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7800000055

第55章 “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现状的研究(2)

2.管理上忽视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追求“时效”却忽视新闻播音稿件的质量

原中央台台长杨正泉曾说过:“语言形象就是电台形象,我们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要符合规范,经得住推敲。”而稿件作为新闻播音创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它的质量下降了,那么直播间中精神高度紧张的播音员,他的语音再标准、声音再动听、表达再生动也难以化腐朽为神奇

广播与报纸不同,“听”是制约广播语言的根本特点。广播声音的“稍纵即逝”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准确、清楚、通俗、扼要,要求避免各种形式的语词多余”。当前“中国之声”播出的很多新闻消息大都摘自各大新闻机构的门户网站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于是,广播新闻语言过于书面化的问题时常出现在“中国之声”日常的新闻稿件中。

吴为章在《铿锵悦耳琅琅上口——谈广播稿中语音要素的运用》中也谈到:“过去中央台的新闻稿件在语言表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仅使语言尽量趋于口语化,更重视语音要素的运用,使新闻稿件中的语言‘读起来带劲,听起来有味’。”

如今的“中国之声”为了抢新闻的时效,不少编辑往往来不及,甚至不愿把每一条消息改写成适合“听”的广播新闻语言,这就使得很多需要反复看才能理解的报刊语言,甚至新闻消息来源本身所存在的错误,都出现在了直播的新闻稿中。

例如2009年3月18日的《央广新闻》节目中,多次播报了“大陆游客在台湾遇到绿营民众骚扰”的新闻,新闻的最后一句说,这件事情“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游客的心情”。这句话不仅犯了常识上的错误,更不符合两岸报道的默契。

新闻稿件频频出现质量问题,正反映出“中国之声”新闻稿件的编审制度在新形势下亟待改进。

第二,片面强调直播,轻视播音创作。

自2008年12月1日起,“中国之声”将新闻直播常态化。“中国之声”所有的新闻节目全天直播时长达15小时35分钟。然而,与“精益求精,保证播音质量,避免差错,减少次品”的录播相比,直播往往难以保证播音质量、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仅以每日滚动播出23次的《央广新闻》为例,在短短30分钟一档的板块里,有7个小栏目依编排顺序播出。播音员除了要播送国内、国际、财经、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外,还要跟多名记者做直播连线报道,期间更要求准确播放新闻的录音素材,及时准确地点播各类节目片花和广告。整个直播操作过程完全由两名播音员中负责操控直播台的那一名播音员独立完成,播音员又肩负一部分导播的职能。

“中国之声”的播音员能够在直播中一次性合成,这固然很好,但前提是相关各方必须密切配合、全力保障,单靠在直播间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播音员难以保证节目播出质量和播出安全。

新闻播音员在播报时如何摆脱操作环节的繁杂对播音创作的干扰,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也是相当困难的。加之为了“抢时效”,播音员常常是在临播出前几分钟甚至十几秒钟才拿到新闻稿件,而且播音员连续好几个小时的新闻直播工作都是在这样仓促备稿,甚至不备稿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便让听众感到“中国之声”的播音员总是慌里慌张的,这种状态下播音创作活动的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滑坡也是在所难免的。

新闻并非不可以直播,相反,直播还能增强新闻的新鲜感和时效性,但片面强调直播会降低新闻播音的质量,最终拜倒在形式主义的门下。

由此可见,“中国之声”当前的播音质量滑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在事前进行节目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播音的因素。加之“‘直播比录音容易、方便’的怠惰思维定势,‘录音比直播麻烦’的懒散心态”,使得新闻直播节目匆匆上马后,把最关键的矛盾统统留给了话筒前的播音员。

第三,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

如今,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员队伍中,有很多人对新闻播报并不熟练,有的还是新手。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将“直播”这样一种传播方式,应用为新播音员的“练兵”之法,将他们半训练式地提到新闻直播工作中来。因此,有的新闻播音员在播报一条消息时频繁出现口误,充分暴露了其语言功力和直播能力两方面的准备不足。

