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0100000008

第8章 意识形态的再次终结?(1)

——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概念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相对模糊的词汇。狭义的概念指特定的艺术风格和情调。但这一概念也广义地描述与所谓的“后现代状态”相关的新型社会政治和文化组合。在本章中,“后现代主义”意指特定的当代政治、社会、文化理论(见Huyssen,1984;Jameson,1984;Harvey,1989;Gitlin,1989)。1950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社会科学由一种广义的、在“工业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正统共识”所主宰(Giddens,1977)。这种理论的关键方面之一是,在西方社会,阶级冲突已经被“规范地管制”了,因此,意识形态冲突作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过渡过程的主要特征也已经基本消失。显然,这一理论强调了规范性共识,并聚焦于自由主义国家的一些具体运转机制,由此表现了一种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引用贝尔(Bell,1960)的经典作品的标题——“意识形态”已经终结。可是,政治上的分化和1960年代的激进社会运动都对“正统共识”的前提提出了质疑,并导致了广泛的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发现”(Hall,1982),使其成为1970和1980年代初英国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这一概念似乎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起再一次地失宠了。而这听上去确实像另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终结”的断言。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共产党政权在东欧的失败,一种类似于贝尔的1950年代论点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在右翼知识界产生。这种论点庆贺西方自由民主共识和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胜利,把它们视为人类唯一的可能性未来,认为此后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意识形态冲突的空间了。福山(1992;1993)的“历史终结论”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关于对这一观点的批评,请参考Alan Ryan(1992)。不过,这一来自右翼的新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不属于本章分析的理论思潮范围,因而不是本章的关注对象。

当然,在1980年代,宣称意识形态概念已过时的理由与1950年代根本不同。倘若1950年代“意识形态终结”观念是出于对一个假定已经实现了的规范性共识社会的颔首嘉许,那么1980年代新出现的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颠而覆之的批判,其基础恰恰反而是对差别观念和异质话语的“弹冠相庆”。另外,与其说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在于简单地宣称一种新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到来——在这种新的结构中,“意识形态”烟消云散——毋宁说它们通过否定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基础以及使意识形态理论有意义的认识论范畴的方式釜底抽薪。在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潮里,意识形态理论悄然无声地在一个自由飘浮的所指和互不相容的话语世界里被消解掉了。

在本章中,我先对一些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观点进行综述,并考察近期社会理论中一些看似使意识形态观点时过境迁的新发展。之后,我评价这种理论发展的优点和局限。虽然最近的社会理论发展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纠正,但是我认为,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景一笔勾销还为时过早。

■超越意识形态概念: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意识形态概念的定义多种多样,而且常常相互矛盾。比如,有涉及意识形态特点的各种不同观点,有对意识形态本质的不同表述(从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到自然化的观点和物化的意识),还有关于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不同说法(从把意识形态看做阶级意识严格而系统的表述,到将其视为与阶级意识没有必然联系的话语因素)。尽管如此,这些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点却共同关注一些基本命题,比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形态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充分的知识形态等。但是,当代重要的社会理论学家福柯则抛开了以上这些基本问题。这一点在他的后期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与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是否是一种充分的知识形态等问题的关注相反,福柯对知识系统内容的评价并不感兴趣。他更关注特定社会治理领域中真理、知识和信仰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程序和机构。用福柯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话语体制的政治”,或关于真理的政治(Foucault,1972)。这样,福柯摒弃了真实/虚假或真理/意识形态的分野,并从根本上消解了认识论问题。也就是说,他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对各种话语体制的研究本身是否提供了任何意义上真实、正当、充分和不被曲解的知识(Fraser,1989)?

第二,福柯对权力的分析远远超越了各种意识形态理论传统上所关注的意识和认知范畴。在福柯看来,现代权力主要不是通过扭曲人们的信仰系统,而是通过渗透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影响单独个体。这样,倘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通常认为特定社会秩序的维持是通过与主导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来实现的话,那么对于福柯而言,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内聚(social cohesion)通过渗透于人体(而非思想)的实践、技术和方法得以实现。换言之,权力的技术手段与其说运行于主体的意识之中,毋宁说运行于无意识和身体客体(the body object)之上。福柯的后结构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区别,在本尼特(Tony Bennett,1990:247)关于福柯和葛兰西的对比中有很清晰的表述:福柯强调了社会技术在规范那些被认为是社会管理客体(objects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的民众(populace)及其行为方面扮演的角色。这反过来又引向了对身体/心灵之结的关注:即权力关系投射在身体之上,对其进行规训并强迫其完成任务,通过产生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的行为体的方式以影响、修正心灵。与此对照,葛兰西则强调了意识形态在组织形式上相对与人民(people)的文化、道德和知识领导权的角色,在这里人民被视为政治行动的主体(subjects of political action)。他强调了争取民心的斗争,即可以评估意识形态在组织政治主体的意识方面所产生的“心理影响”。(着重号为原文所加)福柯的支持者认为,福柯对实践的强调和他对权力运行中无意识的具体表现的关注,使得任何讨论权力和信仰系统之间关系的尝试都变得肤浅而有限。甚至葛兰西所主张的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以及对话语要素的勾连(articulation)都不再是能充分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这也意味着,在意识领域和围绕这一领域的斗争也不再是充分的分析范畴。

