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2400000047

第47章 广播电视文艺节目(2)

二、广播剧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类型中另外一种主流的节目形态。从电子媒介兼容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广播媒介兼容戏剧的产物。从戏剧的角度看,我们也可将其理解成戏剧在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时自我调整、更新的产物。从历史进程来看,广播剧的发展和广播媒介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即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广播发展的黄金时代也都是广播剧发展的辉煌时期,随着电视媒介的挑战,广播剧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电视剧的挤压,开始了拓展自己新空间的努力。今天,广播剧依旧是活跃在广播和戏剧舞台上重要的艺术品种,在一些特定的听众圈中,依旧受到持续的喜爱。

1.中外广播剧发展的历程

(1)世界广播剧发展简史

广播诞生之初,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当广播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诞生之后,戏剧与之结合就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西方广播发展的历程来看,广播诞生不久,广播剧就出现了。一般认为,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广播剧《煤矿之中》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广播电台创作的广播剧,这是一个关于矿难的故事。随后,广播剧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起来。1938年10月30日晚8点,广播剧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之作——《星际大战》,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空中水银剧场”节目播出。这是一个关于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由于逼真的音响效果(宇宙飞船的呼啸声、火星人发出的尖叫声、警察与外星人的拼杀声、消防车救火的声音等)以及编导出色的叙事手段(用新闻播报的形式甚至在其中插播美国百姓非常熟悉的天气预报,演员模仿美国总统的“紧急动员令”,记者的现场报道,广播员慌乱的声音),导致了很多听众对广播剧播出的故事信以为真:“很多人陷入了恐怖之中,因为他们相信入侵马上就要从广播的现场演播地转到他们的住处。许多人认为世界末日来临了,惊恐的人们哭泣、祈祷者躲藏到农村去了。”这一事件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的因素,如二战来临之前普遍的社会恐慌心理,但足以证明广播声音的感染力,同时也说明了广播是一种绝佳的叙事媒介。

在20世纪30~40年代,虽然有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等社会动荡因素的干扰,广播剧还是凭借着广播的黄金时代得到了飞速发展。除了美国之外,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家的广播剧事业同样发展得非常红火,尤其是英国BBC的广播剧,秉承BBC的严肃、高雅、重教育的传播理念,制作了一大批颇具水准的广播剧。BBC尤其注重广播剧中音响的运用,因为它是广播细节是否动人的关键因素。据战后的一次统计,BBC已经拥有了一万多件音响资料,还有用电子仪器制作各种音响的部门。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的广播剧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蓬勃发展时期。王雪梅在其著作《广播剧史论》中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一些经典之作:比如联邦德国的《课堂作文》,通过讲述德国某城市的一个高中毕业班的七位同学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二战结束后的命运沉浮,展现了德国30年代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50年代,龚特·魏森堡还专门写过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击洪水灾害的广播剧《扬子江》,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开国气象中战天斗地的自信;冰岛的广播剧《天鹅湖畔》描写了冰岛儿童纯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勇敢坚强的精神面貌;苏联的广播剧《走向新岸》用声音展现拉脱维亚共和国革命者革命斗争的故事。

进入70年代以后,广播剧开始了自己更加细致和复杂的探索。比如BBC的广播剧名篇《古堡幽灵》被评为1978年英国最佳广播剧,该剧对一位女性的复仇心理进行了描绘,探索了如何用声音表达人物心理的技巧。同类型的还有美国的广播剧《翅膀》,该剧着重描写一位精神病患者混乱的内心世界,没有清晰的情节。BBC也在实验性的广播剧方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于1978年推出了实验广播剧《复仇》,全剧没有任何对话,仅用音响和解说推进情节发展。实验广播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刻意模糊故事的情节和叙事的准确性,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听众听到声音的想象能力,以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所谓的“原素材”,即它的声音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始录音,后经电台编辑后形成相应的叙事,其创作理念和宗旨有些类似影视媒介中的纪录片。

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视事业达到巅峰状态,电视剧的兴盛极大地冲击了广播剧的发展。尤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广播剧受众流失严重。尽管广播剧一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曾经的媒介艺术形式,已逐渐变成一种精英文化,一些著名的广播媒介如BBC、法国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等甚至将其作为衡量自身艺术文化水准的标志。相较以往,其题材的文化层次更高,制作也更为精良,更加追求音响效果的逼真性和震撼力,以及演员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2)中国广播剧发展简史

中国广播剧的发展是和中国现代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发展大约经过了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直播时期。这段时期大约从1933~1952年。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广播剧为“直播”,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广播剧采用蜡片录制,蜡片的使用周期很短,所有的录制相当于直播形式的现场录音,表现手段也和直播差不多。所以,一些热播的广播剧往往要排演很多遍(要先后录很多张蜡片)以供播出。这一时期的广播剧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舞台剧的特色:使用单一场景的戏剧形式;不使用解说,完全通过对话推动剧情发展。解说直到40年代才在广播剧中得到普遍的使用。

