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09700000026

第26章 自我激励中的情商体现(4)

可见,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被自己杀死的,是被自己的恐惧杀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惧怕的事情或情景,而且不少事物或情景是人们普遍惧怕的,如怕雷电、怕火灾、怕地震、怕生病、怕高考、怕失恋,等等。但是,有的人的恐惧异于正常人,如一般人不怕的事物或情景,他(她)怕;一般人稍微害怕的,他(她)特别怕。这种无缘无故的与事物或情景极不相称、极不合理的异常心理状态,就是恐惧心理。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严重的就是恐惧症。

恐惧心理,还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事业和前途。为了自己的健康和进步,有恐惧症的人必须下定决心,鼓足勇气,努力战胜自己不健康的恐惧心理。

1.学习科学知识。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愚昧是产生恐惧的源泉,知识是医治恐惧的良药。”的确,人们对异常现象的惧怕,大多是由于对恐惧对象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

2.勇于实践。经常主动接触自己所惧怕的对象,在实践中去了解它、认识它、适应它、习惯它,就会逐渐消除对它的恐惧。例如,有的人惧怕登高、惧怕游泳、惧怕猫、惧怕毛毛虫等。害怕异性,可以勇敢地去和异性交流,只要经常多实践、多观察、多锻炼、多接触,就会增长胆识,消除不正常的恐惧感。

3.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恐惧对象转移到其他方面,以减轻或消除内心的恐惧。例如,要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恐惧心理,除了多实践多锻炼外,每次讲话时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听众的目光、表情转移到讲话的内容上,再配合“怕什么!”等积极的心理作用,心情就会变得比较镇静,说话比较轻松自如了。

哈佛学者马尔登曾说过:“人们的不安和多变的心理,是现代生活多发的现象”。他认为,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最坏的一种恐惧,就是常常预感着某种不祥之事的来临。这种不祥的预感,会笼罩着一个人的生命,像云雾笼罩着爆发之前的火山一样。

克服恐惧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改变却在一念之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恐惧和担心完全是由我们内心里想象出来的,想要驱除它必须在潜意识里彻底根除它。拿出一点勇气与行动给自己,就当是脱掉“胆小鬼”的帽子吧。告别恐惧的心理,才能爆破发出强烈而持久的创造力,否则我们将在极度恐慌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终无所成,还累了繁忙的大脑,让心脏承受不必要的负担。

给你的欲望打折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句话蕴涵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它是相对于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引发祸患而言的。古往今来,因难填的欲壑而被葬送的贪婪者,不计其数。

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可是有一天,皮克脸上的快乐突然丢失了。那是因为,皮克在回破庙的路上捡到一袋金币,准确地说是99块金币。

第二天,皮克很晚也没有走出破庙,他要把这99块金币藏好,这真的需要费一番工夫。“这钱不能花,我得攒着。我要是拥有100块金币就好了。我要拥有100块金币。”从来没有什么理想的皮克现在开始有了理想。他还需要一块金币,这对一个叫花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自此起,皮克不讨饭糊口了,而是一分钱一分钱地讨,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皮克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瘦弱了。终于有一天,皮克病倒了。这一病,皮克几天也没有起来。这几天里,皮克就想着一件事:还差16分就100块金币了。

“皮克,你没有收到我的金币?”突然,一个富商找到破庙里的生命垂危的皮克。“什么?”皮克惊问。“皮克,你的快乐,是你的快乐救了我。三年前,我在一次买卖中赔尽了家产。我正准备自杀,我见到了快乐的你,我明白了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快乐地生活。后来,我东山再起,赚了很多钱。那一次,我带着99块金币出来游玩,见到你,就把钱丢到了你要走的路上。

可是你现在为什么还做叫花子呢?为什么不快乐呢?生了病为什么不拿钱去看医生呢?”“我想拥有100块金币。还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从腰里取出一块金币给他。皮克笑了,然后就昏倒了。后来皮克死了。

