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森堡时刻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巨大的精神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因此而发疯的人。内森堡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精神,也难以逃脱厄运。
有一次,内森堡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上去劳动。一路上,他产生一种幻觉,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他的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幻觉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幻想自己是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中,精神饱满地发表演讲。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内森堡知道,这是久违的笑容。当他知道自己也会笑的时候,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会活着走出去。从集中营中被救出来时,内森堡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在“魔窟”里保持年轻。
课堂精讲:
法国作家拉伯雷说过这样的话:“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愁眉苦脸地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如果我们爽朗乐观地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当我们面对困惑、无奈时,不妨给自己一个笑脸,一笑解千愁。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以为自己处于某种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时,这种状态就会愈发明显。有时候我们本来不是很难过,一旦哭起来,却越哭越伤心,就是这个道理。当你认为自己很可怜,让痛苦爬满额际,你的生活就会真的很痛苦;而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乐,并且快乐地生活,那么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乐。所以,我们平时不妨多给自己一些阳光的微笑,这可以增加你良好情绪的体验,能恢复积极豁达的心态,还能有效提高行动力,增强自信心。
课后总结: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让人伤心或者烦恼的事,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的处境,不钻牛角尖,多给自己一个微笑,乐观地面对生活。
减慢心灵的钟摆
课堂导读: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一段广为人知:
乡试出榜那天,家里断炊,范进抱着一只母鸡到集上去卖。报喜人来了,邻居寻范进回去打发报喜人,范进不信,被邻居一把拖了回来。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金榜)”。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说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范进被人唤醒后,哭笑无常,满街疯癫。后来,被他的岳父胡屠户扇了一记耳光,他才惊醒过来,疯病才见好。
课堂精讲:
在情绪心理学中,人们把那种由于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引发的,心理像钟摆那样向两极摆动的现象,称为心理摆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感情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
人的心理变化犹如大海的波涛,一会儿潮起,一会儿潮落,潮起潮落,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这种变化总是在心理的两极来回摆动,从而产生心理摆效应。心理摆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两极循环人格密切相关。有些人的人格特征总是两极心理状态很明显,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心灰意冷;一会儿快快乐乐,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爱,一会儿恨,等等。这种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
心理摆效应会令人的情绪陷入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要克服它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反应,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着激情,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唯有如此,才能在生活场景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情绪变化,从而陷入极端的情绪中。
课后总结:
为了避免心理摆效应,我们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在快乐兴奋中,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当陷入情绪的低谷时,要懂得把注意力转入一些能平和心境或振奋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
幸福其实就在你脚下
课堂导读: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明天在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全部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课堂精讲:
古希腊学者库里希坡斯曾经说过:“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身后,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将因此具有巨大的张力。那么,到底什么叫做“当下”呢?
简单地说,“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全心全意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如果一个人都将力气耗费在过去或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课后总结:
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说:“幸福不在明天,也不在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在现在。把握当下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无限地憧憬明天,幸福永远也靠近不了我们。”无论生活是平淡,是忙碌,或是没有理想中的好,都要记得从中给自己找出一个幸福的理由。
为明天的幸福撒下种子
课堂导读: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沙鼠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准备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前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起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实际情况是,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一只沙鼠在旱季只能吃掉2公斤草根,而沙鼠却一定要运回10公斤才能踏实。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一一清理出洞。
课堂精讲:
从沙鼠身上似乎能找到我们的影子——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为所谓的“明天”、“后天”深感不安,为那些还没有到来,或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物焦急忙碌。人们往往有一种为即将到来的明天做足一切准备的习惯,于是终日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让明天能获得更多的幸福。结果,幸福被定格在了“明天”,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因果定律,该定律认为,每一个结果都有一个特定的原因或者多个原因,今天的结果是昨天造成的,今天又为明天种下了因。假如在今天,我们只能取得1%的幸福,也不必奢望从明日获得99%的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没有这1%的注入,就不可能产生99%的结果。我们要想收获幸福,就先要种下幸福的种子。
美国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瑟里格曼认为,幸福=快乐+意图+参与。幸福并不是空等来的,不是被动地期盼来的,而需要你具有快乐的能力,获取幸福的意图,并能积极地参与。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幸福,就该清醒地审视自己。要知道,一味地抱怨或叹息过去根本毫无意义,与其低落、委靡,不如珍惜当下,积极生活,让今天成为明天的幸福理由。
课后总结: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我们每个人当前的现状,都是我们过去种下的因导致的果。幸福也不是必然的,要想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幸福中,不是要忙忙碌碌地为明天的幸福做工作,而是在心底种下幸福的种子,静待它在明天盛开。
第3周告别坏心情,幸福自然来
私欲是堵住幸福的墙
课堂导读:
一位虔诚的教徒受到天堂和地狱问题的启发,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他找到先知伊利亚。
“哪里是天堂?哪里是地狱?”伊利亚没有回答他,拉着他的手穿过一条黑暗的通道,来到一座大厅。大厅里挤满了两腮凹陷、饥肠辘辘的人,在大厅中央支着一口大铁锅,里面盛满了汤,下面烧着火。这里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分到一份汤喝,但那勺子太长太重,饥饿的人们贪婪地拼命用勺子在锅里搅着,但谁也无法用勺子盛出来,即使是最强壮的人用勺子盛出来,也无法把汤靠近嘴边去喝。有些鲁莽的家伙甚至烫伤了手和脸,还溅在旁边人的身上。于是大家争吵起来,挥舞着长勺子大打出手。先知伊利亚对教徒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离开了这座房子,走过一条长长的黑暗通道,进入另一间大厅。这里也有许多人,在大厅中央同样放着一大锅热汤。就像地狱里所见的一样,这里勺子同样又长又重,但这里的人营养状况都很好。大厅里只听到勺子放入汤中的声音。这些人总是两人一起工作:一个把勺子放入锅中盛出汤,将汤给他的同伴喝。如果一个人觉得汤勺太重了,另外的人就过来帮忙。当一个人喝饱了,就换另一个人。先知伊利亚对他的教徒说:“这就是天堂。”
课堂精讲:
欲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共性,归根到底也是一种需求,只要是人,就会有欲望。人的欲望具有双重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魔鬼,而处理好了就会变成幸福。没有实现欲望之前都有得不到之痛苦,实现了就会心情舒畅、称心如意,产生喜悦的心情,那就是幸福。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生活不够幸福,原因在于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又太少,这两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其实,大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人们的欲望就像一口难填的枯井,无论用多少东西去填充它始终都填不满,所以人们才会觉得疲惫,从而失去幸福的感觉。想要找回最初的幸福,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只要放弃那些无谓的私欲,过简单平淡的生活,就能够获得幸福了。
课后总结:
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自己的欲望,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莫让自卑吞噬你的幸福
课堂导读: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
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
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
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但是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并不会因为你的卑微而阻断你的幸福之路。”
课堂精讲:
自卑是幸福的最大敌人。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还有些人的自卑心理是与自身的家庭环境或先天的身体条件有关系的,例如的有些人会因没有好的家庭出身、好的相貌身材而自卑。实际上,这些外在的原因并不是一个人得以自卑的理由,更不应成为其毁掉自身幸福的绊脚石,就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告诫哈佛学子的那样——一个人能否成功,与他的种族、相貌出身无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要消除自卑心理,必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增加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课后总结:
正确认识自己是摆脱自卑、回归自信的第一步。自卑是人生追求幸福的障碍,我们必须战胜自卑,将其转化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