随着中央台播音部的撤销,所有的播音员(主持人)都被分散到各个栏目组,这不仅阻碍播音员(主持人)相互之间播音业务的学习和交流,更不利于在日常的播音工作中考察和培养新人,为重大新闻节目储备人才。而当前《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的播音质量滑坡正是由于“中国之声”缺乏足够数量的重大新闻播音人才所致。

以上这些都暴露出“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人才队伍的科学使用、有效管理和积极建设方面一直存在缺失,导致了“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出现明显滑坡。

从忽视稿件质量到片面强调直播,再到播音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的缺失,这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所折射出的正是“中国之声”在管理上对于新闻播音质量重要性的忽视。

3.播音创作主体忽略新闻播音质量

第一,语言功力的疲软。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说过:“播音质量的高低是和播音员本身素质的高低、水平和语言功力分不开的。”可见,播音语言功力是来之不易的,不进则退。

作为新闻播音的创作主体,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就难以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传情达意的有声新闻语言”。在新闻播音过程中,他们也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稿件的创作。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在所难免。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说过:“语音规范是练出来的。”要想在新闻播音创作中轻松自如地做到“字正腔圆”,就必须在平日里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让“字正腔圆”成为习惯和自然。只有在不断地实践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有声语言表达规律,从而在新闻播报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出来,为新闻稿件锦上添花。

第二,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

新闻播音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腔调”是令人厌烦的,它使播音创作活动变成了机械的语言处理,不管文字上什么含义、什么感情、什么风格,只要经过这部机器的处理,全都“熨平烫好”,变成了一样的格式传达出来。

可就是这样一种应该摒弃的,违反语言表达规律的,与播音语言特点相悖的毛病竟让很多“中国之声”的播音员和不少基层电台来的同行们误认为“这样才叫播新闻”!新播音员和基层同志以此为模板,盲目、机械地模仿,老播音员则对自己的这种“腔调”毫无察觉,甚至自赏。随着“中国之声”的部分新闻播音员对这种语言定势的不以为非,因“固定腔调”所产生的新闻播音质量滑坡日益显现。

第三,忽视话筒前状态的调整。

“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员的基本功,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好的话筒前状态,能使播音锦上添花,提高新闻播音质量;不好的话筒前状态,则使播音功败垂成。”因此,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必然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从“中国之声”当前对新闻节目的设置看,播音员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较以往大大增加,使得播音员没有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准备就坐到了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于是就产生了种种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而当播音员处于不正确的话筒前状态进行新闻播音创作时,其播音质量必然滑坡。可见,疏忽对于话筒前不正确状态的调整也是造成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新闻播音员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无视“固定腔调”的危害,疏忽对话筒前状态的及时调整,正反映出播音员自身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以上这些干扰播音创作的重要因素,说明在播音创作主体层面没有正视新闻播音的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可以看到思想上、管理上和播音创作主体这三方面对于新闻播音质量的轻视,这是产生问题的表层因素。要切实提升“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质量,必须进一步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

1.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稍有播音体会的人都知道,新闻播报并非易事,不是嗓子好,认识字,照着念就行的。张颂在参与2002年度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政府奖评选时强调,“新闻播音主持是政治敏感最强,思维反应最快,语言表达最难的创造性工作”。

在“中国之声”当前的新闻播音队伍中,有的是正规学校分配的,有的是从本系统内一级级选拔上来的,有的是社会上招聘的,甚至有的是兼职的、业余的。“中国之声”的新闻播音队伍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新闻播报的水平却参差不齐,于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新闻播音质量的滑坡。

对于这类问题,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曾指出:“这种状况主要不应该怪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本身,主要责任在管理工作。”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也认为,这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有些广播电台、电视台负责人的观念不对头”。

可见,当前“中国之声”在新闻播音队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管理指导思想的产生与历史背景和社会心态是分不开的。

