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300000035

第35章 电视现场采访报道技巧与方法(10)

第五节现场采访报道的“潜信息”效应

现场直观形象的特点使它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它既是信息的传达,也是信息的表现。记者采访的过程,客观上成为报道再现的过程。现场采访直观、形象的表现力,要求电视记者建立新的采访意识和观念。电视的优势,可把现场形象充分展示出来。但是如果记者只拍全景,现场信息也不能充分地让观众感受到,所以,现场采访中,电视记者用近景特写等捕捉“潜信息”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重视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外,电视记者要重视非语言符号的潜信息的作用,充分开掘现场的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潜在信息。

一、非语言符号界定

非语言符号,按照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Wilbur Lang Schrama)的界定,它的含义如下: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文字、图画以外的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等概念的总称。在传播过程中,非语言符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另一方面它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由于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传媒,因此只有那些诉诸视觉、听觉的非语言符号,才能携带信息并为观众所感受。

现场采访报道是声音形象信息的兼容。电视摄像机如实记录了采访中记者的报道和提问,以及被采访者的回答。除了这些有声语言信息传播外,还有采访双方的体态语言及采访空间环境氛围的情境语言在向观众传递信息,让观众可以从人物神态上体察出其内心的思想情感。

在电视现场采访报道中,非语言符号是伴随着同期声讲话出现的,包括人物的手势、动作、神态、表情、语气、语调,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非语言符号都具有潜信息,即通过观众的联想而产生信息。因此也有人把它归类到“语言”中来,称为“体态(或态势)语言”、“环境语言”等。符号学家认为非语言符号可以加强语言符号传播的效果,也可以削弱语言符号传播的效果。电视节目要尽可能地使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配合共同传达信息,因此,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是电视记者必须掌握的技巧。

非语言符号的潜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它与语言符号显信息的确定性不同,它需要通过观众的联想、想象参与。不同知识修养、不同人生经验的观众,从中得到的感受也有层次上的不同。从信息结构上它更具有开放性,同时也更有力度。

非语言符号的信息还会因讲话人的个性化动作、神态,而使报道具有更多的个性色彩和情感因素,从而也更能调动观众情感参与的积极性。

1998年12月19日,美、英又一次向巴格达进行轰炸,水均益头戴钢盔,身穿迷彩服,一身战场的戎装打扮,站在巴格达一大楼顶层的阳台上做现场报道。观众随着他的报道语言和手所指的方向听、看,他说,“在我的右前侧是巴格达的总统府,再往前是总理府,在我的正后方是伊拉克的外交部……现在轰炸正在进行,从声音按反馈过来估计有七八公里的样子。现在看到一枚火箭横着飞过去……”由于他所选择的报道环境高,背后没有建筑物阻挡视线,观众在画面上也看到远处天空上火箭横飞过去,隔了一会,一阵巨响,火箭爆炸的声音立即传来,观众得到的信息是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两者之和,真真切切地有身临其境之感。声像同步的信息传达,使语言符号信息和非语言符号信息的结合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不是“1+1=2”,更不是“1+1<2”,而是要实现“1+1>2”的效果。

为了实现“1+1>2”的效果,在现场采访报道中,记者除注意语言运用外,还要注意非语言符号的潜信息的作用。

二、选择好采访环境

现场采访的可视性,使记者精心选择采访环境与方式比屏幕后采访更为重要。采访环境、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它不仅会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心理,同样会从视觉上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情绪。即使同一采访内容,因不同情境——环境与方式——给观众的感受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电视记者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还应对采访环境、采访方式等予以精心选择,力求环境、方式符合采访内容,有助于内容的增值而不是减值。

1.事件新闻的环境选择

任何新闻都有事件、事态发生和进展的现场,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的。空间的选择应该和内容有直接关系,是传播内容的典型环境,是能表现特点的环境。事件性新闻现场采访应在事件进行的现场,从视觉形象上让观众对事件本身有直观印象。有的事件现场人声熙攘,为保证语言传播效果,要尽量避开喧哗声集中的地方,不要让现场声压过采访讲话声,条件允许,也可用超指向性话筒以尽量避免噪音干扰。

我们强调电视记者与现场环境的贴近,但有的时候这会形成一定的矛盾,比如现场环境声对报道和采访的干扰。这时候,记者要有所权衡,既要保证现场声的质感,又要要求报道声与采访声的清晰。比如当你在工厂车间里采访,机器轰鸣,噪声很大,这时候可以选择适当的报道位置,要求工人把离采访和报道地点最近的机器关掉,以获得良好的报道、采访声音质量。