这一时期在中国革命史上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贯穿始终。广播剧的发展自然也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诞生在1933年7月,是由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恐怖的记忆》。该剧描写在一·二八事变中,一个商人家庭是如何经历轰炸、逃难的,这是一部典型的爱国主义作品,其主旨是配合当时的对日作战。由于国内外的局势,这一时期的广播剧不可避免地要和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政治势力都用广播剧这种新型的媒介艺术形式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宣传。日伪电台播出的广播剧多是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反动之作,国民党政府制作了大量的反共广播剧,如《胜利,进行曲》、《兄弟行》等等,而解放区的广播剧则多内容革命,思想进步。1947年8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共第一部广播剧《红军回来》,这是一部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气息的广播剧。自此之后,《留下他打老蒋吧》、《血泪仇》等一系列优秀的革命题材广播剧被制作出来,这成为共产党广播剧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952~1966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播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为广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政策和物质手段的支持,各地省市一级的电台纷纷建立起来,它们成为制作广播剧的主力。同时,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有线广播网的建设也迅速完成,数亿农民成为了广播剧的潜在听众,由此奠定了广播剧的群众基础。在题材内容上,新中国的广播剧继承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优良传统,以英雄人物事迹,新社会的新人、新风貌为主,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功能,塑造了如卓娅(儿童广播剧《卓娅》)、许云峰(广播剧《红岩》)、刘文学(广播剧《刘文学》)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广播剧的艺术语言也有所创新,解说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音乐、音响等听觉因素的使用探索也在不断深化。比如上海电台录制的《两幅油画》是名噪一时的佳作,在这部作品中,音响和音乐被用来刻画人物的情绪,暗示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语言的使用也开始多元,不仅仅是叙事,而开始参与抒情等广播剧功能。比如在广播剧名作《杜十娘》的结尾:杜十娘(呼喊):苍天哪,苍天!让我杜十娘这一片真心、满腔痴情和我这无价的百宝箱,都随着这滚滚的江流一起去吧!

(浊浪滔天声,悲壮的音乐扬起)

解说(深沉的):恶风恶语紧相逼,人世艰险少真情。十娘抱恨投江死,留得清白万世名。最后四句如泣如诉,情感抒发得深沉真切,恰到好处,和音乐相得益彰,既有评论的意味,又有抒情,将全剧推向高潮。

“文革”时期,广播剧事业的发展同样遭受挫折。在那个全国只有8个样板戏的时代,广播剧要么围绕这几个样板戏做文章,要么只能在严格的政治约束下做一些有限的探索,艺术上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第三,兴旺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978~1992年。

广播剧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丰富多彩,高歌猛进,造就了中国广播剧发展的繁盛状态。

“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广播剧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获得了新的生机。首先是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这突出地反映在有关广播剧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和评奖活动的举办。1980年底,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倡导,在成都召开了全国广播剧交流会,成立了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推选戴介南为总干事。研究会成立以后,连续三年举办了三次“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月”活动,每次评选出30个剧目,在全国各地电台同时播出。其他的一系列活动也随即展开,尤其是全国性的评奖活动,如1982年4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会议,有15部广播剧获奖。从1984年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举办了“丹桂杯”大奖赛,设有剧目综合奖、导演奖、演播、音乐、音响、录音合成、立体声效果、编辑等等单项奖。各地方台踊跃参加,黑龙江台的《序幕刚刚拉开》在首次“丹桂杯”大奖赛中名列前茅。

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安排下,中国广播剧也开始进行国际交流。《李自成闯石门寨》首次译成了外国语言,在联邦德国播出。1984年我国首次参加在联邦德国举办的广播剧“未来奖”的评选;1987年,广播剧《减去十岁》获该奖项的大奖。

其次,广播剧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播剧的生产数量逐年飞速攀升。据中央台统计,1981年,全国生产广播剧370多部,1982年达到了600多部,1983年达到500多部。“文革”前全国能生产广播剧的电台限于部分省台和少数市台,而80年代前期全国已有70多家电台每年生产六七百部作品。

广播剧的内容和艺术水准也不断获得新的成就。这一时期,我国广播剧工作者一方面发扬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广播文化传统,在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的广播剧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座雕像的诞生》,表现了和平时期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反思;《彭元帅故乡行》在展示彭德怀元帅传奇故事的同时,还对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创造了新时代新的人物形象。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晶莹的心》表现一个同病魔作斗争的青年人的形象;《南宫玲霞》表现了一个出身不好,却在特殊的年代对党的事业非常忠诚的演员形象,尤其是用音乐和音响刻画人物的内心非常成功,这部剧甚至受到了著名剧作家夏衍的赞扬。

