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8000000015

第15章 终止内心的暴力——佛说慈悲(1)

【颂】虎头虎尾一时收,凛凛威风四百州,却问不知何太险。师云:“放过一着。”

【评】慈悲就是要瞻前顾后,普度众生。我们如果能用一颗菩提心去温暖他人,能够直面承担,就可以终止内心的暴力,就可以将欢喜带给他人。

我们的心就如一座花园,其中蕴藏着各种各样的种子。每当愤怒、暴力、恐惧的种子破土而出时,我们便会失去灿烂的笑靥,坠入伤感抑郁的深渊。每当理解、宽恕和慈悲的种子茁壮成长时,爱与和平之花就将绽放,善意也将在人与人之间流传。生活因微笑而美丽,人生因慈悲而精彩。只有心怀慈悲,我们才能融化人们心中的坚冰,才能拥有欢喜人生。

同体共生,悯物悲人

佛家认为,真正的善良首先应该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之上。世有平等,然后有真慈悲。若是一个拥有很多财物的人将自己的东西送给缺衣少食的人,这并不是慈悲,而是怜悯。若是我们只对品德俱佳的人给予同情和帮助,而对品行不佳的人的困难漠然处之,这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种品行上的歧视。若是我们只将关爱动物的目光放在国家保护级动物的身上,而对自家的宠物熟视无睹甚至虐待,这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种名不副实的热爱。

世间万物一直生活在彼此之间的因缘际会中。没有谁可以离开周围的同伴独自前行,也没有谁可以任意地改变身边的人或物的生存轨迹,即使是身为世间最具智慧生物的我们也不例外。因此,无差别地珍惜身边的人和物才是真正的善良者所持有的态度。《碧岩录》中就载有“镇州三圣”慧然禅师就此问题向雪峰义存禅师请教的内容。

有一天,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问雪峰义存禅师:“已经修正透脱的人,就像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一样。这样的人要吃怎样的食物呢?”

雪峰禅师说:“等你修行到像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那样境界的时候,我再来告诉你。”

三圣禅师说:“你是一个指引过一千五百人的高僧,怎么会不懂这样的话呢?”

雪峰禅师说:“为了弘扬佛法,我一直在住持在世的事情,实在是太忙了。”

公案中提及的金鳞鲤鱼就是悟道高僧的象征。三圣禅师想知道的是已经悟道的高僧还能做什么工作,雪峰禅师先后提供了两个答案,一个是“等你修行到任何网都网不住的金鳞鲤鱼那样境界的时候,我再来告诉你”,一个是“为了弘扬佛法,(我)实在是太忙了”。实际上,这两个答案蕴藏着雪峰禅师的真意——高僧在悟道之后并不会在原地停留,而会立刻投入到滚滚红尘中,做普度众生的工作。

滚滚红尘便是每个人的人生道场所在。身为世间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同样是自由的热爱者,同样渴望得到爱和尊重,得到他人的怜惜与关怀,同样需要宽厚的肩膀,需要有人来抚慰受伤的心灵……这许多的共同点正是众生之间存在着同体共生关系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对周围的人和物心怀怜悯,就是对我们自己心怀怜惜。

因此,对众生心怀怜悯不仅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对于自我与万物之间紧密联系的理解和顿悟。星云大师认为,真正的财富在自己心里。如果每天有大量的财产供自己支配,每天享受着高消费的生活,而自己的心日渐荒芜,那么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穷人。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与众生相伴的机缘,失去了生命之源。如果这样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就会像一朵花一样慢慢枯萎。

在佛祖眼中,世间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珍惜和热爱的。我们也是众生中的一员,为何不能去做珍惜和热爱的工作?与其像一朵娇弱的花一样慢慢枯萎,不如用一颗悲悯之心去关照众生。当众生从我们这里获得爱与尊重,他们同样会将这份爱与尊重带给我们。

【莲心慧语】

《大智度论》有言:“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能高飞;世人虽有富贵力,不如学道功德深。”真正的财富在我们心中。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若是心中荒芜,也只会逐渐迷失自我。当我们对众生心怀悲悯,我们便找到了活力之源,更可贵的是众生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悲悯。

以大悲本心,行众生方便

世人常说,佛有菩提心。《庄严论》曾经为菩提心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大乘佛法的纲领《大日经》中也提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悲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当大悲心的力量越来越强烈时,我们对于众生的爱和与人方便的责任感就会越强烈,相应的,产生的菩提心的力量就会越强大。

有一天,一位僧人问赵州禅师:“听说您曾经在南泉普愿禅师门下参访,有这回事吗?”