2.非事件类新闻的环境选择

非事件新闻同样有事态进行的现场,它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典型环境。采访现场选择要注意事态现场的新闻价值和视觉形象对观众的吸引力,从典型环境上让观众一下就感受到采访是在何处进行,从而增强采访内容的力量。如美国广播公司(ABC)在中国所做的《变化中的中国》专题报道,新闻主持人对各方面人士做专访的现场集中选择在长城、故宫和天安门。这三个环境是中国的象征,既对美国观众有吸引力,又是对华报道的典型空间。

以采访对象的生活、工作环境作现场,即先让观众看到正在工作劳作的采访对象,而后记者进入劳动现场进行现场采访。选择这种空间采访,给人以真实感。中央电视台早期的《东方之子》人物访谈十分注重环境的选择,通常挑选那些和人物事迹相关、和展现人物个性相关的环境。比如,山东省泰安市检察院检察长公丕汉冒着极大的压力挖出当时的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等6人的腐败大案,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初他受压最大的时候,有时一个人跑到泰山,面对宏伟的大山整理纷乱的思绪,借助大山的雄浑力量给自己打气。白岩松去采访公丕汉时,就选择了当年公丕汉常去思考的松树环抱的泰山作为采访现场。在这样的访谈背景下,观众再听到公丕汉“当初我受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一个人跑到这儿抽了无数烟,然后决定如干不倒这群腐败分子,我便回家种地”的独白。环境的“潜信息”和人物的语言结合,使观众对公丕汉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有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由于种种原因,记者没有及时到场,报道时可以在新闻的原发地,对当事人、目击者采访就地进行。通过当事人、目击者在事件原发地的追忆,来揭示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报道《个人消费,公款买单》的记者刘爱民,就是在出事的现场向观众报道湖南株洲金狮啤酒厂工会主席赵湘杰当时是如何酒后开车,在撞死一人、撞伤二人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去享受按摩的恶劣行为。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当时目击者,目击群众回忆当时情况,并对赵湘杰的恶行表示极大愤慨,为评论提供了有力的形象化的论据。

三、善于运用物件道具

物件道具是记者在现场采访报道中让信息形象化的又一手段,同时物件道具也可能起到与被访者沟通交流、推动采访往前发展的功能。比如凤凰卫视吴小莉在1998年采访江泽民的时候,使用了10块钱人民币作为提问的由头下文。吴小莉在采访后这样回忆道:人民币过去一年市值的稳定,是避免金融风暴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力量,未来人民币的走向,关乎市井小民的荷包肥瘦,也关乎各国的经贸发展。我们决定问人民币市值的问题,但是我从香港飞吉隆坡,身上只有港币、美金和马币,热心的内地同行说,他从北京来,饭店里留有人民币,最后遍寻之下,他发觉身上百元人民币纸钞都太旧,只有一张10元人民币是崭新的钞票。这就成了现在香港媒体盛传的10元人民币的故事。11月16日,江泽民在完成当天最后一场双边会,见完泰国总理川立派后,步出会场,守候在门外的我,当然不忘大声提问,看今天一连串的会谈如何?江主席只是很讶异地看着还在门外等候的我们,歉然他说:“很不好意思,你们还在等呀!”就准备离去,此时我赶紧扬起手中一早准备好的10元人民币,高声地问到:“江主席,我们都很关心,我手中的10元人民币,明年,是否还值10元?”江主席听到后,立刻回头,转身走向我,坚定地说:“当然,人民币不贬值!”“到明年为止,都是吗?我追问。江主席心中有话要说,又满脸笑容地走回来,对着我们说:“我说人民币不贬值,是很科学的,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这要讲scientific(科学性)。”说罢,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笑声中步入电梯离去。第二日,香港《苹果日报》和《明报》在报导亚太经合会的政经版中,刊登了题为“吴小莉访江泽民出新招”的一则花絮,文中说:“素以乖巧机灵见称的吴小莉,昨日以一张面值10元的人民币,居然使已明言不接受访问的江主席开腔,发表明年人民币不贬值的言论。”