当节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活,当广播电视的“服务”职能被片面地强调,用生活的语言播新闻成为普遍的追求,新闻播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没态度、纯自然,像一杯“温吞水”,这也在无形中宽容了许多毛病和不足。

特别是近年来,广播电视界弥漫起的“口语至上”迷雾,又使这种宽容变得无度,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在改革的汹涌浪潮中,有人甚至认为播音的“规范化”是对广播电视有声语言“生活化”的不利影响。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为“播音无学”、“念稿无能”的论调增添了新的注解。“播新闻”逐渐被视作“拖了改革的后腿”而遭到轻视,一些所谓改革派甚至想取代它,淘汰它。

在这种情形下,“主持”成了宠儿,“播报”只是个附属品。似乎只要是能够主持节目的人就都能够在话筒前播报新闻。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曾这样形容如今广播播音的总体现状:“采,不深入;编,不精细;播,谁都可以在话筒前说话,谁都可以来播。一天也没学的也可以来播,南腔北调的也可以来播,‘沙嘶劈哑’的也可以来播。”

正是由于“重主持,轻播报”的管理指导思想,“中国之声”自2004年成立以来,招募并培养了大量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却鲜有纯正的高素质的“新闻播音员”。仅有的新闻播音员就是《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同志。在连续多年的改革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部也被撤销了,而成立多年的播音员主持人管理委员会也一直难以发挥作用。

不仅如此,在“最新闻”的频率定位之下,改版后的“中国之声”为时刻抢占舆论制高点,把广播“快”的优势和直播“快”的特点加以重合,并着力培养采编播人员的抢“快”意识和能力,“快”已成为“中国之声”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家常便饭”。结果,“直播”这样一个传播方式沦为“练兵之法”,一些不具备直播能力甚至无准备的播音员坐进直播间里开始播报新闻。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映射出管理者“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2.新闻播音员受此影响而轻视“播报”

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主持人》中说过:“播音大门的外面可能会有好的主持人,因为‘森林里的树高,但是高的树不一定只在森林里’,但是过度大张旗鼓,就会造成现有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会进一步造成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也搅乱播音队伍的思想,长此下去,这支队伍必会不成队伍。”

可见,“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会扰乱播音队伍的思想。而受此影响,新闻播音员也随之轻视“播报”,并产生了“做播音员易,当主持人难”的认识误区。

事实上,“播新闻”决不是只有一个声音的外壳,“播新闻”本身就有着“入耳入心”的要求。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关于念和说》中回忆:“夏青老师的‘九评’播出之后,大家对苏联的做法义愤填膺。凡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不记得他们的声音的,余音绕梁。”可见,播新闻“是生活中的高档次的说话,要能够协助听众理解内容,让听众有所收获,不仅仅是知道‘字’,而是明白‘事’。”

另一方面,“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也暗示了新闻播音员应该多注重采编和主持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至于播音的语言功力不锤炼也无妨,致使部分播音员放松对自身语言功力的锤炼。而这种认为“练不练无所谓,钻不钻都领先”的良好感觉是极为有害的。张颂在《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中说:“在语言上无欲无求的观点,是对语言精妙的扼杀。”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必须经过锤炼。著名播音艺术家林如在《语言既要讲究艺术又要贴近生活》中也强调:“不经过严格的播音训练,片面强调播音语言向生活靠拢,就容易走偏路。”

所以,在“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下,新闻播音员轻视“播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呈现疲软态势。再加上,“照本宣科,无所作为的观点,极大地妨碍了话筒前的有声语言创作”,更导致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有些甚至无动于衷。最终,累及新闻播音的“播报式”代之受过!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之声”新闻播音质量滑坡的深层原因在于“重主持,轻播报”的指导思想。

(注:本论文第三部分“高质量的新闻播报是‘中国之声’的品牌保证”省略)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同类推荐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

