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0100000084

第84章 参考文献(1)

中文部分:

《探索一条中国新闻改革与发展的新路》(1996),《中国记者》第4期,页16—17。

《中国新闻年鉴》(1986,1992,1995,1997),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万一知(1998),《当前新闻市场形势与我们的对策》,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311—317),北京:新华出版社。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第3期,页1—14。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1998),《努力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的道路》,《新闻战线》第4期,页5—8。

马立城、凌志军(1998),《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1994年3月15日),《关于加强管理进一步办好“周末版”的意见》,收入新闻出版署政策法规司(编),《1949—1994中国新闻出版法规简明实用手册》(页152—154),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编辑部(2001),《改革开放中的广播电视1984—1999》,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1999),《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

公羊(2003),《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山(1996),《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第9版,香港:明报出版社。

王蒙(1998),《“伊宁格尔”和他的眼睛》,收入刘智峰(编),《解释中国:〈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批判》(页67—77),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王瑾(2000),《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国家问题》,《台湾社会科学季刊》第39期,页153—190。

王维佳、赵月枝(2010),《重现乌托邦:中国传播研究的想象力》,《现代传播》第5期,页19—26。

邓正来(2006),《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建三(2006),《文化的经济特性与公共政策:有关“创意产业与文化多样性”的几点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北京,2006年10月27—29日。

刘亢、田舒斌(2003年4月16日),《李长春:围绕“三贴近”努力加强和改进宣传思工作》,《人民日报》,第一版。

刘波(1997a),《1996年中国报纸发展概况》,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37—40),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刘波(1997b),《治理散乱现象,促进报业繁荣》,《新闻战线》第9期,取自http://www.peopledaily.com.cn/newsline/09/

刘波(1998),《关于报业集团》,《新闻战线》第7期,页25—26。

刘越(2003),《中国媒体怪现象之伊拉克战争版》,取自http://www.cmilitary.com/forums/general/messages/217173.html

吕新雨(2006),《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取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608/8917.html

吕新雨(2011),《“价值无涉”与学术公共领域:重读韦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笔记》,《开放时代》第1期,页51—71。

孙五三(2002),《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29—138),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孙正一、柳婷婷(2004年12月9日),《2004中国新闻业回望》(上),取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4—12/09/content_2313447.htm

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立平(2004),《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旭培(1998),《需要新政策新思路的中国新闻业》,亚洲新闻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香港。

江蓝生、谢绳武(主编)(200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阮观荣(1998),《都市报现象探讨》,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22—30),北京:新华出版社。

何舟(1998),《从喉舌到党营舆论公司:中共党报的演变》,收入陈怀林、何舟,《中国传媒新论》(页66—101),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宋建武(1997),《报业经济,集团化与产业政策》,《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期,页19—23。

张天蔚(2004),《从另一个角度看郎咸平落选》,原载《江南时报》,2004年12月10日第三版,取自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40604/3046748.html

李世涛(2000),《知识分子立场》(三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李金铨(2004),《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2005),《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汪晖(2006年1月19日),《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取自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1/781.html

阿尔芒·马特拉(2005),《从历史和地缘的角度看“文化多样性”》(殷芹译),收入单波、石义彬(编),《跨文化传播新论》(页11—14),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力丹(2004),《陈力丹自选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崇山(2003),《谁为农民说话——农村受众地位分析》,《现代传播》第3期,页35—37。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2005),《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周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吕新雨(2010),《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第4期,上网日期:2010年9月10日,取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9/201005/153014.html

吕新雨、赵月枝(2010),《中国的现代性,大众传媒与公共性的重构》,《传播与社会学刊》第12期,页1—24。

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2005),《突尼斯承诺》,取自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is/promises.htm

赵月枝(2005),《关于北美的传播学研究》,收入段鹏、韩运荣编,《传播学在世界》(页171—190),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2006),《中国与跨国资本:文化视野中的考量》,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40—153),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曹晋(2007),《〈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中文序言》,收入赵月枝、曹晋(编),《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曹晋(编)(2007),《传播政治经济学读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2006),《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上)》,《新闻大学》冬季号,页1—7。