■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及其对认识论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通常预先假定存在和意识、现实和思想、物体和话语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意识形态属于意识、思想和话语范畴,它与物质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对立关系。除了福柯之外,激进的话语理论及其对认识论的批判也挑战了这种基本对立(Macdonell,1986)。这一点在赫斯特(Paul Hirst)和海恩德斯(Barry Hindess)的后阿尔都塞(post Althusserian)话语理论以及拉克劳(Ernesto Laclau)和墨菲(Chantel 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十分明显。

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1977)一书中,赫斯特和海恩德斯彻底铲除了话语和外部物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们批评阿尔都塞(和他们自己的早期著作)保留了“真实具体”(real-concrete)这一概念,而这其实可以被“思想中的具体现实”(concrete-in-thought)所替换。他们认为,阿尔都塞陷入了所有认识论的陷阱,而这一陷阱源于“一方面是话语王国,另一方面是实在或潜在的话语对象所在的王国”(1977:19)这个假设中的两个对立因素。虽然赫斯特和海恩德斯没有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但他们主张,这个世界原则上没有什么可以被说明或认知,也没有什么可以被指认(1977:19)。这样一来,“知识”和“表象”这样的概念就不存在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对认识论的摒弃意味着对知识的认识论概念的摒弃,这种概念或多或少把知识看做是对某种独立存在的现实的充分再现或把握……意味着话语和话语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本不能被视为一种知识的认识论关系(1977:21—22)。这种对认识论的批判在拉克劳与墨菲的《霸权和社会主义策略》(1985)一书中被更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不仅否认了话语和非话语实践的区别,而且批评赫斯特和海恩德斯依然还保留着如下想法,即或许还存在着没有被“建构于话语中”的“客体”。在拉克劳与墨菲看来,万事万物都通过话语组成并存在于话语当中。社会就是“没有外部话语现实”的“话语领地”。在他们看来,不能把社会看做一个浑然天成的整体,以为整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固定不变,并根据与作为社会关系结构之基础的中心原则(或矛盾)的相对关系来决定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并依此运行。同时,我们也不再可能在社会是可知的概念中找到像“生产方式”这样的统一原则。社会领域更适于被看成是由分散的差异个体所组成的网络,这些差异个体陷入了一种流动而不断变化(因而是偶然和暂时的)的相互联系的关系之中。当然,拉克劳与墨菲在形式上坚持认为,他们的主张“与思想之外是否存在物质世界无关”(1985:108)。同时,他们也肯定了话语本身的物质性质。尽管如此,这些陈述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占很大分量(Geras,1988;Witheford and Gruneau,1992)。

这些对客体对象与话语之间的区别的消解对意识形态概念和意识形态批判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倘若现实是通过话语组成并存在于话语当中,倘若对现实的客观认知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那么指责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有迷惑性的、是对真实的不全面的呈现,或直言意识形态是被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关系虚假表象的迷魂汤,凡此种种都变得毫无意义(Lovell,1980:24)。在这种认识论怀疑主义之下,将意识形态看做是一种意识这种行为本身包含了对知识和真实的某些站不住脚的假设,而这些假设本身是19世纪思想中应当被抛弃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包袱。这样一来,意识形态概念就被剥夺了其理论根基。

这些理论在社会与政治层面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持续适用性而言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意识形态概念包含了不可消解的阶级分析维度。阶级与具有历史“客观性”的社会政治利益相联系。事实上,意识形态经常被等同于特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观念,并发挥着掩盖和神秘化阶级利益的效果。尽管在具体论述上有着种种细微差别——从意识形态简单反映经济利益的观点到阿尔都塞的经济“最终”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坚持主张“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具体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之间存在某些内部关系”(Eagleton,1991:210)。这种观点认为,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导致特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批判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揭露在特定意识形态系统或特定的意识形态建构形式之中隐藏着的具体的社会和经济利益。

赫斯特和海恩德斯全面挑战了这些观点。他们从阿尔都塞所持的观点出发——即在经济决定因素与政治和意识形态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相关性,进一步发展到认为这两者之间必然没有相关性,从而切断了社会、经济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最后联系(Hall,1985;Witheford and Gruneau,1992)。在这种理论中,客体俨然由话语组成并存在于话语当中,而且我们无法断言和知晓真实;社会经济利益是政治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物;更有甚者,我们也无法“客观地”说明政治究竟是什么。因此,赫斯特和海恩德斯认为,没有理由从“它们声称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来解读政治和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斗争不能被视为不同经济阶级的斗争”(转引自Eagleton,1991:212)。