    《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系统探讨国际传播受众理论、方法和实务的专门著作,也是一本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国际传播受众研究》有三大特点:一、对中外国际传播受众的概念、特点、研究演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二、详细介绍定量与定性受众调研方法,并对互联网受众测量和调研方法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三、总结归纳国际传播媒体受众工作的特点、原则和反馈等管理机制,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动向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对于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受众研究、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国际传播研究或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实务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新九龙山村的幸福生活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九龙山村为例,运用文化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对武义县九龙山村“下山脱贫”的社会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进行考察和研究。
  •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那么,新媒体包括哪些形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传媒产业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与传统媒体嫁接融介?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书内容既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媒体发展现状、最新研究成果等。重点对新媒体传播特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设备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传媒领域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又是夏天.

    又是夏天.

    就像当初李词说:1生1世1个徐泽.恩.后来李词只有徐泽呢.
  • 跨越千年恋上你

    跨越千年恋上你

    【注】:本文是一篇魔幻跨越唯美校园爱情小说,是反穿越文,请不要误认为是古代穿越小说!
  • 浊世凡尘之天武传说

    浊世凡尘之天武传说

    这里有一片天空,这里是一个世界。在这片蓝天白云之下,有流血流泪,有人情冷暖,有猜忌谋算,有不世武力,有他,她,它...盛世久不曾到来,群雄割据,武力杀伐之下,天下共分四域,东域圣州,西陲大漠,南朝诸国,北境蛮荒。故事从一个叫做天元的国度说起。。。
  • 饿死鬼传说

    饿死鬼传说

    不知道哪位伟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细想想,凡事皆是如此,你可以说,这世界上本没有一切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是思想还是客观实物,想的做的人多了,便有了。由此延伸,鬼亦是如此,这世界上本没有鬼,信的人多了,便有了鬼,便有了这饿死鬼!!!饿死鬼,自然是饿死恶灵而成之鬼,集万千欲怨于一身,化戾,乖张,贪婪,嗜杀,以补足上世之空乏,实乃鬼中最最恶者。他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存在,只附着你我凡人内心深处,爆发时不可见不可知不可控,取你一时一瞬之隙。。。。。。保持安静,千万不要让他钻了你的空子,好了,开始看书吧。切记,这世上本没有传说!!!
  • minecraft末影人不哭

    minecraft末影人不哭

    本文讲的是游戏minecraft中的怪物的故事,主角是一只末影人。为了寻找末影龙的蛋而奔赴主世界。然而,当他遇到新手:史蒂夫后,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
  • 苍天血河

    苍天血河

    天陵大陆,浩瀚无穷。万族林立,神魔乱舞。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孩,手持一把让人笑掉大牙的剑,踏上了他的江湖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他会有怎样的人生?精彩尽在这里,欢迎围观。
  • 梦来梦散

    梦来梦散

    爱恋,伤害。一个念头带来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恋,一次失忆带来一段后悔痛的伤害。一个个疑惑,一个个解释。到底是什么东西在牵引着我们,到底是什么把我们耍得团团转,到底是哪里开始错乱的。我们没有命运何来的注定?与你相识梦中,相知梦中,相离梦中。牺牲是我为你做的最后第一件事了。我不怨你,只怨这段错乱的缘分。
  •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收获。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的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线,向读者展示了底层贫苦市民努力改变命运却四处碰壁的图景,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对贫民大众生存的挤压。
  • 约战之唯我独尊

    约战之唯我独尊

    次元乱舞,精灵狂袭。在茫然无境的黑暗中,是谁握住光明之剑,斩出黎明?冰,火,时间,圣光,又是谁主宰这混乱的世界?我乘时光而来,带着我的高傲与不屑,欲成为这世间最强的男人!然而,一瓶试剂改写了我的命运……孤傲的影,飞扬的眉,齐肩的长发,仿佛在嘲笑我过去的宏伟志愿。原来,变身也可以这么简单。我是五河士织,请和我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