让她不惜跳楼自尽。却不想灵魂穿越,竟穿越到被打死的白梓月身上。白家,在南月城是一个十分落魄的家族,曾经的辉煌到现在的落魄。但白梓月却非常幸运的拥有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月儿,爹会把你母亲那份也一并照顾你的。“”丫头,不是还有我扛着吗。“”傻瓜,你是我妹妹我不对你好对谁好?“”娘子,还有我。“【好像混进了什么奇怪的东西】推翻皇朝,重振家业,一袭红衣赛修罗。
  • 山河祭:王妃有毒

    山河祭:王妃有毒

    权臣天子的权势倾轧,害她家破人亡,姐弟流离。温柔不再,她一步一步踏入势力漩涡,辣手搅弄风云。南宫谌深陷地牢,却仍保持着他一惯的温和优雅:女人疯狂起来,竟更有一番独特的味道呢。林琅的匕首泛着寒光,贴着他脸颊淡笑:屠灭林家的幕后大boss,是你吧?南宫谌轻轻叹息: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我只知道,我爱你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闭眼

    闭眼

    你闭上眼睛会看见什么?而我看见了她............................................
  • 王妃不受宠

    王妃不受宠

    坑爹的穿越坑爹的嫂,还有表姐很傲娇,可是要嫁的王爷是亲叔叔?!哦买高,闹哪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属于我的EXO

    属于我的EXO

    当天女神力觉醒之时,世界定会有一场浩劫,看她如何带12位守护神....闯天下。敬请关注(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表建议。)
  • 续幼学歌

    续幼学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色APP

    血色APP

    在繁华喧嚣的大城市中,某个隐藏的角落,总会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假如你在一些奇怪的地方看到一些二维码,那么代表死神已经出现在了你的身边,千万不要尝试扫描因为死神的镰刀已经落在了你的脖颈之间。。。当一切成为定局时,你只有杀与被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