赵州禅师说:“镇州出了个大萝卜头。”

僧人想要向赵州禅师请教是否曾在南泉禅师门下悟得佛法,而赵州禅师借此偷换了概念。在赵州禅师看来,若是自己直接将悟得的佛法传授给提问的僧人,他就只能学到佛法的皮毛,因为没有经过亲身的证悟很难领悟佛法的真谛。本着对僧人负责的精神,赵州禅师才用“镇州出了个大萝卜头”作为答案。这便是赵州禅师回答的深意,也是赵州禅师一颗菩提心最真实的体现。

菩提心并非高不可攀的通天宝塔,也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它就那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菩提心,不欺侮弱小是菩提心,不因善小而不为也是菩提心。当菩提心在心中生根发芽之后,我们的心地会变得更加柔软,内心的暴力会逐渐停止,眼前将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阿那律是一位勤奋的修道者。他总是孜孜不倦地研读经文,经常整夜不睡。后来,由于过度劳累,阿那律失明了。他虽然很伤心,但是没有丝毫颓唐,反而更加勤奋地研习体悟了。

有一天,阿那律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他自己动手缝补,可补着补着,线脱了。双目失明的他只好不断地在身边摸索,样子十分狼狈。佛祖知道阿那律遇到了困难,就来到他的房间,替他找到跳脱的线,并帮他穿到针里。

“是谁在帮助我穿针呢?”阿那律问道。

“是佛祖在为你穿针。”佛祖一面回答,一面帮助阿那律缝补他有破洞的衣服。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佛祖这样教育他的弟子们。

佛祖主动践行自己的开示,为弟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感动。他们相互勉励,相互鼓劲,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穿针引线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佛祖却能将它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来加以践行。一滴水折射的是整个太阳的光芒,佛祖对众生的爱怜之心可见一斑。弟子们也正是受佛祖榜样力量的影响,将为大众服务作为己任。

我们都是人生海洋中的一颗小水滴,若能将帮助他人作为一种责任来践行,人生中便多了几分关爱与尊重,少了几分烦恼与痛苦,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海洋深处会长出一株象征觉悟的菩提树。当菩提树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之时,我们也将结束回归澄明心境的旅程,与自己关爱与尊重的人结伴同行。

【莲心慧语】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将自己对于众生的爱、责任与尊重很好地传达出来,就可以终止自己内心的暴力,与崭新的世界相伴而行。

与人为善也要见人下碟

有一天,新兴严阳尊者在路上遇到一位僧人。尊者举起拄杖就问:“这是什么?”

僧人回答:“不认识。”

严阳尊者说:“只是一根拄杖而已,你都不懂得。”

严阳尊者又拿着拄杖向地上一扎,继续问道:“这样你懂了吗?”

僧人回答:“不懂。”

严阳尊者说:“只是一个土坑你都不懂。”

严阳尊者又把拄杖扛到自己肩上,问:“你会了吗?”

僧人还是回答:“不会。”

严阳尊者说:“横扛着拄杖,不去管别人,一直向千座万座山峰走过去。”

严阳尊者是一位悟道高僧,他对僧人如此耳提面命,就是希望僧人领悟大道,可惜几次三番开示,奈何僧人就是不明白。结果,严阳尊者只好留下“一直向千座万座山峰走去”的开示离去。其实,僧人并非不想学习严阳尊者的大道,只是因为他们双方没有找到与对方交流的契合点。

同样的情景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生活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们耳边常常会传来这样的声音。声音的主人除了渴望表达自己独立思想的少年,更多的还是那些表达自己善良和悲悯之心未果的人们。他们有着最美好的初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与痛苦告别,与欢喜相伴,可惜未能如愿。

古人说,要了解某一位禅师所讲的话,必须先知道他所在的宗派旨趣,千万不要自立规矩。同样的,与人为善也要从他人的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每个人的心念、智慧和领悟程度都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品德再高尚,我们也无法将与人为善的美好初衷变为现实。

妙庄严王有两个儿子净藏、净眼。他们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有了神通。有一天,净藏、净眼的师父对他们讲希望度他们的父亲皈依佛门。

“父亲从来不信佛。这件事恐怕很难。”两位兄弟争先恐后地告诉师父。

“那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师父说道。

两兄弟回宫之后就把这件事对母亲讲了,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帮助。

母亲为难地说:“你们父亲并不信仰佛教呀……”

“可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两兄弟答道。

母亲说:“这样好了。你们修行应该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父亲面前显露一下,我再劝一劝,应该会好一些。”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殿。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了。”母亲说。

“儿子?”妙庄严王很奇怪,明明只有妻子一个人呀。

这时,窗外传来两兄弟的声音:“父亲,母亲,我们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妻子抬头一看,两个儿子在半空中站着。他们先是变成两座金光闪闪的佛像,又变成开满花的菩提树,又变成两匹骏马……

