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0800000013

第13章 寂寞的恐慌(3)

恐惧产生的根源还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对他人的依赖、对物质的依赖,对思想的依赖都会带来恐惧。依赖是因为无知、内心的空虚、缺乏自我认知,恐惧会引起思维和心灵的波动,阻碍沟通与理解。恐惧感有天生的,也有后天形成的,它与过去发生的记忆、思想和情感息息相关。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今天关于“自我”、“我的”和“我”的记忆,也就是这些关于“我”的记忆是形成所有恐惧的根源。当我们抛却那些过去的记忆,也就停止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我们也就能从“观察者”这个身份中解脱出来,“我”就消失了,恐惧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然而,恐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想要保全自我的渴望,当人们感到未来无法预测,自己可能不能继续存在时,就会滋生强烈的恐惧。要想根除恐惧,我们只需明白:恐惧只是一种意识而已,当我们不去关注这种意识,保持安静,恐惧自然就消失了。

因为恐惧,所以信仰

因为恐惧,所以我们将能量投入到一个信仰、一个结论中,让它成为我们的安全感。但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安全感,反而只有恐惧,信仰越坚定,其实我们变得越教条。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似乎人类历史已经证明,对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信仰是必须的,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或者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准信仰,如中国以往的神道设教、因果报应等。我们经常听到他人说,人变得精神空虚和残暴是因为缺失了信仰,如果我们没有失去信仰,那么生活就不会空虚、寂寞和恐惧。对圣贤的理论或主张的信服,对宗教的敬畏与尊崇,以及对妖、魔、神、鬼的恐惧等,都是信仰,我们把这种信仰奉为日常的行为准则。

然而为什么我们必须有信仰?信仰真的能解决这个世界所有的问题吗?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信仰能给予我们那种来自禁锢的特殊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以满足我们种种的欲望,因此信仰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须。或者是说,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命本无意义,而只有信仰能赋予它意义,因此信仰就比生命更为重要。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生命必须依靠信仰的模式来度过,因为如果没有某种模式的话,我们无法行动,也就无法获得我们渴望的幸福。

当然,选择信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内心不可抑制的恐惧感。我们如此急切而贪婪地接受信仰,是因为有太多恐惧的东西。生命包括了丑陋、痛苦和悲伤,所以我们恐惧,而对信仰的接受掩盖我们的恐惧,对真实存在的空和无的恐惧。而我们大脑的思维必须是在彻底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否则它根本无法运动。这就好像一个精神正常的人突然受了巨大的刺激而精神崩溃,变得疑神疑鬼,时刻担心自己被伤害,那么他的生活也就脱离了原来的轨道,他可能会失去工作、可能挣不到钱、可能会生大病……他的一切都将趋向痛苦。这种对未知痛苦的预想,辨识我们恐惧并追求安全感的根源所在。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这样悲惨的境地,人们就会用信仰、教条、威信、权力、地位的围墙把自己完全圈起来,似乎这样头脑就彻底安全了。

但是,真的有彻底安全这回事吗?事实告诉我们:信仰、理论,任何人、任何社会结构,追随任何领袖、任何导师,在这一切之中都没有真正的安全。反而信仰越坚定,也就越教条。要是我们去仔细观察一下信仰,就会发现它们使人分化,每条教义、每种信仰都有一套仪式、一系列将人绑在一起和使人分化的强迫行为。坚信某种信仰会对头脑有相应的影响,它本身投射出我们认为什么应该是上帝、什么应该是真实,因此头脑再也不可能自由了。而我们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上帝,而不是通过信仰。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明白:真实存在的真理并不在信仰当中,而在爱和慈悲的关怀里面。因为塞满了各种信仰、教条、主张和语录的头脑实际上只是一个毫无创造力的头脑,一个不断重复着的头脑,它并不能直接产生爱。而且,只要恐惧还在,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发出善与爱的慈悲心的。要是我们没有赖以认同自己的信仰,没有了认同的头脑,那么我们就能够如实地看待自己,毫无疑问这就是了解自己、消除恐惧、产生爱和慈悲心的开端。

你能超越哀伤吗

当我们明智地观察痛苦的情形、心理上如何受到痛苦的影响、行动和思想如何受到扭曲的时候,我们才能处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哀伤。一颗超越哀伤、没有受伤的心,才是真正的纯真。

——《爱与寂寞》

有一个人,他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痛苦,因此伤透了心,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的一个当厨师的朋友得知他的境遇之后,就把他叫到厨房里。厨师同时烧开了三锅水,然后将一个胡萝卜、一个鸡蛋、粉状的咖啡豆分别放入其中。再过了一些时间,厨师把煮好的胡萝卜和鸡蛋舀起来,把咖啡倒入杯子当中,让他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一脸茫然地看着厨师,摸不清其中的用意。

厨师笑着说道:“这三样东西都遭遇了相同的困难——煮沸的开水,但是它们却发生了不同的反应。胡萝卜由硬变得软巴巴的;鸡蛋起初十分易碎,可是现在却变得硬邦邦的;咖啡豆呢,是不是变得又浓又香。不信,你自己尝尝看?”

