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9000000012

第12章 三位文化巨人的三式人格(2)

陈、胡、鲁三位文化巨人,不但成就卓著,而且品节高尚,但侧重点不同,也可以称之为一格而三式。一格即同一种人格,三式即一种人格的三种文化性格表达方式。在陈寅恪是学术人格,在鲁迅是批评人格,在胡适则是自由人格。

陈寅恪的学问人格,是有其独特结构的。简而言之,可以分为6个层次,即:大、深、专、谦逊、珍重与自由精神。

大,是学问大。要知道“大”这个词,在汉语的评价语气中,居于很特别的地位。

那是远比广闻博识更其令人敬仰的字眼,以京剧行当类比,凡丑角中最为出色者,则可称之为大丑,凡青衣中最为杰出者才可称之为大青衣。然而,大不仅难得,更是有条件的,它既包括局面大,气象大,又包括见识大,魄力大,还包括范围大,工具大。孙敦恒先生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中这样评价陈寅恪:他通晓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二十三种,英、法、德、俄、西、日等国语言,自不必说,蒙古文,阿拉伯文,藏文,印度梵文,巴利文,突厥文,回纥文,匈牙利文无不精通,甚至中亚一些已经“死亡”的文字也能通晓,其史学造诣更是驰名海内外。

陈氏学问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而且深。深即精深。大而不深,则易流于空泛,结果,那个大字也站不住了。陈的学问,不但得其大,尤其得其深。比如,他研究《金刚经》,是要一字一解的,不但句句明白,而且句句真切,不但句句真切,而且句句有考证,不但句句有考证,还要“以十二种语言繁变字,证《金刚经》文之正否”,他的学生,中国大陆著名学者姜亮夫,因此而评论说,此种修为,“令人舌咋不能下。而且自愧学浅,门下士亦少能受教者”。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位其学术成就难于概括的大学问家,而且是一位难于从师就教的大学问家。这样的学问家,难怪何兹全先生要说“是三百年乃至一千年乃得一见的学术大师”。

而且专。陈寅恪的研究,以中古史为主,在他早年的学术生涯中,是逾界而不为,甚至逾界而不言的,别人问他,也说不知。其实,凡学术研究,必有严格界定。界限不清,立论就不会坚实。陈先生的特点,是学问非常之大,但着力点又非常专一。他选定的题目,常常是有些冷僻的,然而又是很专门化的。那研究有如雄狮搏兔,不因对手柔弱而不用全力,也不怕以沧海之量而举轻若重。所以题目固然很专,但其开掘很深,后劲充足,可以收开一孔而见青天之效。他的几本专门性著作,本本都有这样的品征。

而且谦逊。因为学问大,所以更谦逊,这实在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包括在主语之中的谓语。一些现代学人,因为学问不行,所以才专门在学问之外用工夫;因为学力不够,所以对名誉奖项云云,才特别在意;因为学养不够,所以才听不得半点负面意见。

仿佛一只气球,一触就跳,谈到内里,实在除去空气,也没什么。陈寅恪先生通晓二十多种外语,然而,不满足,“就在他任清华做导师后,仍然坚持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每个星期进城学两天,向钢和泰学梵文”。陈寅恪先生的谦逊,非常人可想象。我有时会觉得,后世学人对陈先生的回忆,也难免有溢美夸大之辞。倘先生在世,也一定会很反感的。

不但此也,他实际上是视学术为生命的,或者换句话说,生命可以不要,学术不可以不要,学术与他的生命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有机构合体。他身体很差,中年即患严重的眼病,未及暮年,已双目失明。但他依然指导助手,翻检资料,撰写文章,这固然体现了他无比深厚的学养,也反映了他对他从事事业的无比挚爱之情。1949年以后,他处境日益不佳,有学问也做不得,有成果又不能出版,这令他无比忧愤郁闷。他原本是有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人,到了此时,更对《再生缘》这样的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共鸣。因而下苦功,花大力,做精深细微的研究,写到动情之处,难免生庄生梦蝶之叹也。但环境险恶,虽生不利,死亦不得,竟至反复琢磨,终无结果。他在《论再生缘校补记后序》中这样写道:噫!所南心史,固非吴井之藏。孙盛阳秋,同是辽东之本。点佛的之额粉,久已先干。裹王娘之脚条,长则更臭。知我罪我,请俟来世。