因为皮克有了99块金币的时候,就会希望有100块金币。这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贪欲,贪欲赶走了他的快乐。99块金币便夺去了一个人的快乐,与其说人的快乐廉价,不如说是人的欲望太盛。

《伊索寓言》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孙子和祖父进林子里去捕野鸡。祖父教孙子用一种捕猎机,它像一只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接到他们隐蔽的灌木丛中。野鸡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诱惑,一路啄食,就会进入箱子,只要一拉绳子就大功告成了。

他们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鸡飞来,共有九只。大概是饿久了的缘故,不一会儿就有六只野鸡走进了箱子。孙子正要拉绳子,可转念一想,那三只也会进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会儿,那三只非但没进去,反而走出来三只。

孙子后悔了,对自己说,哪怕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接着,又有两只走了出来。如果这时拉绳,还能套住一只,但孙子对失去的好运不甘心,心想着还会有些野鸡要回去的,所以迟迟没有拉绳。

结果,连最后那一只也走了出来。孙子一只野鸡也没有捕到。

这个世界,物欲大无穷,而人生却太有限。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物欲是没有止境的,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欲望过强和虚荣心有关。所谓虚荣心,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期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对于个体而言,人们要及时对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积极的调适。

1.在生活中要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范围与程度。从方向上讲,要多立足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比较,如,比一比个人在学校和单位的地位、作用与贡献,而不是只看到个人工资收入、待遇的高低;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要比成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2.重视榜样的力量。从名人传记、名人名言中,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3.做自己,不要受制于别人的评价。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不会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别人说你个子矮,你没必要非要穿增高鞋掩饰自己,别人说你穿着寒酸,你也不必非要用名牌把自己包装起来。要相信自己总有优点,不必为别人的议论乱了自己分寸,掉进虚荣陷阱里。

一个人要顺其自然地、平淡地看待物质的享受,得之无喜色,失之无悔色。什么都想得到的人,结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自己已经拥有的也会失去。一个平淡对待自己生活的人,可能却会意外地得到惊喜。

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的最好诠释了。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了欲望的奴隶了。

哈佛学者说:“让我们斩除过多的欲望吧,将一切欲望减少再减少,从而让真实的欲求浮现。”

§§§第3章 培养有益生活的情商

开放:乐于接受新知

有时候,限制我们走向成功的,不是别人拴在我们身上的锁链,而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局限。高度并非无法打破,只是我们无法超越自己思想的限制;没有人束缚我们,只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跳出自我的小世界,我们会发现,世界如此之大,自己又是如此渺小。所以我们需要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即“自我观”,是决定人们各自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每个人,无论是聪明或愚蠢,贤良或奸诈,他的表现都是与其当时的“自我观”相符的行为。

没有人会去做一件在当时他认为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以及他本身任何一方面不相宜的事情。除非把自己锁在自我的小世界里。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会依照他的自我观点,来决定哪些事他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或是该怎样去做好一件的事情。因此别人也就能够根据他通常所表现的行为,对他有所了解和认识。如果某一个人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印象,都和实际情况颇为接近,也就是说,他有着比较正确的“自我观”,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自然会很恰当。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自我观”,就不能很清楚地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而只是成为人群中的一分子,这个人的个人形象明显存在缺憾。缺乏“自我观”的人很难有引人注意的特质,当然更谈不上成功了。

几年前,他认为自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恐怕在20万个父亲中,你才能找到一个像我这么了解孩子的人!”但在女儿进入高中后,他的这种信心逐渐动摇了。在一次按约同老师通话后,他的信心基本崩溃。因为老师不容辩驳地说出了他女儿一大堆“必须及时改正”的缺点,太过自我,什么建议都不听,并得出了“没有数学脑子”、“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等可怕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女儿,终于说出了这种话:“爸,我厌学了……”