他用手摸了摸胡萝卜和鸡蛋,确如厨师所说。他再端起咖啡,他闻到了一股香浓的诱人味道。这时他终于明白了,生活也是如此,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生活最终的味道还是由自己决定的:你可以选择哀伤,也可以选择超越哀伤。

但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要超越哀伤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哀伤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为什么我们难以抗拒哀伤的侵袭?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少对生活的热情,我们感受不到热情,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口中的“热情”是狂热的表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着迷的一种情绪。我们常常使“为了”某些事而有热情,比如为了音乐、为了国家、为了恋人、为了成功……总之,它总是一种原因的结果。而真正的热情并非只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才表现出来,而是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察觉的兴趣。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看不清楚这其中的区别,因此才在热情的谬论中沉迷,也就偏离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当人们缺少了热情,也就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而只要人类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爱,哀伤就一直都在,并驱使我们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和恐惧,我们的身体会感到有压力、焦虑不安,甚至可能遭受病痛的折磨,心理上要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害怕失去工作、害怕买不到房子、害怕自己的车不够豪华,更害怕未知的死亡。我们人类从童年起就开始承受伤痛,人类的身上布满了伤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伤痕。我们流过泪,私下里哭或在别人面前哭,我们也想过要挣扎,要逃出哀伤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许多人都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根源在于我们用错了方法。我们都知道身体上的痛苦,例如感冒、发烧、高血压、糖尿病、脊椎病等一些或大或小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或以其他的方式来处理。心理上的痛苦,也就是那种藏在心中极为复杂的痛苦、忧伤和哀伤,却不是药物能够治愈的,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抑郁症,药物治疗并不如对付感冒那样见效。一个人可以观察牙痛这一事实,而在情绪上、心理上不要去感到恐惧。但当我们在情绪上和心理上受到牙痛的影响时,痛苦就会变得更大,于是我们就变得非常忧虑、害怕。

当我们越是想要忘记痛苦的时候,我们发现痛苦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强烈。这是因为当你思考怎么超越悲痛的时候,你已经又陷入了心理上的痛苦,你的心要想出办法让身体脱离折磨,不是吗?所以,其实思想并不能解决哀伤的问题。对痛苦的分析也无法消除那些伤害,分析是一种麻痹和逃避的方式,它不能消除那些哀伤。

所以,不要试着去找出如何能够超越的方法或答案,因为答案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是,能够在没有意识到观察者的情形下观察痛苦、悲伤、寂寞、孤独这些令你感到哀伤的事,不生其他的念头,哀伤才能终结。也就是说,当我们能用一颗没有偏颇的心来观察痛苦和悲伤,用一颗可以观察外在身体上的痛苦的心来观察它时,就能不再哀伤。

同类推荐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忠实于经典著作的原意,科学地、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干部群众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本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丛书第1辑,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热门推荐
  • 勇者让别人去做就好了

    勇者让别人去做就好了

    穿越了?成为勇者拯救世界?醒醒,那是别人要做的事。先想想怎么活下来才是重点。
  • 俗世人生

    俗世人生

    学霸男主,高中孽缘,受伤折翼后的起伏人生
  • 无双修真路

    无双修真路

    我说过当艺人不是我的初衷,当搞笑艺人更不是,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长相还不算太丑已经是佛祖保佑阿弥陀佛了
  • 幻想成神

    幻想成神

    龙飞身负游戏系统,穿越到了魔法斗气世界,本来是无法修炼的废材,却因为强大的精神力得到了游戏系统的隐藏职业:修真者。各种各样的奇遇和挫折,让龙飞逐渐成长起来,距离曾经的美好幻想,一步一步接近着。“我要成神,我要成为万人之上的主宰,我会为此付出一切努力。我要左拥右抱,谁不服就大脚丫子踹死他!”——地球的某个超级宅男
  • 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谋划世界的100次会议(下)

    本书对世界历史的真实过程做了纵深的透视,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它从浩瀚的历史文库中,撷取精华、汇聚经典、分门别类地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介绍,向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们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在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于探幽寻秘中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启示未来。
  • 天皇星修罗王

    天皇星修罗王

    当信念与职责出现分歧,当感情与理智发生争执,在正中间的执法者--极善恶者的选择代表着星球存亡。到底是选择爱还是选择情???“我明明想守护一切!”“我也是,所以让我来替你选吧!”
  • 摸金时代

    摸金时代

    一个少年摸金校尉的一段奇遇,铸造一段绝世传奇!
  • 永夜

    永夜

    京都城外五十里有座夷山。连绵数百里,山势险峻,高耸入云,多奇峰峡谷,有夷山夕照、繁台春色、吹台秋雨等著名景致。夷山出名的不仅仅是这些风景,更因为有一座百年古刹开宝寺。暮春时节,往来踏青赏景、上香还愿的游人络绎不绝。这日山下突然开来一队官兵,游人纷纷避让。队伍中一人身着蟒服,高坐马上,不时侧身与软轿内的人说话。有人识得此人正是当今端王爷李谷,众人当下认定轿内之人便是端王妃无疑。想起最近从陈国传来的消息,安国出使队伍遇袭,百名豹骑无一生还,而永安侯下落不明,众人都摇头为端王叹惜。
  • 傲世祖莲

    傲世祖莲

    国际大盗孤星任务失败,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神话世界般的异界大陆,从此异军突起,荡平天下。
  • 道德高于一切

    道德高于一切

    这本《道德高于一切》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同样要从管理心灵开始。而道德就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并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