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人文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中的先进部分,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的表现形式。
(二)人文精神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狭义的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是指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是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人文精神能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并激励自己。在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在儒家经典《大学》里就有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说。这16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渊源。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灵魂,它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它的内容体现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还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解放、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类和谐美好命运前途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
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指的是人们在与外部环境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价值取向,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德行操守等特殊气质的综合体现。
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一出生就开始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大学时期是这个转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这个时期通过学习理论,要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精神专指大学生与周围环境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特殊气质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根据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概念,结合国家、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期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江泽民同志说:“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但是我们的大学生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建国后所少见的。笔者于2008年7月带领一支由35人组成的大学生支教志愿团赴四川绵竹灾区支教一个月。大学生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无时无刻地感动着绵竹人民。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多难兴邦”。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在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着基本要求。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可见,党和国家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国家利益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是不同的。中世纪以前,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本土为主的陆地区域。中世纪后,随着航海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将国家利益的目光从本土投向海外,国家利益也由陆地向海洋延伸。二次大战后,随着航空、航海、航天及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国家利益的视野也有了极大拓展,开始从一维空间转向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电磁等多维空间,关注的重点也从生存利益向发展利益转变。
在现阶段,我国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安全和发展两个基本方面。安全和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维护发展利益,必须要有强大国防为后盾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必须依靠国家的发展。我国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以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和安全为标志的安全利益,以维护国家基本制度和社会稳定为核心的政治利益,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利益,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根本的文化利益。
2、要促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就要求大学生坚持和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各民族能相互团结、共同繁荣,经受各种风浪的考验,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当代大学生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3、要增强国防意识
法国作家都德写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描写的是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被迫割让一部分土地给普鲁士。这块土地上有个乡村小学,因为在即将开始的异国统治下,再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学校这天上的是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作品通过小学生弗朗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反映一个国家在遭到外敌侵略之后,学校里连自己祖国的语言也不让学习的情况却是十分真实的。我国过去在有国无防的情况下,国家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块国土成了敌战区、沦陷区。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只能接受外国的奴化教育,成为列强的宣传工具。可见,一个国家的国防是多么的重要,对当代大学生来说,随时都要增强自己的国防意识。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面对改革出现的大好形势,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国际形势并不太平,我们必须巩固国防。”1988年10月25日,江泽民在《国防教育应纳入思想教育总体系》一文中明确指出:“只要国家存在,就有国防,国防教育就要长期进行下去,作为公民的终身教育来抓,不能搞‘一阵风’,不能形势紧张就搞,形势缓和就不搞。”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强调和规范国防教育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国防教育迈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可见,增强国防意识,不只是战争年代的要求,和平年代仍然很重要。增强国防意识,就要求大学生自觉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在高校的组织下,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国防理论、国防形势、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制。
4、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是四大发明的发源地。进入近代以前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最前列。只是到了 16 世纪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天朝大国意识的增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才逐渐落后了。到了 19 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人民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20 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腐朽的封建统治。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没能得到彻底进行。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的彻底解放和政治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发展毕竟是低水平基础上的发展。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综合国力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贸组织的加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了解和认识。自觉地对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建设承担责任,做出奉献甚至牺牲。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首要内涵,这是大学生培育其他人文精神的前提。爱国主义要求大学生始终坚持如下认识:一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祖国负有责任和义务。二是祖国的前途命运决定个人的前途命运,祖国的强弱,决定了个人的地位和尊严。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通过爱国的情感、爱国的思想、爱国的行为表现出来。其中,爱国情感是一种感性认识,爱国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一种实践。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光有爱国情感还不够,还要不断提高爱国觉悟,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理性升华,同时要切实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祖国建设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地有效实现。
(二)民主与法治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理念最为活跃,大学生这个群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快。他们对诸如“政治文明”、“依法执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等新概念有着深刻的认识。落实在高校,要求“依法治校”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往各高校处理违纪学生,大多由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说了算,甚至由班主任、辅导员说了算,不管处理决定是否合情合理,受处分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而无处申诉。这种“家长式”管理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缺少申诉和复议的处理决定,往往很难保证其公正性、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自上而下的单方面处罚方式,有违现代民主与法治精神,不利于大学生民主与法治观念的养成。现在,高校已经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对此进行了改革,成立了学生申诉委员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民主与法治精神呢?
培养大学生民主与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主义的束缚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清除,随时都可能侵袭缺乏政治免疫力的头脑。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如市场机制具有趋利性、自发性、盲目性,容易导致人们思想失律、道德失范、行为失调,导致校园治安甚至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充分说明,高校应该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培养大学生民主与法治精神,就要求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等问题,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法律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真正信仰和信赖,才能有力量,才能有权威。依法治校,就要求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努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