两个儿子的神功让妙庄严王啧啧称奇,并一定要去拜访儿子的师父。

于是,妙庄严王带着后妃、儿子和群臣去拜访了师父。在听过师父讲解的佛法之后,妙庄严王心中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决定皈依佛门,出家修行。

正是由于母亲对于父亲的了解,让两个儿子在妙庄严王面前显示了神通,才使妙庄严王皈依了佛门,否则就会引起其无限的反感。与人为善同样也是一种皈依。找到自己的善念与他人的善念的交会点,使双方的智慧和心性不发生冲突,我们就可以不再因为悲悯之心而生出怨念,就可以享受自在的生活。

同类推荐
  • 论语新读

    论语新读

    本书是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翻译和解读,依《论语》二十篇结集而成。该书力求在现代历史语境下,解读并还原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统治的古代权力-道德型社会,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又有对当下现实的智性关照。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 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 称为一家。
  • 儒家的智慧

    儒家的智慧

    本书将揭开神秘的心理世界面纱,运用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实例,对关系人一生的爱情、婚姻、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给予深刻剖析。
  •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史海探真:为中国哲人申辨

    本书探讨了中国思想史或教育史上的人物,大体上可用“哲人”来概括他们,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也有相对没那么出名的陈白沙、容闳、徐复观等。
  • 思维迷宫

    思维迷宫

    有一句格言说在社会中做事情,“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而在哲学中想事情,情况恰好相反,似乎应该说“正确地做事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这是一本关于哲学思想方法的书,内容包括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如诡辩、怀疑、剃刀、还原、分析、辩证、解释、消解、诗化、正名以及作者本人所主张的无立场方法等。
热门推荐
  • 代天还道之默认日记

    代天还道之默认日记

    或是一场笑局,或是一次赌博,凡凡众生又怎与神斗!可天道又如何,不过是尔等的一场骗局,是福是祸,是输是赢,万年前的帐,如今我到要看看你们如何来偿!
  • 神魔之弈

    神魔之弈

    玄天大陆以武为本,以武为尊。修武者,武之极限,可以成圣,成仙,成神。
  • 再世寻仙

    再世寻仙

    瑶池盛会结因果,百花仙子谪凡尘。一场劫难,一场凡间之旅,这一世再寻仙路,期待重临九天之日。
  • 暖风带来薄荷香

    暖风带来薄荷香

    一个文静,乐观而又倔强的女生,偶然遇到了一个少年,命运从此交接在一起。
  • 日久知他心

    日久知他心

    你有没有喜欢过一个人?从青涩年少到璀璨之年,生活里,满满都是他的气息。她喜欢他喜欢了十一年,96360个小时中每一刻都有他的身影。她以为的结果,就是不可能。可有一天,那个人忽然告诉你,他念了你十四年,有生之年大半的时光都在爱你。到底是怎样的用情至深,才能隐瞒这么久岁月?再次相遇时,不是缘分超脱常理。而是,预谋已久。这世间,我只惟愿与你,相守到终老。
  • 飨食者

    飨食者

    2014年J发现他的女友行为异常,在差点被女友杀死的时候,一男一女搭救了他。并告知他的女友早就已经死亡。与此同时,J幼时的朋友庄在上海遇见了一个叫做Z教授的人,意外看见Z教授“豢养”在家中的一个头颅。至此关于存在“飨食者”的真相才被他们所知。另一方面一个叫做京川的台湾女生追踪她出走的弟弟来到J的城市,而J已故的女友意外地出现在J面前……
  • 秋灯对雨寄史近崔积

    秋灯对雨寄史近崔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控魂专家

    控魂专家

    “灵魂晶片的出现,让我国人民开始能逃避死神镰刀的收割,每个人都能近乎永恒地延续生命。而这也导致了整个自由联邦社会的堕落!我们该何去何从?现在人类历史走到了一个崭新的拐点!”——自由联邦第78任总统黎阳“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当智能化的步伐不断加大,机器人将人们所有的饭碗夺去,让绝大多数人再也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那才是最可悲哀的一件事!”——蓝星联邦总统黎阳这是一个孤儿在近乎异世界的亿万年后地球最后一个科技荣耀时代的奋斗史,拥有不死灵魂且能够不断开发灵魂异能的黎阳能终结人类文明的毁灭式崩溃吗?
  • 阴证略例

    阴证略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西岐二公子

    西岐二公子

    新书《无常地狱》我梦想着能达到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辰东、唐家三少、贼道三痴那般高度。此乃孤之回忆录,记录孤的一生。漫天诸神,孤不怕你们看见这篇文字。对于一个将死之人,还有什么能让他屈服呢?孤虽然同蝼蚁般弱小,可再弱小也是天地的精灵,不是你们可以肆意玩弄的布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