同类推荐
  •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编者在“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第五届(2008)年会收到的大量文稿中,经作者同意在部分新闻学期刊2008年发表的有关文稿中,共选取111篇稿件,辑成《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以飨读者,并恳请各方指正。
  • 学与教的变革

    学与教的变革

    本书是《当代课程与教学新视界》丛书之一,内容涉及作者多年来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探索的主题,主要有脑科学指导下的教学原理,珠心算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小班化教学,成功智力理论的应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崛起。
  •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怎样培养学生科学发现能力

    学校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爱弥儿(精典教育)

    爱弥儿(精典教育)

    本书共分为5卷,每一卷的儿童年龄都各不相同,并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第一卷,卢梭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第五卷,卢梭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热门推荐
  • 复仇冷公主的霸道酷王子

    复仇冷公主的霸道酷王子

    十年前,她.软弱.母亲被杀十年前,她.善良被姐姐陷害十年前,她.信任.被妹妹推下悬崖她们和别的女孩不一样,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们要在1000个人的名额里活下去,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们在训练,从来没有人知道她们有多么的辛苦,但——辛苦是值得的,因为她们要——复仇
  • 兽王·战兽隼狼

    兽王·战兽隼狼

    沙祖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胜利,手段百出,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军队的频频失利令他决定孤注一掷,密谋将东西联邦政府的谈判组成员杀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东西联邦政府群龙无首,很有可能就此被沙祖扳回局面。一时间,沙祖身边集中了苏尔、黑鹰王纳特和独孤霸三大超一流高手,并由加利亚城城主金铎率众强者围杀东西联邦政府的护卫队和保镖队。千钧一发之际,兰虎挺身而出,与隼狼合体……
  • 宰武

    宰武

    传说,天地间有一条永恒之脉贯穿万物,只有最强大的生命才能看见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获得永生。
  • 青春是一个梦

    青春是一个梦

    “这怎么可能!?我一定还在做梦!”莫秋叶大喊着。“秋叶,醒醒吧!这不是梦!这不是梦!”言默抱着秋叶,他是有多么喜欢这个女孩啊。可是莫秋叶可能再也走不出自己的梦境了...-----------------------------------------------人物:莫秋叶云朵安玫言默林冬枝于清艾晽章明老师可老师等
  • 天后的沉沦

    天后的沉沦

    爱情之于恋爱中的而言,猜得了开头,料不到结局。当爱情成为往事,昔日拥有明媚笑容的女孩成为享誉国际的天后时,身为娱乐公司新晋大BOSS的他能否潇洒送上祝福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一朝穿越成废材,吟天下

    一朝穿越成废材,吟天下

    “长醉吟,何罪无奇书,莫笑红尘间,躲不开宿命......”一朝穿越。她,用歌声在这个大陆站上王者巅峰。废材又怎样,庶出又怎样,天赋为零又怎样。五年之后,她强势回归。谁又会知道,五年前,这个弑父,杀姐,还将哥哥的武功全废的废材。五年时候是多么的耀眼。“我家宁宝贝不是你们一界凡夫俗子能喜欢的。”他霸袖一挥,留下一个皇者的背影。真是不给别人一丝丝靠近他家宝贝的机会!
  • 绿灵危机

    绿灵危机

    简介:生化危机?不!那已是过去式,颠覆传统生化危机人与丧尸的对决,新的种族层出不穷,古老血族、亡者精灵、巫妖、梦魇族、旱魅尸族、焱族、海神族、恶魔族、妖族,绿人、森林中的兽类、各色新奇可怖的植物.........世界树绿灵对人类发出的总挑战,于世界东南西北沉寂了千年的四大家族涌现而出与人类一同抗争,身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少主夜星晨,看他如何拯救人类,缓解危机,人类是存是灭?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现代科技与古老咒术的结合,人族与异族的火拼。而这一切的开始竟然是一双“筷子”!一双筷子引发的危机,人类的何去何从..........敬请期待。
  • 我们也曾颠沛流离

    我们也曾颠沛流离

    时光荏苒,墨色青春里;也许我们经历过创伤,也许我们体味过幸福;但,终究,我们会失去一切;时间是个残酷的东西;不经意之间,我们就那样错过了;我们不曾携手与老,不曾开颜欢笑;但我们,曾一起颠沛流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探险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探险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共有10本,包括《荒岛历险故事》、《海上历险故事》、《沙漠历险故事》、《森林历险故事》、《古堡历险故事》、《登山历险故事》、《空中历险故事》、《野外历险故事》、《探险历险故事》和《恐怖历险故事》。这些作品汇集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惊险、历险故事近百篇,其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阅读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增强思维,还可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
  • 妃常狠毒

    妃常狠毒

    前世他亲手杀了她的孩子,将她养在毒瓮中,被蛇蝎活活咬死。一朝重生,她势要将他千刀万剐,以泄心头之恨。太师府内,有女狠毒;有朝一日,凤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