进入80年代以后,广播连续剧日益成熟并获得了听众的认可。一些优秀之作甚至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标记。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35集广播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轰动;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连续剧《特殊身份的警官》、《W·P行动》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节目;湖南台制作的30集广播连续剧《三国风云》被誉为湖南戏剧史上一部规模恢弘的成功之作。

同类推荐
  •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中国电视娱乐文化批评

    本书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在我国当下的媒介文化具体语境下,电视娱乐是如何建构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娱乐为王”的时代,如何打造优质的娱乐产品?电视娱乐化的道德伦理底线在哪里?其合理的内核、价值和边界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对娱乐进行审美救赎?应该塑造和架构一种什么样的娱乐精神、审美精神和“快乐文化”?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福建社会科学院决定自2010年开始编辑出版年度科研成果选编,《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基本内容包括:上一年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研究报告;上一年度正式出版的专著简介;上一年度结项的省级以上课题和院一级课题成果简介;上一年度获省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简介;上一年度在学术期刊核心级别以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含论文集)和调研报告题目。
  •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中华语典(权威珍藏版)

    本书对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历代名著中的名言警句,长期流传于民间的歇后语、俗语、谚语、谜语、绕口令,经久不衰的经典对联,历久弥新的各种典故等等进行了整理汇编。把这些形象鲜活、言简意赅、历经千年沉淀却盛传不衰的语言文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再现于读者面前。无论是先哲的至理名言,还是才子的诗词歌赋;无论是智者的真知灼见,还是平民的家长里短,都让人受益匪浅。它们或音韵优美,或意味深长,或幽默风趣,或哲理深刻,使人在文化享受中提高文化修养。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热门推荐
  • 青春没上遇到你

    青春没上遇到你

    我叫孙晓东,是个初中男教师,可能相貌姣好的原因,挺受学生欢迎,但因不善沟通,被学生成为“冰山教师”。而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与深爱我的老婆诞下两子,似乎这是很多男人的梦想,而我也很引以为傲!可今天,同我共度七年的老婆夏暖暖,将离婚协议递在我的面前。
  • 秦时勰月汉涪水

    秦时勰月汉涪水

    又想起那个斜月如玉,流水潺潺的夜晚,只是欣赏这一切的只有我一人。不经意的回首,是否还能看到那一双最熟悉的灵眸?……君子如玉,却似画间……
  • 仙人生活在现代

    仙人生活在现代

    一个平凡人的修真让自己的人生变的与众不同,虽然日子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但是也有着自己的精彩。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大般若经第二会

    大般若经第二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来世狂妃帝王来袭

    来世狂妃帝王来袭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以为可以平平凡凡的过完一身。一场车祸她来到了一个历史上并不纯在的王朝成了他尊贵的王妃从此开始一段强者之路。片段;“喂,南宫辰,你没事吧”“没事,..只是。。。。。。。。”“只是什么啊...”“只是想吃你了.”“...........”“滚”
  • 为了你我优秀

    为了你我优秀

    老师【沫子,学校派你去当交换生,去重庆。】沫子眼冒红心【老师,我去我去。】走出老师办公室,沫子泪奔~~o(>_<)o~~【小凯,我终于可以去重庆了】于是,沫子一放寒假,就带着学校推荐书和一些东东,毅然踏上了去重庆的路,是去八中。沫子回忆起老师的话【沫子,老师知道你想去重庆,虽然老师不知道原因,但你去重庆发展会更好。你是老师的好学生。别再抒情了。你要去重庆八中,你造吗?】
  • 神墓之古碑

    神墓之古碑

    摆脱了六道轮回!逆转三世的格局!他在时空的尽头返本还源!回归上古,领悟三世分身!重修十万年!看遍天地浩荡,逆乱阴阳时空。论谁与争锋……且看战天封神。
  • 喂,哪吒!

    喂,哪吒!

    【您小小的一个收藏,就会让一个小透明开心一整天的说】苏柚,凡间吃瓜子儿大军中的一员。活了二十三年,什么特殊的事情都没有发生在她身上,可是一来就来个大的……创始元灵?要不要这么刺激?总算接受了这个现实的苏柚发现……曾徒孙好帅怎么破?你告诉我那个精致如精灵的少年是记忆中是他是他就是他的小哪吒?呵呵……苏柚的世界观在见识了天庭众神仙的真面目后正在重启中。
  • 三国英雄封神榜

    三国英雄封神榜

    陆一穿越回汉末三国,却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类似三国群英传的世界,夹杂着封神、西游的神话三国。这里有劈山破关,单骑横扫万人的无双武将;这里有呼风唤雨,精通奇门遁术的绝代军师;这里有撒豆成兵,精通咒法的域外方士。陆一携手三国英雄维护天道,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官渡诛仙云集;下邳城外十绝阵、群仙破吕布;赤壁乌林上万仙斗法;五丈原七星续命,扭转天道。总之,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