但构成陈寅恪学术人格最高表现的,乃是他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此语出自他给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碑文中这样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乃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此时的陈寅恪,约38岁,正是思想成熟,学业精进之期。而他的这等理念,应该是早已成竹在胸,立论在业的了。终其一生,他对此都是始终不渝的。诚可谓:不管风高浪险,只管闲庭信步,是日开言曰: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陈寅恪的这个理念,绝非只是一句口号,就像我们大陆中国人习惯的那样,往往是说得好听,做得难看。他是自己理念的忠诚践行者。我所说即我所做,我所做即我所思,且既有所思必有所行,既有所行必有所担当,所恪守。

从他的求学经历看,他所学甚多,甚广,甚深,成就极多,极广,极深,然而,并不重视学历。而且究竟取没取得过学历证书,也有疑问,有人说他有一个的,也有说有三个的,他本人对此,缄口无言。但他受聘到清华做导师的时候,确是一位三无学者,即无名望,无博士学位,也无著作。三无学者可以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且为四大导师之一,固然有梁启超的慧眼识真,也有彼时清华大学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更有他本人的真才实学放在那里。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他确实是一个重学问、重学术远胜于重名望、重资历、重著述的大学人。名利云云,并非人之不当爱,但世间确有更重于名利者在。在陈寅恪,就是学问,学识,学术与学业了。而支撑主导他这一生行为的精神支点,就是自由意志,独立精神。

陈寅恪的这种精神,典型表现在他与王国维的关系上。他与王国维,诚然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又是知者之交相知深。惟其如此,他才能为王国维写出那样一篇立高望远,绝俗免庸的不朽碑文。不但如此,在为王国维先生举行的祭奠仪式上,他还要毕恭毕敬由衷由愿地行三拜九叩式中国传统大礼。这不仅是对王国维本人的敬爱与敬重,尤其是对王国维一生学术与学业的敬爱与敬重,也是对自己一生信念的经典外化方式。

陈寅恪学术人格伟大,但又生不逢时,命途多舛。而他的健康状况又很不好,在这人生跌宕,命运起伏之时,1953年末,终于来了一个好消息——至少在如我一辈俗人看来是绝好的消息,中国科学院拟定的历史研究所一、二、三所名单中,陈寅恪赫然在列。其中一所——上古研究所所长为郭沫若,三所——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为范文澜,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即为陈寅恪。

然而,他并未慨然应允,也未欣然从命。纵使有他先前非常亲近的人远来广州当面劝说,他也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一种非常郑重与正式的态度,给中国科学院写了一封回信。信中继续重申他的“独立精神,自由意志”,为着保守这毕生追求的信念不受扰,还特别花篇幅解说了他先前提出的两个前提性条件。这两个条件,现在差不多在理论界与学界已经家喻户晓,从而愈见出他学术人格的伟大了。这两个条件是:第一,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我们常常说,要做独立的研究,先需有独立的人格;要做自由的研究,先需有自由的意志。而在陈寅恪那里,这些都是无须加以证明的逻辑。凡此种种,正是陈寅恪学术人格的自觉体现与自然体现。

胡适与陈寅恪很是不同。他从来不是一位纯粹的学人,他关心学术,也关心社会;关心社情,更关心社会文明,以至于我们不知道,不能肯定他的注意力究竟是关心学术多些还是关心社会多些,是关注社情多些还是关注社会的文明走向与构建多些。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哪个领域,哪个层面,哪个时期,他的自由人格精神都彻里彻外,始终不渝。

陈寅恪目标专一,经历也单纯,以其一生主线而论,除去学术,还是学术,学术之外无天地。胡适的自觉目标怕也不曾太过复杂,但实际人生轨迹却又复杂得紧。他做过多所大学的校长,做过研究院院长,还做过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甚至被当权者考虑过作为副总统乃至总统的候选人。这经历不唯复杂,简直有些让人眼花缭乱了。

但他哪里是做总统或副总统的材料呢?甚至做大使都不是上好材料。而他本人对政治也实在是兴趣无多。他关心政治形势超过关心政治本身,关心思想与文明又远远超过关心政治形势,对于权术,治术之类不但一窍不通,尤其深恶痛绝。