这样苦苦挣扎到高三,他把女儿送到了美国。在经历过一段痛苦的适应期后,好消息不断从大洋那边传来。

几个月后,他女儿不但取得了很好的考试成绩,还得到了几份美国老师写给大学的推荐信。这些信,都写得热情、具体、亲切、自然。

她在国内曾经被老师批评为“没有数学脑子”,而她的美国数学老师却说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

语法老师说她“对细节和微妙的语法差别有敏锐的目光,能成功地记住新词汇并在文章中创造性地运用,能用轻柔的语言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英文老师称赞她“对学习感到兴奋,能在学习中探索智慧”。并且还令人吃惊地写道:“人格的力量,这就是全部。这就是麦粒和谷壳的区别,这就是她的内在。不自负,不自私,不虚伪。我以性命担保她行。”

这些评价无疑让女孩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看似不同人对她的评价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孩太过封闭,不去接触新鲜事物,当他接触到新的事物的时候,她就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人性中天然带有很大的自闭倾向。人总是习惯于埋藏自己、封闭自己,将心门关得死死的。把心灵的窗户打开,外面的阳光就会照射进来;把封闭的心门敞开,灿烂的阳光就能驱散人性中的阴霾。生活中真有那么多的烦恼吗?其实,许多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只是我们把它放大了而已。我们要学会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里就会常常充满开怀的笑声。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跳出自我的小世界呢?这需要自我调整,下面是哈佛学者的经验之谈:

1.自我调整。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项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挺直。”

2.闭口倾听。英国闻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治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一书中谈道:“假如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易解决。

3.理性升华。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智、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缓解紧张的气氛。

4.找朋友倾诉。当意识到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找自己最好的朋友或者最交心的同事,向他们诉说,因为他们往往能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的方法。

5.转移视线。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看书,或者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做有氧运动。

自我封闭行为之所以会产生,往往与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选择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难免会与别人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所以一直封闭自己,必定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我的名字是僵尸

    我的名字是僵尸

    荒山之中偶遇诡异古墓,古墓藏身千年僵尸,危机关头,古棺中竟传出婴儿啼哭声。是人是鬼,是魔是怪?17岁少年张小师无意中翻开一本探险日记,上面记录着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他赫然从故事中发现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竟然是一个半人半尸的存在。偶遇恶道人,潜心修习茅山秘术,主角张小师冀望通过捉鬼行善化解半尸,一场匪夷所思的历险就此展开……
  • 微凉梦魇

    微凉梦魇

    人世间的百态,无疑是丑陋的。呵呵,想要公平?那是白日梦。我,是谁?来,一起去前往“天堂”吧!
  • 一种可能的身份

    一种可能的身份

    一个干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自己想要的身份,不断努力拼搏的实践,经历成为经验,最后完美蜕变。
  • 学院白玫瑰

    学院白玫瑰

    一本校园言情小说,很适合累的时候看一看来放松。美丽的女学霸,经常逃学的男学生却是班长的亲弟弟,帅气的学神哥哥,学长和学姐的爱情......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发生怎样的趣事,想知道答案?那就来看一看这本小说吧!
  • 吴下谚联

    吴下谚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们都被命运捉弄

    我们都被命运捉弄

    他,一个普通的男孩,在初中的时候,遇见了他生命中的自以为的重要的3个女生......但,命运,却,残酷的隔绝了他们
  • 佛说太子刷护经

    佛说太子刷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如风如歌如诗

    青春如风如歌如诗

    每个人都经历过少年时代,有的感觉是平平淡淡的渡过,有的是雁过无痕没有留下太多的回忆.虽然这时候的向南同学刚到陌生的学校,茫然地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初中
  • 霸气公主:敢惹我试试

    霸气公主:敢惹我试试

    前世的杀手,今世却成了一个被欺凌的公主,看本公主怎么讨回来
  • 爱与校花同行

    爱与校花同行

    一个小人物,一个可爱漂亮的校花,当一个小人物喜欢上一个校花会怎样呢?会追到她吗?而且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喜欢恶搞的校花老喜欢在他们之间捣乱。那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