赵月枝(2007),《文化产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下)》,《新闻大学》春季号,页56—62。

赵月枝、邢国欣(2008),《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渊源、研究路径和学术前沿》,收入刘曙明、洪浚浩(编),《传播学》(页511—53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月枝、邓理峰(2009),《中国的“美国中心论”与中国新闻业和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新闻大学》春季号,页39—44。

赵月枝、罗伯特A.哈克特(2004),《媒体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收入《新闻与传播评论》(页1—15),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凌志军、马立城(1999),《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广州:广州出版社。

唐绪军(1997),《略论目前我国的报业市场与报业经营》,《新闻与传播研究》第4卷第4期,页2—18。

夏志方、高迪(1999年7月26日),《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宣告成立》,《文汇报》,第一版。

席文举(1998),《研究报业市场,提高办报艺术》,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31—41),北京:新华出版社。

格雷姆·默多克(2005),《疆域与十字路口:全球市场时代认同与团结》(张戈浩译),收入单波、石义彬(编),《跨文化传播新论》(页15—22),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1991),《中国电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郭镇之、孙五三、卜卫(1993),《经验、认同与满足:〈渴望〉受众来信的内容分析》,Proceedings of the China—Canada Television and Film Cooperation Conference,Beijing.

郭镇之、赵丽芳(主编)(2004),《聚焦〈焦点访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怀林(1998),《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国传媒制度变革》,收入陈怀林、何舟,《中国传媒新论》(页108—152),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陈怀林(1999),《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第53期,页4—14。

陈怀林、黄煜(1996),《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商业化非均衡发展:以报业为案例》,收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学研究》第53集,页191—208。

曹鹏、张立宪(1997),《怎样当自由撰稿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梁衡(1998),《一支生龙活虎的生力军》,收入阮观荣、席文举(编),《都市报现象研究》(页1—3),北京:新华出版社。

黄升民、丁俊杰(1997),《媒体产业化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龚仁、孙惠群(1997),《1996年中国工人报纸发展概况》,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54—5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傅谨(2004),《〈文化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的国家立场》,取自http://www.gmw.cn/02blqs/2004—10/07/content_179411.htm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巴黎,2005年10月20日通过,取自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4/001429/142919c.pdf

新华网(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意见》,1月12日,取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

谭子艺(1997),《建设报业集团研讨会综述》,收入《中国新闻年鉴1997》(页253—25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赫伯特·席勒(2006),《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刘晓红译)(原书:Herbert I.Schiller,Mass Communications and American Empire[2nd ed.],Boulder,CO:Westview Press),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潘忠党(1997),《大陆新闻改革过程中象征资源之替换形态》,收入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学研究》第54集,页111—139。

潘忠党、朱立、陈韬文 (1997),《当前传播研究的课题与挑战》,收入潘忠党、朱立、陈韬文 (主编),《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页7—20),香港:卢峰学会。

卜卫(2009),《倾听劳动文化论坛》,未出版文稿。

卜卫(2010a),《民族志教学:以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的参与式传播为例》,《新闻学研究》第102期,页229—251。

卜卫(2010b),《在对研究的反省中进步》,收入王怡红、胡翼青(编),《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页529—536),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同类推荐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

    《文艺作品演播选》是配合《文艺作品演播》一书而编写的训练教材。《文艺作品演播选》针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专门选取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艺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剧等)。秉持全面性、针对性,技巧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对所选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素、文体特点、语言处理、演播方法及技巧运用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训练提示和指导。《文艺作品演播选》对训练学生学习文艺作品演播非常有帮助。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本书收集了詹伯慧先生二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短文,文章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与方言、语言与交际、文字(简繁字和方言字、字书)等。
热门推荐
  • 他比星辰更璀璨