四、把握好体态和体姿语言

电视记者的外貌体态、举止神情、穿戴装饰等体态体现着记者自身的气质、风度、个人修养和知识水平,反映其思维的敏捷程度。记者的仪表风度和有声语言一样直接影响观众对他的印象。电视记者无须表演,但应善于控制自己的举止行动,给观众以信任感,从而使观众从情感上愿意接受记者。每个记者力求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潇洒自如的风度,举止落落大方,充满自信与真诚。据社会心理学者分析,宣传者的可信性是与人格特征、外表仪态及讲话时的信心态度有关的。因此,电视记者在屏幕上应充满自信,有主见。这是电视记者在现场报道采访中要把握的总体形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对记者采访同样具有透视心灵的意义。记者面对采访对象应让人感到目光亲切、友好。记者应该认真倾听,眼睛注视着采访对象,表现出聚精会神认真倾听的神情,切忌在采访对象讲话时漫不经心,眼神乱转,或偷偷地看纸条,想着下一个问题。这些神态动作不仅不礼貌,也会影响采访对象情绪,干扰观众的注意力。正如吴小莉所言,“提问题要用你的语言去表达,不要一边看稿子一边提问,因为你在提问题的时候是和一个人在交流,你要和他的目光相交,你要表达,要让对方感觉到这个问题真的是我想问的,而不是我事先准备好的”。

服饰打扮,是个人的身份与修养的外在装饰,应和现场环境气氛相吻合。比如报道体育比赛现场,运动式服装会使运动员感到亲切,也适合运动式的环境。如果在救火现场穿一套笔挺的西服,就会使人感到格格不入,产生一种距离感。出镜记者不要穿奇装异服,不要涂抹不得体的浓装,不要戴过于耀眼夺目的首饰。出镜记者的穿着要尽量接近于被采访者,这是消除对方与记者心理距离的有效方法。强烈的服装反差,会人为地造成心理距离。过分时髦的服饰会使被采访者产生反感。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也会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于服饰上,就会忽略记者的提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也暴露了记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层次不高。

现场采访报道时,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姿态语言,还要善于利用被采访对象有情感张力的姿态语言。采访对象讲话的手势、眼神、动作、语气、语调等都有潜在的信息。比如,《“罚”要依法》中对山西309国道沿线交警的动作和姿体语言的捕捉有力地论证了当地交警蛮横,不讲道理的现象;《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在现场采访中对当地乡镇领导的动作捕捉为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小王丽的家在哪里》对继母与父亲行为动态的展示,有力地刻画了其内心世界。

五、把握好采访情绪

成功的电视采访,应该在现场营造有鲜活、松弛的情绪,让观众感悟到现场氛围情绪,这正是电视的优势。中央电视台早期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可以说在中国开创了一个相对松弛、自然、情绪饱满的谈话空间。由于主持人崔永元能机智、敏捷平和地驾驭现场,把握好采访情绪,使现场笑声不断。在这种氛围下,他还巧妙地以“自嘲”使观众松弛地参与进来,由不得大家不说实话,许多人平时往往不想说的一些大实话,到了现场受到氛围感染也会脱口而出,也因此得到了现场观众(包括电视机前观众)的共鸣、尊重和善意的笑声。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电视记者或主持人在现场采访或访谈中越来越强调现场的松弛和自然的情绪。比如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神州音画》等节目都具有浓厚的现场谈话氛围,许多嘉宾和观众在现场都能激发情绪,畅谈自如。

前文也曾强调记者的问题要能引发情绪点、兴奋点,当记者的问题触发采访对象的情绪点时,在实践中往往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引发了对方有真情实感的语言,以语言力量给观众以震撼;另一种情况是对方因情绪起伏而沉默不语,尽管屏幕形象上此时无声,但观众从人物的丰富表情上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潜台词,以情绪性语言传达着信息,此时情绪性语言往往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应,显示出沉默的力量,它在有直观形象的现场采访中有独特的魅力。记者绝不能因对方沉默不语而继续追问、打断他的情绪,而要准确把握好采访对象的情绪,及时捕捉这感人的无声形象。不同文化层次、知识修养的观众从被摄人物脸部特写中会演绎出各自的答案。《寻找小王丽的家》中当记者问父亲要不要接回小王丽时,父亲的沉默说明了一切。《杨柳坪七日》中,小女孩的沉默、王文明的无语、文志全的哽咽都被耐心的记者记录了下来。

在现场采访报道中,人物情绪也是“语言”,具有信息量,有时情绪语言更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沉默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情绪语言,记者要有捕捉、驾驭无声语言的能力。