陈寅恪交往的范围也小,人数也少,所交往者基本限定在专业学术的圈子之内。

他一生过的乃是很纯粹的学术生活。他其实没有多少朋友,相知最深的应该是王国维,交友最久的则是吴宓,王、吴之外,交友不多。不像胡适那样,交游广泛,朋友无数,以至于“我的朋友胡适之”都可以成为一则带些幽默的社会掌故。陈寅恪不但朋友少,论敌也少,这一点又不像鲁迅,鲁迅是朋友有数,论敌无数。陈寅恪是不树敌的,只管做自己的研究,其意若曰: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而且怕连这样的宣示在他看来也是多余的。

胡适不是这样。他交流极广,交友众多,而且不怕费时,也不怕费力,费时费力心甘情愿,或者说嘴上虽有些埋怨,内心还是很喜欢与很自得的。而这一切都说明,他不大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很纯粹的学者,却又可能成为一名影响深远且广泛的文化使者。胡适先生以他的人格与行动把这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与陈寅恪相似的是他们的人格。如果说学术人格在陈寅恪那里绝非一种装点,那么,自由人格在胡适这里也绝非只是一种意向,甚至一种好看的时髦。

他的学生,台湾大学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殷海光研究胡适,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这题目很大,然而,题目不大,不足以匹配胡适之先生。实在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他的思想与中国的前途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性联系。殷海光评述胡适思想有7条归纳:1.主渐进的;2.重具体的;3.反教条的;4.个人本位的;5.存疑的;6.重实证的;7.启蒙的。

归纳得很恰切。但也可以把这7条分为五个大类。第1条单独一类,是讲对社会改造的基本态度的,第2至6条可为一类,这几条正是胡适思想的核心价值的分列式,第7条另是一类,是他思想的外化指向与标的。而把这些综合概括为一句话,其结果就是他的自由人格。

自由人格表现在言论上,学术上,行为上,追求上,探索上,必定是个体化的,必定是有逻辑的,必定是理性的,必定是反教条的,必定是疑问的主批判的。

胡适一生经历复杂,但在这个基本层面,他却从来没有过质的变化,而是一以贯之,直到生命的终点。他虽然做官,但不会讲官话;做过管理者,也不会讲教条。且无论身居何位,总要主张存疑,并且有疑必问,有问必究。他一生有许多不满意处,特别是对国民党政府专制体制的不满。为此,也曾和那体制发生激烈或比较激烈的冲突。

就中也有妥协,隐忍与无奈。但无论如何,胡适就是胡适,他个性表达的初衷不变,他坚持言论自由的立场不变,他自由主义的基本信念不变。

因为他讲自由,必然讲逻辑;因为他讲逻辑,必然讲实证。胡适虽然不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学者,不是最有成果与成就的学者,甚至不是最具个性的学者,却是最讲究实证的学者。他有两句名言,在中国学界流传最广泛,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这两句话,伴随胡适的整个学术生涯,取荣取辱,皆与之息息相关。而他本人,对此尤其笃定不疑,是一定要把它们坚持下去的。这两句话是: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2.“有一分根据,说一分话”。

假设可以大胆。天马行空,随你;异想天开,随你;横空出世,随你;话说,漫说,正说,戏说,繁说,简说,随你;甚至不按规矩出牌,无门无派无专业,搞笑,搞怪,无厘头,都随你。然而,假设只是假设,假设不是真的,把假设作为真实,那就更其假了,结果必然是虚伪了,离谱了,荒谬了,与学术与道德与人生没有正面关联性了。

假设自有其意义在。然而,唯有求证才可能有真结果,唯有小心求证才可能出真结果。仿佛我们现在最喜欢讲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很好哇。然而,前提是实事。

同类推荐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知行合一·实践报国:大学生从社会实践走向成功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引领这一青年工作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2005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中,就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意义、原则、形式、内容、机制、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详细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
  • 罗山思踪(第一辑)

    罗山思踪(第一辑)

    本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组织治理的公共政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本书采用制度主义的方法,专门对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考察我国的社会组织的具体状况,从而为社会组织的治理提供参考。本书首先讲述了社会组织总体的发展与现状,而后对正式社会组织、草根社会组织、网络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
  • 最草根生活

    最草根生活

    本书是一部反映中国平民阶层生存状态的纪实力作。以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为时代大背景,展示了一些特殊人群的生活经历,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历经动荡曲折,遭遇种种不幸,然而他们处惊不乱,依照自己的生活态度坦然面对世态万象,作为“小人物”艰难而韧性地活在这个巨变的大世界。
热门推荐
  • 爱情四叶草