    他比星辰更璀璨

    遭人算计,男友和闺蜜出轨,自己与高富帅总裁结识还扯了小红本?!安晓筱扶额。婚前,他宠她入骨,婚后,他更变本加厉。“老婆,长夜漫漫,你我一同度春宵可好?”安晓筱转过头不理他,却被他扭过来:“老婆,你不想要一个我们的宝宝吗?”某宝突然乱入:“麻麻,我饿了!”
  • 始源纪

    始源纪

    在这个实力、利益至上的世界里,他是不幸的。由于实力的不济,导致家破人亡的流离,爱情的失意。他同时又是幸运的,苦难的开始却不是结束,而仅仅只是崛起的前兆。当紫瞳现世到时候,他将实现他的神话——复仇!!!
  • 游戏癫狂史

    游戏癫狂史

    纳尼?!睡觉醒来就穿到游戏里这种设定也太吐槽不能了吧?还有,性别非男非女是个神马设定?人妖吗?还有,女玩家们,你们不要再靠过来了啊!再来,我要叫了啊,啊!亚美蝶……
  • 太无圣神

    太无圣神

    天地本无极,太无生太一。混沌出,阴阳转,万物生。三界,六道,诸天。神,仙,人。传说中,神仙长生不老,饮琼浆,食兰珍,永享绵绵。这,都是真的吗?太一涅槃,重归太无,天地寂灭,无人可逃,纵然是神和仙。且看少年,如何踏众神,踩诸仙,战万魔,掌太一,定天道。少年说:”我之天道,永不可灭。”
  • 英雄联盟之血泉售货员

    英雄联盟之血泉售货员

    李鑫,白天,他是一个理货员,而晚上,他的灵魂确是另一个大陆的……售货员对,你没看错,他的灵魂就是召唤师峡谷的血泉收银员。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肉体苏醒,灵魂深处的记忆,也将消失,仿佛一场梦……而这一切,却因一场意外而改变,那些沉睡在召唤师峡谷的英雄纷纷散落在我们的这个世界……剑圣……好吧是个中学语文老师……EZ……一个送快餐的……武器大师……汽车维修工……德玛西亚皇子……他是个厨师……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英雄梦,让我们一起来拯救英雄联盟!
  • 火影恋爱篇

    火影恋爱篇

    不喜者慎入,谢谢。一个cosplay长老级女生穿越到火影的世界,与漩涡鸣人,宇智波佐助,春野樱和卡卡西老师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羁绊。里面我爱罗也会有很多戏份哦!因为猫猫还是很喜欢我爱罗的呢~女生与鸣人的特殊羁绊就在这里展开了~
  • 大戏剧论坛(第4辑)

    大戏剧论坛(第4辑)

    论《长生殿》的整本演出、伎乐:横游于亚洲大陆的艺术之舟、礼仪之属和娱乐之需:宫廷戏剧的两种文化属性、上海新式舞台的出现与海派京剧的确立、明清女性戏曲作品的“拟男”现象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剧神异情节及其渊源、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定位李玉茹:从京剧表演艺术发展的角度、戏剧意象论、相通的戏剧源流及相似的审美理念——兼论梅兰芳访日公演成功的艺术因素等等。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故事的始终

    故事的始终

    我......嫁给你......好吗?......抛弃二十七年的岁月,他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没有人知道,有时候,一个女人要用她的一生,来说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短篇小故事,全部在这篇小说里,欢迎收看于惜汐的故事生活。最初是在17k小说网创作的,现在搬到这里来发表,谢谢大家收看!
  • 保镖学校

    保镖学校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陌生城市的陈家洛遇到抢劫的,抢劫?不会吧?这个小偷居然和那个千金小姐的保镖是一伙的,经过这个事情,陈家洛从而认识了大小姐姚瑶,姚瑶:“你可以做我保镖吗?”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在保镖学校生活久了,陈家洛结识了不少伙伴,若若,李嫣然,钟灵,李紫紫等人,不一样的历险开始,在一个个的困难面前,陈家洛是否会坚持向前,他和自己喜欢的人最终在一起了,吵吵闹闹的日子,这样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