六、选择好采访方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采访内容可选择不同的采访方式,与此相应,不同采访方式对环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屏幕上常用的采访方式有:

1.座谈式

座谈式采访在视觉感受上有稳重之感,因此,它适合于严肃的、重要的内容采访。采访双方没有多的动作干扰,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去听对话的内容。对重要人物的采访,如水均益采访基辛格、加利、阿拉法特等国际政坛人物的采访是座谈式的。对国内重要人物的采访,如《东方之子》对精英们的采访绝大部分是座谈式。关于座谈式采访,我们将在下文“人物专访”章节中进一步讨论。

2.漫步式

记者和采访对象边走边谈,以漫步方式进行采访,视觉感受上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有人情味。这种采访方式适合于比较轻松的话题。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主持人麦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时,双方就国际、国内重要问题作交谈是在会客室沙发上进行的。而在正式采访前,双方在中南海边走边谈,采访围绕着个人爱好、性格、兴趣等颇有人情味的轻松的话题展开,环境因素也带出许多有意思的信息。

3.追随式

记者不干扰采访对象,跟随着采访对象的活动,让对方边做事边回答问题。这种采访方式视觉上给人以真实、亲切、生活之感。《新闻调查》“杨柳坪七日”中记者柴静采访回乡的灾民、修建自家房屋的灾民等等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4.随机式

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随机地选择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方式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真实、客观之感。观众看到采访对象有的是记者临时在现场选择的,有的是自己主动迎向记者的,一切都没经过事先精心安排,因此采访对象讲话内容也让人感到客观、可信。随机式采访,人人都可以成为采访对象,会使观众产生更强的参与感。这种采访常用于对某一问题、某个现象、某个事件的态度、意见的调查上,是可视的“民意调查”。

采访方式本身也有潜在的信息,以上四种方法给受众真实的感觉,现场采访中选择环境与方式切忌从视觉感受上给人不真实、不可信之感。有的采访,记者随意地把被采访对象拉到既无事态发生,又无典型意义的空间。采访对象早就等候在一边,等记者说完采访前开场白,一转身就是静候在边上的采访对象;有的记者为了追求所谓形象美,不在被采访者所在的现场采访,而是带到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并事先反复“排练”自己要提的问题和对方的回答,“排练”好后再开拍,记者在现场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这些采访违反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导演”摆布而造成失真,使观众产生了被愚弄的反感。

七、多环节的密切配合

运用好非语言符号的潜信息,不仅要求采访记者要努力去开拓,从电视节目多工种配合的工作方式上也要求各环节要密切合作。

记者是现场采访报道中的主体,记者的采访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报道的成败。但是,新闻采访摄制是集体的工作,摄像记者、录音师等人的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摄制组成员鼎力配合,现场采访才可能成功。记者与摄像、录音的配合在实践中尤为重要。记者要及时把报道意图告诉摄像师,特别是在采访中情绪语言的捕捉上,双方更要“心有灵犀一点通”。当记者的问题引发采访对象的情绪时,摄像师千万不能因为听不到回答而关机,而要及时用摄影技巧捕捉人物情绪最精华的部分。有时记者因采访对象紧张而先用一些不相关的话来消除对方的紧张心情,等到对方适应后再巧妙自然地把话题引入正轨,这种情况下,摄像、录音也要紧密注视现场,提前或适时开机,千万不能因为没有及时开机而要求采访重来。任何一次重复的采访都不会有第一次那样的真实效果。摄制组成员默契配合、共同合作为采访成功提供了基础。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编导王小平曾说:“在采访现场我同摄影师之间是默契的,我从来不喊‘开始’,一般情况下,我同被采访人随便说,摄影师在那儿布光,架机器,我看到拍摄准备差不多了,就将话题转入正式采访,摄影也就开始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被采访人不紧张。”被采访者不紧张,神态感情也就会自然,会有情绪反应。

本章小结:

本章是上一章的发展,仍然讨论的是记者在报道现场的工作方式与技巧,是电视采访的重点章节。所不同的是,本章是从出镜记者的角度,探讨现场报道、现场采访的特点、优势以及具体方式与技巧。电视记者在现场的拍摄与出镜报道是电视采访最有特点、最重要的工作方式,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采访和传播效果。

思考题:

1.什么是现代电视传播理念?为什么说现场采访报道是实现现代电视传播的最佳方式?