    爱情四叶草

    人们总说,找到了四叶草就找到了幸福。那是因为三叶草的一叶草代表希望;二叶草代表付出;三叶草代表爱;而稀有的四叶草就是幸福。四叶草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付出了,爱了,也不一定会找到幸福,只有拥有了四叶草,才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 十地九天诀

    十地九天诀

    家族惨遭灭门,少年孤身脱险,行走在生死边缘,来到未知的地方,半部功法走火入魔,在一次次的危机中成长,后发现真相,亲情、友情、爱情,成魔成人在一念之间......
  • 凌宇大帝

    凌宇大帝

    突然遭遇屠杀,又遇天人相救。遭遇千劫万难,统领异界万族。上天入地,仙女相随,精灵萌妹痴恋,妖女强行推到,悟得永生不灭之道,成就万古长存至尊!
  • 琅琊王妃

    琅琊王妃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尼姑庵,庵里住着一个小尼姑。有一天,小尼姑的师傅对她说:“妙玉啊,你天生富贵,命格如此,躲都躲不掉啊!”于是,小尼姑天天盼啊盼啊,就觉得天上有一天,会掉下一堆好吃的,她再也不用下山化缘啦。可是,事与愿违,妙玉等啊等啊,终于到了15岁,一天夜里,尼姑庵的小矮墙上掉下一个花美男,小尼姑觉得自己天生善良才会有福报,所以就把他救了。哪知道那男人竟对自己动了心,哭着闹着,要带自己走,小尼姑怕啊,这乱世,战火纷纷的,万一你把我卖了怎么办,于是,小尼姑坚决的拒绝了他。后来的后来,小尼姑后悔了,如果她早知道事情会变成那个样子,她一定一定,坚决不救他。
  • 爱在北宋

    爱在北宋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爱情且看一个现代女孩如何在北宋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
  • 一世倾城梦:落花殇

    一世倾城梦:落花殇

    她爱他,本以为这样就足够了,却不曾想..到最后她只有她自己。冥冥中注定是夫妻,她以为她能与他相守一生,可这一切都不过是逢场作戏,他爱的并不是她。浮世一梦,当记忆恢复,尘世唤醒,当年到底是谁牵动了谁的心?当年舍身替他接下那一击,灰飞烟灭。他,遁入轮回封锁记忆,只为寻找那抹幽魂。当他们之间多了尘世的恩怨与误会牵绊时,她还能为他牺牲一切吗?她终究是回到未来?还是隐于人间两人再无牵挂......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他注定是她生生世世的劫,逃不开也解不了,她只恨当初遇到的人是他。
  • 霸道男神之悄悄说爱你

    霸道男神之悄悄说爱你

    ”说,你是谁的。““嘻嘻,我当然是你的了,这辈子都是。”
  • 剑指虚无

    剑指虚无

    自由善良,为生活所逼,走上一条看不见终点的路,自此为自保,逐步成为心狠手黑的猛人。从低武开始,以地球为基点,一步步的到达整个世界的巅峰。一个普通小人物的成长史,内容有虐心的,也有搞笑的,热血的,精彩内容,点击即现。
  • 盗墓之旱魁起灵

    盗墓之旱魁起灵

    盗墓之旱魁起灵,感情,恐怖,新手写书,请大家支持喜爱,好不好,都感谢大家。因为是第一次并且需要慢慢的更新,基本是1月会更新10章,还有就是好多的人名我还没有想到,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可以把你们写进去
  • 水熊虫历险记

    水熊虫历险记

    僵化的人类社会,主导历史进程的是掌握权力、支配资源的统治集团,为人民服务也好,还权于民也罢,只是一种口号,跟阿弥陀佛和上帝阿门一样,被愚弄、被欺骗的是那群愚昧无知、保持沉默的大多数,是被牵着鼻子走却不知道去哪的不明真相的群众。然而,大限将至,神谕降临,使徒来袭,“人类再造计划”启动,没人能置身其外,政府首脑、军事统帅、商界大佬、科技精英、学术大牛、中产阶级、平民百姓无一幸免,各方势力角逐,争夺重建世界新秩序的领导权,而“神”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正如在上一次人类新纪元开启后的“人类补完计划”中那样,只是这一次人类新纪元开启的主导者是“人”,而不是“神”,大浪淘尽,尸骸遍野,最后幸存下来的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