2.什么是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有哪些优势和要求?

3.什么是现场采访?如何做好现场采访?

4.如何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的“潜信息”效应?

5.现场采访报道的误区有哪些,应该如何避免?

本章扩展阅读材料:

吕宁思等:《大事背后——凤凰卫视资讯台揭秘》,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同类推荐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胡华文集(第六卷)

    胡华文集(第六卷)

    本书是胡华文集的第6卷,收录了胡华生前的书信、笔记、自述性文字等,反映了胡华作为一名学者,其对待治学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全面展开了他的学术思想以及对于人生、治学的看法。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张鸣杂文集。从历史与现实的细节着笔,观察、分析中国政治体制与官僚制度,评论当前官场风气与时事风气,拆解出其中的文化因素,继续批判国民性。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中国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报道

    本书的宗旨在于分析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历史、现状以及报道原则、报道方式等相关问题,研究和探讨中国如何向外部世界传递发生在中国的事实信息,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而向世人澄清事实,减少误会,提升中国软实力。
热门推荐
  • 左心房叫醒悲伤

    左心房叫醒悲伤

    我想说一个女孩蜕变的故事首先要从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一段说不清开始更荒唐结束的初恋也许故事并不美还带着些许狼狈
  • 快穿之霉运快走开

    快穿之霉运快走开

    宅女一名,天生霉运,连跟男孩子拉拉小手都没做过…………却被一个系统夺走了初吻,而某宅女却不知道…………“媳妇,我们回家吧!”“好”
  • 权相倾城:奴儿七七

    权相倾城:奴儿七七

    他是大淳王朝的相国,却权倾天下连皇帝都畏惧十分,绝美倾城,草菅人命。而她不过是路边乞丐,若不是他几鞭子抽得她血肉模糊,不会错进相府,受到更折磨的对待。贱奴七七,注定在遇见他时这一生坎坷波折……(虐情文,催点小泪,心理承受过低的读者移动鼠标:X。五更以上/日)
  • 信步四季

    信步四季

    我们做着梦,在城市的四季中放空。这是一个关于生活和爱情的故事,请看我慢慢道来。无需多言,好书自有读者。
  • 梦演乾坤.del

    梦演乾坤.del

    人类未来将会怎样?有人会说:“人类将享受到极其发达的科技所带来的高质量生活,各种智能高科技等等......”而我会说,“地球上的人类没有未来,只有破灭”如果不信请随我一同穿越未来7000年......
  • 邪魅冷少

    邪魅冷少

    付超和宇航是一对同生共死的好兄弟,付超说:共进退,宇航说:共生死。然而他们却走在了一样却又不一样的道路。
  • 医道兵王

    医道兵王

    他是兵王,又医术超群,他坚毅狠厉,而又风趣幽默,可以护美于都市,亦可拼搏在战场,同时还可以医统天下,他就是杨龙,兵王医王于一体。
  • 造化仙境

    造化仙境

    探险地,寻秘境,修仙正进行。险地里的古宝,秘境中的神通,这是我修行的人生;符初绘,丹已成,飞剑在长鸣。修仙之路上,历劫是我的宿命,长生是不变的追寻。我欲成仙,佛挡杀佛,神挡杀神。
  • 史上第一暖婚

    史上第一暖婚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丈夫背叛,妹妹上位,曾为闺蜜的小姑子亲手递上离婚协议。夏茹璟本以为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傅瞬尧,低调俊逸,A市权倾天下的钻石男,华盈集团的掌权者。她说:我是有夫之妇,可以用任何的形式对你负责,唯独婚姻不可。可他却说:夏茹璟,我唯独只缺一桩婚姻,一位夫人,而你是我觉得最适合的人。他许了她一场盛世暖婚。十年等待换一场倾心相伴,傅先生不是第一次遭遇爱情,却是第一次如此深爱一个女人,怎能不一婚,就终生?
  • 少爷的正确饲养方式

    少爷的正确饲养方式

    天姿国色、仪态万端、才华绝代以上词语跟女主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丰神俊朗、温和如玉、雅若谪仙同样这些词跟男主也不沾边。顾媛媛的梦想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丫鬟,等有朝一日放出府就自个儿开个小铺子,过个小日子。谢意的梦想是为非作歹,酒池肉林过着称王称霸的日子。一个本分的丫鬟如何把自己少爷从小笼包养成大肉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